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5870发布日期:2020-05-12 18:44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及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上升给垃圾处理带了严峻挑战。目前生活垃圾主要由填埋法处理,而填埋会产生大量的污水,污水是一种成分复杂的高氨氮有机物污水,若不加处理而直接排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现有技术中的污水处理设备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2786182a的污水的处理装置,其通过电解步骤,使污水中难以生物降解的萘、菲等非氯化芳香族化合物、氯化芳香族化物,磷酸酯,邻苯二甲酸酯,酚类化合物和苯胺类化合物等开环、断链,不仅可以降低cod,而且提高了污水的可生化性,同时对脱氨氮后的残余氨氮的脱除率可达80~90%,同时通过电解絮凝沉淀作用有效去除污水中重金属离子,为后续的处理工艺创造更好的生化条件,但是其无法对污水进行多级循环处理,污水的处理周期长,处理效果不佳,且处理能耗大,为此,提出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对污水进行多级循环处理,污水的处理周期长,处理效果不佳,且处理能耗大的问题,而提出的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包括集装箱体、位于集装箱体内的污水处理机构以及污泥去除机构,所述集装箱体顶端棱角处均固定连接吊耳,所述污水处理机构包括调节池、at-bc装置、中间水槽以及曝气池,所述调节池位于集装箱体内一侧,所述调节池一端通过污水输送管与提升泵相连接,所述提升泵通过污水输送管与第一计量槽相连接,所述第一计量槽位于调节池一侧,所述第一计量槽通过污水输送管道与at-bc装置相连接,所述at-bc装置固定连接在第一计量槽一侧,所述at-bc装置通过污水输送管与中间水槽相连接,所述中间水槽位于at-bc装置一侧,所述中间水槽通过污水输送管与曝气池相连接,所述曝气池位于at-bc装置下侧,所述曝气池通过污水输送管与沉淀池相连接,所述沉淀池底端通过污泥输送管与污泥泵相连接,所述沉淀池位于调节池另一侧,所述污泥泵一端通过污泥输送管与污泥回流泵相连接,所述污泥回流泵通过污泥输送管分别与第二计量槽以及曝气池相连接,所述第二计量槽位于第一计量槽上侧,所述第二计量槽通过管道与at-bc装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污泥去除机构位于沉淀池内,所述污泥去除机构包括第一双向滚珠丝杠、第二双向滚珠丝杠、格栅网以及承载环,所述第一双向滚珠丝杠转动连接在第一槽体内,所述第二双向滚珠丝杠转动连接在第二槽体内,所述第一槽体与第二槽体对称开设在沉淀池内壁上,所述第一双向滚珠丝杠两侧对称安装第一上滚珠丝杠副以及第一下滚珠丝杠副,所述第二双向滚珠丝杠两侧对称安装第二上滚珠丝杠副以及第二下滚珠丝杠副,所述第一上滚珠丝杠副与第二上滚珠丝杠副之间焊接固定格栅网,所述第一下滚珠丝杠副与第二下滚珠丝杠副之间焊接固定承载环,所述承载环下端面上固定连接刮板。

优选的,所述曝气池还包括第一曝气池、第二曝气池、第三曝气池以及第四曝气池,所述第一曝气池、第二曝气池、第三曝气池以及第四曝气池横向依次排布在集装箱体内,其所述第一曝气池通过管道与第二曝气池连通,所述第二曝气池通过管道与第三曝气池连通,所述第三曝气池通过管道与第四曝气池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四曝气池一端通过污水输送管与回流泵相连接,所述回流泵通过污水输送管分别与第二计量槽以及第一曝气池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at-bc装置一侧安装曝气鼓风机,所述曝气鼓风机通过曝气管分别与盘式微孔曝气器相连接,所述盘式微孔曝气器分别安装在曝气池与at-bc装置内。

优选的,所述污泥泵一端通过污泥输送管与叠螺脱水机相连接,所述叠螺脱水机一端通过污水输送管调节池相连接,所述叠螺脱水机位于沉淀池一侧的集装箱体内。

优选的,所述第一双向滚珠丝杠上端通过减速器与驱动电机相连接,所述驱动电机位于支撑板上段一侧,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在沉淀池上端面中部位置,所述驱动电机通过连接线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双向滚珠丝杠上端套接第一带轮,所述第二双向滚珠丝杠上端套接第二带轮,所述第一带轮通过同步带与第二带轮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刮板横截面呈圆形,所述刮板外环形侧面与沉淀池内壁贴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调节池、at-bc装置、中间水槽以及曝气池的设置,污水先进入调节池均匀水质、调节水量,调节池内污水利用提升泵提升进入计量槽,与回流水混合后自流入at-bc装置,出水经过中间水槽提升至曝气池,污水在曝气池内进行生化处理,泥水混合液自流入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上层清液即为生化出水排放或进行深度处理,实现了循环处理功能,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清理,提高清理效率。

2,通过第一双向滚珠丝杠、第二双向滚珠丝杠、格栅网、承载环以及刮板,能够通过第一双向滚珠丝杠以及第二双向滚珠丝杠转动,分别带动格栅网以及承载环向沉淀池两侧移动,格式网将污水中的固态漂浮物进行清理,承载环带动刮板移动,刮板将沉淀池内壁上的污泥刮除,便于沉淀池内污泥的集中输出,同时能够清理沉淀池内壁粘附的污泥。

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高效处理,大大缩短了污水的处理周期,提高处理效率,便于污泥的集中输出,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中标号:1集装箱体、2叠螺脱水机、3沉淀池、4污泥泵、5提升泵、6调节池、7第二计量槽、8第一计量槽、9at-bc装置、10中间水槽、11曝气鼓风机、12曝气池、13回流泵、301刮板、302承载环、303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4第一槽体、305第一带轮、306驱动电机、307格栅网、308第二带轮、309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10第二槽体、311第二下滚珠丝杠副、312第一下滚珠丝杠副、313第一上滚珠丝杠副、314第二上滚珠丝杠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4,移动式高效污水处理设备,包括集装箱体1、位于集装箱体1内的污水处理机构以及污泥去除机构,集装箱体1顶端棱角处均固定连接吊耳,污水处理机构包括调节池6、at-bc装置9、中间水槽10以及曝气池12,调节池6位于集装箱体1内一侧,调节池6一端通过污水输送管与提升泵5相连接,提升泵5通过污水输送管与第一计量槽8相连接,第一计量槽8位于调节池6一侧,第一计量槽8通过污水输送管道与at-bc装置9相连接,at-bc装置9固定连接在第一计量槽8一侧,at-bc装置9通过污水输送管与中间水槽10相连接,中间水槽10位于at-bc装置9一侧,中间水槽10通过污水输送管与曝气池12相连接,曝气池12位于at-bc装置9下侧,曝气池12通过污水输送管与沉淀池3相连接,沉淀池3底端通过污泥输送管与污泥泵4相连接,沉淀池3位于调节池6另一侧,污泥泵4一端通过污泥输送管与污泥回流泵13相连接,污泥回流泵13通过污泥输送管分别与第二计量槽7以及曝气池12相连接,第二计量槽7位于第一计量槽8上侧,第二计量槽7通过管道与at-bc装置9相连接,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高效处理,大大缩短了污水的处理周期,提高处理效率。

污泥去除机构位于沉淀池3内,污泥去除机构包括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格栅网307以及承载环302,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转动连接在第一槽体304内,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转动连接在第二槽体310内,第一槽体304与第二槽体310对称开设在沉淀池3内壁上,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两侧对称安装第一上滚珠丝杠副313以及第一下滚珠丝杠副312,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两侧对称安装第二上滚珠丝杠副314以及第二下滚珠丝杠副311,第一上滚珠丝杠副313与第二上滚珠丝杠副314之间焊接固定格栅网307,第一下滚珠丝杠副312与第二下滚珠丝杠副311之间焊接固定承载环302,承载环302下端面上固定连接刮板301,能够通过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以及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转动,分别带动格栅网307以及承载环302向沉淀池3两侧移动,格式网将污水中的固态漂浮物进行清理,承载环302带动刮板301移动,刮板301将沉淀池3内壁上的污泥刮除,便于沉淀池3内污泥的集中输出,同时能够清理沉淀池3内壁粘附的污泥。

曝气池12还包括第一曝气池、第二曝气池、第三曝气池以及第四曝气池,第一曝气池、第二曝气池、第三曝气池以及第四曝气池横向依次排布在集装箱体1内,其第一曝气池通过管道与第二曝气池连通,第二曝气池通过管道与第三曝气池连通,第三曝气池通过管道与第四曝气池连通,能够使污水依次进过三次曝气处理,提高污水的处理效果。

第四曝气池一端通过污水输送管与回流泵13相连接,回流泵13通过污水输送管分别与第二计量槽7以及第一曝气池相连接,能够使第四曝气池内的污水分别输送至第二计量槽7以及第一曝气池内进行循环再处理。

at-bc装置9一侧安装曝气鼓风机11,曝气鼓风机11通过曝气管分别与盘式微孔曝气器相连接,盘式微孔曝气器分别安装在曝气池12与at-bc装置9内,提高曝气效果,进一步提高污水的生化处理效率。

污泥泵4一端通过污泥输送管与叠螺脱水机2相连接,叠螺脱水机2一端通过污水输送管调节池6相连接,叠螺脱水机2位于沉淀池3一侧的集装箱体1内,能够将污泥中的残留污水与污泥分离,并将分离后的污水输送至调节池6内进行二次处理。

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上端通过减速器与驱动电机306相连接,驱动电机306位于支撑板上段一侧,支撑板固定连接在沉淀池3上端面中部位置,驱动电机306通过连接线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能够控制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的减速旋转运动。

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上端套接第一带轮305,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上端套接第二带轮308,第一带轮305通过同步带与第二带轮308相连接,通过第一带轮305以及同步带能够带动第二带轮308转动,第二带轮308能够带动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转动,进而使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以及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同步旋转。

刮板301横截面呈圆形,刮板301外环形侧面与沉淀池3内壁贴合,提高了刮板301与沉淀池3内壁的贴合度,进而提高刮板301的刮泥效率。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调运设备吊装吊耳,通过吊耳将本装置移动至所需工作区域,然后将污水输送至调节池6内,调节池6内对污水的水质以及水量进行调节,并将调节后的污水通过提升泵5输送至第一计量槽8内,并加入营养液,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将第一计量槽8内的污水输送至at-bc装置9内,然后运行曝气鼓风机11,曝气鼓风机11将空气分别输送至曝气池12内以及at-bc装置9内,at-bc装置9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将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中间水槽10,中间水槽10将污水输送至第一曝气池,第一曝气池对污水进行以及生化处理,污水依次经过第二曝气池、第三曝气池以及第四曝气池,并对污水进行四级生化处理,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回流泵13再次回流至第一曝气池以及第二计量槽7,并进而二次处理,待二次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沉淀池3内,沉淀池3对污水中的污泥进行沉淀,并运行驱动电机306,驱动电机306带动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转动,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带动第一带轮305转动,第一带轮305带动第二带轮308转动,第二带轮308带动第二双向滚珠丝杠309转动,进而第一双向滚珠丝杠303以及第二双向滚珠丝杆同步旋转,第一上滚珠丝杠副313以及第二上滚珠丝杠副314带动格栅网307向上移动,第一下滚珠丝杠副312以及第二下滚珠丝杠副311带动承载环302向下移动,承载环302带动刮板301向下移动,刮板301将沉淀池3内壁上的污泥刮除,刮除后的污泥沉淀至沉淀池3底部,格栅网307的上升能够将污水中的漂浮物以及大颗粒杂物与污水分离,然后人工将格栅网307上的杂物进行清理,污泥泵4将沉淀池3内的污泥输出沉淀池3,污泥泵4将污泥输送至污泥回流泵13,污泥回流泵13将污泥输送至第一曝气池以及第二计量槽7,并对污泥进行二次处理,同时污泥泵4将污泥输送至叠螺脱水机2,叠螺脱水机2将污泥中的水分与污泥进行分离,并将污泥压成泥饼排出,分离的水分输送至调节池6内进行再处理,进而能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保证处理的彻底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