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5311发布日期:2021-08-06 13:00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河流生态治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我国东部山前平原及平原地区,尤其在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地区,河流在自然状态下会向游荡型河道发展,形成面积宽广的河漫滩。河漫滩上大流量的旧河汊、牛轭湖形成的水塘和人为挖沙等现象造成的水塘共同构成了河漫滩的自然坑塘系统。在目前的平原河流多被约束在其主河槽的情形下,河漫滩坑塘系统仅在洪水期行洪时才和河道主河道发生明显的水力联系;在枯水及平水期,河漫滩坑塘系统内部及其河流主河道的水力联系较差,从而导致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问题。为了净化水质、提升水环境质量,将河湖坑塘水体进行异位净化已成为趋势。

目前,河湖坑塘水的治理措施包括原位治理与异位治理,原位治理包括生态浮岛、环保清淤等技术,但原位治理措施实施周期长,效果不显著。而异位治理技术利用水处理设备对污染水体进行净化,周期短,效果明显。

针对以上技术研究现状,设计一种能够实现河湖坑塘水体异位处理的净化处理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简单、精确控制药剂投入量、净化效果稳定、应用范围广的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絮凝沉淀装置、过滤装置、生物处理装置和蓄水净化装置,所述絮凝沉淀装置的进水口与外部的坑塘连通,所述絮凝沉淀装置的出水口与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过滤装置的出水口与生物处理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生物处理装置的出水口与蓄水净化装置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蓄水净化装置的出水口通过管路将处理后的水体向外排出,原水在提升泵站的作用下进入絮凝沉淀装置,而后经过过滤装置、生物处理装置和蓄水净化装置,最终通过管路将处理后的水体排出;

所述絮凝沉淀装置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三个沉淀罐和与三个沉淀罐对应设置的三个加药罐,每个沉淀罐的进水口处设有用于与加药罐连通的加药口,所述加药罐与加药输送泵组连通,所述加药输送泵组通过加药管路与加药口连通,以用于通过加药罐向每个所述沉淀罐内加药,在每个所述沉淀罐的顶部安装有搅拌装置,且该搅拌装置的搅拌杆伸入至沉淀罐的底部,位于最末端的所述沉淀罐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过滤装置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自清洗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以用于拦截所述絮凝沉淀装置输送的处理后的水体中的杂质;

所述生物处理装置包括两个生物处理罐,两个所述生物处理罐的外侧均设有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的曝气管设置在每个生物处理罐的底部以用于从生物处理罐的底部向上对水体进行充氧曝气,每个所述生物处理罐内填充有悬浮填料;

所述蓄水净化装置包括蓄水罐,所述蓄水罐内填充有多孔吸附填料以用于吸附水中的杂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个所述沉淀罐为一级沉淀罐、二级沉淀罐、三级沉淀罐,所述一级沉淀罐与二级沉淀罐之间设有第一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的出水口设置在二级沉淀罐的中上部,所述二级沉淀罐与三级沉淀罐之间设有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出水口设置在三级沉淀罐的中上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三个所述加药罐为第一加药罐、第二加药罐和第三加药罐,所述第一加药罐上连接的第一加药管的出药口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沉淀罐的进水口处,所述第二加药罐上连接的第二加药管的出药口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溢流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三加药罐上连接的第三加药罐的出药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出水口处,以保证药剂在沉淀罐中充分混合,在三个所述加药罐内分别对应加入三种不同的药剂。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自清洗过滤器的进水口通过管路与三级沉淀罐的出水口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自清洗过滤器的孔径为20μm,所述袋式过滤器的孔径是5μm,经过沉淀处理的水依次经过自清洗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依次去除水中细小的杂质,而后处理后的水体流入生物处理装置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生物处理罐包括第一生物处理罐和第二生物处理罐,所述第一生物处理罐内填充多个竖直排布的第一填料板,在所述第一填料板上负载有菌种,所述第二生物处理罐内填充有呈网格排布的第二填料板,在所述第二填料板上负载有菌种,生物处理罐内的菌种对原水溶解态的有机物及营养物质进行去除。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蓄水净化装置内填充有多孔吸附材料,以用于过滤所述生物处理罐内的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藻类以及水中的其他悬浮颗粒,防止生物膜脱落造成水质异常,保证出水透明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絮凝沉淀装置的一侧设有爬梯和护栏,以便于工作人员的日常检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絮凝沉淀装置的三个沉淀罐内部均设有钢槽支架以用于对沉淀罐的内部加强。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河湖坑塘水依次经过絮凝沉淀装置、过滤装置、生物处理装置和蓄水净化装置,使受污染水首先进行絮凝沉淀,再经过生物处理后可将水质指标由劣五类水处理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其净化效果好,并且通过三个加药罐定量向絮凝沉淀装置内加药,可有效控制加药量。

2.集成了絮凝沉淀和生物处理工艺,能够处理湖库坑塘等自然水体,也可以处理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等各种污染水体,本实用新型的净化处理系统应用范围广。

3.本实用新型的净化处理系统的拆装方便,便于运输,能够快速组装,能够自动化、连续化运行,运行1小时候即可排出处理后的水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絮凝沉淀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生物处理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生物处理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絮凝沉淀装置2、生物处理装置3、蓄水净化装置

4、一级沉淀罐5、二级沉淀罐6、三级沉淀罐

7、第一填料板8、第二填料板9、过滤装置

10、曝气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决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河湖坑塘水体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絮凝沉淀装置1、过滤装置9、生物处理装置2和蓄水净化装置3,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的进水口与外部的坑塘连通,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的出水口与过滤装置9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过滤装置9的出水口与生物处理装置2的进水口连通,所述生物处理装置2的出水口与蓄水净化装置3的进水口连通,所述蓄水净化装置3的出水口与外部的蓄水池连通,原水在提升泵站的作用下依次经过絮凝沉淀装置1、过滤装置9、生物处理装置2和蓄水净化装置3,最终通过管路将处理后的水体排出;

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包括通过管路连通的三个沉淀罐和与三个沉淀罐对应设置的三个加药罐,每个沉淀罐的进水口处开设有用于与加药罐连通的加药口,所述加药罐与加药输送泵组连通,所述加药输送泵组通过加药管路与加药口连通,以用于通过加药罐向每个所述沉淀罐内加药,在每个所述沉淀罐的顶部安装有搅拌装置,且该搅拌装置的搅拌杆伸入至沉淀罐的底部,位于最末端的所述沉淀罐的出水口通过管路与过滤装置2的进水口连通;

所述过滤装置9包括自清洗过滤器(型号为yntsh-xf-x)和袋式过滤器(型号为sgd-s1),以用于拦截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输送的处理后的水体中的杂质;

所述生物处理装置2包括两个生物处理罐,两个所述生物处理罐的外侧均设有曝气装置10,所述曝气装置10的曝气管设置在每个生物处理罐的顶部以用于从生物处理罐的底部向上对水体进行充氧曝气,每个所述生物处理罐内填充有悬浮填料;

所述蓄水净化装置3包括蓄水罐,所述蓄水罐内填充有填料以用于吸附水中的杂质。

进一步地说,三个所述沉淀罐为一级沉淀罐4、二级沉淀罐5、三级沉淀罐6,所述一级沉淀罐4与二级沉淀罐5之间设有第一溢流管,所述第一溢流管的出水口设置在二级沉淀罐5的中上部,所述二级沉淀罐5与三级沉淀罐6之间设有第二溢流管,所述第二溢流管的出水口设置在三级沉淀罐6的中上部。

进一步地说,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的三个沉淀罐的总长度为6000mm,宽度为2400mm,高度为2500mm。

进一步地说,三个所述加药罐为第一加药罐、第二加药罐和第三加药罐,所述第一加药罐上连接的第一加药管的出药口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沉淀罐的进水口处,所述第二加药罐上连接的第二加药管的出药口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溢流管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三加药罐上连接的第三加药罐的出药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溢流管的进水口处,以保证药剂在沉淀罐中充分混合,在三个所述加药罐内分别对应加入三种不同的药剂。

进一步地说,所述自清洗过滤器的进水口通过管路与三级沉淀罐6的出水口连通。

进一步地说,所述自清洗过滤器的孔径为20μm,所述袋式过滤器的孔径是5μm,经过沉淀处理的水依次经过自清洗过滤器和袋式过滤器依次去除水中细小的杂质,而后处理后的水体流入生物处理装置2中。

进一步地说,两个所述生物处理罐包括第一生物处理罐和第二生物处理罐,所述第一生物处理罐内填充多个竖直排布的第一填料板7,在所述第一填料板7上负载有菌种,所述第二生物处理罐内填充有呈网格排布的第二填料板8,在所述第二填料板8上负载有菌种,生物处理罐内的菌种对原水溶解态的有机物及营养元素进行去除。

进一步地说,所述蓄水净化装置3内填充有多孔吸附材料,以用于过滤所述生物处理罐内的填料上脱落的生物膜、藻类以及水中的其他悬浮颗粒,保证出水透明度。

在沉淀池中,分别加入三种不同的絮凝剂,使得原水在经过三个沉淀罐中实现粗沉-中沉-细沉三级,对原水中含有的颗粒态、胶体态有机物、总磷、藻类以及悬浮物有效地去除,还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生物处理装置2再次对原水进行净化处理,使得水质提高,而后再通过蓄水净化装置3的对水中的杂质再吸附净化,能够保证最终净化后的水达到净化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的一侧设有爬梯和护栏,以便于工作人员的日常检修。

进一步地说,在所述絮凝沉淀装置1的三个沉淀罐内部均设有钢槽支架以用于对沉淀罐的内部加强。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生物处理装置2包括第一生物处理罐、第二生物处理罐、第三生物处理罐和第四生物处理罐,所述第一生物处理罐与第三生物处理罐内部设置的填料相同,所述第二生物处理罐和第四生物处理罐内部设置的填料相同,所述第一生物处理罐与第二生物处理罐为一组,第三生物处理罐和第四生物处理罐为一组,用于待净化水经过两次生物处理,有效去除原水溶解态的有机物及营养元素。

本实用新型的异位净化处理系统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4小时,处理量为2000-3000方/天,使原水从劣五类处理达到三-四类水,使原水从劣五类处理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四类水,三-四类的水进入生物处理装置2后,将水质提高到二-三类水。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做了示例性的描述,应该说明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核心的情况下,任何简单的变形、修改或者其他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不花费创造性劳动的等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