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藻类原位综合处理系统

文档序号:28261781发布日期:2021-12-29 18:04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藻类原位综合处理系统

1.本实用新型涉及藻类收集与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藻类原位综合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对于藻类的研究仍是水利工程和环境工程领域的重点。藻类特别是蓝藻、绿藻、硅藻等在河湖水体中的大量繁殖,对自然环境保持和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针对藻类问题,目前常见的工序未能将打捞收集与脱水、脱毒、压实处理高效地结合起来,且在工作过程中容易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为克服现有藻类回收、处理技术中的匮乏与不足,提供一种河流、湖泊中藻类的收集和原位处理装置,同时对进入装置的水体进行净化处理。
4.一种藻类原位综合处理系统,包括:藻水收集机构、藻水引入机构、藻水分离机构、藻类处理机构和水体净化机构,所述藻水收集机构固定在船体的前端,包括藻水收集斗和藻水暂存箱,通过藻水收集斗将藻水收集至藻水暂存箱中;藻水暂存箱中的藻水通过藻水引入机构被引流至藻水分离机构中,藻水分离机构为离心机构,包括外筒和内筒,通过高速旋转,将脱水的藻类隔离在内筒中,将水甩至外筒中,外筒中的水进入水体净化机构中被净化后排出,内筒中被脱水的藻类进入藻类处理机构中,藻水引入机构、藻水分离机构、藻类处理机构和水体净化机构都设置在船体上。
5.作为优选实施例,藻水收集斗为喇叭口状,大端开口朝向迎水侧设置,藻水暂存箱连接在藻水收集斗的小端开口处,藻水暂存箱为立方体结构的箱体结构,其中一个侧板位于藻水收集斗的开口内,且这个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藻水进入藻水收集斗内,通过该侧板的透水孔进入藻水暂存箱中。
6.进一步地,藻水引入机构包括设置在藻水暂存箱上的第一吸水泵和倾斜设置在第一吸水泵出水口下方的倾斜式振动筛,倾斜式振动筛自第一吸水泵向藻水分离机构倾斜设置,藻水从第一吸水泵流出至倾斜式振动筛,被倾斜式振动筛传送运输至藻水分离机构中。
7.进一步地,藻水分离机构的外筒连接有输水管,输水管的出水口正下方设置水体净化机构,水体净化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污水暂存池和水质处理管组,污水暂存池和水质处理管组之间连接有第二吸水泵,水质处理管组包括若干个平行设置的水质处理管,相邻水质处理管之间通过弯管连接件连接成一体,水质处理管组出水口处连接有第三吸水泵。
8.进一步地,藻水分离机构的内筒底端设置有落料口,藻类处理机构包括传送带、烘干箱和压缩箱,传送带、烘干箱和压缩箱均被固连在船体上,传送带从烘干箱内穿过,传送带的两端伸均出烘干箱外,其中一端位于藻水分离机构落料口的正下方,另一端伸沿伸至压缩箱的正上方,内筒中被脱水的藻类通过落料口掉至传送带,被传送至烘干箱内进行紫外线消杀和烘干处理后,再被传送至压缩箱中。
9.优选地,污水暂存池中设有活性炭滤网盖,藻水分离机构外筒中的水通过输水管,
向下落先经过活性炭滤网盖后进入污水暂存池中。
10.优选地,水质处理管内壁上设置有超声波震板,水质处理管外部设置有超声波发生器,水质处理管壁上开设有供接引线穿出的安装孔,接引线与安装孔密封连接。
11.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本实用新型能在原位处理河湖藻类的同时将水进行净化处理后再排回原水体中,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13.本实用新型装置构造合理、原理简单,制造成本较低,每个机构之间均为分体式连接设计,对不同工况环境的适应性强;后期维护成本和难度较低;采用自动化工作原理,人力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16.图3是本水质处理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00、藻水收集机构;101、藻水收集斗;102、侧板;103、藻水暂存箱;104、第一吸水泵;200、藻水分离机构;201、离心机构;202、内筒;203、外筒;204、落料口;205、输水管;300、藻水引入机构;301、倾斜式振动筛;400、藻类处理机构;401、传送带;402、烘干箱;403、下料口;404、压缩箱;500、水体净化机构;501、污水暂存池;502、第二吸水泵;503、水质处理管组;504、活性炭滤网盖;506、第三吸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19.实施例
20.如图1

3所示,一种藻类原位综合处理系统,包括:藻水收集机构100、藻水分离机构200、藻水引入机构300、藻类处理机构400和水体净化机构500,所述藻水收集机构固定在船体的前端,藻水引入机构、藻水分离机构、藻类处理机构和水体净化机构都设置在船体上。
21.其中,藻水收集机构100包括藻水收集斗101和藻水暂存箱103,藻水收集斗为喇叭口状,大端开口朝向迎水侧设置,藻水暂存箱连接在藻水收集斗的小端开口处,藻水暂存箱为立方体结构的箱体结构,其中一个侧板102位于藻水收集斗的开口内,且这个侧板上开设有若干个透水孔,藻水进入藻水收集斗内,通过该侧板的透水孔进入藻水暂存箱中,藻水暂存箱103的外侧安装第一吸水泵104。
22.藻水分离机构200包括离心机构201、内筒202和外筒203,离心机构带动内筒高速旋转,离心机构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内筒底端设有落料口204,外筒203的底部设有输水管205。
23.藻水引入机构300包括倾斜式振动筛301,倾斜式振动筛自第一吸水泵103的下方向内筒202倾斜,且延伸至内筒正上方,将藻水暂存箱101内的藻水混合物引入内筒202中。
24.藻类处理机构400包括置于落料口204下方的传送带401,传送带401的末端设有下
料口403,传送带从烘干箱内穿过,传送带的两端伸均出烘干箱402外,其中一端位于藻水分离机构落料口的正下方,另一端伸沿伸至压缩箱404的下料口403的正上方。
25.水体净化机构500包括置于输水管205下方的污水暂存池501,污水暂存池501通过第二吸水泵502与水质处理管组503连接;污水暂存池501上设有活性炭滤网盖504,水质处理管组503包括数个水质处理管,数个水质处理直管平行布置,且相邻两个水质处理直管通过弯管连接件连接成一体,实现相邻水质处理直管的出口和入口相连通。水质处理管易于拆卸,可根据水质条件设置管的数量,水质处理管的内壁上设有超声波震板,水质处理管外部设置有超声波发生器,水质处理管壁上开设有供接引线穿出的安装孔,接引线与安装孔密封连接。
26.本实施例的原理为:藻水收集斗101设置在船身最前方。船载体向前开动,澡水混合物通过藻水收集斗、侧板102进入藻水暂存箱内,而石块、垃圾等大开型固体物则被隔离在船体外,侧板上的透水孔孔径可根据水质情况选择不同孔径,能拦截长条形、块状等垃圾,但能使藻类通过。藻水混合物暂存于藻水暂存箱103,后在第一吸水泵104作用下加速落入倾斜式振动筛301。澡水混合物被倾斜式振动筛301带上高处掉入内筒,在高速离心条件下实现水固分离,水进入外筒,通过输水管205落入污水暂存池501,脱水后的藻类通过落料口204落在传送带401上,藻类随传送带401进入烘干箱402,在紫外线的作用下进行进一步脱毒,并通过加热烘干进一步脱水。在传送带401的终端,被干燥、消杀的藻类通过下料口403落入压缩箱404,藻类在压缩箱404中被压缩并储存。工作人员打开箱盖,即可取出藻类进行二次利用。具有紫外线消杀和烘干功能的烘干处理箱、压缩箱均属于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例如压缩箱可选用程力威clw

yd08型,可实现藻类的压缩与储存。
27.污水暂存池501接收的污水先前通过活性炭滤网盖504,通过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固体颗粒污染物和有色质,第二吸水泵502将污水暂存池501中的污水吸入水质处理管组503中。水质处理管中的超声波震板可以使蓝藻内部伪空胞破裂,同时可借助空化作用产生的高温、高压、冲击波、射流和剪切力等作用破坏藻类及其他污染物质的颗粒结构,实现水体的净化。净化后的水由第三吸水泵506排入原水体,实现装置在对藻类进行收集、处理的同时对环境水质的净化。超声波震板属于现有技术,例如可选用aft

1000p

01型号超声波震板。
28.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