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料器和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10409发布日期:2020-09-04 14:2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填料器和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填料器以及一种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尤其是水体污染,已成为当前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水体中那些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和有毒物质,需要采用微生物的方式进行处理,污水具备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条件,因而微生物能从污水中获取养分,同时降解和利用有害物质,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目前a/o法进行污水处理,好氧与厌氧区域需要分别设置,占用较大的空间,而且污水处理的效率不高。

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集好氧与厌氧为一体的填料器以及水处理系统,将此填料器放置于待净化水体中,通过填料器内填料的吸附和降解功能,提高污水的处理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填料器以及水处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填料器,包括内管、以及套设于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间隔形成有填充空间,

所述填充空间内填充有生物填料,

所述内管和外管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填充空间连通的通孔。

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

池体;

上述的填料器,多个所述填料器阵列分布于所述池体内。

所述填充空间内构成厌氧区和兼氧区,所述外管外部和内管内部构成好氧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填料器内管和外管的管壁以及盖帽上均匀布满了通孔,可以大大增加内部填料和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污水净化效率;本实用新型将生物填料放置于内管和外管中间的填充空间,构成了厌氧区和缺氧区,并且外管外部以及内管内部构成了好氧区,通过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同时保证了污水处理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填料器的主视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一种填料器的俯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该等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等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填料器,包括内管、以及套设于内管外侧的外管,所述内管和外管之间间隔形成有填充空间,

所述填充空间内填充有生物填料,

所述内管和外管上分别开设有若干与所述填充空间连通的通孔。

所述填充空间内构成厌氧区,所述外管外部和内管内部构成好氧区。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和外管采用不锈钢网制成。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内管和外管可通过pvc板卷制而成,也可直接采用圆柱形pvc管或不锈钢管。

进一步的,所述填充空间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遮盖有上盖帽和下盖帽。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帽与内管和/或外管的接触面之间通过螺钉可拆卸固定;所述下盖帽与内管和/或外管之间焊接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帽和下盖帽中间开设有圆孔,所述圆孔的直径等于所述内管的直径。

进一步的,所述上盖帽和所述下盖帽上均匀分布有通孔,所述通孔之间的间距为3~10mm。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直径为5mm。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管径之比为:(0.75~1):2。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管径之比为1:2。

进一步的,所述内管直径为15~20cm,所述外管直径为40cm,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的长度为220cm。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帽的直径为42cm。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

池体;

上述的填料器,多个所述填料器阵列分布于所述池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器的高度为池体深度的1/3。

进一步的,所述池体底部阵列分布有多个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呈“井”字型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夹持装置为一圆形卡环,固定于所述池体底部,所述卡环能卡合所述填料器,使其能稳定立于所述池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填料器还可以通过顶部悬挂方式置于所述池体内。

进一步的,所述池体上开设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排泥口,所述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排泥口上分别连接有进水管、出水管以及排泥管。

实施例1:

参考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填料器,包括嵌套设置的内管1和外管2以及设于内管1和外管2两端的盖帽3,内管1和外管2之间间隔形成有填充空间,填充空间内填充有生物填料,内管1的管壁、外管2的管壁以及盖帽3上分别分布有若干通孔4。

内管1与外管2之间的填充空间内可填充有吸附填料或微生物菌种,由于填料的堆积使得氧气传递程度差异,构成了厌氧区,而内管1内部中空设置,外管2的外部和内管1的内部构成好氧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填料器放置于待净化水体中,污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填料器中的吸附填料或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反应,在填料器外管表面和内管内表面上自然形成好氧的表面微生物菌群,而在外管和内管之间的部分可以形成厌氧的微生物菌群,并且填料器能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进行截留,大大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处理质量,其中,吸附填料可以为活性炭等,在填料器另一个用途中,填料还可以是微生物菌种等。

在本实施例中,内管1与外管2的管径之比为1:2,其中内管1的直径为20cm,外管2的直径为40cm,内管1与外管2的长度为220cm,盖帽3的直径为42cm,内管1、外管2的管壁以及盖帽3上均匀布满了通孔4,通孔4的直径为5mm,管壁上通孔4与通孔4之间的距离均为10mm。

一种水处理系统,包括:池体和上述的填料器,多个填料器阵列分布于池体内,填料器通过顶部悬挂方式置于所述池体内。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填料器还可以通过夹持装置固定于池体内,具体为,池体底部阵列分布有多个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呈“井”字型排列。所述夹持装置为一圆形卡环,固定于所述池体底部,所述卡环能卡合所述填料器,使其能稳定立于所述池体内。

在本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填料器的高度占用于放置该填料器池体的三分之一,本填料器的内管1与外管2和盖体3分别采用pvc材质制成,内管1和外管2可以采用pvc板卷制而成,也可以直接采用pvc管,内管1和外管2的一端与盖帽3固定设置,另一端与盖帽3通过螺钉可拆卸设置,其中盖帽3中间开设有圆孔31,圆孔31的直径等于内管1的直径,圆孔31的设置使得内管1的内部能与污水充分接触,更容易形成好氧区域,净化水质。

在其他具体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还可以采用不锈钢网或者圆钢制成,所述盖帽可也采用不锈钢网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为:

在内管1和外管2之间填充有吸附填料和/或者微生物菌群,所述微生物菌群为驯化的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以及低氧脱氮菌的复合菌群;所述填料的密度在0.9~1.1g/cm3,微生物菌群占填料的体积比为5%~35%。若干填料器在污水处理池内呈s形或者弧形挥着一字型排列,填料器下方设置曝气装置,曝气装置供给微生物增长及分解有机物所必须的氧气,并起混合搅拌作用,使活性污泥与有机物充分接触。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活性污泥在微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不断从周围环境的污水中吸取其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类以及某些生长素等。污水中的有机物、氧气同微生物能充分接触和反应。随后污水中的悬浮固体通过填料器进行吸附截留,使低污染浓度的水从污水处理池中排出。活性污泥由于空气或者氧气的作用上浮时可以为填料器截留,实现生物处理净化的目的。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填料器,微生物菌群可以附着在填料器表面,形成多层菌膜,它会不停的形成,是一群细菌的集合。这样,在填料器的外管外表面和内管内表面上自然形成好氧的表面微生物菌群,而在填料器的外管与内管之间可以形成厌氧的微生物菌群。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在填料器内管和外管的管壁以及盖帽上均匀布满了通孔,可以大大增加内部填料和污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污水净化效率;本实用新型将生物填料放置于内管和外管中间的填充空间,构成了厌氧区和缺氧区,并且外管外部和内管内部构成了好氧区,通过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同时保证了污水处理质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例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例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