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42158发布日期:2020-06-09 20:44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净水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净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净水设备。



背景技术:

净水设备简单来说就是生产净水的设备,而净水又被我们广泛用于:生活饮用、化工、医疗、养殖、种植、食品、饮料等,其中,混凝是废水处理中常用的处理工艺,相比于其他物化工艺,如高级氧化、吸附等,因其所需药剂投加量少,操作简便,对废水ph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广,目前混凝在各种污水处理中担任重要的角色,无论是作为预处理还是深度处理工艺。而目前的净水设备中的混凝处理由于混凝剂与废水混合不均匀,导致混凝并不完全,并且对废水中的大粒径杂质没有进行处理直接排放至混凝器进行混凝处理,影响净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高效净水设备,混凝剂与废水混合均匀,净水效率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高效净水设备,包括粗过滤桶、第一管、混凝器、第二管、沉淀桶、第三管、过滤器、第四管、以及消毒桶,粗过滤桶、混凝器、沉淀桶、过滤器、以及消毒桶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管的进水端与粗过滤桶的出水端连通,第一管的出水端与混凝器的进水端连通,第二管的进水端与混凝器的出水端连通,第二管的出水端与沉淀桶的进水端连通,第三管的进水端与沉淀桶的出水端连通,第三管的出水端与过滤器的进水端连通,第四管的进水端与过滤器的出水端连通,第四管的出水端与消毒桶的进水端连通。

优选地,混凝器包括混凝桶、进液组、以及搅拌组,进液组固定连通在混凝桶顶部的左侧,搅拌组固定在混凝桶的顶部的中心位置,且搅拌组的下部延伸至混凝桶的内部。

优选地,进液组包括支架、混凝剂投加桶、出料管、阀门、y型管、菱形管、以及进液管,支架的底部固定在混凝桶的顶部,混凝剂投加桶和y型管均固定在支架的左侧,混凝剂投加桶位于y型管的上方,出料管的顶端固定连通在混凝剂投加桶的底部,出料管的底端与y型管位于右侧的管部的顶端连通,阀门设置在出料管上,y型管位于左侧的管部的顶端与第一管连通,菱形管的顶端与y型管的底端连通,进液管的顶端与菱形管的底端连通,进液管的底端固定连通在混凝桶的顶部。

优选地,混凝器还包括轴承座、转轴、以及旋流叶片,轴承座固定在混凝桶的顶部且位于进液管的后侧,转轴的顶端穿过混凝桶的顶壁并插进轴承座内,转轴与轴承座转动配合,旋流叶片固定在转轴的底端,旋流叶片位于混凝桶的内部且位于进液管的下方。

优选地,搅拌组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轴、搅拌叶片,搅拌电机固定在混凝桶的顶部的中心位置,搅拌轴的顶端穿过混凝桶的顶壁并与搅拌电机的底部固定连接,搅拌叶片固定在搅拌轴的下部,搅拌叶片位于混凝桶的内部。

优选地,粗过滤桶包括桶体、放置环、滤网、进污管、以及拉杆,放置环固定在桶体的内部,且放置环位于桶体的上方,滤网放置在放置环的顶部,进污管固定连通在桶体的左侧壁,且进污管位于滤网的上方,拉杆的底端固定在滤网顶部的中心位置。

优选地,还包括清水池,消毒桶的出水端与清水池的进水端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效净水设备,在进行混凝处理之前对废水进行预过滤处理,提高净水效率,通过y型管和菱形管的配合,使得废水在输送至混凝桶的过程中与混凝剂进行两次碰撞混合,进行预混合,提高混合均匀性,并且进液管排出的废水和混凝剂水流冲击旋流叶片,使得流速减慢、分布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混凝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粗过滤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粗过滤桶,11-桶体,12-放置环,13-滤网,14-进污管,15-拉杆,2-第一管,3-混凝器,31-混凝桶,32-进液组,321-支架,322-混凝剂投加桶,323-出料管,324-阀门,325-y型管,326-菱形管,327-进液管,33-搅拌组,331-搅拌电机,332-搅拌轴,333-搅拌叶片,34-轴承座,35-转轴,36-旋流叶片,4-第二管,5-沉淀桶,6-第三管,7-过滤器,8-第四管,9-消毒桶,10-清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高效净水设备,包括粗过滤桶1、第一管2、混凝器3、第二管4、沉淀桶5、第三管6、过滤器7、第四管8、消毒桶9、以及清水池10,粗过滤桶1、混凝器3、沉淀桶5、过滤器7、以及消毒桶9沿进水方向依次设置,第一管2的进水端与粗过滤桶1的出水端连通,第一管2的出水端与混凝器3的进水端连通,第二管4的进水端与混凝器3的出水端连通,第二管4的出水端与沉淀桶5的进水端连通,第三管6的进水端与沉淀桶5的出水端连通,第三管6的出水端与过滤器7的进水端连通,第四管8的进水端与过滤器7的出水端连通,第四管8的出水端与消毒桶9的进水端连通,消毒桶9的出水端与清水池10的进水端连通,其中,第一管2、第二管4、第三管6、以及第四管8上均设有泵(图未示),废水依次经过粗过滤桶1将废水中的大粒径杂质过滤,然后通过第一管2进入混凝器3内进行混凝处理,混凝处理后的废水通过第二管4进入沉淀桶5内沉淀,沉淀桶5上方的水通过第三管6进入过滤器7进行进一步过滤,过滤处理后的水通过第四管8进入消毒桶9内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后的水排入清水池10内,在进行混凝处理之前对废水进行预过滤处理,提高净水效率。

进一步的,混凝器3包括混凝桶31、进液组32、以及搅拌组33,进液组32固定连通在混凝桶31顶部的左侧,搅拌组33固定在混凝桶31的顶部的中心位置,且搅拌组33的下部延伸至混凝桶31的内部,具体的,进液组32包括支架321、混凝剂投加桶322、出料管323、阀门324、y型管325、菱形管326、以及进液管327,支架321的底部固定在混凝桶31的顶部,混凝剂投加桶322和y型管325均固定在支架321的左侧,混凝剂投加桶322位于y型管325的上方,出料管323的顶端固定连通在混凝剂投加桶322的底部,出料管323的底端与y型管325位于右侧的管部的顶端连通,阀门324设置在出料管323上,y型管325位于左侧的管部的顶端与第一管2连通,菱形管326的顶端与y型管325的底端连通,进液管327的顶端与菱形管326的底端连通,进液管327的底端固定连通在混凝桶31的顶部,粗过滤后的废水通过第一管2进入y型管325,打开阀门324,混凝剂投加桶322通过出料管323进入y型管325,废水和混凝剂在y型管325下部的交汇处进行初次碰撞混合,然后水流分成两股分别流入菱形管326的左右两部分,左右两股水流在菱形管326出水端再一次碰撞混合后通过进液管327排进混凝桶31内,如此通过y型管325和菱形管326的配合,使得废水在输送至混凝桶31的过程中与混凝剂进行两次碰撞混合,进行预混合,提高混合均匀性。

进一步的,混凝器3还包括轴承座34、转轴35、以及旋流叶片36,轴承座34固定在混凝桶31的顶部且位于进液管327的后侧,转轴35的顶端穿过混凝桶31的顶壁并插进轴承座34内,转轴35与轴承座34转动配合,旋流叶片36固定在转轴35的底端,旋流叶片36位于混凝桶31的内部且位于进液管327的下方,从进液管327排出的废水和混凝剂水流冲击旋流叶片36,使得流速减慢、分布均匀。

进一步的,搅拌组33包括搅拌电机331、搅拌轴332、搅拌叶片333,搅拌电机331固定在混凝桶31的顶部的中心位置,搅拌轴332的顶端穿过混凝桶31的顶壁并与搅拌电机331的底部固定连接,搅拌叶片333固定在搅拌轴332的下部,搅拌叶片333位于混凝桶31的内部,通过搅拌电机331带动搅拌轴332转动,进而带动搅拌叶片333转动对混凝桶31内的混凝剂和废水进行充分搅拌混合,使得混合更加均匀,混凝完全。

进一步的,粗过滤桶1包括桶体11、放置环12、滤网13、进污管14、以及拉杆15,放置环12固定在桶体11的内部,且放置环12位于桶体11的上方,滤网13放置在放置环12的顶部,进污管14固定连通在桶体11的左侧壁,且进污管14位于滤网13的上方,拉杆15的底端固定在滤网13顶部的中心位置,通过滤网13了过滤废水中的大粒径杂质,并且由于滤网13是放置在放置环12上的,结合拉杆15方便将滤网13拉出桶体11对滤网13上的大粒径杂质进行清理。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