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过滤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6001082发布日期:2021-07-23 21:17阅读:61来源:国知局
用于过滤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和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过滤在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和其相关方法。

本发明在用于住宅、商业、或工业建筑类型中的温度调节和/或生活热水供应的管道系统场景中具有有利的应用。



背景技术:

加热系统或用于供应生活热水的系统提供了流体(通常是水)的循环,该流体通过系统的各种组件(管道、锅炉、泵、阀门、辐射元件、公用设施等)循环。

在这样的系统中,众所周知的是使用过滤器来保持循环流体尽可能清洁,即没有杂质,例如污垢、沙子、污染性颗粒等。这是因为这些在系统中循环的杂质会引起堵塞、特定组件(尤其是锅炉和阀门)的故障,并且通常会导致各种组件的性能和整体效率的下降。

在各种杂质中,去除铁质颗粒特别重要,铁质颗粒通常由诸如管道和辐射元件(例如加热器和散热器)的系统组件释放,因为它们可能会导致锅炉部件内部破裂或刺穿系统管线。

通常,过滤器被安装在运送从系统返回的流体的导管与发送进入中央加热单元(例如锅炉或热泵)的流体的导管之间,从系统返回的流体通常富含杂质和铁质颗粒。以这种方式,过滤器可作用于向中央加热单元的递送,即中央加热单元的上游,发送已被过滤并净化了杂质的流体。

通常,已知的过滤器可沿任何流体导管安装,以拦截流体、对流体进行过滤并使其沿导管延续。

在该技术领域的行话中,这种过滤器由于其去除杂质的功能而称为“除污器”。

同样已知的是,提供能够打开的过滤器以进行定期维护作业,并且特别是去除由过滤器收集的杂质或更换过滤元件。

一种已知类型的过滤器既可以使用保留诸如沙子和污垢的杂质的网状过滤元件,又可以使用磁性类型的过滤元件,其使得能够通过吸引颗粒并保留与磁性元件接触的颗粒,将铁质颗粒从经过的流体中分离。

典型地,已知类型的过滤器具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载有待过滤流体的导管(过滤器的上游)连接到过滤器的入口,而过滤器的出口又与相继的导管(过滤器的下游)连接,以使过滤后的流体在系统中它的路径下继续前进。入口将流体带到过滤器内腔的中心部分,在该中心部分进行机械过滤,然后流体从该中心部分流到过滤器腔的更外一些的部分(圆状地围绕着中心部分),然后从中将流体导向过滤器的出口,该过滤器将过滤后的流体发送到导管,以使它在系统中的路径下继续前进。在过滤器的下部,在腔室中央部分下方,有一个排水旋塞以用来移除由过滤器所过滤的杂质。机械过滤通常借助于布置在腔室的中央部分中的过滤元件来执行,并且该过滤元件由围绕其自身缠绕数次而形成的圆柱体的网格组成。

旋流过滤器也是已知的,然而其提供的是切向入口和轴向出口。此类过滤器利用切向进入的水的离心力,这导致沙子以及其他颗粒物因撞击过滤器壁并向下掉落而分离,从而被收集并可被移除,而同时水向下进行螺旋运动然后轴向上升到过滤器的中心,直至出口。

申请人已经发现上述已知解决方案并非没有缺点,并且其多个方面都是可被改进。

首先,已知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将入口连接到承载待处理流体的导管上并将出口连接到过滤器下游的导管上,才能正确运行。这是由于已知解决方案总是需要待处理流体通过强制且不可逆的路径,在网状过滤元件的例子中,流体从入口到内腔室的中心部分,然后接下来进入最外面的环形区域,然后从这里导向出口,而旋流过滤的情况下,流体从腔室最外部分的切向入口进入,然后通过中心部分,并从中心部分流向出口。

这意味着,在过滤器本身的入口和出口与导管的上游和下游以相反的方式进行连接的情况下,过滤器将无法工作。

本质上,已知的过滤器仅在一种配置中有效地运行,并且必须完全按照流动的方向进行安装;因此,在入开口和出开口出都有箭头以指示安装方向。

另外,由于非最佳地使用在过滤室内循环的流体,已知的解决方案具有堵塞操作机械过滤的过滤元件(圆柱形网格)的风险。堵塞会导致通过过滤器的流量损失,亦或完全阻塞。

此外,对于不同类型的加热系统以及针对不同的安装条件的组装、接入和维护而言,已知的过滤器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在这种情况下,本发明在其各个方面和/或实施方式中的基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和方法,该装置和方法可以弥补上述一个或多个缺点。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过滤在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和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多功能性,并且能够适用于大量的和不同类型的加热系统及相关管道。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无论管道及加热系统内部的安装方式该如何,装置都能够以统一的高性能运行。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操作可靠性高和/或对错误和故障的倾向性低,和/或能够简单且快速地进行维护。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结构简单且合理。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该装置的特征在于相对于所提供的性能和质量,生产成本不高。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制造用于过滤在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和方法的和/或开辟新的设计领域时,为现有技术提供替代解决方案。

在以下描述的过程中将变得更加明显的这些目的和任何其他可能的目的基本上是通过根据所附权利要求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和用于过滤流体的方法而实现的,每个权利要求单独(不考虑相应的从属条款)或与其他权利要求的任何组合,以及根据还与上述权利要求一起各种组合的以下方面和/或实施方式而考虑。

在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过滤在管道和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包括装置的主体,主体在其中限定了要使待过滤的流体通过的过滤室。

在一个方面,该主体具有:

–第一入/出接口,其被配置成允许流体进入进和离开自所述过滤室;

–过滤构件,其至少部分地容纳在所述过滤室中,或与装置的主体相关联,并且被配置成对通过过滤室的流体进行过滤,其中所述过滤构件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元件,所述至少一个过滤元件被配置成将待处理的流体中悬浮存在的物质和固体颗粒从流体中机械分离,所述过滤元件被安置在所述过滤室中以将过滤室分为第一半室和第二半室,并且使得在过滤室中经过的流体穿过所述过滤元件,以便从所述第一半室流向所

述第二半室,或反之亦然;

–第一入/出开口,其被限定于所述入/出接口的一部分上,其使得所述第一半室与主体的外部联通并且被配置成接收进入所述主体的流体或发送从所述主体离开的流体。

–第二入/出开口,其被限定于所述入/出接口的一个相应部分上并且与第一入/出开口不同并且分离,其使得所述第二半室与主体的外部联通并且被配置成发送从所述主体离开的流体或接受进入所述主体的流体;

在一个方面,该装置包括了一个连接模块,该连接模块可被安装于装置的所述主体上,优选为可拆卸地安装于装置的所述主体上。

在一个方面,该连接模块包括:

–第一入/出导管,其被配置成与加热系统的管道相关联以从加热系统的管道接收进入所述装置的流体,或向加热系统的管道发送从所述装置排出的流体;

–第二入/出导管,其被配置成与加热系统相应的管道相关联以向加热系统相应的管道发送从所述装置排出的流体,或从加热系统相应的管道接收进入所述装置的流体;

–连接接口,其被配置成与装置的主体的所述入/出接口选择性地相关联;

–第一通道部分,被限定于所述连接接口的一部分上,与所述第一入/出导管流体联通;

–第二通道部分,被限定于所述连接接口一个相应的部分上并且与第一通道部分不同并且分离,其与所述与第二入/出导管流体联通;

在一个方面,连接模块被配置成根据多种不同的操作配置选择性地安装在装置的主体上。

在一个方面,所述多种操作配置至少包括:

–第一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和装置的主体具有第一往复位置,第一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一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部分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仅与第一半室流体连接,并且

–第二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而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部分的对应,并且第二入/出导管仅与第二半室流体连接;

–第二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和装置的主体具有第二往复位置,第二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一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一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仅与第一半室流体连接,并且

–第二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二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一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二入/出导管仅与第二半室流体连接;

在一个方面,第一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需要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转动移转或(往复)旋转。

在一个方面,所述多种操作配置至少包括:

–第三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和装置的主体具有第三往复位置,第三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二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的对应,其中

第一入/出导管仅与第二半室流体连接,并且

–第二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一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的对应,其中

第二入/出导管仅与第一半室流体连接;

–第四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和装置的主体具有第四往复位置,第四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二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三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仅与第二半室流体连接,并且

–第二通道部分与装置的主体的第一入/出开口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三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二入/出导管仅与第一半室流体连接;

在一个方面,第三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需要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转动移转或(往复)旋转。

在一个方面,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三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三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二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一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二操作配置和第三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需要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而这两个元件不发生移转。

在一个方面,连接模块与设备的主体之间的每个不同的往复旋转限定了相应的操作配置,即连接模块与设备的主体之间的往复旋转–该旋转以连续而不是离散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多个连续的操作配置(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操作配置优选地构成子集)。

本发明一个独立的方面涉及一种加热系统,其包括根据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装置。

本发明一个独立的方面涉及一种用于过滤在管道和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布置至少一个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

–标识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道,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系统的热水回流管道,其运送待过滤的水流;

–标识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道,该管道运送经过过滤的水流;

–在上述使用条件之一中选择性地操作设备。

在一个方面,所述操作步骤包括以下步骤:

–将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道连接到所述第一或第二入/出导管(以所需为准);

–将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之间的另一个导管;

–选择所述操作配置中的一种,并且根据所选择的操作配置,以正确的往复位置将连接模块安装在设备的主体上。

本发明的上述每个方面都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权利要求或所公开的其他方面结合使用。

附图说明

通过对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过滤在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装置和方法的一些非排他的实施方式(也包括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更多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下面参考所附绘图提供该描述,这些附图仅出于提供参考性的而非限制性的目的而提供,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的可能的实施方式的局部分解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装置的局部分解的另一个透视图;

–图3示出了连接模块的透视图,其中一些部件被去除,该连接模块构成图1的设备的一部分;

–图4示出了图3的连接模块的正视图;

–图5示出了图1的装置的主体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示出了图5的主体的正视图;

–图7示出了图1的装置处于第一操作配置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图7的装置沿平面viii-viii的截面图;

–图9示出了图7的装置沿平面ix-ix的另一截面图;

–图10示出了图1的装置处于第二操作配置的俯视图;

–图11示出了图10的装置沿平面xi-xi的截面图;

–图12示出了图10的装置沿平面xii-xii的另一截面图;

–图13a至图13h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装置的不同使用条件的一系列八个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上述附图,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过滤流体的装置整体上由附图标记1表示。通常,可能在其变型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附图标记用于相同或相似的元件。

装置1旨在对在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通常是水)进行过滤,该系统通常包括管道和导管、阀门、锅炉或发电机、泵、辐射元件(加热器、散热器、地板盘管等)、公共设施等。

在附图中,由于该装置所针对的系统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本身是已知的,所以未详表明出或公开。

优选地,过滤装置皆在与加热系统的管道串联安装,以便截取其中的流体流并对其进行过滤,这种串联安装需要中断管道并将装置插入,恢复管道内的流体流动。管道的中断限定了设备上游的管道(将流入的流体发送到该设备)以及设备下游的管道(从该设备接收流出的过滤后的流体)。

装置1首先包括主体2,在主体2中限定了过滤室3,该过滤室旨在被要进行过滤的流体通过。主体2装备有第一入/出接口10,其被配置为允许流体进入所述过滤室3和从所述过滤室3离开。

主体2还包括过滤构件40,其至少部分地容纳或定位所述过滤室3中,或与装置的主体2相关联(例如:在其外部),并且被配置成对通过过滤室3的流体进行过滤。优选地,过滤构件40包括至少一个过滤元件41,其被配置成将待处理的流体中悬浮存在的物质和固体颗粒从流体中机械分离。过滤元件41被安置在过滤室3中以将过滤室分为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并且使得在过滤室中经过的流体穿过过滤元件,以便从所述第一半室8流向所述第二半室9,或反之亦然。

主体2还包括:

–第一入/出开口11,其被限定于入/出接口10的一部分上,其使得第一半室8与主体2的外部联通并且被配置成接收进入主体的流体或发送从主体离开的流体。

–第二入/出开口12,其被限定于入/出接口10一个相应部分上并且与第一入/出开口11不同并且分离,其使得所述第二半室9与主体的外部联通并且被配置成发送从主体离开的流体或接受进入主体的流体。

优选地,在不通过过滤元件41的情况下,第一半室8只与第一入/出开口11流体联通,而在不通过过滤元件41的情况下,第二半室9只与第二入/出开口12流体联通。

装置还包括连接模块30,该连接模块可安装于装置的主体2上,优选为可拆卸地或可逆地安装于装置的主体2上。

连接模块30包括第一入/出导管31,可与加热系统的管道相关联以从加热系统的管道接收进入装置的所述主体的流体,或向加热系统的管道发送从装置的所述主体排出的流体,以及第二入/出导管32,可与加热系统相应的管道相关联以向加热系统相应的管道发送从所述装置排出的流体,或从加热系统相应的管道接收进入装置的所述主体的流体。

连接模块30还包括连接接口33,其被配置成根据多个操作配置与装置的主体2的所述入/出接口10选择性地相关联。

连接模块30包括:

–第一通道部分34,其被限定于连接接口33的一部分上,与第一入/出导管31流体联通;

–第二通道部分35,其被限定于连接接口33一个相应的部分上并且与第一通道部分34不同并且分离,其与第二入/出导管32流体联通。

根据多种不同的操作配置,本发明的装置需要连接模块30选择性地可安装在主体2上。所述多个操作配置至少包括:

–第一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30和主体2具有第一往复位置,第一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34与主体2的第一入/出开口11的至少一个部分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31仅与第一半室8流体连接,以及

–第二通道部分35与主体2的第二入/出开口12的至少一个部分的对应,并且第二入/出导管32仅与第二半室9流体连接。

–第二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30和主体2具有第二往复位置,第二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34与主体2的第一入/出开口11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一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31仅与第一半室8流体连接,以及

–第二通道部分35与主体2的第二入/出开口12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一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二入/出导管32仅与第二半室9流体连接。

优选地,第一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需要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往复)旋转。

优选地,多种操作配置包括:

–第三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30和主体2具有第三往复位置,第三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34与主体2的第二入/出开口12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31仅与第二半室9流体连接,以及

–第二通道部分35与主体2的第一入/出开口11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的对应,其

中第二入/出导管32仅与第一半室8流体连接;

–第四操作配置,其中连接模块30和主体(2)具有第四往复位置,第四往复位置确定:

–第一通道部分34与主体2的第二入/出开口12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三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一入/出导管31仅与第二半室9流体连接,以及

–第二通道部分35与主体2的第一入/出开口11的至少一个相应的部分(与第三操作配置的部分至少部分地不同)的对应,其中第二入/出导管32仅与第一半室8流体连接。

优选地,第三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需要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相应的(往复)旋转。

实质上,优选地可能可以以四种不同的操作配置将连接模块(连接模块连接并截取携带要过滤的流体流的管道)往复地安装到主体2(过滤在此进行),例如基于管道的朝向和方向。因此,可以适当地调整连接模块的方向,以保持主体2的位置不变,其通常布置成过滤室垂直的情况且该过滤室的底部处于较低位置,如下文及附图所示。

在每种配置下,流体从连接模块的两个导管之一进入,流经相应的通道部分,并从此处进入两个入/出开口之一,而后进入两个半室之一;随后,流体流过过滤元件并开始出口的路径,该路径从另一个半腔室开始,穿过另一个入/出开口、另一个通道部分和连接模块的另一个导管,过滤后的流体从该通道中流出设备,在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路中继续它的路径。

装置的结构和操作是完全对称的,使得无论连接模块的两个导管中的哪一个用于流体的进入以及哪一个用于流体的排出,过滤都是有效的,并且因此无论两个子室中的哪个接收要过滤的流体哪个子室发送过滤后的流体(即在过滤元件中要进行过滤的那一侧),过滤亦是有效的。

优选地,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5°至175°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30°至150°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60°至120°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例如在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二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的旋转角度基本等于90°。

优选地,在第三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5°至175°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第三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30°至150°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第三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60°至120°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例如在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的实施例中,在第三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的旋转角度基本等于90°。

优选地,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三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二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95°至265°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三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二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120°至240°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三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二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包括150°至210°之间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例如在附图中示例性地示出的实施例中,在第一操作配置和第三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和/或第二操作配置和第四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使连接模块相对于装置的主体旋转的旋转角度基本等于180°。

优选地,在一对不同的操作配置之间的每个通道使得连接模块30相对于装置的主体2相应地旋转,而这两个元件不发生移转。

注意:

–图7、图8和图9示出了处于第一操作配置的装置(第三操作配置与之相似,但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竖直翻转,即旋转了180°);在所述第一和第三配置的每一个中,流体可以在顶部进入并从底部离开,或者在底部进入并从顶部离开。

–图10、图11和图12示出了处于第二操作配置的装置(第四操作配置与之相似,但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水平翻转,即旋转了180°);在所述第二和第四配置的每一个中,流体可以在右侧进入并从左侧离开,或者在左侧进入并从右侧离开。

总共获得了八种使用条件–四种配置中的每一种都有两种使用条件–在下文中也将进行描述。

优选地,入/出接口10具有基本平坦的圆形形状,并且围绕接口轴线16圆形地延伸

优选地,连接接口33具有基本平坦的圆形形状并且围绕相应的中心轴线36圆形地延伸,其中–在装置组装的条件下,并且在每个操作配置中–中心轴线36与入/出接口10的接口轴线16重合。

优选地,前述操作配置之间的转换是通过连接模块30相对于设备的主体2的往复旋转而发生的,或反之亦然,绕接口轴线16(或中心轴线36)旋转。

优选地,从第一到第二操作配置、从第二到第三操作配置、从第三到第四操作配置以及从第四到第一操作配置的旋转,发生在相对于接口轴线(或中心轴线)的一个并且相同的第一旋转方向上,并且从第一到第四操作配置、从第四到第三操作配置、从第三到第二操作配置以及从第二到第一操作配置的旋转,发生在相对于接口轴线(或中心轴线)相同的第二旋转方向上,其中第二方向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

优选地,第一和第三配置是彼此相反的,并且需要旋转基本等于180°的旋转角度优选地,第二和第四配置彼此相反,且需要旋转基本等于180°的旋转角度。

优选地,第一通道部分34的范围和第二通道部分35的范围小于第一入/出开口11的范围和第二入/出开口12的范围。术语“范围”旨在表示通道部分或在相应接口上的入/出开口(分别是连接接口和入/出接口)所占据的表面或面积。

优选的,第一通道部分34的范围和第二通道部分35的范围基本相同。

优选的,第一入/出开口11的范围和第二入/出开口12的范围基本相同。

优选地,第一通道部分34相对于中心轴线36占据了连接接口30的角度的部分(与接口轴线相重合),并且第二通道部分35相对于中心轴线36占据了相应的连接接口30的角度的部分(与接口轴线相重合),与第一通道部分34所占据的部分分离并且不同。

优选地,第一通道部分34和第二通道部分35位于连接接口30的两个沿直径相对的部分上,并被不属于第一或第二通道部分的分离区37隔开,并且不与第一入/出导管31或第二入/出导管32连通,该分离区精确对应于所述两个沿直径相对的部分将连接接口30一分为二。

优选地,当分离区37具有平坦的圆形形状时,分离区37至少包括连接界面的直径38。

优选地,第一通道部分34和第二通道部分35并排位于连接接口上,并彼此分开。

优选地,第一通道部分34和第二通道部分35不彼此同心地延伸。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在连接模块30内部延伸,以在连接接口33上终止于第一通道部分34。

优选地,第二入/出导管32在连接模块30内部延伸,以在连接接口33上终止于第二通道部分35。

优选地,过滤元件41在上端46和下端47之间纵向延伸(参考附图中所示的方向)。

优选地,装置的主体2包括一个分隔壁20,该分隔壁20在过滤室3内部之间在入/出接口10处的第一端21和过滤元件41的上端46处的第二端22之间延伸,并且其中,分隔壁20所构成的形状与所述过滤元件41一起以确定将过滤室3分成所述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

优选地,分隔壁20的第一端21构成了分隔段23,该分隔段被配置成将整个入/出接口10分成与第一入/出开口11和第二入/出开口12相对应的两个部分。

优选地,如附图中示例所示,分隔段23基本上沿入/出接口10的整个直径方向上延伸,当后者具有基本平坦的圆形形状。

优选地,在每个上述操作配置中–当装置被组装起来时–分隔壁20的分隔段23位于所述分离区37中,或基本上与所述分离区相接触,因此,仅根据所选择的操作配置,才允许流体在第一通道部分34、第二通道部分35、第一入/出开口11和第二入/出开口12之间进行流通,并且第一通道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之间的流体流通(即路径)仅以通过过滤室3和过滤元件41进行(并且在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之间没有流体混合)。

优选地,由第一通道部分34占据的角度的部分对应于连接接口33的大致为90°的圆形部分,并且由第二通道部分35占据的相应的角度的部分对应于连接接口大致为90°的相应的圆形部分,该相应的圆形部分与第一通道部分34的圆形部分在直径上相对。

优选地,分离区37占据了连接接口33的未被第一通道部分34和第二通道部分35占据的剩余部分。

优选地,分离区37包括两个圆形扇区,每个圆形扇区基本上为90°角,所述圆形扇区有角度地置于第一和第二通道部分的圆形扇区之间。

优选地,分离区在连接接口33的第一直径38和第二直径39之间延伸,呈彼此垂直并优选与通道部分34和35相切。

优选地,连接接口33具有角度交替,该角度交替为围绕中心轴线36的分离区37的一半和通道部分。

优选地,沿着整个连接接口33成角度地绕着中心轴线36穿过,其存在可依次被记录为第一通道部分34、分离区37的第一半,第二通道部分35,分离区37的第二半。

优选地,分隔段23将整个入/出接口10分成两个圆形部分(优选为半圆形),每个圆形部分大致为180°,对应于第一入/出开口11和第二入/出开口12。

优选地,第一入/出开口11和第二入/出开口12并排位于入/出接口10上且彼此分离。

优选地,第一入/出开口11和第二入/出开口12互相不为同心地延伸。

优选地,分隔段23和分离区37被配置成使得–在装置组装条件下–主体2与连接模块30之间的连接朝外部是流体密封的,并且在通道部分34、35之间和/或入/出开口11、12之间,接口10和33与接触的部分没有流体通过。

优选地,在上述每个操作配置中,分隔段23与分离区37的线性部分接触并且流体密封,并且不与第一通道部分34或第二通道部分35相交,所述线性部分对应连接接口33的直径。

优选地:

–在第一操作配置中,分隔段23位于分离区37的所述第一直径38处并与之对准;

–从第一操作配置到第二操作配置的通道以绕接口轴线16沿第一方向(例如,逆时针方向)旋转90°实现,并且从第二操作配置到第一操作配置的通道是沿与第一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例如,顺时针方向)上旋转90°实现;注意在两种配置之间(往复旋转)没有路径变化,第一通道部分34继续与第一入/出开口11连通,且第二通道部分35继续与第二入/出开口12连通。

优选地:

–在第二操作配置中,分隔段23位于分离区37的所述第二直径39处并与之对准;

–从第二操作配置到第三操作配置的通道以绕接口轴线16沿第一方向旋转90°实现,并且从第三操作配置到第二操作配置的通道是沿第二方向上旋转90°实现;注意在两种配置之间(往复旋转)的路径有所变化,第一通道部分34从与第一入/出开口11连通变为与第二入/出开口12连通(并且反之亦然),并且第二通道部分35从与第二入/出开口12连通变为与第一入/出开口11连通(并且反之亦然)。

优选地:

–在第三操作配置中,分隔段23位于分离区37的所述第一直径38处并与之对准;

–从第三操作配置到第四操作配置的通道以绕接口轴线16沿第一方向旋转90°实现,并且从第四操作配置到第三操作配置的通道是沿第二方向上旋转90°实现;注意在两种配置之间(往复旋转)没有路径变化,第一通道部分34继续与第二入/出开口12连通,且第二通道部分35继续与第一入/出开口11连通。

优选地:

–在第四操作配置中,分隔段23位于分离区37的所述第二直径39处并与之对准;

–从第四操作配置到第一操作配置的通道以绕所述接口轴线沿第一方向旋转90°实现,并且从第一操作配置到第四操作配置的通道是沿第二方向上旋转90°实现;注意在两种配置之间(往复旋转)的路径有所变化,第一通道部分34从与第二入/出开口12连通变为与第一入/出开口11连通(并且反之亦然),并且第二通道部分35从与第一入/出开口11连通变为与第二入/出开口12连通(并且反之亦然)。

优选地,按顺序从第一至第二操作配置,从第二至第三操作配置,从第三至第四操作配置以及从第四回到第一操作配置的通道对应连接模块30相对设备主体2进行了一个完全旋转(360°)。

应当注意,有利地,在不同的操作配置中,连接模块的方向被改变了(可根据需要旋转),而主体2总是垂直地定位以允许倒出过滤后的物质(及其随后的移除,如下所示)。

垂直定位旨在作为装置的主体(尤其是过滤室)的方向,该方向与面向安装场所地面的垂直轴的方向一致。

另外要注意的是,连接模块与设备的主体之间的每个不同的往复旋转限定了相应的操作配置,换句话说是连接模块与设备的主体之间的往复旋转–该旋转优选地以连续而不是离散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多个连续的操作配置,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操作配置优选地构成子集(与给定的旋转角度相关联)。限定正常工作的操作配置的唯一条件是,第一和通道部分不跨越分隔段,即,不同时在且不与第一入/出开口和第二入/出开口流体连通。实际上,如上文所解释,在每种操作配置中,第一通道部分仅与第一入/出开口和第二入/出开口中的一个相连通,并且第二通道部分仅与第一入/出开口和第二入/出开口中的另一个相连通。以这样的方式,在与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相关的流体之间没有流体混合或通过的可能性,并且流体总是在装置的主体的过滤室内遵循正确的路径;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之间的通道仅通过两个半室和通过过滤元件进行。

优选地:在第一和第二配置中,如果第一导管31接收进入设备的流体(待过滤的流体)并且第二导管32发送离开设备的流体(过滤的流体),则主体的第一开口11构成过滤室3的入口并且主体的第二开口12构成了过滤室3的出口;相反,在第三和第四配置中,如果第一导管31接收进入设备的流体,而第二导管32发送离开设备的流体,则主体的第二开口12构成到过滤室3的入口,并且主体的第一开口11构成从过滤室3离开的出口。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在连接模块30中相对于连接接口33是并排的。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在相对于连接接口33的中心轴线36的相反方向上分别具有弯头(或l)形状。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具有与第一通道部分34连接的第一部分(其轴线平行于连接接口33的中心轴线36)以及第二部分(该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连续地延伸并导向设备外部,其轴线垂直于连接接口33的中心轴线36)。

优选地,第二入/出导管32具有与第二通道部分35相连接的相应的第一部分(其轴线平行于连接接口33的中心轴线36)以及相应的第二部分(该相应的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连续地延伸并导向设备外部,其轴线垂直于连接接口33的中心轴线36)。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具有总体(即,放在一起考虑)的t形,第一部分并排且彼此平行,并且第二部分面向相反的方向并且在它们之间对齐。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的第二部分是同轴的,并且位于装置的单个安装轴线上。

优选地,在过滤装置与加热系统的管道串联的组装条件下,该安装轴被指定为拦截其中的流体流并对其进行过滤,以与该管道的纵轴重合。

注意,串联组件需要中断管道并在设备的上游和下游创建两条管道,以连接到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取决于所需的使用条件)。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在结构上彼此相同。优选地,连接模块30相对于穿过中心轴线36的对称平面对称。优选地,该对称平面将连接模块分成两个相同的半部,每个半部包括:

–相应的入/出导管(31;32);

–连接接口33的相应一半;

–相应的通道部分(34;35);

–分离区37的相应一半。

该对称性允许在每个操作配置中以及在连接模块的每次旋转中始终具有正确的连接,保持连接模块安装在设备主体上。

优选地,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之间的通道必须通过过滤元件41。

优选地,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仅通过过滤元件41彼此连通。

优选地,如附图中的示例所示,过滤元件是过滤隔膜41,其具有薄片或隔膜的形式,并且在所述上端46和所述下端47之间的延伸平面上纵向延伸。

优选地,过滤隔膜41至少在其一部分中具有一种结构,该结构提供有多个通道42,该多个通道具有给定的过滤部分,从而使流体从过滤隔膜41的第一侧43到过滤隔膜的第二侧44的通道,在第一侧43确定保留流体中存在的且尺寸大于所述过滤部分的物质和颗粒,反之亦然流体从第二侧44到第一侧43的通道,在第二侧44确定保留流体中存在的且尺寸大于所述过滤部分的物质和颗粒。

优选地,通道42是穿过第一侧和第二侧的孔或开口。优选地,通道最好是均匀地分布在过滤隔膜的整个结构上。

优选地,分离隔膜的结构具有网状格子(或网格,网或织物)或多个微孔。

应当注意,图中所示的孔42仅是示意性的;这些孔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和/或形状,这取决于不同的应用和所需的过滤部分。

优选地,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并排布置在装置的主体2内部,并彼此分开。

优选地,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彼此之间不为同心地延伸。

优选地,过滤隔膜41以其第一侧43面向第一半室8并且其第二侧44面向第二半室9的方式定位在过滤室3中。

优选地,过滤隔膜41被配置为在单个使用位置操作,针对装置所采取的所述多个操作配置中每个都保持所述单个使用位置,其中该装置避免流体自第一半室8直接流至第二半室9而不流过过滤隔膜本身,或反之亦然。

优选地,当设备采用的操作配置改变时,过滤隔膜41无需被移动。换句话说,过滤隔膜41总是以相同的方式定位,并且可以正常工作而无需改变其位置或构造。

优选地,过滤隔膜41为单体式。优选地,过滤隔膜41由塑料或金属材料制成,例如不锈钢。

优选地,过滤隔膜41被配置为在单个使用位置操作,针对装置所采取的所述多个操作配置中每个都保持所述单个使用位置,其中流体自第一半室8流至第二半室9(或反之亦然)是以通过过滤隔膜本身的方式进行。

优选地,当流体从第一入/出开口11(因此构成入开口)进入装置的主体2时,所述操作配置要求流体从第一侧43到第二侧44通过过滤隔膜41,并由第二入/出开口12从设备的主体2离开(因此构成出开口)。

优选地,当流体从第二入/出开口12(因此构成入开口)进入装置的主体2时,所述操作配置要求流体从第二侧44到第一侧43通过过滤隔膜41,并由第一入/出开口11从设备的主体2离开(因此构成出开口)。

优选地,在流体从第一入/出导管31进入设备并从第二入/出导管32离开设备的情况下,以及在流体从第二入/出导管32进入设备并从第一入/出导管31离开设备这一相反的情况下,设备1都可以在每个所述操作配置中正确地操作(即,执行流体的过滤)。

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具有各自的互连方式,该互连方式构造成将导管与外部水管,连接件或液压阀流体连接。优选地,互连方式包括螺纹或压力装置或类似机构。优选地,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的互连方式在结构上相同。举例来说,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具有用于液压区段的标准尺寸,例如直径为1/4英寸、1/2英寸、3/4英寸或1英寸。

优选地,过滤室3由侧表面3a侧向界定,在上方由入/出接口10界定,并且在下方由装置的主体2的底表面3c界定。

优选地,过滤隔膜41纵向位于底表面3c和入/出接口10之间。

优选地,过滤隔膜41在延伸平面上具有两个主要尺寸,并且在垂直于延伸平面的方向上具有第三缩小尺寸,其中两个主要尺寸是过滤隔膜沿与主体2的纵向延伸轴线2a重合的方向的高度,以及过滤隔膜沿垂直于主体的纵向延伸轴线方向的宽度。

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过滤隔膜41沿纵向位于装置的主体2的底表面3c和分隔壁20之间。

优选地,过滤隔膜41的上述高度基本上对应于过滤室3的底表面3c与分隔壁20的第二端22之间的距离,以这样的方式使得过滤隔膜41在顶部与分隔壁20(优选为密封地)接触,并且在底部与过滤室3的所述底表面3c(优选为密封地)接触(或接近)。

优选地,过滤隔膜41的上述宽度与过滤室3的径向尺寸(优选为直径)相对应,从而与过滤室3的侧面3a(优选为密封地)接触。优选地,过滤隔膜41的第三尺寸对应于其厚度。

优选地,分隔壁20相对于过滤隔膜41连续地延伸,并与后者一起,有助于将过滤室3纵向分成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

优选地,分隔壁20至少部分地位于过滤隔膜41的延伸平面和/或装置的主体的纵向延伸轴线2a上。

优选地,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的实施方式中,装置的主体2总体上呈l形并且包括从入/出接口10延伸至主体中央部分4b的第一部分4a,以及从主体中央部分4b延伸至过滤室3的底表面3c的第二部分4c。

优选地,在连接模块30的第一入/出导管31和第二入/出导管32连接到垂直延伸的加热系统的管道(例如沿垂直壁)这一装置使用条件下,第一部分4a注定要水平安置,而第二部分4c注定要垂直安置并位于第一部分的下方。

优选地,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c在所述中央部分4b中共同形成一个非零度角度,优选地为90°。

优选地,装置的主体2具有l形,纵向延伸轴线也具有l形,并且在主体的第一部分4a处包括第一水平部分,接着是在主体的第二部分4c中包括第二垂直部分。

优选地,分隔壁20(在横截面)又具有l形,并包括:

–从第一端21延伸到主体2中央部分4b的第一壁部分25,其沿与装置的主体的纵向延伸轴线2a的第一部分基本一致的方向(具有l形)构成所述分隔段23;

–从第一壁部分25连续地延伸的第二壁部分26,该第二壁部分自主体2的中央部分4b开始,沿着与装置的主体的纵向延伸轴线2a的第二部分基本一致的方向(具有l形)延伸至分隔壁20的第二端22处,位于过滤隔膜41的上端46处。

优选地,第二壁部分26在装置的主体2的第二部分4c中朝着主体的底表面3c延伸至少直至与主体侧面3a上的主体第一部分4a的尺寸一致的高度。

这种形状允许管理流体在第一部分4a中从主体2的进入和流出,这通常受流体流动的湍流运动影响,而过滤在主体2的第二部分4c中进行,该第二部分4c容纳过滤膈膜41–由于l形的主体结构–相对于第一部分4a呈一定角度并且(在使用中)降低。下降到上述高度的第二壁部分,为限制流体在第一部分4a中的湍流运动以及在第二部分4c中输送流动创造了条件,其中过滤隔膜41可以有效地操作,以将存在于流体中的物质和固体颗粒分离,并使其在过滤室的底部沉降。

优选地,装置的主体2具有基本上呈圆柱的形状或弯曲的“肘”形圆柱形状(限定了主体的上述第一部分4a和第二部分4c)。

优选地,过滤室3从入/出接口10开始直到主体的底表面3c,从分隔壁20并接下来从过滤隔膜41开始连续地分隔,从而获得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该第一半室和第二半室在主体的整个纵向延伸上彼此分开并且(在主体的每个横截面中)彼此并排。

优选地,在装置的主体的每个横截面(垂直于纵向延伸轴线2a)中,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基本上占据横截面的一半。

优选地,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起始于入/出接口10并且单独地继续到达主体2底部3c,一个半室与另一个半室之间的通道只能通过过滤元件(或过滤隔膜41)进行。

优选地,流体以引导的方式(根据选择的操作配置)流过由分隔壁20限定的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的部分且没有过滤,而在过滤隔膜41处,具有第一半室和第二半室之间流体(带有过滤)的通道。

在一个可能的替代实施例(未示出)中,过滤元件的上端可以与分隔段重合,并且过滤元件从入/出接口延伸到装置的主体的底部。在该情况下,不存在分隔壁,并且将过滤室的分为第一半室和第二半室的全部分割是由过滤元件实现的。此外,在这种情况下,沿第一半室和第二半室的整个延伸方向存在具有特定过滤部分的过滤元件的多个通道,并且在第一半室和第二半室之间存在流体(带有过滤)的通道(根据所选的操作配置)可发生在从入/出接口到装置的主体的底部的过滤腔室的每个部分中。过滤元件可以具有l形并且包括上述分隔壁。

优选地,分隔壁20相对于装置的主体2固定。

优选地,分隔壁20可以与装置的主体2制成单体式。

优选地,连接模块30和装置的主体2通过螺纹连接互连,例如由环形螺母互连,该环形螺母允许围绕连接模块30的接口轴线16相对于主体2选择和改变往复角度位置,并且允许在上述操作配置之间通过。

优选地,过滤构件4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磁性过滤器50与装置的主体2相关联,并且被配置成收集并保留存在于待处理的流体中的物质和铁质颗粒(或通常具有铁磁特性),从而将它们从通过装置的流体中分离。

优选地,装置的主体2包括至少一个第一中空突起51,其在过滤室中从所述底表面3c轴向突出,所述第一中空突起51在主体2的外部限定第一壳体52,该第一壳体的形状是细长的,(负)对应于第一中空突起51且可以从下表面7进入,所述第一壳体52容纳第一磁性过滤器50。

优选地,第一中空突起51在第一半室8内轴向地突出,或替代地在第二半室9内。

优选地,第一磁性过滤器50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磁性元件53,该第一磁性元件被配置为产生永久磁场并且插入到主体2的第一壳体52中,以这样的方式作用于通过过滤室3的流体,并且将存在于流体中的铁磁物质和颗粒保留在装置的主体内部的第一中空突起51的表面上。基本上,第一磁性过滤器50位于过滤室3的“内部”,尽管其物理上位于第一壳体52的内部,但该第一壳体52可从主体2的外部进入而无需进入过滤室。

优选地,从底表面3c出现的第一中空突起51在横向上与过滤隔膜41间隔开,并且完全被容纳在第一半室(或替代地在第二半室)内。

在该配置下,尽管第一磁性过滤器50并不总是完全地与流体直接接触,亦不被循环在过滤室中的流体所直接流过,但由于其位置和磁效应,该磁性过滤器使得含铁颗粒被阻挡在主体内部的第一中空突起上。

在一个未示出的替代实施例中,磁性过滤器可直接容纳在过滤室内。

优选地,磁性过滤器50包括彼此相关联的多个第一磁性元件53以形成第一杆状磁性盒54,该第一杆状磁性盒轴向地被插入装置的主体的第一壳体52中。

优选地,第一磁性盒54包括第一盖55,该第一盖55适用于可移除地于下面表7上与第一壳体52的通道关联,以便在第一外壳52内封闭所述第一磁性盒54,并在需要时允许将其取出。

优选地,主体2包括彼此可移除地相关联的第一半主体61和第二半主体62,其中:

–第一半主体61与第二半主体62的组合在装置的主体内部限定了过滤室3,该过滤室3除了第一入/出开口11和第二入/出开口12之外与外部流体密封;

–第一半主体61与第二半主体62的拆分使得过滤室3能够被进入并且过滤隔膜41能够被放置,并且可执行清洁或维护工作。

优选地:

–第一半主体61包括入/出接口和分隔壁20(如果存在的话);

–第二半主体62包括底表面3c和第一中空突起51。

优选地,过滤室3的侧表面3a部分地由第一半主体61限定并且部分地由第二半主体62限定。

优选地,第一半主体和第二半主体通过螺纹连接互连,例如由环形螺母互连。

优选地,装置的主体2包括置于第一半主体61和第二半主体62之间的垫圈,以使过滤室3在已装配状态下得以密封。

根据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的实施方式,装置的主体2可包括第二中空突起81,其在过滤室3中从底表面3c轴向突出,所述第二中空突起81在主体2的外部限定第二壳体82,该第二壳体的形状是细长的,对应于第二中空突起且可以从下表面7进入。

优选地,第二中空突起81(在其中一个未被第一中空突起51所影响的)半室内轴向地突出。

优选地,第二中空突起81在第二半室9内轴向地突出,而第一中空突起51在第一半室8内轴向地突出。

优选地,从底表面出现的第二中空突起81在横向上与过滤隔膜41间隔开,并且完全被容纳在第二半室内(或当第二半室包括了第一中空突起时,替代地在第一半室内)。

优选地,取决于所选择的操作配置,第一磁性过滤器50可以选择性地与装置的主体2的第一中空突起51相关联或与第二中空突起81相关联。

这可以通过移除第一磁性过滤器的第一盖55并将其移至所需的壳体52或82来执行。

优选地,当第一磁性过滤器50与第一中空突起51关联时,其对在第一半室8中传输的流体进行磁过滤,而当第一磁性过滤器50与第二中空突起81关联时,其对在第二半室9中传输的流体进行磁过滤。大体上,该装置可包括两个中空突起和仅一个磁性过滤器50,以选择性地插入第一壳体52或第二壳体82中。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操作配置始终为这几个子室提供流入的流体(并且始终通过过滤隔膜41),因此,无论磁性过滤器50插入哪个外壳,都可以保证至少通过磁性过滤器50进行磁过滤。

在一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过滤构件40还可包括第二磁性过滤器80,该第二磁性过滤器80与装置的主体2相关联,并且被配置成捕捉和保留存在于待处理的流体中的具有铁磁性的物质和颗粒,以便将颗粒与通过装置的流体分开。优选地,第二磁性过滤器80在结构上与第一磁性过滤器50相同。

优选地,第二磁性过滤器80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磁性元件83,该磁性元件被配置为产生永久磁场并且插入到主体2的第二壳体内,以便作用于流经过滤室3的流体,并且将流体中存在的具有铁磁性质的物质和颗粒保留在装置的主体内的第二中空突起81的表面上。

优选地,第二磁性元件83在结构上与第一磁性元件53相同。

优选地,第二磁性过滤器80包括多个彼此关联的多个第二磁性元件83以形成第二杆状磁性盒84,该第二杆状磁性盒轴向地被插入装置的主体的第二壳体82中。

优选地,第二磁性盒84包括第二盖85,该第二盖85适用于可移除地于下表面7上与第二壳体82的通道相关联,以便在第二壳体82内封闭所述第二磁性盒84,并根据需要将其取出。

优选地,第二磁性过滤器80旨在被安置在第二壳体82中,而第一磁性过滤器50旨在被安置在第一壳体52中。

在一个替代的施例中(未示出),第一磁性过滤器包括一个配置为可拆装的形式安装于装置的主体外侧的衬圈主体,该衬圈主体与一个或多个磁性元件相关联并被配置为产生永久磁场,从而作用于通过过滤室的流体,并且将存在于流体中的铁磁物质和颗粒保留在过滤室内部。优选地,衬圈主体具有环状外形并且尺寸被设置成至少部分地包围装置的主体的外侧面上的一部分。优选地,衬圈主体的环状外形具有沿环的圆周范围的部分中断,并且衬圈主体以可拆装的形式通过主体自身扣合动作的方式,可由上述部分断开处安装于装置的主体外部。优选地,衬圈主体所使用的材料(例如塑料)使衬圈主体能够在与装置的主体组合与拆卸的扣合动作的过程中有弹性地变形。优选地,衬圈主体具有一个或多个空位,其每一个空位被配置为用以容纳并优选地以可拆装的形式容纳一个相应的磁性元件。优选地,第一磁性过滤器包括两个、三个或更多个磁性元件,这些磁性元件被容纳于衬圈主体中并且被安排呈圆周状围绕着衬圈主体,优选地彼此按角度地以固定间距隔开。优选地,第一磁性过滤器被配置为将流过装置的流体中蹲在的具有铁磁性质的物质和颗粒保留在过滤室中的侧表面上,特别是保留于侧表面上的与衬圈主体在主体外部的安装置对应的安装位置上。应当注意,“衬圈(collar)”磁性过滤器同样也可与“磁性盒”类型中的磁性过滤器50相结合而使用(或也可与“磁性盒”类型中的磁性过滤器80相结合而使用)以增强磁性过滤效果。实际上,“衬圈”磁性过滤器以环绕着装置的主体的形式被置于外部,而“磁性盒”类型的磁性过滤器50或80,则是被插入到由过滤室内的中空突起51或81生成的壳体52或82当中。

优选地,该装置可包括一个排水旋塞90,该排水旋塞被配置成能够排空过滤室3,而无需将装置从其安装的系统上拆卸,无需将第一和第二入/出开口从各导管上断开,且无需拆卸装置的主体(尤其是装置的第一半主体61或第二半主体62)。

优选地,排水旋塞被置于装置的主体2的下表面3c上的排水口91处,使过滤室3中的容纳物可被选择性的排空以容许对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优选地,排水口91在底表面上横跨过滤隔膜41的下端47,因此与第一半室8和第二半室9横向联通,而无需使第一及第二半室之间互相联通。

优选地,排水口91被置于底表面3c的倾斜部分的下端处,相对于侧表面向下延伸,该倾斜部分使得在过滤室内过滤的物质,特别是由过滤隔膜41过滤的物质,通过重力或倾泻被输送到排水口。

此外,倾斜部分还允许由磁性过滤器捕获并保留在过滤室中的突起的内表面上的物质朝着排水口传送(显然在提取出磁性过滤器之后)。

优选地,排水旋塞90能够在关闭状态间进行选择性地操作,在关闭状态下排水口91被截断并且不允许流体离开过滤室3,或在打开状态下排水口91被设置为与装置1的外部相连通。

优选地,排水旋塞90包括在排水口91上活动的关闭装置93,以便在所述关闭状态下截断排水口,或者在所述打开状态下使通过排水口的通道保持自由。优选地,排水旋塞90包括旋钮94,或用于选择关闭装置93的位置的类似的手动或自动装置。

优选地,排水旋塞包括可移除的安全盖95,该安全盖设置在关闭装置93的下游,并且配置为当其置于就位状态时,即使旋钮将关闭装置转动至打开状态,也会关闭排水口。

应当注意的是,由于排水口以及排水管线的位置,排水旋塞被有利地配置成从半室8和9中抽出,从而允许有效地排放过滤物质并清洁两个子室。这是特别相关的,因为如上所解释,取决于应用到入/出导管的操作配置和连接类型,物质可在过滤隔膜41的第一侧43或第二侧44上被过滤,并且因此过滤的物质在第一半室8或第二半室9中积聚。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排水旋塞90都允许轻松清洁这两个半室。

根据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的实施例,下文描述了可以通过本发明的装置获得的可能的使用条件。与上述操作配置相结合的这些使用条件对应于本发明的设备的不同的可能的操作模式。在此意义上,注意图13a至图13h,其(示意性地)示出了在每种使用条件下连接模块30和主体2的定位以及入口和出口流的方向。

优选地,该设备被配置为在使用时始终在以下使用条件之一中以有效方式选择性地操作:

–第一使用条件(图13a),其中:

–根据第一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入

导管运行);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

–输入到第一入/出导管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33上的第一通道部分34,并流入入/出接口10上的第一入/出开口11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一半室8,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一侧43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4离开以流入

第二半室9;

–流体沿第二半室9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二入/出开口12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二通道部分35,从此处流入第二入/出导管32,并从该处离开装置;

–第二使用条件(图13b),其中:

–根据第一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入

导管运行);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

–输入到第二入/出导管32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二通道部分35,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二入/出开口12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二半室9,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二侧44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3离开以流入第

一半室8;

–流体沿第一半室8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一入/出开口11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一通道部分34,从此处流入第一入/出导管31,并从该处离开装置;–第三使用条件(图13c),其中:

–根据第二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入导管运行);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输入到第一入/出导管31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一通道部分34,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一入/出开口11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一半室8,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一侧43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4离开以流入第二半室9;

–流体沿第二半室9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二入/出开口12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二通道部分35,从此处流入第二入/出导管,并从该处离开装置;–第四使用条件(图13d),其中:

–根据第二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入导管运行);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输入到第二入/出导管32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二通道部分35,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二入/出开口12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二半室9,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二侧44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3离开以流入第一半室8;

–流体沿第一半室8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一入/出开口11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一通道部分34,从此处流入第一入/出导管,并从该处离开装置;–第五使用条件(图13e),其中:

–根据第三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入导管运行);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输入到第一入/出导管31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一通道部分34,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二入/出开口12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二半室9,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二侧44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3离开以流入第一半室8;

–流体沿第一半室8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一入/出开口11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二通道部分35,从此处流入第二入/出导管32,并从该处离开装置;–第六使用条件(图13f),其中:

–根据第三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入导管运行);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输入到第二入/出导管32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二通道部分35,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一入/出开口11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一半室8,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一侧43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4离开以流入第二半室9;

–流体沿第二半室9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二入/出开口12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一通道部分34,从此处流入第一入/出导管31,并从该处离开装置;–第七使用条件(图13g),其中:

–根据第四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入导管运行);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

–输入到第一入/出导管31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一通道部分34,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二入/出开口12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二半室9,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二侧44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3离开以流入第

一半室8;

–流体沿第一半室8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一入/出开口11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二通道部分35,从此处流入第二入/出导管32,并从该处离开装置;

–第八使用条件(图13h),其中:

–根据第四操作配置,连接模块30被安装在设备的主体2上;

–第二入/出导管32要与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线,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网络的热水返回管连通,以接收待过滤的水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入/出导管作为入

导管运行);

–第一入/出导管31要与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线连通,以便在过滤后将水流发送至该管线(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入/出导管作为出导管运行);

–输入到第二入/出导管32的流体流向上流到连接接口上的第二通道部分35,并流入入/出接口上的第一入/出开口11中,流体在此处进入第一半室8,其在此必须被引导以从第一侧43穿过过滤隔膜41,进行机械过滤并从第二侧44离开以流入第

二半室9;

–流体沿第二半室9上升直至到达入/出接口,在该处穿过第二入/出开口12并流入连接接口的第一通道部分34,从此处流入第一入/出导管31,并从该处离开装置;

应当注意,为了说明入口/出口导管如何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工作,图13a、图13b、图13e和图13f以侧视图(和截面图)示出了该装置,而图13c、图13d、图13g和图13h则以俯视图(和剖视图)示出了该装置。

应该注意,在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种使用条件下(图13a、图13b、图13e和图13f),要截取的管线是垂直的,入/出导管的轴线是垂直的并且与设备主体的第二部分(过滤隔膜所在位置)的纵轴相平行。

应当注意,在第三、第四、第七和第八种使用条件下(图13c、图13d、图13g和图13h),要截取的管线是水平的,入/出导管的轴线是水平的并且与设备主体的第二部分(过滤隔膜所在位置)的纵轴相垂直。

优选地,如图7至图12以及图13a至图13h所示,设备的主体2总是处于相同的位置,当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连接模块的位置根据所选择的操作配置而(通过旋转)改变,并且与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的连接被作为流体进入进或离开自设备的入口或出口。

此外,如箭头31及导管31和32的标号所示,在使用条件图13f和图13e中,连接模块相对于条件图13a和图13b基本上为(垂直)翻转,而在使用条件图13h和图13g中,连接模块相对于条件图13c和图13d基本上为(水平)翻转。

对于设备的操作,将导管31和32连接到上游和下游的管道上(即,与承载待过滤的流体的管道相串联)并将主体2安装在连接模块30上就足够了,确保主体与连接模块对齐(优选地在垂直平面上),并且往复角度位置处于其中一个操作配置之下。设备会正确进行自我配置(即,通道部分与入/出开口自动匹配)。

优选地,可以在连接接口上(特别是在分离区37上或在通道部分34和35的边缘上)提供合适的支座,该支座被配置成当操作配置被选择或更改时(通过合适的旋转)引导主体的往复位置和连接模块。

通常,无论所选择何种操作配置,设备1通常直接由其所安装在的系统的两个管道(即,两个入/出开口所安装处)直接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过滤在管道和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的方法优选地对应于装置1的操作模式。基本上,该方法需要:

–布置一个优选地基于所公开内容的装置1;

–标识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道,特别是来自加热元件系统的热水回流管道,

其运送待过滤的水流;

–标识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导管,该管道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运送经过过滤的水流;

–将来自管道和加热系统的管道连接到所述第一或第二入/出导管(以所需为准);

–将通向管道和加热系统的中央加热单元的管连接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入/出导管之间的另一个导管;

–选择所述操作配置中的一种,并且根据所选择的操作配置,以正确的往复位置将连接模块安装在设备的主体上。

如本文所构思的此发明容许多种修改和变体,所有修改和变体都落入本发明构思的范围内,并且所提及的组件可由其他技术上等效的元件代替。

本发明具有重要的优点。首先,如从上述描述清楚地显现的,本发明使得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些缺点。

本发明的装置能够有效地过滤在管道及加热系统中循环的流体,并在每种操作配置下都可以实现有效的过滤。尤其是,无论哪个导管用作入口并且哪个开口用作出口,流体的过滤始终是最佳的。实际上,如上面的详细陈述和附图所示,在每个操作配置中(以及使用条件下),整个流体流都被有效地进行了机械过滤和磁性过滤,却没有任何一部分流体通过装置而没有被完全过滤,如在已知类型的解决方案中所发生的那样。

此外,本发明的装置允许任意选择而没有任何限制并维持装置的完整操作,即哪个导管构成了进入装置的入口以及哪个导管构成了离开装置的出口,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限制。

这使得该装置能够适用于大量和不同类型的加热系统和设备,能够在任何空间方向,任何类型的管道甚至是非常有限的空间安装,并同时有效地执行所需的过滤操作。总而言之,本发明的装置能够以一致的高性能运行,而与管道及加热系统内部的安装模式无关。

这是可能的,尤其是由于连接模块及设备的主体的外形以及它们的相互安装,以及由于过滤隔膜和两个过滤半室的限定:这总会使得过滤为最佳的,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装置将使用的通用性与有效性和结构简单性结合在一起。

此外,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征在于高操作可靠性并较少出现错误和故障,并且其可以简单和快速的进行组装、分解、清洁和维护。

最后,本发明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竞争力的成本和简单合理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