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5828发布日期:2020-05-12 18:44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及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废弃物处置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直接关系着农村地区水环境质量的优劣和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十八大以来,随着政府对生活污水处理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部分高原地区的农村生活污水问题依旧严重,绝大多数生活污水都未经处理而随意排放,导致沟渠和池塘水质发黑变臭、蚊虫滋生,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同时会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及湖泊河流富营养化等问题。

目前我国常用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一般有:地下式好氧处理池、地下厌氧处理池、无动力分散式厌氧沼气生活污水净化池、厌氧-缺氧-接触氧化池、人工湿地、稳定塘处理、组合处理等。单一的污水处理技术很难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通常采用组合技术来实现农村污水处理,但现有很多组合技术都具有投资费用高、占地面积大、运行管理复杂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占地面积小,空间利用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且污水处理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且所述缺氧池位于所述厌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位于所述缺氧池的外围,所述沉淀池位于所述好氧池的外围;所述好氧池与所述缺氧池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所述沉淀池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厌氧池,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用于将污泥回流至所述好氧池。

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内设有悬浮填料和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风机、曝气管、以及曝气盘,所述曝气盘设置在所述悬浮填料的下方,通过所述曝气管与所述风机相连。

优选的,所述好氧池内所述悬浮填料的填充度为40%-60%;所述悬浮填料为改性生物填料,和/或,泡沫填料。

优选的,所述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包括污泥回流管和动力泵,所述动力泵为污泥的流动提供动力,所述污泥回流管为所述污泥的流动提供导向作用。

优选的,所述第二污泥回流机构包括第一回流孔和回流板;所述第一回流孔设置在所述好氧池池壁的下端,与所述沉淀池相通;所述回流板倾斜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且位于所述好氧池池壁与所述沉淀池池壁之间,所述回流板与所述沉淀池池壁接触的一端高于所述回流板与所述好氧池池壁接触的一端,且所述回流板的较低端位于所述第一回流孔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人工湿地池包括基质床体,以及设置于所述基质床体顶部的湿地植物层;所述基质床体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蚯蚓土壤层、炉渣层、陶粒层、以及活性炭层。

优选的,所述厌氧池和所述缺氧池内均悬设有塑料填料。

优选的,所述调节池中的最高水位不高于所述调节池进水口的设计水位,最低水位为死水位。

优选的,所述格栅池内的格栅倾斜设置。

优选的,所述混合液回流通路为设置在所述缺氧池池壁的下端的第二回流孔,所述第二回流孔与所述好氧池相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调节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以及人工湿地池。使用时,生活污水先进入格栅池,通过格栅池的过滤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调节池与格栅池相连,用于对污水的ph以及水质进行调节;经过调节池处理后的污水继续流入厌氧池,同时,第一污泥回流机构将污泥从沉淀池回流至厌氧池内实现磷的释放,并进行部分有机物的氨化反应;反应完成后,污水由厌氧池进入缺氧池,并与通过混合液回流通路流入缺氧池的好氧回流混合液进行混合,在缺氧池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反应完成后,污水混合液进入好氧池进行下一步净化处理;随后,再进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经过泥水分离的上清液最后进入人工湿地池中,处理完成后即可达标排放;而沉淀池中的污泥则在第二污泥回流机构的作用下回流至好氧池,进一步实现厌氧—缺氧—好氧不断循环的目的,保证反应的连续进行,达到高效净化污水的效果。除此之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布局,将缺氧池设置在厌氧池的外围,好氧池设置在缺氧池的外围,沉淀池设置在好氧池的外围,各反应池层层围绕,可以有效节省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尤其适用于高原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

本申请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其优势是进一步提高厌氧池内脱氮和释放磷的效果。将污泥回流至好氧池,有利于提高吸磷效果,进一步硝化,进一步提高bod去除效果。厌氧、缺氧、好氧不断循环,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进一步提高其出水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连续生物反应池的俯视图;

图中,1-格栅池、11-格栅、2-调节池、3-厌氧池、4-缺氧池、41-混合液回流通路、42-塑料填料、5-好氧池、51-悬浮填料、52-曝气装置、521-风机、522-曝气管、523-曝气盘、6-沉淀池、61-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2-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1-第一回流孔、622-回流板、7-人工湿地池、71-湿地植物层、72-基质床体、721-蚯蚓土壤层、722-炉渣层、723-陶粒层、724-活性炭层、8-集水池。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格栅池1、调节池2、厌氧池3、缺氧池4、好氧池5、沉淀池6、以及人工湿地池7,且缺氧池4位于厌氧池3的外围,好氧池5位于缺氧池4的外围,沉淀池6位于好氧池5的外围;好氧池5与缺氧池4之间设有混合液回流通路41;沉淀池6设有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和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用于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3,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用于将污泥回流至好氧池5。

其中,厌氧池3、缺氧池4、好氧池5、以及沉淀池6合称为连续生物反应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调节池2、厌氧池3、缺氧池4、好氧池5、沉淀池6、以及人工湿地池7。使用时,生活污水先进入格栅池1,通过格栅池1的过滤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和漂浮物;调节池2与格栅池1相连,用于对污水的ph以及水质进行调节;经过调节池2处理后的污水继续流入厌氧池3,同时,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将污泥从沉淀池6回流至厌氧池3内实现磷的释放,并进行部分有机物的氨化反应;反应完成后,污水由厌氧池3进入缺氧池4,并与通过混合液回流通路41流入缺氧池4的好氧回流混合液进行混合,在缺氧池4内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反应完成后,污水混合液进入好氧池5进行下一步净化处理;随后,再进入沉淀池6进行泥水分离;经过泥水分离的上清液最后进入人工湿地池7中,处理完成后即可达标排放;而沉淀池6中的污泥则在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的作用下回流至好氧池5,进一步实现厌氧—缺氧—好氧反复循环的目的,保证反应的连续进行,达到高效净化污水的效果。除此之外,本申请通过合理布局,将缺氧池4设置在厌氧池3的外围,好氧池5设置在缺氧池4的外围,沉淀池6设置在好氧池5的外围,各反应池层层围绕,可以有效节省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土地资源,尤其适用于高原地区生活污水的处理。

本申请将污泥回流至厌氧池,其优势是进一步提高厌氧池内脱氮和释放磷的效果。将污泥回流至好氧池,有利于提高吸磷效果,进一步硝化,进一步提高bod去除效果。厌氧、缺氧、好氧不断循环,达到一个动态平衡,进一步提高其出水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本申请提供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还包括与人工湿地池7相连的集水池8,集水池8将净化后的水体收集起来进行二次回收利用。集水池8的进水方式优选采用重力流。

具体的,缺氧池4中的反应为: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为碳源,no3-和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使no3-和no2-还原成n2逸出,一方面能有效降低tn的量,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污水的负荷,便于后续好氧池5进行硝化反应,进而提高整个系统的脱氮效果。

具体的,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以在缺氧池4池壁周围均匀设置多个出水孔,经过缺氧池4处理后的污水混合液通过出水孔进入好氧池5内,混合液中含有no3-n,在好氧池5内进行除cod、硝化、以及吸磷等反应。

作为优选,可以在好氧池5内设置悬浮填料51和曝气装置52;曝气装置52包括风机521、曝气管522、以及曝气盘523,曝气盘523设置在悬浮填料51的下方,通过曝气管522与风机521相连。

由于悬浮填料51表面可以形成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生长的生物膜,因此,可以有效扩大好氧池5内生物膜的反应空间,增加好氧池5中的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从而提高好氧池5内的反应速率,加强污水脱氮除磷的效果。同时,通过曝气装置52为好氧池5提供空气,有利于好氧池5内的好氧微生物充分发挥其处理污水的作用。

作为优选,可以在好氧池5内的不同高度处设置网栅,通过网栅限制悬浮填料51的运动范围,防止好氧池5中悬浮填料51的流失。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相同的目的,还可以在好氧池5的出水口设置网栅。

优选的,好氧池5内悬浮填料51的填充度为40%-60%;悬浮填料51为改性生物填料,和/或,泡沫填料。

优选的,第一污泥回流机构61包括污泥回流管和动力泵,动力泵为污泥的流动提供动力,污泥回流管为污泥的流动提供导向作用。

处理过程中,在动力泵的驱动作用下,位于沉淀池6内的一部分污泥沿着污泥回流管由沉淀池6底部流动至厌氧池3内。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系统的污水净化能力,可以在厌氧池3和缺氧池4内悬设塑料填料42。

塑料填料42是在软性填料和半软性填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兼有两者的优点。其结构是将塑料圆片压扣改成双圈大塑料环,将醛化纤维或涤纶丝压在环的环圈上,使纤维束均匀分布;内圈是雪花状塑料枝条,既能挂膜,又能有效切割气泡,提高氧的转移速率和利用率。使水气生物膜得到充分交换,使水中的有机物得到高效处理。

进一步的,为了防止污泥回流管导入的污泥堵塞塑料填料42,优选使污泥回流管穿过塑料填料42,将污泥排至塑料填料42的下方。优选的,第二污泥回流机构62包括第一回流孔621和回流板622;第一回流孔621设置在好氧池5池壁的下端,与沉淀池6相通;回流板622倾斜设置在沉淀池6内,且位于好氧池5池壁与沉淀池6池壁之间,回流板622与沉淀池6池壁接触的一端高于回流板622与好氧池5池壁接触的一端,且回流板622的较低端位于第一回流孔621的下方。

处理过程中,污水混合液通过好氧池5出水口,在重力作用下进入沉淀池6内进行泥水分离。沉淀池6的一部分污泥在回流板622的导向作用下经第一回流孔621回流到好氧池5内,一部分污泥则经污泥回流管在动力泵的作用下进入厌氧池3内。

作为优选,可以在沉淀池6底部均匀设置至少两个排泥管,通过排泥管将沉淀池6中多余的污泥排出。

进一步的,污水混合液在沉淀池6中进行泥水分离后,其上清液可以通过沉淀池6的出水口,在重力作用下流出,经出水管流入人工湿地池7。

优选的,沉淀池6中上清液的流出方式为溢流。作为优选,人工湿地池7可以包括基质床体72,以及设置于基质床体72顶部的湿地植物层71;基质床体72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蚯蚓土壤层721、炉渣层722、陶粒层723、以及活性炭层724。

作为优选,可以在湿地植物层71种植芦苇和美人蕉这两种植物,由于这两种植物对有机物的适应性以及对污染物的吸收效果好,因此能够有效提高人工湿地池7的泌氧能力和脱氮能力。进一步的,基质床体72可以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蚯蚓土壤层721、炉渣层722、陶粒层723、以及活性炭层724。净化过程中,蚯蚓土壤层721可吸附部分重金属物质,使得污水中的部分重金属得以去除,污水通过蚯蚓土壤层721渗入由炉渣堆积而成的基质炉渣层722,进一步提高cod、nh3-n、tp的净化效率;优选炉渣的粒径为5~10mm。进一步的,污水渗入由陶粒堆积而成的陶粒层723进行过滤反应,优选陶粒的粒径为10~20mm;之后,污水渗入到由活性炭填料堆积而成的活性炭层724发生进一步的吸附反应。如此,污水在人工湿地池7里实现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反应,并在炉渣、陶粒及活性炭的逐层处理下,通过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去除水中的杂质和tn。

处理过程中,生活污水在人工湿地池7内通过引力沉降、过滤、颗粒间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力作用、植物根系的阻截作用及吸附剂的絮凝沉降作用去除一些由前序处理过程残留下来的悬浮物质,利用悬浮的底泥,以及寄生于芦苇、美人蕉上的细菌的代谢作用将悬浮物、胶体、可溶性固体分解为无机物;芦苇和美人蕉通过吸收同化作用,能直接从水中吸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如水体中的氮和磷;芦苇和美人蕉的根系能吸附和富集重金属和有毒有害物质;蚯蚓土壤层721可以通过蚯蚓的运动使水接触更多的氧,加强池内水体与微生物及溶解氧接触,从而使湿地植物层71和蚯蚓土壤层721内微生物在有充足溶解氧的条件下,对污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分解,最终实现物理化学结合净化水体的目的。

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调节池2的进水方式优选为重力流,出水用动力泵抽升,调节池2中的最高水位不高于调节池2进水口的设计水位,有效水深一般为2-3米,最低水位为死水位。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单独设置格栅池1,通过格栅池1对生活污水进行初步的过滤处理,然后再流入调节池2中进行后续处理。

优选的,格栅池1内的格栅11倾斜设置,将格栅池1分隔成至少两个空间,其中第一空间靠近格栅池1的进水口,第二空间靠近格栅池1的出水口。生活污水由格栅池1的进水口流入第一空间内,经格栅11的过滤作用,进一步运动至第二空间。

由于调节池2的进水方式优选为重力流,因此,生活污水可以在第二空间内进行初步的泥水分离,其上层液体由格栅池1的出水口流出,进入调节池2中。

优选的,混合液回流通路41为设置在缺氧池4池壁的下端的第二回流孔,第二回流孔与好氧池5相通。

本实用新型结合了地形特点,整个处理系统运用了重力流的原理,节省了投资建设费和运行管理费,采用连续生物反应池与人工湿地结合,在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同时可去除部分重金属物质和有毒有害物质,出水水体净化效果好,稳定性高。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