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水器及加湿器底座及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70580发布日期:2021-09-25 10:28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水器及加湿器底座及加湿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加湿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水器及加湿器底座及加湿器。


背景技术:

2.空气加湿器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电器设备。在空气加湿器内部通常设置有超声波换能器,超声波换能器自身对液态水进行震荡,从而将液态水转变成水雾。
3.现有技术中的加湿器,对进入空气加湿器内部的水的水质要求较高。如果采用硬度过大的水,会导致超声波换能器发生堵塞,进而对后期的水雾产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确保空气加湿器自身的稳定高效的运行,通常需要在空气加湿器内部直接放入纯净水。但是纯净水自身成本较高,同时对于很多家庭用户来说,需要到特定地点获取纯净水,最终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4.为此,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加湿器,在空气加湿器内部集成有软水器,从而起到对硬水进行软化的作用。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软水器自身集成在空气加湿器内部,其自身通过水管等结构直接与水箱相连。当软水器自身发生损坏与堵塞时,上述的结构不方便进行拆卸。


技术实现要素:

5.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加湿器内部软水器自身不方便拆卸的缺陷。
6.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水器,包括:壳体,内部设置有树脂腔,所述壳体在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卡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定位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进水口相对应的一端,并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卡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位置。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进水口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环状凸起部,所述环状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环状凸起部上设置有密封圈。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环状凸起部的边缘处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密封圈脱出的止挡凸边。
11.所述密封圈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层环形密封边。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还包括:把持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出水口相对应的位置。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把持部呈板状远离所述壳体延伸。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壳体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筋条。
15.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加湿器底座,包括:下水区;软水区,与所述下水区相连通,设置在所述下水区的下游;成雾区,与所述软水区相连通,设置在所述软水区的下游;本
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设置在所述软水区中,所述软水区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与所述进水口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过水孔,所述软水器通过所述卡扣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适于嵌入所述定位孔中。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所述软水器的环状凸起部适于嵌入所述过水孔中。
1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所述环状凸起部和/或所述过水孔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密封圈。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所述下水区、所述软水区和所述成雾区的高度依次降低。
20.本实用新型同时提供一种加湿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水箱,设置在所述加湿器底座上,所述水箱与所述下水区分别设置有下水装置。
2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2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包括:壳体,内部设置有树脂腔,所述壳体在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卡扣,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定位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进水口相对应的一端,并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23.通过设置卡扣和定位柱,当需要将软水器进行装配时,只要将卡扣和定位置安装到加湿器的对应部位,此时水流将通过进水口进入到软水器中,实现后续的软水操作。
24.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卡扣可以实现软水器的拆卸安装,通过定位柱可以实现软水器的定位,有助于确保软水器的安装稳定性。
25.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进水口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环状凸起部,所述环状凸起部朝向远离所述壳体的方向延伸。
26.通过设置环状凸起部,可以将软水器的进水口与加湿器底座之间进行稳定连接,避免水流流出软水器外界,对正常的软水操作造成不良影响。
27.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环状凸起部上设置有密封圈。
28.通过设置密封圈,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软水器的密封性能,进而有助于提高整个软水器的净化效果。
29.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还包括:把持部,设置在所述壳体上与所述出水口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把持部,有助于提高对软水器自身的安装和拆卸,方便相关人员进行操作。
3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所述壳体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筋条。通过设置支撑筋条,支撑筋条自身可以托起软水器,使得软水器的壳体下方存留有一定的空隙,避免软水器下方积水,造成水质污染。
3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包括:下水区;软水区,与所述下水区相连通,设置在所述下水区的下游;成雾区,与所述软水区相连通,设置在所述软水区的下游;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设置在所述软水区中,所述软水区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与所述进水口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过水孔,所述软水器通过所述卡扣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
32.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柱适于嵌入所述定位孔中。
33.通过定位孔和定位柱的组合,可以实现对软水器自身的预安装,从而方便对加湿器自身的固定操作,同时通过定位孔,使得通过连接板的水可以稳定进入到软水器中,进而有助于提高净化效果。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加湿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软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37.图3为图2中提供的所述软水器上的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38.图4为图2中提供的环形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3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软水器的装配示意图;
40.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三种软水器的装配示意图;
41.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二种软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42.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第二种或第三种软水器的装配示意图;
43.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四种软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与第四种软水器对应的加湿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45.图1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种软水器的装配示意图;
46.图1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五种软水器的结构示意图;
47.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与ptc发热体相对应的加湿器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48.图1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tc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tc发热体与发热体卡扣的装配示意图;
50.图1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ptc发热体在加湿器底座中的安装示意图;
51.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出雾孔与除垢孔加湿器底座中的结构示意图;
52.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出雾板与除垢板的装配示意图;
53.图19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出雾板或除垢板的结构示意图;
54.图20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失效检测装置的安装示意图;
55.图21为图20中区域x的放大图;
56.图2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失效检测装置的侧视图;
57.图2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失效检测装置的主视图;
58.图2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上设置凸起部的结构示意图;
59.图2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软水器上设置凸起部的剖视图;
60.图2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压紧结构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61.图2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压紧结构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62.附图标记说明:
[0063]1‑
加湿器底座;2

下水区;3

浮子;4

软水区;5

成雾区;6

过水缺口;7

超声波发生器;8

吹风口;9

水槽板;11

第二卡扣;12

定位凹陷;
[0064]
10

软水器;101

壳体;102

进水口;103

出水口;104

环状凸起部; 1041

止挡凸边;105

密封圈;1051

环形密封边;106

外螺纹;107

第一磁性部;108

连接密封圈;109

支撑筋条;110

第一卡扣;111

定位凸台; 1111

第一定位面;112

悬臂;113

卡扣;1131

凸起;114

把持部;115
‑ꢀ
定位柱;116

凸起部;
[0065]
1a

连接板;1a1

过水孔;1a2

连接套筒;1a3

定位孔;
[0066]
1b

筋条;1b1

底座;1b2

盖板;1b3

转轴;1b4

支座;1b5

过滤网; 1b6

流道;
[0067]
1c

ptc发热体;1c1

主体;1c2

发热片;1c3

发热体卡扣;1c4

延伸部;1c41

定位过孔;1c5

防水线;1c6

走线槽;
[0068]
1d

出雾孔;1d1

除垢孔;1d2

出雾板;1d3

除垢板;1d4

螺钉;1d5
‑ꢀ
环形凸台;1d51

缺口;1d6

散热板;1d7

出水孔;1d8

出水管;
[0069]
1e

失效检测结构;1e1

导线柱,1e2

密封件,1e3

导线,1e4

电极柱, 1e5

过孔,1e6

电极组件,1e7

底板;
[0070]
1f

硅胶块;
[0071]
1g

压板;1g1

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72]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7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74]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0075]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7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湿器,用于对周围环境进行加湿操作,如图1所示,包括:
[0077]
加湿器底座1,包括:
[0078]
下水区2,下水区2自身与水箱等结构相接触,下水区2直接承接从水箱中流出的水,为了实现从水箱中进行取水,在下水区2设置有下水装置,本实施例中,下水装置自身设置为浮子3,当下水区2的水位够高时,浮子 3在浮力作用下脱离与水箱的接触,此时水箱将
不会向下水区2供水。当下水区2的水位低于预设液位时,浮子3自身将失去浮力的承托,此时浮子3 将触发水箱,使得水箱继续向下水区2进行供水;
[0079]
软水区4,与所述下水区2相连通,设置在所述下水区2的下游,在软水区4设置有软水器10;
[0080]
成雾区5,如图1所示,与所述软水区4相连通,设置在所述软水区4 的下游,在软水区4与成雾区5之间设置有过水缺口6,通过过水缺口6将经过软化后的水流入成雾区5内部。
[0081]
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成雾区5内部设置有超声波发生器7,在超声波发生器7内部设置有压电陶瓷片,对压电陶瓷片进行通电后产生超声波,从而将液态水转变成水雾。进一步的,在成雾区5设置有吹风口8,通过出风口将形成的水雾导出的外界。同时,在成雾区5中设置有水槽板9,在水槽板9的下方设置有超声波发生器7等结构。
[0082]
水箱,设置在所述加湿器底座1上,水箱的出水口103与下水区2对应设置,水箱上设置的风道与吹风口8对应设置。
[0083]
本实施例中,在软水区4中设置多软水器,在软水器内部设置有树脂腔,在树脂腔中设置有软水树脂,通过软水树脂可以实现将硬水转变成软水。本实施例中,对于软水器的结构不进行限定:
[0084]
作为软水器的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图3、图4所示,软水器包括:
[0085]
壳体101,内部设置有树脂腔,所述壳体101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
[0086]
如图4所示,所述壳体101上与所述进水口102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环状凸起部104,所述环状凸起部104发生朝向远离所述壳体101的延伸,进一步的,为了提高密封效果,在所述环状凸起部104上套设置有密封圈 105。同时,为了提高密封圈105自身的稳定性,在所述环状凸起部104的边缘处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密封圈105脱出的止挡凸边1041,止挡凸边 1041自身会凸出密封圈105设置;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为了提高密封圈105的密封性能,在所述密封圈105的外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层环形密封边1051,环形密封圈105自身呈柔性设置,当其受到挤压后会发生变形,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密封效果。
[0087]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软水器的固定操作,所述软水区4设置有连接板1a,所述连接板1a上与所述进水口102相对应的部位设置有过水孔 1a1。
[0088]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对软水器的安装操作,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
[0089]
作为第一种软水器的装配实施方式,通过螺纹或者磁力对软水器进行连接,所述软水器包括:
[0090]
如图7和图8所示,壳体101内部设置有树脂腔,沿水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壳体101上依次设置有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在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上分别设置有过滤网,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壳体101的一端,如图5 和图7所示,所述连接部为设置在所述连接部外壁上的外螺纹106。相对应的,在过水孔1a1上设置有朝向所述软水器延伸的连接套筒1a2,所述连接套筒1a2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通过外螺纹106与内螺纹的组合,可以实现对软水器自身的安装操作;
[0091]
作为变型,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部为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端部的第一磁性部107。相对应的,在过水孔1a1上设置有朝向所述软水器延伸的连接套筒1a2,所述连接套筒1a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磁性部,所述第二磁性部与所述第一磁性部107极性相反,通过磁力实现将
软水器安装到连接板1a 上。
[0092]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套筒1a2与所述软水器之间设置有连接密封圈108,通过设置连接密封圈108,可以避免软水器与连接套筒1a2之间发生漏水。同时,如图5所示,所述成雾区5设置有朝向所述软水器方向延伸的支撑筋条109,通过设置支撑筋条109,可以有效地提高软水器在完成装配后自身的稳定性。
[0093]
进一步的,软水器的壳体上还包括第二连接部,设置在所述壳体相对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部设置在右端,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适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螺纹相连接。
[0094]
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组合,可以实现将多个软水器进行组合,从而可以实现对污水在较长区间内的净化操作,从而有助于提高对污水的净化效果。同时通过螺纹连接,有助于降低多个软水器之间的拆装难度,从而提高使用者的操作便利性。
[0095]
作为第二种软水器的装配实施方式,采用卡扣113结构对软水器进行连接,所述软水器包括:
[0096]
壳体101,内部设置有树脂腔,所述壳体101沿水流的流动方向上依次设置有进水口102和出水口103;第一卡扣110,设置在所述壳体101上,如图9、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卡扣110设置在壳体101的侧壁位置;定位凸台1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1上与所述进水口102相对应的一端,所述定位凸台111的外周面的至少部分形成第一定位面1111。
[0097]
进一步的,在壳体101的侧壁上设置有悬臂112,所述悬臂112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壳体101上,所述第一卡扣110设置在所述悬臂112的中部,所述悬臂112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当软水器自身进行固定后,悬臂112自身将收到挤压并朝向软水器的中心位置发生弯曲。相对应的,在软水区4 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110配合的第二卡扣11,通过第一卡扣110 和第二卡扣11的配合,可以实现对软水器的安装。具体地,第一卡扣110 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优选的,第一卡扣110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第一卡扣110彼此相对设置。
[0098]
同时,如图10和图11所示,为了配合定位凸台111,在所述连接板 1a的上部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台111配合的定位凹陷12,所述定位凹陷12 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面1111配合的第二定位面。
[0099]
对第一定位面1111的形状不进行限定,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面1111 包括位于所述进水口102两侧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的倾斜方向相反。如图9所示,第一斜面发生135
°
的倾斜。
[0100]
作为变型,还可以采用其他的卡扣结构,如图2所示:卡扣113设置在所述壳体101的顶部位置。具体地,卡扣113自身包括水平部以及连接部,连接部和水平部自身均采用柔性材质制成,在水平部的端部设置有朝向下方延伸的凸起1131,通过该凸起1131连接在连接部的顶部位置,从而实现连接动作。进一步的,软水器上还设置有把持部114,设置在所述壳体101上与所述出水口103相对应的位置,通过设置把持部114,使用者可以方便进行软水器自身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对把持部114自身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其可以呈环形设置,也可以呈钩状设置,只要可以实现把持动作即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把持部114呈板状远离所述壳体101延伸。
[0101]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101的下方设置有支撑筋条。支撑筋条自身可以托起软水器,使得软水器的壳体101下方存留有一定的空隙,避免软水器下方积水,造成
水质污染。
[0102]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为了实现对软水器自身的精确安装操作,还包括有定位柱115,设置在所述壳体101上与所述进水口102相对应的一端,并朝向远离所述壳体101的方向延伸。相对应的,在所述连接板1a上设置有定位孔1a3,所述定位柱115适于嵌入所述定位孔1a3中。当需要对软水器进行安装操作时,首先将定位柱115嵌入到定位孔1a3中,然后将卡扣 113安装在连接板1a上。定位柱115与定位孔1a3之间可以通过过盈方式进行配合,也可以通过螺钉1d4等方式进行固定,从而实现软水器与连接板1a的稳定连接。
[0103]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二种软水器的结构,其自身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也可以通过一体成型方式连接在加湿器底座1中,如图12所示,包括:
[0104]
壳体,在壳体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设置有适于放置软水树脂的流道1b6;多个筋条1b,设置在所述流道1b6 中,并交替设置于所述流道1b6的两侧。具体地,所述筋条1b与所述底座 1b1为注塑成型;在所述流道1b6的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筋条1b的长度之和大于所述流道1b6的宽度。
[0105]
如此设置,当含有硬度的原水通过软化装置的流道1b6时,水中的钙、镁离子被循环腔中的软水树脂吸附,同时释放出钠离子,从而可以使软化装置充分对循环腔中的水进行软化。同时,由于多个筋条1b交替设置在流道1b6的两侧,并且相邻的两个筋条1b之间存在重合的部分,使得水在流道1b6中流动时,需要额外经过相邻的两个筋条1b之间重合部分的软水树脂,从而增加了水的软化路径,可以大幅提升对水的软化效果。进而可以防止加湿器出现内部积留水垢,管道堵塞,加湿效率低的问题,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0106]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壳体101包括底座1b1和盖板1b2,所述底座1b1设置有所述进水口102、所述出水口103和所述流道1b6,所述盖板1b2适于覆盖所述流道1b6。通过设置盖板1b2,可以方便对位于底座 1b1内部的软水树脂进行更换操作。同时,在所述盖板1b2与所述底座1b1 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本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自身设置有密封圈,从而避免软水器外界的污染物进入到内部,对软水树脂造成污染。
[0107]
具体地,对于盖板1b2与底座1b1之间的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其可以采用插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转动连接的方式,优选的,所述盖板1b2 与所述底座1b1可转动连接。具体地,所述盖板1b2与所述底座1b1通过转轴1b3连接。相对应的,在所述底座1b1设置有支座1b4,所述支座1b4 设置有适于所述转轴1b3插入的通孔。
[0108]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座1b4上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开口的直径小于所述转轴1b3的直径。如此设置,使得支座1b4上通孔的开口与转轴1b3为过盈配合,可以在将转轴1b3安装至通孔时,直接通过开口将转轴1b3按压到通孔中,并且由于开口与转轴1b3为过盈配合,转轴1b3也不会从开口中脱出。从而简化了安装流程,方便用户使用和更换。
[0109]
进一步的,所述底座1b1与所述盖板1b2远离转动轴线的一端通过卡扣结构连接;所述卡扣结构包括卡扣和卡槽;所述卡扣设置于所述底座 1b1和所述盖板1b2二者中其中一个,所述卡槽设置于另一个。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使得盖板1b2在扣合至底座1b1上时,能够完全封闭流道1b6,防止流道1b6中的软水树脂向外泄漏,并且能够稳定地将盖板1b2安装在底座1b1上,从而保证了软化装置的正常使用。
[0110]
进一步的,所述卡槽设置于所述盖板1b2,所述卡扣113设置于所述底座1b1;所述
卡扣113在靠近所述卡槽的端面与竖直方向设置有一定的夹角。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在将盖板1b2扣合至底座1b1时,可以通过有一定夹角的卡扣113端面,使得卡槽能够顺利地扣合到卡扣113上。
[0111]
进一步的,为了实现对进入软水器的水的预软化操作,所述软水器还包括:过滤网1b5,设置于所述进水口102和所述出水口103;所述过滤网 1b5适于将所述进水口102和所述出水口103覆盖。如此设置,可以防止流道1b6中的软水树脂向外泄漏的同时,还能保证水能够正常进入流道1b6 中。还可以对水中的杂质进行去除,进而可以防止加湿器出现管道堵塞,加湿效率低的问题,优化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0112]
具体地,所述底座1b1在所述进水口102和/或所述出水口103设置有凹槽,所述过滤网1b5适于嵌入所述凹槽中。同时,为了提高过滤网1b5 与凹槽之间的装配稳定性,所述过滤网1b5与所述凹槽之间过盈配合。
[0113]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制造得到的水雾太凉,对使用者的使用体验造成不良影响,在加湿器底座1中设置有ptc发热体1c,对ptc发热体1c的设置方式不进行过多限定,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将ptc发热体1c设置在水槽板9的下方位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ptc发热体1c自身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成雾区5内部,并位于水槽板9的上方位置,由于ptc发热体1c自身可拆卸地设置在水槽板9的上方位置,此时ptc发热体1c与成雾区5下方没有连通的区域,因此可以避免ptc周围的密封结构发生损坏时发生漏水。当ptc发热体1c自身发生损坏需要更换时,通过拆卸设置可以实现对ptc发热体1c自身的快速更换,从而有助于挺高加湿器底座1的使用寿命。
[0114]
本实施例提供的加湿器底座,如图13、图14、图15、图16所示,所述ptc发热体1c包括呈封闭状设置的主体1c1,以及若干呈放射状设置在所述主体1c1外侧的发热片1c2。
[0115]
具体地,所述主体1c1自身的结构不进行过多限定,其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椭圆形,还可以是圆形,只要自身呈封闭状设置即可。
[0116]
进一步的,若干个发热片1c2自身设置在主体1c1的外壁上,多个发热片1c2相互之间可以等间隔设置,也可以呈非等间隔设置,通过呈放射状设置的结构,可以实现将热量快速散失到外界。
[0117]
本实施例中,对ptc发热体1c自身的安装方式不进行限定,ptc发热体1c自身可以通过磁吸方式设置在成雾区5内部。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ptc发热体1c通过发热体卡扣1c3连接在所述主体1c1上。从而实现对ptc发热体1c自身的稳定固定。对发热体卡扣1c3自身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0118]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卡扣1c3为两组且相向设置。具体地,发热体卡扣1c3自身设置在主体1c1内部,每个所述发热体卡扣 1c3分别顶靠在主体1c1的内壁上,同时,两组发热体卡扣1c3相向设置,可以起到对主体1c1更好的支撑作用。
[0119]
进一步地,发热体卡扣1c3可以直接设置在主体1c1上相对设置的两个象限点位置,还可以偏离象限点一侧设置,只要可以实现对主体1c1自身的固定操作即可。
[0120]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ptc发热体1c自身的预定位操作,所述主体 1c1外侧位于相邻所述发热片1c2之间的区域设置有延伸部1c4,所述延伸部1c4上设置有定位过孔1c41和/或定位柱,所述成雾区5设置有定位柱和/或定位过孔1c41。
[0121]
具体地,可以在延伸部1c4上设置定位柱,在成雾区5上设置定位过孔1c41;或者在
延伸部1c4上设置定位过孔1c41,在成雾区5设置定位柱;或者同时在延伸部1c4和成雾区5相对应的部位设置定位柱和定位过孔 1c41,只要可以实现预先的定位动作即可。
[0122]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延伸部1c4设置有定位过孔1c41,所述成雾区5设置有定位柱。
[0123]
进一步的,对延伸部1c4的设置数量不进行限定,其可以设置为一组,也可以设置为多组。多组延伸部1c4可以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设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6所示,延伸部1c4相对主体1c1的象限点的连线对称设置。
[0124]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ptc发热体1c的供电操作,所述成雾区5设置有走线槽1c6,所述走线槽1c6中设置有防水线1c5,所述防水线1c5一端伸入所述出风口,另一端连接所述ptc发热体1c。
[0125]
具体地,防水线1c5一端通过出风口与位于水槽下方的pcb板相连接,从而方便pcb板对ptc发热体1c进行供电等操作。防水线1c5与走线槽1c6 之间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进行装配,可以避免防水线1c5发生晃动。
[0126]
本实施例中,当加湿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内部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水垢,水垢会对超声波发生器7的雾化作用造成不良影响。
[0127]
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本实施例中,如图17、图18和图 19所示,包括:出雾孔1d,设置在所述水槽板9上,其上设置有第一压电陶瓷片;除垢孔1d1,设置在所述出雾孔1d一侧,其上设置有第二压电陶瓷片;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水槽板9的下方位置,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压电陶瓷片和所述第二压电陶瓷片。
[0128]
通过第一压电陶瓷片,可以将位于水槽板9上方的水进行雾化,从而将液态水转变成水雾。通过第二压电陶瓷片,其自身可以起到除垢的功能,当第二压电陶瓷片启动后,其自身产生的超声振动会把能力传递至介质中,产生空化作用,进而可以对壳体101内部以及第一压电陶瓷片周围的水垢进行振动,进而导致水垢发生脱落,从而起到对第一压电陶瓷片进行清洗的作用。
[0129]
本实施例中,第二压电陶瓷片和第一压电陶瓷片的振动频率不进行限定,当第二压电陶瓷片启动工作时,可以控制第一压电陶瓷片停止工作。进一步的,为了实现第一压电陶瓷片和第二压电陶瓷片同步工作,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压电陶瓷片的振动频率小于所述第一压电陶瓷片的振动频率。
[0130]
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首先可以避免当第一压电陶瓷片和第二压电陶瓷片工作时,二者距离较近,容易因为频率相同产生干涉或共振。同时,由于第二压电陶瓷片的振动频率大于第一压电陶瓷片的振动频率,使得产生的能量可以最大限度地作用在第一压电陶瓷片上,进而有助于除垢。
[0131]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电陶瓷片和第二压电陶瓷片之间相比间隔一定距离设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出雾孔1d与除垢孔1d1之间彼此间隔60mm设置。
[0132]
本实施例中,对于控制装置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其可以集成在一个 pcb板上,也可以对于第一压电陶瓷和第二压电陶瓷独立设置。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出雾板1d2和除垢板1d3,所述第一压电陶瓷片设置在所述出雾板1d2上,所述第二压电陶瓷片设置在所述除垢板1d3 上。
[0133]
本实施例中,为了实现对出雾板1d2和除垢板1d3自身的固定操作,所述除垢板1d3
和/或所述出雾板1d2上分别设置有螺钉1d4,所述除垢板 1d3和/或所述出雾板1d2通过所述螺钉1d4与所述水槽板9相连接。
[0134]
具体地,如图19所示,可以在出雾板1d2上设置螺钉1d4,也可以在除垢板1d3上设置螺钉1d4,还可以同时在出雾板1d2和除垢板1d3上设置螺钉1d4,从而实现固定操作。
[0135]
本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水通过除垢孔1d1和出雾孔1d从水槽板9上发生渗流,在所述除垢板1d3和所述出雾板1d2上设置有环形凸台1d5,所述环形凸台1d5上设置有缺口1d51,所述环形凸台1d5的外壁上设置有密封圈105。
[0136]
通过设置缺口1d51,可以将壳体101中的水引入到第一压电陶瓷和第二压电陶瓷中,从而实现后续的操作。通过设置密封圈105,可以将环形凸台1d5与除垢孔1d1或者出雾孔1d之间的缝隙进行填补。
[0137]
进一步的,如图18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除垢板1d3远离所述水槽板9的一侧设置有散热板1d6。从而可以实现对第二压电陶瓷片的快速散热,从而有助于防止高温对第二陶瓷片周围的结构造成热损伤。
[0138]
对散热板1d6自身的材质不进行过多限定,只要是导热系数较高的材质均可,例如铁、铜等。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板1d6为铝板。铝板自身比较稳定,在与水长时间接触后不会产生锈蚀。
[0139]
同时,对于散热板1d6在水槽板9下方的设置位置不进行限定,只要可以实现导热作用即可。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散热板1d6设置在所述除垢孔1d1下方,通过上述的设置方式,可以将第二压电陶瓷片产生的热量快速导出至外界。
[0140]
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所述壳体101上设置有出水孔1d7,所述出水孔1d7上连接有出水管1d8,所述出水管1d8上设置有阀门。通过设置出水孔1d7和出水管1d8,可以将完成除垢动作后产生的水垢通过出水管 1d8引出至外界,从而通过流动水将水垢自动排除的功能,进而可以让用户免于进行手动清洗。
[0141]
具体地,阀门自身可以为电磁阀,出水管1d8自身设置在壳体101的外侧,当完成除垢动作后,电磁阀打开,将含有污垢的水排出至外界。
[0142]
当启动对加湿器底座1的清洁操作时,可以实现对第一压电陶瓷片、第二压电陶瓷片和壳体101内壁的除垢动作,当需要清洗壳体101底部的水垢、出雾孔1d和除垢孔1d1进行清洗时,需要将出雾孔1d和除垢孔1d1 完全浸没;若需要对内壳的内壁进行清洗,需要将水控制到最高水位,或者将加湿器底座1直接与水箱分离,然后手动接水后,启动第二压电陶瓷片,对加湿器底座1静置一段时间。
[0143]
本实施例中,除了传统对除垢操作外,还需要对软水器自身的性能进行实时监控,避免软水器内部的软水树脂完全失效,影响正常的净水效果。
[0144]
具体地,如图20、图21、图22和图23所示,在软水区4或者出雾区设置有失效检测结构1e。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失效检测结构1e设置在软水器的出水口103后方,适于对流经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的液体介质中钙镁离子含量进行检测。
[0145]
本实施例中,失效检测结构1e包括:电极组件1e6,所述电极组件1e6 适于在工作状态下至少部分的与所述出水口103流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接触;以及电容检测元件,所述电容检测元件与所述电极组件1e6电连接,并适于检测所述电极组件1e6的电容值。优选的,液体介质包括水,并优选为经由所述软水器过滤后的水。
[0146]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软水器的出水口103下游位置处设置失效检测结构1e,对流经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的液体介质中钙镁离子含量进行检测,通过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的状态变化或反馈,来判断软水功能是否失效,从而提示用户更换软水器,保证软水效果。
[0147]
具体地,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包括:电极组件1e6,所述电极组件1e6 适于在工作状态下至少部分的与所述出水口103流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接触;以及电容检测元件,所述电容检测元件与所述电极组件1e6电连接,并适于检测所述电极组件1e6的电容值。
[0148]
优选的,所述电极组件1e6可以包括正电极和负电极。
[0149]
本实施例中,将电极组件1e6在工作状态下至少部分的与所述出水口 103流出的液体介质进行接触,并将电容检测元件与所述电极组件1e6电连接,通过电极组件1e6电解吸附钙镁离子导致电极表面电容值产生变化,并通过电容检测元件检测到电极电容的变化速率后,判断软水功能是否失效。
[0150]
电极组件1e6除了能电解吸附钙镁离子导致电极表面电容值产生变化之外,还可以通过电极电解吸附离子并达到去除水垢的效果,从而在一些实施例中,以软水器为软水功能的主要单元,并额外以电极组件1e6电解为辅助软水功能单元,从而既能起到判断软水器的软水功能是否失效的作用,同时还能在软水器的软水功能失效时,起到临时软水的效果。
[0151]
具体地,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还包括:导线1e3,所述导线1e3一端与所述电极组件1e6电连接,另一端适于与电源模块电连接。
[0152]
所述导线1e3是连接电源模块和电极组件1e6的导线1e3,外层有防水的保护塑胶,其中,电源模块设置在软水器外侧,不与液体进行接触,为了避免导线1e3与液体接触,或者避免导线1e3将液体引导至电源模块,需要对导线1e3进行防水处理,本实施例中,优选采用将导线1e3设置在导线柱1e1中,并进行密封的形式。
[0153]
具体地,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还包括:导线柱1e1,构造为两端开口且内部导通的中空腔体结构,所述导线柱1e1至少部分的容纳所述导线1e3,并适于隔绝所述导线柱1e1内的所述导线1e3与液体介质的接触。
[0154]
所述导线1e3穿设在所述导线柱1e1中,并通过所述导线柱1e1隔绝所述导线1e3与液体介质的接触。优选的,所述导线柱1e1一端与底板1e7 固定连接,且导线柱1e1与底板1e7采用密封连接形式,导线柱1e1的中空腔体贯穿底板1e7,从而使导线1e3穿过底板1e7并经由导线柱1e1的中空腔体直达导线柱1e1的第二端。
[0155]
具体地,所述导线柱1e1一端与外界导通,另一端形成适于所述导线 1e3穿出的出线口,所述出线口适于沿重力方向设置于液体介质最高液面的上方。
[0156]
优选的,所述导线柱1e1一端与外界导通,其中,外界为底板1e7外部的区域,此区域中无液体存在,适于放置电源模块或控制模块。所述导线柱1e1另一端形成适于所述导线1e3穿出的出线口,该出线口沿重力方向设置于液体介质最高液面的上方,从而避免液体介质经由出线口进入所述导线柱1e1的中空腔体,并流入外部,减少对电源模块的损坏,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且避免所述导线柱1e1的出线口长期泡在水中,容易造成漏水的情况发生。
[0157]
具体地,所述失效检测结构1e还包括:密封件1e2,所述密封件1e2 适于所述导线1e3穿出,并对所述出线口进行密封。
[0158]
通过在导线1e3的出线口处设置密封件1e2,进一步增加出线口的密封效果,防止
液体介质意外进入出线口中。
[0159]
优选的,密封件1e2可以为塑料件或者橡胶件,并进一步优选的,橡胶件可以为硅橡胶,通过制作成与出线口形状相匹配的形状,并塞入出线口中,从而保证密封效果。并由于导线柱1e1的出线口密封位置是在最高水位之上,所以一般的密封精度也能够满足,无需采用较高的密封等级,降低生产成本。
[0160]
具体地,还包括:电极柱1e4,所述电极柱1e4至少部分的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e6,并对所述电极组件1e6沿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进行限位。所述电极柱1e4作为放置和容纳所述电极组件1e6的结构,能够对所述电极组件1e6沿液体介质的流动方向进行限位,避免电极组件1e6在液体介质的冲击下四处摆动,保证使用效果,避免造成损坏。
[0161]
优选的,电极组件1e6由金属材料制成,优选做成圆柱状,对应的,电极柱1e4也可以作为圆柱状。
[0162]
具体地,所述电极柱1e4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过孔1e5,所述过孔1e5适于使液体介质穿入所述电极柱1e4内并与所述电极组件1e6接触。
[0163]
所述电极柱1e4上形成有至少一个过孔1e5,从而使电极柱1e4形成镂空的结构形式,镂空结构是为了不堵塞进水,保证液体介质穿入所述电极柱1e4内并与所述电极组件1e6接触,提高检测精度,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后电极组件1e6产生水垢所造成的堵塞,保证检测精度。
[0164]
具体地,所述电极柱1e4至少部分的高出所述电极组件1e6上表面。电极组件1e6高度比电极柱1e4稍高,从而保证液体与电极组件1e6的充分接触。
[0165]
具体地,还包括:控制元件,所述控制元件与所述电容检测元件电连接或通信连接。通过控制元件接收电容检测元件反馈的信号,并结合预设的电容值参数,判断电容检测元件检测到的所述电极组件1e6上的电容值是否超出合理范围,从而确定软水器的软水功能是否失效。
[0166]
具体地,所述导线柱1e1朝向所述软水器的投影与所述出水口103相错位。从而使得导线柱1e1不位于所述出水口103的出水方向正前方,不影响出水的速度,保证出水效果。
[0167]
优选的,所述导线柱1e1正对软水器的结构边缘设置,从而让开出水口103位置。
[0168]
并进一步的,电极组件1e6放置于软水器的出水口103正对位置,从而使电极组件1e6充分地与液体介质相接触,提高测量的精度。
[0169]
失效检测结构1e具体工作过程,水从入水端进入软水器,并经软水器过滤后,从出水口103流出,流出后的水与电极组件1e6进行接触,水会被通入反向电源的电解电极所作用,水中还没被过滤干净的钙镁离子被电极吸附,从而影响电极间的电容值,通过检测电容值的变化速率,如果变化速率几乎不变或无明显上升,则说明软水装置正常工作,若电容值变化速率呈明显上升的变化,则说明软水装置已失效,此时需更换软水材料。失效检测结构1e不作为主要的去除水垢的单元,而只是辅助作用,主要作用为检测软水器的工作情况,当软水器失效后还能够作为短暂的软水单元使用。
[0170]
现有技术中的软水器,软水器内部的树脂在被浸润之前呈稀松的状态,当水进入到软水器中以后,水流经过软水树脂之间的间隙,使得软水树脂在水的作用下变得紧实,此时软水树脂的整体体积将变小,导致软水树脂无法充分填满软水器。此时软水树脂的顶部位置将存在一定的缝隙,水流通过该缝隙时无法与软水树脂发生作用,进而导致影响最终
对水的净化效果。本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软水器内部软水树脂的净化效果,采用了如下方式:
[0171]
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4和图25所示,所述壳体101的顶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有凸起部116,所述凸起部116发生朝向远离所述树脂腔中心部分的凸出。通过设置凸起部116,其内部可以放入更多的软水树脂,当软水树脂在水的作用下变得紧实时,软水树脂最高面往下降的同时,凸起部116结构内的软水树脂会向下补给,从而使树脂一直维持在一定的高度,从而可以有效地维持软水器自身的净水性能。
[0172]
具体地,由于在凸起部116内部填充了软水树脂,因此当树脂腔内部的软水树脂与水接触发生体积收缩后,软水树脂的顶部仍会下降到图25中线条a所指的位置,此时由于软水树脂的顶面仍处于进水口102的上方,因此仍可以确保正常的软水操作。
[0173]
对凸起部116自身的形状不进行限定,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凸起部 116自身呈长方体形设置,同时,为了避免软水器对使用者造成割伤,所述凸起部116的顶部侧边缘设置有圆角。具体地,在凸起部116的四个顶边均设置圆角。
[0174]
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在壳体101内部设置有压紧结构,压紧结构设置在软水树脂的上方,所述压紧结构用于向所述树脂施加压紧力,并填充所述树脂收缩后的空间。
[0175]
当软水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壳体101内的树脂会收缩,而压紧结构会对树脂进行压紧并对收缩后的空间进行填充,进而消除因树脂收缩而导致的间隙。上述结构保证所有从进水口102进入的水流都能够经过树脂进行软化,保证了软化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空气加湿器的软化器软化效果差的缺陷。
[0176]
对压紧结构不进行限定,作为压紧结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图26所示,压紧结构为硅胶块1f,硅胶块1f填充在软水树脂和壳体101的顶壁之间的空间。
[0177]
作为压紧结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图27所示,所述压紧结构包括压板 1g以及弹性件,其中,所述压板1g的轮廓与所述壳体101的内壁轮廓相适配,所述压板1g设置在所述树脂的上方,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101的顶壁和所述压板1g的上表面抵接。
[0178]
具体地,压板1g自身沿水平方向进行延伸,所述压板1g的上边沿高于所述进水口102的上边沿,从而可以确保进入到壳体101内部的硬水可以充分与软水树脂发生接触,进而起到更好的软水效果。
[0179]
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1g1,对弹性件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其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间隔设置的多个。
[0180]
作为第三种实施方式,从壳体101的具体尺寸设置上进行调整。具体地,所述树脂腔的高度与所述进水口102的顶部至所述树脂腔的顶壁之间的距离满足以下关系:
[0181][0182]
其中,所述z1为所述树脂腔的高度,所述z2为所述进水口102的顶部至所述树脂腔的顶壁之间的距离,所述k为所述树脂腔内树脂的收缩率,具体地,所述收缩率是指所述树脂腔内树脂的沿竖直方向的收缩率。
[0183]
本实施例中,z1的数值范围是45mm

55mm,z2的数值范围是5mm

15mm,壳体101的宽度在30mm至40mm的范围内,所述壳体101的长度在40mm至 50mm的范围内。
[0184]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
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