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土壤及地下水复合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11931发布日期:2020-05-12 17:18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土壤及地下水复合修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土壤及地下水复合修复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搬迁和建设等土地资源再开发利用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质量提出要求。目前土水复合污染即场地内土壤和地下水同时受到污染的案例较多,土水耦合的污染特征也导致该类型场地的修复成为修复领域的难点之一。针对该类型场地的修复广泛采用异位技术,即将污染土体和地下水挖出和抽提出再进行修复或处置。该技术在修复过程一般需要较多工程机械及组合式水处理设备,这种方法不仅投入成本较大,修复效率较低而且施工过程中二次污染如厂界噪声、大气无组织排放较为严重,施工环境及安全管理要求较高。采用原位技术进行场地修复,避免大范围开挖转移及大型成套设备的使用是目前土壤修复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

鉴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实施的迫切性,理想原位修复系统应具备修复效率较高的特点;鉴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种类的复杂性,理想原位修复系统应具备调整切换修复模式的特点;鉴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项目成本控制的必要性,理想原位修复系统应具备节能及构造简单的特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土壤修复的方法不仅投入成本较大,效率较低而且二次污染较为严重问题提出一种土壤及地下水复合修复系统。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土壤及地下水复合修复系统,包括

隔离机构,用于将土壤的待修复区域与外界隔离;

抽水机构,用于抽取土壤待修复区域内的地下水;

集水箱,与抽水机构连接,用于存储地下水;

加药机构,用于向集水箱中加药;

修复机构,用于将集水箱内加好药的地下水均匀布撒至土壤待修复区域。

所述隔离机构为环形隔离桩。

所述抽水机构包括从土壤待修复区域表面延伸至土壤隔水层的至少一口集水井,以及通过管路连通集水井和集水箱的集水泵。

所述加药机构包括药剂箱和用于将药剂箱中的药剂注入集水箱的注入泵。

所述注入泵与集水箱之间的管路上设有流量阀。

所述修复机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于土壤待修复区域表面的砂质布水层、碳毡层和颗粒层;所述颗粒层内布置有与集水箱连通的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上连通有布水泵。

所述修复机构的布水管连通至集水箱的内腔底部。

还包括水力控制机构,用于控制土壤待修复区域地下水水位。

所述水力控制机构包括从土壤待修复区域表面伸入地底的水力控制井和清水箱,以及通过管路连通在水力控制井和清水箱之间的控制泵。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设置了隔离机构、抽水机构、加药机构和修复机构,通过抽取待修复区域内的地下水进行加药后再通过修复机构将混合后的药剂渗透至待修复区域,进行循环修复,大大提高了修复效果。

(2)本实用新型隔离机构为环形隔离桩,能够保证将土壤待修复区域与外界进行隔离,保证药剂不会流入外界,保证了药剂的利用率。

(3)本实用新型通过集水泵将地下水从抽取至集水箱,通过注入泵入注入修复药剂,通过流量阀控制药剂注入量,保证加入精确的药剂。

(4)本实用新型在待修复区域上由下至上依次铺设了砂质布水层、碳毡层和颗粒层,可以在颗粒层上培养专性微生物,修复机构将添加药剂后的水体均匀的布撒在颗粒层中,地下水通过重力作用下渗,经过颗粒层、碳毡层和砂层,实现对土壤的二次修复,进一步提高修复效果。

(5)本实用新型的颗粒层也可针对重金属污染物,更换或添加材料,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吸附或还原。

(6)本实用新型的修复机构的布水管连通至集水箱的内腔底部,能够保证进入修复机构中的药剂为充分混合后的药剂。

(7)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泵和水力控制井实现地下水水位补充和控制,在修复过程中由于地下水的蒸发和渗透较慢的情况存在,通过控制泵和水力控制井实现地下水水位补充和控制,能够进一步保证对土壤的循环修复。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土壤修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号为:

隔离机构1、抽水机构2、集水井2-2、集水泵2-3、加药机构3、注入泵3-1、流量阀3-2、修复机构4、砂质布水层4-1、碳毡层4-2、颗粒层4-3、布水管4-4、布水泵4-5、水力控制机构5、水力控制井5-1、清水箱5-2、控制泵5-3、集水箱6。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本实施例的土壤修复系统,包括

隔离机构1,用于将土壤的待修复区域与外界隔离;

抽水机构2,用于抽取土壤待修复区域内的地下水;

集水箱6,与抽水机构2连接,用于存储地下水;

加药机构3,用于向集水箱6中加药;

修复机构4,用于将集水箱6内加好药的地下水均匀布撒至土壤待修复区域;

水力控制机构5,用于控制土壤待修复区域地下水水位。

作为优选,隔离机构1为环形隔离桩,不仅能够保证将土壤待修复区域与外界隔离,而且隔离使用较为方便。

进一步的,抽水机构2包括从土壤待修复区域表面延伸至土壤隔水层的至少一口集水井2-2,以及通过管路连通集水井2-2和集水箱6的集水泵2-3。集水泵2-3优选采用真空泵。

进一步加药机构3包括药剂箱和用于将药剂箱中的药剂注入集水箱6的注入泵3-1。注入泵3-1优选采用真空泵。

为了保证注入精确的药剂量,在注入泵3-1与集水箱6之间的管路上设置了流量阀3-2。

进一步的,修复机构4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于土壤待修复区域表面的砂质布水层4-1、碳毡层4-2和颗粒层4-3。颗粒层4-3内布置有与集水箱6连通的布水管4-4。布水管4-4上连通有布水泵4-5。布水泵4-5优选采用真空泵。

进一步的,修复机构4的布水管4-4连通至集水箱6的内腔底部。

进一步的,水力控制机构5包括从土壤待修复区域表面伸入地底的水力控制井5-1和清水箱5-2,以及通过管路连通在水力控制井5-1和清水箱5-2之间的控制泵5-3,能够保证地下水的水位,确保有足够的地下水对土壤进行修复。

本实施例的具体实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采用隔离柱将土壤待修复区域与其它区域隔离;

s2:在土壤待修复区域内开设集水井2-2,并设置集水箱6以及通过管路连通集水井2-2和集水箱6的集水泵2-3;

s3,设置能够向集水箱6中加药的加药机构3;

s4:在待修复区域上由下至上依次铺设砂质布水层4-1、碳毡层4-2和颗粒层4-3;

s5:在颗粒层4-3中布置与集水箱6连通的布水管4-4,布水管4-4的管路上设置布水泵4-5;

s6:通过集水泵2-3将集水井2-2内的地下水抽至集水箱6中;

s7:通过加药机构3向集水箱6中加药;

s8:通过布水泵4-5将集水箱6内加过药的地下水注入颗粒层4-3中,使加过药的地下水渗入待修复区域的土壤中;

s9:循环s6~s8,完成对土壤的修复。

工作原理:通过抽取待修复区域的地下水进行加药后,通过颗粒层4-1、碳毡层4-2和砂质布水层4-1在渗透至待修复区域的土壤上,进行修复,然后通过水力控制机构5控制待修复区域的地下水水位,再次抽出待修复区域的地下水,进行循环修复,大大提高了修复效果。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