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膜生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87977发布日期:2021-04-13 23:05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泥膜生化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泥膜生化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领域,泥膜生化池是一种集生化与沉淀一体,集活性污泥法与生物膜法为一体的污水处理工艺,现有的泥膜生化池由于生化池通常进行前后分区,生化区整体呈推流形式,实际运行中污染物负荷随水流方向逐渐降低,因此存在前端生化区供氧不足,后端生化区供氧过剩的现象,存在污水处理能耗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泥膜生化处理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泥膜生化池前端生化区供氧不足,后端生化区供氧过剩,存在污水处理能耗浪费的技术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泥膜生化处理系统,包括:
5.生化池,包括呈环形排布且依次连通的第一生化区、第二生化区、第三生化区以及第四生化区,所述第一生化区以及所述第二生化区均设有污水进口端,所述第四生化区设有污水出口端,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的出水端均设有半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与所述第四生化区之间设有全隔墙;所述第一生化区和所述第二生化区内分别设置第一曝气装置,所述第三生化区和所述第四生化区内分别设置第二曝气装置,所述第二曝气装置的曝气管路和曝气孔数量为所述第一曝气装置的一半;
6.二沉池,呈圆形设置于所述生化池的环形区域中间,且与所述污水出口端连通。
7.进一步地,所述第四生化区池壁的内边缘设置用于搅拌的推流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生化区、所述第二生化区、所述第三生化区以及所述第四生化区内均设有溶解氧监控装置用于实时监控污水中溶解氧含量。
9.进一步地,所述半隔墙均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孔,所述过水孔上设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控制闸门。
10.进一步地,各所述半隔墙的两侧均设有固定生物膜组件。
11.进一步地,所述二沉池包括环形进水渠、环形出水渠以及沉淀主槽,所述环形进水渠连通所述污水出口端与所述沉淀主槽,所述环形出水渠连通所述沉淀主槽与用于排出澄清水的出水管。
12.进一步地,所述环形进水渠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有若干配水孔以用于均匀进水。
13.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生化区外侧的污泥泵房,所述沉淀主槽通过输泥管将所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所述污泥泵房。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泥膜生化处理系统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泥膜生化处理系统由传统的前端生化区单点进水改为前端的第一生化区和中间的第二生化区双点进水,由第二生化区分担第一生化区的污水处理负荷,平衡前端的第一生
化区的供氧,解决生化池前端供氧不足的问题;通过在第一生化区和第二生化区内分别设置第一曝气装置,第三生化区和第四生化区内分别设置第二曝气装置,第二曝气装置的曝气管路和曝气孔数量为第一曝气装置的一半,以减少曝气管路和曝气孔数量的方式降低第三生化区和第四生化区的供氧能力,从而降低能耗,解决了后端供氧过剩的问题,有利于减少污水处理能耗的浪费。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在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泥膜生化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记说明:
18.1、生化池;11、第一生化区;111、第一污水进口端;12、第二生化区;121、第二污水进口端;13、第三生化区;14、第四生化区;142、推流器;15、半隔墙;151、过水孔;152、控制闸门;16、全隔墙;17、第一曝气装置;18、第二曝气装置;19、固定生物膜组件;2、二沉池;21、环形进水渠;22、环形出水渠;23、沉淀主槽;24、出水管;25、输泥管;3、污泥泵房。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实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22.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连接”、“连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3.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2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泥膜生化处理系统包括生化池1以及二沉池2,生化池1包括呈环形排布且依次连通的第一生化区11、第二生化区12、第三生化区13以及第四生化区14,第一生化区11以及第二生化区12均设有污水进口端,第四生化区14设有污水出口端,第一生化区11、第二生化区12、第三生化区13的出水端均设有半隔墙15,第一生化区11与第四生化区14之间设有全隔墙16;第一生化区11和第二生化区12内分别设置第一曝气装置17,
第三生化区13和第四生化区14内分别设置第二曝气装置18,第二曝气装置18的曝气管路和曝气孔数量为第一曝气装置17的一半;二沉池2呈圆形设置于生化池1的环形区域中间,且与污水出口端连通。
2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生化池1进行了前后分区,生化区整体呈推流形式。实际运行中污染物负荷随水流方向逐渐降低,位于前端的第一生化区11污水处理负荷最大,溶解氧消耗也大,因此该区将出现溶解氧过低,供氧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将传统的前端生化区单点进水改为前端的第一生化区11和中间的第二生化区12双点进水,即第一生化区11设有第一污水进口端111,第二生化区12设有第二污水进口端121,部分污水由第二污水进口端121直接进入到第二生化区12,由第二生化区12分担第一生化区11的污水处理负荷,平衡前端的第一生化区11的供氧,从而解决了前端生化区供氧不足的问题。
26.具体地,为了在各个生化池1中进行充氧,加快空气扩散,以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好氧条件,选择在各生化池1中安装曝气装置,以曝气充氧的方式满足各生化池1所需的溶解氧含量。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管路以及曝气器,曝气管路以及曝气器的曝气孔数量的多少决定充氧的能力强弱,基于此,为了解决生化池1后端生化区供氧过剩,从而存在污水处理能耗的浪费的问题,特在第一生化区11和第二生化区12内分别设置第一曝气装置17,第三生化区13和第四生化区14内分别设置第二曝气装置18,且第二曝气装置18的曝气管路和曝气孔数量为第一曝气装置17的一半,通过减少曝气管路和曝气孔数量,从而使得第三生化区13和第四生化区14的充氧能力减弱,解决了生化池1后端生化区供氧过剩的问题,同时降低了污水处理的能耗。
2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二沉池2位于生化池1的环形区域中间,且生化池1与二沉池2的池壁共建,有利于降低土建建设成本,缩短施工周期。二沉池2与第四生化区14的污水出口端(图中未示出)连通,用于对经过生化处理的污水进行沉淀处理,实现了污水的生化与沉淀一体化处理,且整个生化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污水处理效率高,能耗利用合理。
28.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第四生化区14池壁的内边缘设置用于搅拌的推流器142。
29.具体地,各个生化区的外侧壁围合呈方形,优选地,推流器142设置于第四生化区14的直角处。当第四生化区14的溶解氧浓度低时,打开第四生化区14曝气管路阀门,同时进行曝气充氧和曝气搅拌;当第四生化区14溶解氧浓度高时,关闭第四生化区14曝气管路阀门,停止曝气充氧作用,同时打开推流器142进行推流搅拌,以代替曝气的搅拌作用,设置推流器142一方面可在不对第四生化区14进行充氧的同时,又能够充分搅拌,促进生化处理,另一方面又能够防止第四生化区14直角处形成死水区而导致污泥沉降,从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
3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生化区11、第二生化区12、第三生化区13以及第四生化区14内均设有溶解氧监控装置(图中未示出)用于实时监控污水中溶解氧含量。
31.为了监控各个生化区的溶解氧含量,从而对曝气装置进行适应性地调整,在各个生化区内设置溶解氧监控装置。如当监测到第四生化区14的溶解氧浓度低时,则打开第四生化区14曝气管路阀门,同时进行曝气充氧和曝气搅拌;当监测到第四生化区14溶解氧浓度高时,则关闭第四生化区14曝气管路阀门,停止曝气充氧作用,同时打开推流器142进行推流搅拌,以代替曝气的搅拌作用。通过实时监测以及及时调整的方式,实现了污水处理能耗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根据污水处理的实际所需进行能耗的适应性调整,从而从整体上降
低污水处理能耗。
32.具体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半隔墙15均开设有用于水流通过的过水孔151,过水孔151上设有用于控制污水流量的控制闸门152。
33.具体的,过水孔151开设于半隔墙15的下部,且为了控制污水的流量,在过水孔151的上方设置控制闸门152,控制闸门152调节过水方孔的过水面积来控制污水的流量,可根据实际的污水处理负荷进行过水量的适应性地调整,以达到最佳的污水处理效果以及最优的能耗配置。
34.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各半隔墙15的两侧均设有固定生物膜组件19。
35.具体地,为了完成降解有机物、硝化氨氮和过量摄磷的处理,在各半隔墙15的两侧均设置固定生物膜组件19,优选地,固定生物膜组件19设置于对应的池区底部,固定生物膜组件19处,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在曝气充氧的条件下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和附着于固定膜上生长的微生物协同作用,从而完成降解有机物、硝化氨氮和过量摄磷的处理。
36.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二沉池2包括环形进水渠21、环形出水渠22以及沉淀主槽23,环形进水渠21连通污水出口端与沉淀主槽23,环形出水渠22连通沉淀主槽23与用于排出澄清水的出水管24。
37.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环形进水渠21通过进水堰连通污水出口端,经过生化处理的污水由污水出口端经过进水堰,并进入到环形进水渠21,由环形进水渠21进入到沉淀主槽23。
38.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环形进水渠21上沿其长度方向布设有若干配水孔(图中未示出)以用于均匀进水。污水通过若干配水孔进入到沉淀主槽23内,实现了均匀进水,有利于沉淀池内污泥的均匀沉淀,减少局部的污泥堆积。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泥膜生化处理系统还包括设置于第一生化区11外侧的污泥泵房3,沉淀主槽23通过输泥管25将所沉淀的污泥输送至污泥泵房3。
40.具体地,结合实际的场地建设面积,将污泥泵房3设置于第一生化区11外侧直角处,充分利用场地面积,保持紧凑型布局,减少占地面积,也可以缩短污泥的输送行程。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