水处理系统、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和用于平面阀的阀片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33356发布日期:2019-12-06 17:27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水处理系统、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和用于平面阀的阀片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对水进行多级处理,如对净化后的水进行二次净化或软化处理,以得到更干净的净水或得到软化水的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地,该水处理系统能够通过单个控制阀,例如流体阀,控制实现对原水(或待处理水)进行多级处理。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控制阀是平面阀。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和对水污染问题的担忧,水处理机或水处理系统已成为常见家用电器设备。水处理机,尤其是家用水处理机,如中央净水机、软水机等多被安装在厨房里,以对水进行处理和得到更洁净的水。

为了得到足够洁净的水,如更适合直接饮用的水,现有水处理系统往往具有不止一个滤芯,如很多家庭会在超滤净水机的上游再安装一个用于过滤较大杂质的前置过滤器,或在超滤净水机的下游安装一个活性炭滤芯,以改善净化水的口感。再例如,在对水进行软化处理的软水机的上游,安装一个前置过滤器,以除去较大杂质。然而,现有具有复合水处理功能或多级水处理功能的水处理机或水处理系统,如活性炭-超滤过滤复合净水系统、超滤-ro膜复合净水系统、pp棉-活性炭复合净水系统等,均需要多个控制阀才能实现水流的流动控制和水处理控制。主要的原因是,具有多级水处理功能的水处理系机在对水进行处理时,水处理机大多不仅仅需要提供水处理功能,还需要其它功能,如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滤芯,尤其是前置过滤器进行反向冲洗。然而,水处理系统要实现这些额外但又很重要的功能,均会涉及到水流的控制和形成复杂的水路。为了实现对复杂水路的控制,现有绝大部分具有多级水处理功能的水处理机不得不安装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阀,这最终导致整个水处理系统的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和糟糕的使用体验。此外,水处理机,尤其是家用水处理机,一般被安装在厨房的台面下面,如洗手池的下方。现有具有多级水处理功能的水处理机的庞大体积,占用过多空间,给使用者的安装和使用均带来很大不便。尤其是,在水处理系统出现故障时的维修和滤芯需要更换时,增加了使用者操作水处理机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具有至少两个水处理装置,且该水处理系统可通过单个控制实现对水处理装置的控制,以实现对原水或待处理水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一个水处理装置为(水)净化装置,另一个为(水)软化装置,以实现对原水或待处理水的净化和软化处理,从而根据使用者需要,向使用者提供软(化)水。可选地,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水处理装置均为净化装置或均为软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两个水处理装置形成一个一级水处理装置(或第一水处理装置)和一个二级水处理装置(或第二水处理装置),该水处理系统的一级水处理装置可以是任何水处理装置,其滤芯可以是任何水处理滤芯,如超滤滤芯、活性炭滤芯、滤网式过滤器、叠片式过滤器、软化滤芯或内置有软化树脂的软化箱等,该水处理系统的二级水处理装置可以是任何水处理装置,其滤芯可以是任何水处理滤芯,如超滤滤芯、活性炭滤芯、滤网式过滤器、叠片式过滤器、软化滤芯或内置有软化树脂的软化箱等。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一级水处理装置和二级水处理装置的滤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优选地,该水处理系统的一级水处理装置的滤芯为净化滤芯,该水处理系统的二级水处理装置的滤芯为软化滤芯(或软化箱)。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控制阀为平面阀,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水处理装置和该平面阀之间通过相应的水路相连通,以实现对水处理水路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能够在对该水处理装置进行正洗或者反洗时,控制水流以实现持续供水,从而避免供水中断。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能够控制对该水处理系统的单个水处理装置进行正洗或者反洗。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一个第一工作状态时,形成一个将一级水处理装置(或第一水处理装置)和一个二级水处理装置(或第二水处理装置)相串联的水路,且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位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的上游,从而使该第二水处理装置能够对来自该第一水处理装置的处理后的水,如净水,进行处理,如进行进一步的软化处理,从而得到洁净的软化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和该平面阀之间通过相应的水路相连通,从而实现对水路的控制和对水的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能够同时控制第一水处理装置相关水路中的水流和第二水处理装置相关水路中的水流互不干扰地向不同方向流动,以控制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水处理装置和第二水处理装置实现对原水或待处理水的水处理和再处理,从而根据使用者需要向使用者提供不同的处理后水。换句话说,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使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能够通过单个平面阀同时实现对第一水处理装置相关水路和第二水处理装置相关水路的控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其提供一种适于对原水进行预处理和再处理的水处理系统,其中该水处理系统不需要精密的部件和复杂的结构,其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势和特点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得以充分体现并可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特地指出的手段和装置的组合得以实现。

依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前述目的和其他目的和优势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包括:

一个第一水处理装置,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

一个第二水处理装置,其中该第二水处理装置具有一个第一导通开口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和

一个平面阀,其中该平面阀包括一个阀体、一个动阀片、一个定阀片和一个驱动元件,该阀体形成一个内腔、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和一个第六开口,其中该动阀片和该定阀片均被设置在该阀体的该内腔,其中该阀体的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的该第一连通开口相连通,该阀体的该第二开口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的该第二连通开口相连通,该阀体的该第三开口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的该第一导通开口相连通,该阀体的该第四开口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的该第二导通开口相连通,该第六开口与该内腔相连通,其中该驱动元件与该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相连接,其中该驱动元件被设置能够驱动该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相对该定阀片发生转动。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用于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其包括:

一个阀体;

一个动阀片;和

一个定阀片,其中该阀体形成一个内腔、一个第一开口、一个第二开口、一个第三开口、一个第四开口、一个第五开口和一个第六开口,其中该第六开口与该内腔相连通,该动阀片和该定阀片均被设置在该阀体的该内腔。

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供一种用于平面阀的阀片组件,其包括:

一个动阀片;和

一个定阀片,其中该定阀片具有一个第一流体控制面,该动阀片具有一个第二流体控制面,其中该动阀片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适于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且该动阀片能够被设置相对该定阀片转动,其中该平面阀具有一个第一通道、一个第二通道、一个第三通道、一个第四通道、一个第五通道、一个第六通道、一个第七通道、一个第八通道和一个第九通道,其中该第一通道、该第二通道、该第三通道、该第四通道和该第五通道分别设于该定阀片并分别自该定阀片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延伸;该第六通道、该第七通道、该第八通道和该第九通道分别设于该动阀片并分别自该动阀片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延伸。

通过对随后的描述和附图的理解,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目的和优势将得以充分体现。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势,通过下述的详细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得以充分体现。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3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立体图。

图4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装配图。

图5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5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5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5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6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剖视图,其中该图显示了第九通道和第七开口相连通。

图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7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7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一工作位。

图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8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8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8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9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二工作位。

图10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三工作位。

图11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四工作位。

图12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五工作位。

图13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水处理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3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4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14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4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5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5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6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一个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16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16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16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16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16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1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水处理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7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1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18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8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19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19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20是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装配示意图。

图22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立体图。

图23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装配图。

图24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24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阀体的另一立体图。

图24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24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定阀片和阀体的立体图。

图25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剖视图,其中该图显示了第九通道和第七开口相连通。

图26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26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26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26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26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26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2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一工作位。

图2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2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2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该第一工作位。

图28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二工作位。

图29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三工作位。

图30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四工作位。

图31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另一剖视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处在一个第五工作位。

图32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水处理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2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3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3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33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3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4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4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5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一个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立体图。

图35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立体图。

图35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俯视图。

图35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俯视图。

图35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定阀片的仰视图。

图35f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该动阀片的仰视图。

图36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水处理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6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所示的水处理系统处在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图中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图37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37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虚线所示为该动阀片的导通通道。

图37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定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定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7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平面阀的该可选实施的动阀片的等分示意图,其中该图显示了各个通道被设置在该动阀片的具体等分位置。

图38a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b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二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c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三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d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四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图38e是上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可选实施的平面阀在其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和定阀片的通道之间的连通示意图,其中该图中的阴影部分所示为该平面阀的动阀片的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考本实用新型附图之图1至图15e,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得以阐明,其适用于对原水或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流体阀10、一个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一个第二水处理装置30,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滤芯21,该第二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滤芯31,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一个第一连通开口201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202,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一个第一导通开口301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302。相应地,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滤芯21的进水口均与该第一连通开口201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滤芯21的出水口均与该第二连通开口202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滤芯31的进水口均与该第一导通开口301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滤芯31的出水口均与该第二导通开口302相连通。可以理解,当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仅具有单个第一滤芯21时,该第一滤芯21的进水口可形成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第一滤芯21的出水口可形成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当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仅具有单个第二滤芯31时,该第二滤芯31的进水口可形成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第二滤芯31的出水口可形成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202。因此,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滤芯21具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滤芯31具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优选地,该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一级水处理或预处理,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二级水处理或再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水处理装置的类型在本文中不受限制,例如,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为水净化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为水软化装置。然而,在另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均为水净化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均为水软化装置。相应地,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滤芯21可以是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内置有软化树脂的软化箱等。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滤芯31也可以是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内置有软化树脂的软化箱等。本文中提到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为滤网、活性炭、超滤丝、软化树脂、pp棉、ro膜等。

示例性地,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本文下述描述中,将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为水净化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为水软化装置为例,来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文中的示例性实施例将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实施为净化装置和将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实施为软化装置仅为举例,其并不应当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1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10包括一个阀体11和一个阀芯1,其中该阀体11形成一个内腔110、一个第一开口1101、一个第二开口1102、一个第三开口1103、一个第四开口1104、一个第五开口1105和一个第六开口1106,其中该阀芯1被设置在该内腔110,其中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以及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阀体11的一个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

如附图之图1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10是一个平面阀10,其中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动阀片13和一个定阀片12,其中该定阀片12具有一个第一流体控制面120,该动阀片13具有一个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其中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均被设置在该内腔110,其中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且该动阀片13被设置能够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或该第一滤芯21)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201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202,其中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或该第二滤芯31)具有一个第一导通开口301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302,其中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因此,当该流体阀10是一个平面阀时,该流体阀10的该阀芯1包括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可进一步具有一个被设置在该阀体11的连接机构,如连接螺纹、卡接接头等,以便于该平面阀10与该水处理系统的其它结构部件,如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等相连接,以引导水流分别流向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该平面阀10形成的各个连通通道。

如附图之图8a至图12和图13a至图13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以及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和该定阀片12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

如附图之图8a至图8e、图13a和图15a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原水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净化(或处理)后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并继续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在被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软化(或处理)后依次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处理后的水。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依次被连通,从而形成一个将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串联在一起的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自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流向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使原水依次被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处理。附图13a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如附图之图9、图13b和图15b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分别与该阀体11的或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阀体11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再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中的软化材料(或水处理材料),如软化树脂等,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然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控制水流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滤芯31进行反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b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10、图13c和图15c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与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再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然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三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控制水流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滤芯21进行反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三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c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11、图13d和图15d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与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再经过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然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四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控制水流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滤芯31进行正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四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d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12、图13e和图15e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与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再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然后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五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控制水流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滤芯21进行正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五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附图13e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和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相应地,如附图之图13a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和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四工作位时,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阀芯1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更优选地,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阀芯1进一步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可以理解,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的该第一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的水处理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的第二滤芯反洗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的第一滤芯反洗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的第二滤芯正洗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的第一滤芯正洗工作位。

如附图之图13a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一个第二通道102、一个第三通道103、一个第四通道104、一个第五通道105、一个第六通道106、一个第七通道107、一个第八通道108和一个第九通道109,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设于该定阀片12并分别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延伸;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设于该动阀片13并分别自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延伸,该第一通道101与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与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与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与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六开口1106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此外,为了确保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中的水进入该第六通道106,该第六通道106被设置可通过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进水口1061保持始终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15a至图15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能够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具有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被该定阀片12封闭;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五通道105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相连通。

更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

可以理解,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水处理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第七通道107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该第八通道108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三通道103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四通道104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与该第一通道101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二通道102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进一步地,当该平面阀10分别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对应地分别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和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五通道105与该第六开口1106(或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

如附图之图8a至图8e、图13a和图15a所示,相应地,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通道101,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进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水处理材料或机构处理后,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和依次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该动阀片13的该第七通道107、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三通道103、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进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经过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水处理材料或机构处理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四通道104,经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八通道108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五通道105,再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处理后的水;如附图之图9、图13b和图15b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四通道104,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进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再流经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三通道103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10、图13c和图15c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进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通道101,然后流经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11、图13d和图15d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三通道103,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进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正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四通道104,然后流经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12、图13e和图15e所示,当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的该第六通道106流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通道101,然后通过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进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正向冲洗,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进入该定阀片12的该第二通道102,然后流经该动阀片13的该第九通道109,再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换句话说,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通道开口,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通道开口,当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被面(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对面(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设置,且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时,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通道和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通道通过相应的通道开口选择性地相连通,从而形成相应的连通通道和控制流体(如水流)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延伸路径(或方向);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分别形成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通道开口,和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形成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通道开口,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形状。例如,该第二通道102形成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通道开口可被设置具有一个规则形状,也可被设置为具有一个不规则形状。因此,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五通道105、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的延伸路径(或方向)和其通道开口的形状不应成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7a至图7f和图14a至图14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三通道103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该第五通道105位于该第四通道104的外侧;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该第八通道108、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七通道107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可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四通道104、该第二通道102和该第三通道103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该第八通道108、该第九通道109和该第七通道107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

如附图之图14a至图14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定阀片12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21、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21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2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22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23,该动阀片13具有一个第二中心部131、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131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32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132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133,其中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200,其中该中心部分1200被设于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中心部121,且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中心部分12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201、一个第二部分1202、一个第三部分1203、一个第四部分1204、一个第五部分1205、一个第六部分1206、一个第七部分1207和一个第八部分1208;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1300,其中该中心区域1300设于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中心部131,且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中心区域1300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1301、一个第二区域1302、一个第三区域1303、一个第四区域1304、一个第五区域1305、一个第六区域1306、一个第七区域1307和一个第八区域1308;其中该第一通道101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部分1201和该第二部分1202向下延伸,且该第一通道101是通孔;该第四通道104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三部分1203和该第四部分1204向下延伸,且该第四通道104是通孔;该第五通道105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三部分1203向下延伸,且该第五通道105是通孔;该第二通道102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六部分1206向下延伸,且该第二通道102是通孔;该第三通道103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七部分1207和该第八部分1208向下延伸,且该第三通道103是通孔;该第六通道106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一区域1301向上延伸;该第八通道108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三区域1303向上延伸,且该第八通道108是盲孔或者导流槽;该第九通道109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五区域1305向上延伸,且该第九通道109是通孔;该第七通道107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六区域1306和该第七区域1307向上延伸,且该第七通道107是盲孔或者导流槽。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时,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中心部131正对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中心部121,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延伸部132正对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延伸部121,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边缘133正对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边缘部123。

可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和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该第四通道104和该第五通道105均沿径向设于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且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该第八通道108和该第九通道109均沿径向设于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

优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该第二通道102、该第三通道103和该第四通道104分别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延伸部122,该第五通道105被设置在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的该第一边缘部123。

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该第七通道107和该第九通道109分别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延伸部132,该第八通道108被设置自该动阀片13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的该第二延伸部132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133。

优选地,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一通道101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自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向下和向外延伸。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具有一个内壁111,其中该定阀片12适于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朝上地设于该内腔110,和该动阀片13适于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朝下地设于该内腔110,其中该内腔110始终与该第六通道106相连通。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的该定阀片12可以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的内壁111,也可以与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的该内壁111相一体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内时,该定阀片12和该阀体11之间通过一个固定机构来保持该定阀片12和该阀体11之间的同步。例如,该定阀片12具有一个自该定阀片12的边缘向外突出的制动件,该阀体11的该内壁111具有一个制动槽,其中该定阀片12的该制动件被设置能够与该阀体11的该内壁111的该制动槽相啮合,以确保该定阀片12和该阀体11之间相同步(或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和确保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的各个通道与被设置在该阀体11的相应开口相连通。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内时,该定阀片12可被单独制造。换句话说,此时,该定阀片12可由耐磨材料制成,从而提高该定阀片12(或整个平面阀)的使用寿命。优选地,该定阀片12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导流元件15,其中该导流元件15形成一个排污通道150,其中该导流元件15被设置自该动阀片13向上延伸且该导流元件15的该排污通道150分别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和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该第七开口1107被设置在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或者该排污通道150直接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该第七开口1107被设置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并与该第九通道109相连通),以使污水或废水可自其流出。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动阀片13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18,其中该驱动元件18被设置能够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发生转动。换句话说,该驱动元件18被设置与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连接,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发生转动。优选地,该驱动元件18与该导流元件15相一体成型。可选地,该驱动元件18与该导流元件15为两个独立的机构。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17,其中该密封元件17被设置与该驱动元件18相面对面,其中该密封元件17形成一个第一密封面170,该驱动元件18形成一个第二密封面180,其中该密封元件17的该第一密封面170被设置在该驱动元件18的该第二密封面180,从而使得当该驱动元件18相对该密封元件17转动,以驱动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时,该驱动元件18和该密封元件17之间被密封和防止水的泄漏。此外,该密封元件17被设置能够保持该驱动元件18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动阀片13处于一个预设位置。

如附图之图1至图6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的直径被设置稍小于该阀体11的内腔110的直径,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的该第六通道106可通过该进水口1061保持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4、图8a至图8e、图13a和图15a,依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的控制装置16被设置能够根据一个水处理控制指令,通过一个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和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以及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五开口1105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进入该内腔110,经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原水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净化处理后得到的净化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被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处理后的净水可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并经过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处理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和该阀体11的该第五开口1105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处理后的水;如附图之图4、图9、图13b和图15b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的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与该第四开口1104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与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再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4、图10、图13c和图15c所示,根据一个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与该第二开口1102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再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4、图11、图13d和图15d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与该第三开口1103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三开口1103,再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四开口1104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如附图之图4、图12、图13e和图15e所示,根据一个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的该动阀片13相对该定阀片12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或该第六开口1106)与该第一开口1101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和该第七开口1107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的该第六开口1106流入该阀体11的该内腔110,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流入该阀体11的该第一开口1101,再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的该第二开口1102流入该平面阀10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然后从该平面阀10的该第七开口1107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制指令,如水处理控制指令、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等控制指令,可以被预设在该控制装置16的控制模块,也可以通过一个电子通讯网络接收自一个控制终端,或者由使用者通过一个输入界面输入。例如,当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被设置具有一个用于该平面阀10的输入界面,如触控板或控制按钮时,使用者可通过触控面板或相应的控制按钮向该控制装置16的控制模块发送上述控制指令,以使该控制装置16的控制模块控制该控制装置16的电机转动,从而通过该传动机构14驱动该驱动元件18转动。

参考附图16a至图19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a的一个可选的示例被阐述,其中该平面阀10a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a、一个第二通道102a、一个第三通道103a、一个第四通道104a、一个第五通道105a、一个第六通道106a、一个第七通道107a、一个第八通道108a和一个第九通道109a,其中该第一通道101a、该第二通道102a、该第三通道103a、该第四通道104a和该第五通道105a分别被设于该定阀片12a并自该定阀片12a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a延伸,其中该第六通道106a、该第七通道107a、该第八通道108a和该第九通道109a分别被设于该动阀片13a并自该动阀片13a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a延伸。其中该第一通道101a与该第一开口1101a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a与该第二开口1102a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a与该第三开口1103a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a与该第四开口1104a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a与该第五开口1105a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a与该阀体11a的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六开口1106a与该阀体11a的该内腔110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a与该平面阀10a的该第七开口1107a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17a至图19e所示,当该平面阀10a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a的该第五通道105a的一端端口被该动阀片13a封闭,该平面阀10a的该第五通道105a的另一端端口与该阀体11a的该第五开口1105a相连通。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a不再形成(或无法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换言之,当该平面阀10a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a不再通过该第五开口1105a提供原水(或待处理水)。

参考本实用新型附图之图20至图34e,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得以阐明,其适用于对原水或待处理水进行处理,其中该水处理系统包括一个流体阀10f、一个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一个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滤芯21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滤芯31f,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一个第一连通开口201f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202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具有两个连通开口,如一个第一导通开口301f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302f。相应地,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滤芯21f的进水口均与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滤芯21f的出水口均与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滤芯31f的进水口均与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滤芯31f的出水口均与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相连通。可以理解,当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仅具有单个第一滤芯21f时,该第一滤芯21f的进水口可形成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该第一滤芯21f的出水口可形成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当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仅具有单个第二滤芯31f时,该第二滤芯31f的进水口可形成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该第二滤芯31f的出水口可形成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202f。因此,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滤芯21f具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滤芯31f具有至少一个进水口和至少一个出水口。优选地,该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一级水处理或预处理,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被设置能够对水进行二级水处理或再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水处理装置的类型在本文中不受限制,例如,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为水净化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为水软化装置。然而,在另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均为水净化装置。在另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均为水软化装置。相应地,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滤芯21f可以是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内置有软化树脂的软化箱等。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滤芯31f也可以是前置过滤器、超滤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软化滤芯或内置有软化树脂的软化箱等。本文中提到的水处理材料或装置可根据实际需要,为滤网、活性炭、超滤丝、软化树脂、pp棉、ro膜等。

示例性地,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本文下述描述中,将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为水净化装置,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为水软化装置为例,来揭露和阐述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文中的示例性实施例将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实施为净化装置和将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实施为软化装置仅为举例,其并不应当被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20至图34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10f包括一个阀体11f和一个阀芯1f,其中该阀体11f形成一个内腔110f、一个第一开口1101f、一个第二开口1102f、一个第三开口1103f、一个第四开口1104f、一个第五开口1105f和一个第六开口1106f,其中该阀芯1f被设置在该内腔110f,其中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f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f、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f以及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五开口1105f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f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f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阀体11的一个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f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f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f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f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流体阀10f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f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进一步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和该第五开口1105f相连通的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

如附图之图20至图34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10f是一个平面阀10f,其中该平面阀10f进一步包括一个动阀片13f和一个定阀片12f,其中该定阀片12f具有一个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该动阀片13f具有一个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其中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均被设置在该内腔110f,其中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且该动阀片13f被设置能够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其中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具有一个第一连通开口201f和一个第二连通开口202f,其中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具有一个第一导通开口301f和一个第二导通开口302f,其中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相连通,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相连通。因此,当该流体阀10f是一个平面阀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包括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可进一步具有一个被设置在该阀体11f的连接机构,如连接螺纹、卡接接头等,以便于该平面阀10f与该水处理系统的其它结构部件,如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等相连接,以引导水流分别流向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该平面阀10f形成的各个连通通道。

如附图之图27a至图31和图32a至图32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具有一个第一工作状态、一个第二工作状态、一个第三工作状态、一个第四工作状态和一个第五工作状态,其中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f和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五开口1105f相连通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f和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f和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f和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f;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f和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优选地,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该第三工作状态、该第四工作状态和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和该定阀片12f形成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

如附图之图27a至图27d、图32a和图34a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五开口1105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f、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原水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净化(或处理)后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出,并继续通过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f、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在被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软化(或处理)后依次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处理后的水。相应地,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一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一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依次被连通,从而形成一个将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串联在一起的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自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流向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使原水依次被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处理。附图32a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如附图之图28、图32b和图34b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阀体11f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再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中的软化材料(或水处理材料),如软化树脂等,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f,然后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控制水流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滤芯31f进行反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二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附图32b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29、图32c和图34c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与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与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再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f,然后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反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三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控制水流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滤芯21f进行反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三工作状态对应于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被依次连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藉由原水反向冲洗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附图32c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三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反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30、图32d和图34d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与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与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再经过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f,然后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四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控制水流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滤芯31f进行正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四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附图32d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和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四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如附图之图31、图32e和图34e所示,当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与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与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再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正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然后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换句话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本实用新型的该水处理系统可控制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正向冲洗。相应地,在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五工作状态,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控制水流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滤芯21f进行正向冲洗,因此,该水处理系统的该第五工作状态对应该水处理系统的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因此,当该水处理系统处在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被依次导通,从而形成水流通路,以使原水能够流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藉由原水正冲洗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并且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附图32e中的箭头方向表示水流方向。

优选地,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和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从而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原水。也就是说,当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五工作状态时,该水处理系统能够向使用者持续地供应原水,以避免供水中断。换言之,当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正向冲洗时,该水处理系统仍能够持续地提供原水给使用者,以避免供水中断。

相应地,如附图之图27a至图31和图32a至图32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具有一个第一工作位、一个第二工作位、一个第三工作位、一个第四工作位和一个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处在该第一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f、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f和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f;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处在该第二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f和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f;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处在该第三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f和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f;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处在该第四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f和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f;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处在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f和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更优选地,当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处在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流体阀10f的该阀芯1f进一步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可以理解,该水处理系统的该流体阀(或平面阀)10f的该第一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f的水处理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f的第二滤芯反洗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f的第一滤芯反洗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f的第二滤芯正洗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对应于该流体阀10f的第一滤芯正洗工作位。

如附图之图20至图34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f、一个第二通道102f、一个第三通道103f、一个第四通道104f、一个第五通道105f、一个第六通道106f、一个第七通道107f、一个第八通道108f、一个第九通道109f和一个第十通道1010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和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设于该定阀片12f并分别自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延伸;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设于该动阀片13f并分别自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延伸,该第一通道101f与该第一开口1101f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f与该第二开口1102f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f与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f与该第四开口1104f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f与该第五开口1105f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六开口1106f与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与该第十通道1010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此外,为了确保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中的水进入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六通道106f被设置可通过一个始终与外部空间相连通的进水口1061f保持始终与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4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能够相对定阀片12f转动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f具有该第一工作位、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其中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七通道107f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f和该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f和该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f和该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六通道106f和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五通道105f与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或该第六开口1106f)相连通。

更优选地,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f和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f和该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f和该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该第七通道107f和该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

可以理解,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一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水处理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f,该第七通道107f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f,该第八通道108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五通道105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f;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二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第四通道104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f,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三通道103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f;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三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第二通道102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f,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一通道101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f;当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四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第三通道103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f,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f;该平面阀10f处于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被控制处在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与该第一通道101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f,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与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进一步地,当该平面阀10f分别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对应地分别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和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五通道105f与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从而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

如附图之图27a至图27d、图32a和图34a所示,相应地,当该平面阀10f处于第一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水处理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f的该第六通道106f流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通道101f,然后通过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进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水处理材料或机构处理后,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出和依次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二通道102f、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七通道107f、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三通道103f、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进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经过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水处理材料或机构处理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进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四通道104f,经过该动阀片13f的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五通道105f,再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处理后的水;如附图之图28、图32b和图34b所示,当该平面阀10f处于第二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f的该第六通道106f流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四通道104f,然后通过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进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再流经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三通道103f、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十通道1010f,再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如附图之图29、图32c和图34c所示,当该平面阀10f处于第三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一滤芯反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f的该第六通道106f流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二通道102f,然后通过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进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反向冲洗后,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进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通道101f,然后流经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十通道1010f,再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如附图之图30、图32d和图34d所示,当该平面阀10f处于第四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二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f的该第六通道106f流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三通道103f,然后通过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进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正向冲洗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进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四通道104f,然后流经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十通道1010f,再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如附图之图31、图32e和图34e所示,当该平面阀10f处于第五工作位时,该水处理系统处于该第一滤芯正洗工作状态,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动阀片13f的该第六通道106f流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通道101f,然后通过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进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正向冲洗,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进入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二通道102f,然后流经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定阀片12f的该第十通道1010f,再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和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相隔开地设于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换句话说,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和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通道开口,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形成一个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通道开口,当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被面(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对面(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设置,且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时,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f的通道和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通道通过相应的通道开口选择性地相连通,从而形成相应的连通通道和控制流体(如水流)的流动方向。

可以理解,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十通道1010f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延伸路径(或方向);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和该第十通道1010f分别形成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通道开口,和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九通道109f分别形成在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通道开口,可具有任何能够实现本文中相互连通关系的形状。例如,该第二通道102f形成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通道开口可被设置具有一个规则形状,也可被设置为具有一个不规则形状。因此,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五通道105f、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十通道1010f的延伸路径(或方向)和其通道开口的形状不应成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附图之图26a至图26f和图33a至图33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三通道103f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f,该第五通道105f位于该第四通道104f的外侧,该第十通道1010f位于该定阀片12f的中部;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八通道108f、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七通道107f以此顺序顺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f。可选地,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四通道104f、该第二通道102f和该第三通道103f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定阀片12f;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八通道108f、该第九通道109f和该第七通道107f以此顺序逆时针地排布在该动阀片13f。

如附图之图33a至图33d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的该定阀片12f具有一个第一中心部121f、一个自该第一中心部121f向外延伸的第一延伸部122f和一个自该第一延伸部122f向外延伸的第一边缘部123f,该动阀片13f具有一个第二中心部131f、一个自该第二中心部131f向外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32f和一个自该第二延伸部132f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部133f,其中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部分1200f,其中该中心部分1200f被设于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中心部121f,且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中心部分12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部分1201f、一个第二部分1202f、一个第三部分1203f、一个第四部分1204f、一个第五部分1205f、一个第六部分1206f、一个第七部分1207f和一个第八部分1208f;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具有一个图中点划线所示的中心区域1300f,其中该中心区域1300f设于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中心部131f,且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中心区域1300f之外的部分被顺时针等分为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第一区域1301f、一个第二区域1302f、一个第三区域1303f、一个第四区域1304f、一个第五区域1305f、一个第六区域1306f、一个第七区域1307f和一个第八区域1308f;其中该第一通道101f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一部分1201f和该第二部分1202f向下延伸,且该第一通道101f是通孔;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三部分1203f和该第四部分1204f向下延伸,且该第四通道104f是通孔;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三部分1203f向下延伸,且该第五通道105f是通孔;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六部分1206f向下延伸,且该第二通道102f是通孔;该第三通道103f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七部分1207f和该第八部分1208f向下延伸,且该第三通道103f是通孔;该第十通道1010f自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中心部分1200f向下延伸,且该第十通道1010f是通孔;该第六通道106f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一区域1301f向上延伸;该第八通道108f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三区域1303f向上延伸,且该第八通道108f是盲孔或者导流槽;该第九通道109f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中心区域1300f延伸至该第五区域1305f,且该第九通道109f是盲孔或者导流槽;该第七通道107f自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六区域1306f和该第七区域1307f向上延伸,且该第七通道107f是盲孔或者导流槽。

可以理解的是,当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时,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二中心部131f正对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一中心部121f,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二延伸部132f正对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一延伸部122f,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二边缘部133f正对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一边缘部123f。

可选地,该平面阀10f的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和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均为圆形,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该第四通道104f和该第五通道105f均沿径向设于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且该第六通道106f、该第七通道107f、该第八通道108f和该第九通道109f均沿径向设于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

优选地,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该第二通道102f、该第三通道103f和该第四通道104f分别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一延伸部122f,该第五通道105f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的该第一边缘部123f。相应地,该第六通道106f和该第七通道107f分别被设置在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二延伸部132f,该第八通道108f被设置自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二延伸部132f延伸至该第二边缘部133f,该第九通道109f被设置自该动阀片13f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的该第二中心部131f延伸至该第二延伸部132f。

优选地,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一通道101f自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二通道102f自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三通道103f自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四通道104f自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向下和向外延伸、该第五通道105f自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向下和向外延伸。

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具有一个内壁111f,其中该定阀片12f适于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朝上地设于该内腔110f,和该动阀片13f适于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f朝下地设于该内腔110f,其中该内腔110f始终与该第六通道106f相连通。值得注意的是,该平面阀10f的该定阀片12f可以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f的该内壁111f,也可以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内壁111f相一体成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f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f内时,该定阀片12f和该阀体11f之间通过一个固定机构来保持该定阀片12f和该阀体11f之间的同步。例如,该定阀片12f具有一个自该定阀片12f的边缘向外突出的制动件,该阀体11f的该内壁111f具有一个制动槽,其中该定阀片12f的该制动件被设置能够与该阀体11f的该内壁111f的该制动槽相啮合,以确保该定阀片12f和该阀体11f之间相同步(或不会发生相对转动)和确保被设置在该定阀片12f的各个通道与被设置在该阀体11f的相应开口相连通。可以理解,当该定阀片12f被可拆卸地设置在该阀体11f内时,该定阀片12f可被单独制造。换句话说,此时,该定阀片12f可由耐磨材料制成,从而提高该定阀片12f(或整个平面阀)的使用寿命。优选地,该定阀片12f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f经平滑处理以减小其粗糙程度。

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进一步包括一个自该动阀片13f向上延伸的驱动元件18f,其中该驱动元件18f被设置能够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发生转动。换句话说,该驱动元件18f被设置与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连接,以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发生转动。

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进一步包括一个密封元件17f,其中该密封元件17f被设置与该驱动元件18f相面对面,其中该密封元件17f形成一个第一密封面170f,该驱动元件18形成一个第二密封面180f,其中该密封元件17f的该第一密封面170f被设置在该驱动元件18f的该第二密封面180f,从而使得当该驱动元件18f相对该密封元件17f转动,以驱动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时,该驱动元件18f和该密封元件17f之间被密封和防止水的泄漏。此外,该密封元件17f被设置能够保持该驱动元件18f处于适当位置,从而保持该动阀片13f处于一个预设位置。

如附图之图22至图25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的直径被设置稍小于该阀体11f的内腔110f的直径,从而使得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六通道106f可通过该进水口1061f保持与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23、图27a至图27d、图32a和图34a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f的该控制装置16f被设置能够根据一个水处理控制指令,通过一个传动机构14f,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f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和该第一开口1101f相连通的第一连通通道1001f、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的第二连通通道1002f以及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五开口1105f相连通的第三连通通道1003f,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内腔110f,经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一连通通道1001f、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原水经过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净化处理后得到的净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出,被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处理后的净水可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二连通通道1002f、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和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并经过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处理后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出,然后经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三连通通道1003f和该阀体11f的该第五开口1105f流出和向使用者供应被处理后的水;如附图之图23、图28、图32b和图34b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f,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f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平面阀10f的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与该第四开口1104f相连通的第四连通通道1004f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与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五连通通道1005f,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四连通通道1004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再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五连通通道1005f,然后从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如附图之图23、图29、图32c和图34c所示,根据一个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f,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f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与该第二开口1102f相连通的第六连通通道1006f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七连通通道1007f,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六连通通道10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再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反向冲洗后,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七连通通道1007f,然后从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如附图之图23、图30、图32d和图34d所示,根据一个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f,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f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与该第三开口1103f相连通的第八连通通道1008f和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九连通通道1009f,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八连通通道1008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三开口1103f,再经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一导通开口301f流入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和对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二水处理装置30f的该第二导通开口302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四开口1104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九连通通道1009f,然后从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如附图之图23、图31、图32e和图34e所示,根据一个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通过该传动机构14f,如传动齿轮,驱动该驱动元件18f转动,以驱动该平面阀10f的该动阀片13f相对该定阀片12f转动,从而形成一个分别与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或该内腔110f)与该第一开口1101f相连通的第十连通通道10010f和一个分别与该第二开口1102f和该第七开口1107f相连通的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以允许原水自该阀体11f的该第六开口1106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内腔110f,然后通过该平面阀10f形成的该第十连通通道10010f流入该阀体11f的该第一开口1101f,再经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一连通开口201f流入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和对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进行正向冲洗,得到的污水或废水从该第一水处理装置20f的该第二连通开口202f流出,然后流经该阀体11f的该第二开口1102f流入该平面阀10f的该第十一连通通道10011f,然后从该平面阀10f的该第七开口1107f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控制指令,如水处理控制指令、第二滤芯反洗控制指令、第一滤芯反洗控制指令、第二滤芯正洗控制指令、第一滤芯正洗控制指令等控制指令,可以被预设在该控制装置16f的控制模块,也可以通过一个电子通讯网络接收自一个控制终端,或者由使用者通过一个输入界面输入。例如,当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的被设置具有一个用于该平面阀10f的输入界面,如触控板或控制按钮时,使用者可通过触控面板或相应的控制按钮向该控制装置16f的控制模块发送上述控制指令,以使该控制装置16f的控制模块控制该控制装置16f的电机转动,从而通过该传动机构14f驱动该驱动元件18f转动。

参考附图35a至图38e所示,依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c的一个可选的示例被阐述,其中该平面阀10c具有一个第一通道101c、一个第二通道102c、一个第三通道103c、一个第四通道104c、一个第五通道105c、一个第六通道106c、一个第七通道107c、一个第八通道108c、一个第九通道109c和一个第十通道1010c,其中该第一通道101c、该第二通道102c该第三通道103c、该第四通道104c、该第五通道105c和该第十通道1010c分别被设于该定阀片12c并自该定阀片12c的该第一流体控制面120c延伸,其中该第六通道106c、该第七通道107c、该第八通道108c和该第九通道109c分别被设于该动阀片13c并自该动阀片13c的该第二流体控制面130c延伸。该第一通道101c与该第一开口1101c相连通,该第二通道102c与该第二开口1102c相连通,该第三通道103c与该第三开口1103c相连通,该第四通道104c与该第四开口1104c相连通,该第五通道105c与该第五开口1105c相连通,该第六通道106c与该阀体11c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六开口1106c与该阀体11c的该内腔110f相连通,该第九通道109c与该第十通道1010c相连通,该第十通道1010c与该平面阀10c的该第七开口1107c相连通。

如附图之图35a至图38e所示,当该平面阀10c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c的该第五通道105c的一端端口被该动阀片13c封闭,该平面阀10c的该第五通道105c的另一端端口与该阀体11c的该第五开口1105c相连通。因此,当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较佳实施例的该水处理系统的该平面阀10c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c不再形成(或无法形成)该第十二连通通道10012f。换言之,当该平面阀10c处于该第二工作位、该第三工作位、该第四工作位和该第五工作位时,该平面阀10c不再通过该第五开口1105c提供原水(或待处理水)。

值得注意的是,该第一水处理装置的该第二连通开口可以与一个净水出口(或供水通路)相连通,从而向使用者提供净水。可以理解,本实用新型平面阀(或控制阀)尤其适用于无需提供净水的水处理系统,如本实用新型中的净化装置(或净水装置)为一个前置过滤器时,原水经前置过滤器处理后,流向软化装置(软水机),而不再流向供水通路或净水管道。此时,本实用新型该水处理系统仅提供软化水,而水处理系统也不再需要设置用于提供净水的供水通路和用于控制净水供应的流体阀(如电动球阀)。

可以理解,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和/或第十二仅用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不同部件(或元件)的命名和使本实用新型的不同部件、元件和结构之间产生区分。除非特别指出,否则其本身不具有次序或数目多少的含义。

特别指出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水处理系统或平面阀进行简单结构改变得到的修改、变形和/或替换,也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改变本实用新型平面阀的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第八通道、第九通道和/或第十通道被设置在第一流体控制面和/或第二流体控制面的位置,和/或改变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三通道、第四通道、第五通道、第六通道、第七通道、第八通道、第九通道和/或第十通道在第一流体控制面和/或第二流体控制面形成的通道开口的形状等,这些修改、变形和/或替换均应视为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领域技术人员会明白附图中所示的和以上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而不是限制。

由此可以看到本实用新型目的可被充分有效完成。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功能和结构原理的该实施例已被充分说明和描述,且本实用新型不受基于这些实施例原理基础上的改变的限制。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涵盖在附属权利要求书要求范围和精神之内的所有修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