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56086发布日期:2019-06-29 01:5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气余热回收利用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



背景技术:

余热回收利用是指将工业过程产生的余热再次回收重新利用;主要技术包括热交换技术、热功转换技术、余热制冷制热技术;但是我国能源利用仍然存在着利用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态环境压力大的主要问题。

加气混凝土砌块是黏土砖和混凝土砌块的替代产品,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环保产品,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工段为蒸压釜蒸压;这个过程是利用锅炉提供的蒸汽,在高温、高压状态下,经过7-8个小时蒸压,将切割好的砌块毛坯制作成成品;蒸压结束后,蒸压釜内会产生大量的高温蒸汽,这些蒸汽是处理后的软化水经锅炉加热后形成的,主要呈弱碱性,其遇冷会产生大量的呈碱性冷凝水;在通常情况下,由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温蒸汽及冷凝水并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一般都是直接排放,虽然其对大气并没有污染,但在排放过程中却会产生噪音以及白白损失大量的热能及水资源。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能够保护环境、高效利用蒸汽及冷凝水的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温蒸汽及冷凝水并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一般都是直接排放,在排放过程中会产生噪音以及白白损失大量的热能及水资源的问题和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包括:蒸压釜、第一储水池、软化水池、换热装置、锅炉、第二储水池、喷淋罐、喷淋头、三级沉淀池、脱硫塔、制浆池;蒸压釜设置在第一储水池的一侧,且蒸压釜与第一储水池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软化水池设置在蒸压釜的一侧,且软化水池与蒸压釜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换热装置设置在软化水池的内部;所述锅炉设置在软化水池的一侧,且锅炉与软化水池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第二储水池设置在软化水池的一侧,且第二储水池与软化水池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喷淋罐设置在第二储水池的一侧,且喷淋罐与第二储水池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喷淋头设置在喷淋罐的一侧,且喷淋头与设置在喷淋罐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三级沉淀池设置在第二储水池的一侧,且三级沉淀池与第二储水池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脱硫塔设置在三级沉淀池的一侧,且脱硫塔与三级沉淀池通过管道相连接;所述制浆池设置在三级沉淀池的一侧,且制浆池与三级沉淀池通过管道相连接。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软化水池内部的换热装置为不锈钢排管换热器,且换热装置在软化水池内共设置有两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蒸压釜的釜底废气冷凝水由釜底排出口排出经汇流后通过管道传递至第一储水池。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蒸压釜管道排放的废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换热装置,蒸压釜管道排放的冷凝水则通过管道输送至第二储水池。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两处换热装置的进气口分别连接至蒸压釜与锅炉的废气排出口,且两处换热装置的出气口均连接至脱硫塔。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喷淋罐与喷淋头为降尘抑尘用洒水装置。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通过设置储水池、过滤池,将蒸压釜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并输送至喷淋头及脱硫塔,其充分的回收利用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降低了脱硫塔所用火碱的消耗量,且能够将回收水用于厂区降尘抑尘,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及能源回收利用。

2、本实用新型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通过在软化水池内设置两处换热装置,其用于将蒸压釜内的高温蒸汽与软化水进行换热,然后通过加热后的软化水供给锅炉,其有效的利用了生产中所产生的高温蒸汽,降低了锅炉的燃煤量,且通过回收蒸汽避免了蒸汽排放产生噪音,有利于环境的环保。

3、本实用新型通过对现有装置的改进,具有能够充分高效的利用生产中的高温蒸汽及冷凝水,避免生产过程中的热量及冷凝水损失,避免蒸汽排放产生噪音,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实用新型在背景技术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流程结构示意图。

图中:蒸压釜1、第一储水池2、软化水池3、换热装置4、锅炉5、第二储水池6、喷淋罐7、喷淋头8、三级沉淀池9、脱硫塔10、制浆池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同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见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

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包括:蒸压釜1、第一储水池2、软化水池3、换热装置4、锅炉5、第二储水池6、喷淋罐7、喷淋头8、三级沉淀池9、脱硫塔10、制浆池11;蒸压釜1设置在第一储水池2的一侧,且蒸压釜1与第一储水池2通过管道相连接;软化水池3设置在蒸压釜1的一侧,且软化水池3与蒸压釜1通过管道相连接;换热装置4设置在软化水池3的内部;锅炉5设置在软化水池3的一侧,且锅炉5与软化水池3通过管道相连接;第二储水池6设置在软化水池3的一侧,且第二储水池6与软化水池3通过管道相连接;喷淋罐7设置在第二储水池6的一侧,且喷淋罐7与第二储水池6通过管道相连接;喷淋头8设置在喷淋罐7的一侧,且喷淋头8与设置在喷淋罐7通过管道相连接;三级沉淀池9设置在第二储水池6的一侧,且三级沉淀池9与第二储水池6通过管道相连接;脱硫塔10设置在三级沉淀池9的一侧,且脱硫塔10与三级沉淀池9通过管道相连接;制浆池11设置在三级沉淀池9的一侧,且制浆池11与三级沉淀池9通过管道相连接。

具体的,软化水池3内部的换热装置4为不锈钢排管换热器,且换热装置4在软化水池3内共设置有两处,换热装置4用于将蒸压釜1及锅炉5排出的高温蒸汽及废气与软化水池3内的水进行换热。

具体的,蒸压釜1的釜底废气冷凝水由釜底排出经汇流后通过管道传递至第一储水池2,用于冷凝水的回收利用。

具体的,蒸压釜1管道排放的废气通过管道输送至换热装置4,蒸压釜1管道排放的部分冷凝水则通过管道输送至第二储水池6,废气用于软化水加热,冷凝水用于抑尘喷淋使用。

具体的,两处换热装置4的进气口分别连接至蒸压釜1与锅炉5的废气排出口,且两处换热装置4的出气口均连接至脱硫塔10,用于高温废气的处理排放。

具体的,喷淋罐7与喷淋头8为降尘抑尘用洒水装置,用于将冷凝水进行喷洒降尘。

具体实施步骤:

使用该装置时,蒸压釜 1釜底产生的冷凝水经收集排至第一储水池2,然后经水泵输送至三级沉淀池9的末级,蒸压釜1管道排放的冷凝水排放至第二储水池6,再由水泵抽至三级沉淀池9的末级,此冷凝水的PH值约为10,呈碱性;再通过循环泵将含有碱性的冷凝水加压提升至脱硫塔10上部,经雾化与烟气充分混合后,进行脱硫,然后排放至三级沉淀池的初级,此时水的PH值约为7,呈中性;脱硫水经三级沉淀池9沉淀后,进入三级沉淀池9末级,再与呈碱性的冷凝水混合,进入脱硫塔10脱硫,周而复始,循环利用;如果脱硫水较多,可以经管道抽放至制浆池11,供生产制浆使用;蒸压釜1及锅炉5产生的高温废气通过换热装置4加热软化水池3内的软化水,废气降温后输送至脱硫塔10处理排放,加热的软化水输送至锅炉5内,软化水温度提高能够有效降低锅炉的煤炭使用量,节能环保;第二储水池6内的部分冷凝水用于脱硫塔10使用,而另一部分则输送至喷淋罐,通过喷淋头8进行厂区喷淋,降尘抑尘。

综上所述:该一种废气余热利用节能环保装置,通过设置储水池、过滤池,将蒸压釜产生的冷凝水进行收集并输送至喷淋头及脱硫塔,其充分的回收利用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降低了脱硫塔所用火碱的消耗量,且能够将回收水用于厂区降尘抑尘,通过在软化水池内设置两处换热装置,其用于将蒸压釜内的高温蒸汽与软化水进行换热,然后通过加热后的软化水供给锅炉,解决了生产过程产生的高温蒸汽及冷凝水并不能得到很好地处理,一般都是直接排放,在排放过程中会产生噪音以及白白损失大量的热能及水资源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