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

文档序号:28261780发布日期:2021-12-29 18:0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贮箱,具体涉及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属于燃料贮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推进系统是卫星姿态和轨道控制的主要执行系统,为卫星提供轨道转移、姿态控制、姿态调整和卫星离轨所需要的动力。推进系统中贮箱的作用是为液体推进系统贮存和供应满足使用要求的推进剂。
3.现有金属膜片贮箱中,通常只设置单个膜片,膜片与贮箱壳体的内壁只形成单个用于容纳燃料或氧化剂的腔体。因此需要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贮箱分别贮存燃料与氧化剂,导致贮箱空间利用率低,增大了航天器的整体质量和体积,不能满足航天器小型化、轻型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且多套推进剂控制系统,制造成本高。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其能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减小推进剂贮箱的占用体积,从而减小航天器的整体体积和质量,简化了推进剂控制系统,降低了制造成本,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能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减小推进剂贮箱的占用体积,从而减小航天器的整体体积和质量,简化了推进剂控制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该贮箱包括:贮箱壳体、第一膜片、第二膜片、第三膜片、第一气路接嘴、第二气路接嘴、第一液路接嘴、第二液路接嘴;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为弹性膜片;第一膜片的边缘、第二膜片的边缘和第三膜片的边缘与贮箱壳体的内壁密封贴合;第一气路接嘴、第二气路接嘴、第一液路接嘴和第二液路接嘴均设置在贮箱壳体上;第一膜片远离第二膜片一侧的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一容纳空间;第一膜片与第二膜片之间的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二容纳空间;第二膜片与第三膜片之间的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三容纳空间;第三膜片远离第二膜片一侧的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四容纳空间;第一气路接嘴与第三容纳空间连通;第二气路接嘴与第二容纳空间连通;第一液路接嘴与第一容纳空间连通;第二液路接嘴与第四容纳空间连通。
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
7.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该贮箱包括:贮箱壳体、第一膜片、第二膜片、第三膜片、第一气路接嘴、第二气路接嘴、第一液路接嘴、第二液路接嘴;所述第一膜片和所述第三膜片为弹性膜片;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所述第二膜片的边缘和所述第三膜片的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的内壁密封贴合;所述第一气路接嘴、所述第二气路接嘴、所述第一液路接嘴和所述第二液路接嘴均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上;所述第一膜片远离所述第二膜片一侧的所述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一容纳空间;所述第一膜片与所述第二膜片之间的所述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二容纳空间;所述第二膜片与所述第三膜片之间的所述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
第三容纳空间;所述第三膜片远离所述第二膜片一侧的所述贮箱壳体内部空间为第四容纳空间;所述第一气路接嘴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气路接嘴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液路接嘴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液路接嘴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连通。
8.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二膜片、所述第三膜片向第一容纳空间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二膜片、所述第三膜片具有相互贴近的存料状态;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二膜片、所述第三膜片具有所述第一膜片挤压所述第一容纳空间,和所述第三膜片挤压所述第四容纳空间的排料状态。
9.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一膜片主体;与所述第一膜片主体的边缘连接的第一预翻边段;与所述第一预翻边段远离所述第一膜片主体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翻转段;所述第一翻转段远离所述第一预翻边段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内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膜片从第一膜片主体向所述第四容纳空间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预翻边段后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一翻转段。
10.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膜片主体和所述第一预翻边段之间的第一锥柱段,所述第一锥柱段的横截面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膜片主体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11.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转段仅一端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翻转段的主体与所述贮箱壳体的内壁具有一定间隙。
12.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主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锥柱段的厚度;所述第一预翻边段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锥柱段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一翻转段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第一膜片主体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
13.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膜片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三膜片主体;与所述第三膜片主体的边缘连接的第三锥柱翻转段;与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远离所述第三膜片主体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三预翻边段;所述第三预翻边段远离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内壁连接。
14.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膜片主体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的厚度,所述第三膜片主体的厚度自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增大。
15.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片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二膜片主体;与所述第二膜片主体的边缘连接的第二锥柱段;与所述第二锥柱段远离所述第二膜片主体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二翻转段。
16.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片主体、所述第二锥柱段和所述第二翻转段的厚度相等。
17.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片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膜片的厚度、所述第三膜片的厚度。
18.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贮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内壁上的第一环状耳片结构;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内壁上的第二环状耳片结构;所述第一环状耳片结构和所述第二环状耳片结构向所述贮箱壳体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膜片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一环状耳片结构与所述贮箱壳体的内壁密封贴合;所述第三膜片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二环状耳片结构与所述贮箱壳体的内壁密封贴合。
19.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贮箱壳体包括:中部筒体;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靠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一端的第一端盖;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靠近所述第四容纳空间一端的第二端盖;所述第一膜片、所述第二膜片、所述第三膜片与所述中部筒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气路接嘴、所述第二气路接嘴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的壳体上;所述第一液路接嘴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的壳体上;所述第二液路接嘴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的壳体上。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贮箱壳体整体为密闭腔体,第一膜片、第二膜片和第三膜片共同将密闭腔体分为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为弹性膜片,即在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气压差发生变化时,第一膜片相对于第二膜片产生移动,进而实时调节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体积大小;同理,在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气压差发生变化时,第三膜片相对于第二膜片产生移动,进而实时调节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之间的体积大小;综上即可实现,通过控制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的气压压力大小,调节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大小,进而可调节控制分别存放于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燃料的排放。也就是说,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缩减航天器燃料贮箱总占用空间的同时,实现了在同一贮箱内对液态燃料/液态助燃剂进行存放和排放控制。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减小推进剂贮箱的占用体积,从而减小航天器的整体体积和质量,简化了推进剂控制系统,降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二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膜片在排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膜片在排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排料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记:
29.贮箱壳体1;中部筒体101;第一端盖102;第二端盖103;第一膜片2;第一膜片主体21;第一锥柱段22;第一预翻边段23;第一翻转段24;第二膜片3;第二膜片主体31;第二锥柱段32;第二翻转段33;第三膜片4;第三膜片主体41;第三锥柱翻转段42;第三预翻边段43;第一气路接嘴5;第二气路接嘴6;第一液路接嘴7;第二液路接嘴8;第一容纳空间9;第二容纳空间10;第三容纳空间11;第四容纳空间12;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
具体实施方式
3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3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4.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3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提供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
36.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该贮箱包括:贮箱壳体1、第一膜片2、第二膜片3、第三膜片4、第一气路接嘴5、第二气路接嘴6、第一液路接嘴7、第二液路接嘴8;所述第一膜片2和所述第三膜片4为弹性膜片;所述第一膜片2的边缘、所述第二膜片3的边缘和所述第三膜片4的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密封贴合;所述第一气路接嘴5、所述第二气路接嘴6、所述第一液路接嘴7和所述第二液路接嘴8均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1上;所述第一膜片2远离所述第二膜片3一侧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一容纳空间9;所述第一膜片2与所述第二膜片3之间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二容纳空间10;所述第二膜片3与所述第三膜片4之间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三容纳空间11;所述第三膜片4远离所述第二膜片3一侧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四容纳空间12;所述第一气路接嘴5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11连通;所述第二气路接嘴6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10连通;所述第一液路接嘴7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连通;所述第二液路接嘴8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连通。
37.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的技术方案。在该技术方案中,贮箱壳体整体为密闭腔体,第一膜片、第二膜片和第三膜片共同将密闭腔体分为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为弹性膜片,即在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气压差发生变化时,第一膜片相对于第二膜片产生移动,进而实时调节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的体积大小;同理,在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气压差发生变化时,第三膜片相对于第二膜片产生移动,进而实时调节第三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之间的体积大小;综上即可实现,通过控制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的气压压力大小,调节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大小,进而可调节控制分别存放于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燃料的排放。也就是说,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在缩
减航天器燃料贮箱总占用空间的同时,实现了在同一贮箱内对液态燃料/液态助燃剂进行存放和排放控制。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在提高安全性的同时,有效减小推进剂贮箱的占用体积,从而减小航天器的整体体积和质量,简化了推进剂控制系统,降低了制造成本。
38.需要着重的说明的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中间设置的第二膜片,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老化破损后,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中物料的混合,提高了整体的安全性。在常现有贮箱的设计方案中,金属膜片翻转过程中容易发生褶皱、破损,进而导致推进剂渗漏导致的燃料与助燃剂(氧化剂)的混合。而本方案设计的共膜推进剂贮箱可以采用了金属膜片与橡胶膜片,应用范围更广,对金属膜片翻转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渗漏现象,设置的起到保护作用的中膜片,增加了该型共膜贮箱的安全可靠性。
39.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向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具有相互贴近的存料状态;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具有所述第一膜片2挤压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和所述第三膜片4挤压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的排料状态。
40.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向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凸出”,即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的中部呈类半球状,且均向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凸出。在存料状态时,第一膜片与第三膜片均紧贴第二膜片,即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的基本不占用贮箱壳体内的密闭腔体的空间,即所述密闭腔体的大部分空间由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占据(在具体实施例中,根据燃料和助燃剂(氧化剂)的燃烧需求进行配比,设计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的空间体积比值。);而第一容纳空间和第四容纳空间中分别存储有航空航天的推进剂;在排料状态下,向第二容纳空间中鼓入高压气体,第二容纳空间膨胀,挤压第一膜片向第一容纳空间方向压缩,进而实现将第一容纳空间的推进剂排出;向第三容纳空间中鼓入高压气体,第三容纳空间膨胀,挤压第三膜片向第四容纳口空间方向压缩,进而实现将第四容纳空间中的推进剂排出。当第一膜片、第二膜片、第三膜片均向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凸出时,内部高压气体或液体的作用力主要作用力膜片的本身,而减少对膜片与贮箱壳体连接处的压力;与此同时,此结构设计,可以增加贮箱壳体内膜片的面积,以方便膜片在箱体的的延伸移动。
41.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2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一膜片主体21;与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边缘连接的第一预翻边段23;与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远离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翻转段24;所述第一翻转段24远离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膜片2从第一膜片主体21向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后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一翻转段24。
4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片中,第一膜片主体的边缘通过第一预翻边段后反向形成第一翻转段;第一翻转段的上边缘与贮箱壳体连接。在有存料状态向排料状态转变的过程中,第一翻转段由下至上逐渐翻转,而第一翻转段的下端逐渐转为新的第一预翻边段,这一过程中,第一膜片主体在翻转后的材料的推动下,向第一容纳空间方向移动,挤压第一容纳空间。
43.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和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之间的第一锥柱段22,所述第一锥柱段22的横截面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4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片主体和第一预翻边段之间设置第一锥柱段,增加了第一膜片主体向第一容纳空间延伸的基础距离,提升对第一容纳空间的排料效果。
45.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翻转段24仅一端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翻转段24的主体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具有一定间隙。
4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翻转段24的主体的与贮箱壳体内壁之间的间隙,使得第一翻转段下端在翻转阶段,可向外侧位移,以促进第一翻转段自身的翻转。
47.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锥柱段22的厚度;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锥柱段22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一翻转段24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
48.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膜片主体的厚度大于第一锥柱段的厚度等于第一预翻边段的厚度大于第一翻转段的厚度,以使得第一膜片能够更好的通过第一翻转段进行翻转。
49.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膜片4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三膜片主体41;与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边缘连接的第三锥柱翻转段42;与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42远离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三预翻边段43;所述第三预翻边段43远离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42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连接。
50.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膜片的翻转时,第三膜片主体向下移动,第三锥柱翻转段翻转后变为第三预翻边段,进而实现对第四容纳空间的挤压。
51.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42的厚度,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厚度自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增大。
52.需要说明的是,第三膜片主体的厚度自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增大,能够使得第三膜片在翻转过程中,保持第三膜片主体不翻转,以方便第三膜片的复原。
53.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片3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二膜片主体31;与所述第二膜片主体31的边缘连接的第二锥柱段32;与所述第二锥柱段32远离所述第二膜片主体31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二翻转段33。
54.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片主体31、所述第二锥柱段32和所述第二翻转段33的厚度相等。
55.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片3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膜片2的厚度、所述第三膜片4的厚度。
56.需要说明的是,在存料状态和排料状态下,由于第二膜片的厚度大于第一膜片和第二膜片,即当收到同样的气压差时,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相较于第二膜片更容易发生翻转移动。
57.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贮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上的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上的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所述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和所述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向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膜片2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密封贴合;所述第三膜片
4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密封贴合。
58.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环状耳片结构和第二环状耳片结构,能够增加第一膜片、第三膜片与贮箱壳体内壁之间的距离,即在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翻转移动的过程中,贮箱壳体不会与第一膜片或第三膜片发生接触,即不会对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的形变(翻转移动)造成影响,提高了通过向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充入高压气体控制第一膜片和第三膜片的精度。
59.具体地进行阐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贮箱壳体1包括:中部筒体101;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101靠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一端的第一端盖102;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101靠近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一端的第二端盖103;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与所述中部筒体10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气路接嘴5、所述第二气路接嘴6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101的壳体上;所述第一液路接嘴7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102的壳体上;所述第二液路接嘴8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103的壳体上。
60.需要说明的是,贮箱壳体有三部分组成,在贮箱的生产过程中,可仅通过调整中部筒体的长度,调整整个贮箱的空间大小。
61.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第一液路接嘴7和第二液路接嘴8相对设置。通过第一液路接嘴7向第一容纳空间9中注入燃料或氧化剂,通过第一液路接嘴8向第四容纳空间6中注入燃料或氧化剂。当通过第二气路接嘴6向气体压缩第二容纳空间10通入压缩气体、通过第一气路接嘴5向气体压缩第一容纳空间11通入压缩气体时,随着进入气体压缩空间10、11的气体压力的增大,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逐渐被压缩直至变形,而第二膜片3两边的气体充气速率相同、体积变化率相同,第二膜片3两边压差保持不变,不发生压缩变形。
62.其中,箭头所示方向为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受压缩气体挤压的变形方向。第一膜片2挤压第一容纳空间9,第三膜片4挤压第四容纳空间12,从而将置于第一容纳空间9的燃料或氧化剂由第一液路接嘴7排出,置于第四容纳空间6内的燃料或氧化剂由第二液路接嘴8排出,当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接近贮箱壳体1的内壁时,完成推进剂的排放。当需要对该航空航天用推进剂贮箱二次使用时,将第一气路接嘴5与第二气路接嘴6打开,使气体压缩第二容纳空间10与气体压缩第一容纳空间11内恢复至正常的大气压,从而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再次形变并恢复呈初始状态。
63.由于目前还没有一种橡胶可以与推进剂长期相容,铝金属膜片相容性相比橡胶膜片优良,但铝金属膜片的可重复折叠性较差,本实施例中第一膜片2、第三膜片4与第二膜片3采用tc4。钛金属与推进剂相容性优良,钛合金比强度高、可折叠性好,利用钛金属优良的力学性能,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在变形后可以恢复至初始的状态,可以实现金属膜片的可重复性使用。通过将第一膜片2、第三膜片4与第二膜片3设置成tc4材料,可以有效解决推进剂与膜片长期相容性差的问题,并有效解决了推进剂贮箱利用金属膜片变形后难以恢复原状从而不能重复使用的问题。
64.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的厚度为1~1.8mm,第二膜片3的厚度为3mm,保证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的可翻转变形的同时第二膜片3不会因为两边压差的改变而发生变形,方便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压缩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四容纳空间12。
6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第三膜片主体31与第二膜片主体41均收容于上膜片主体21内并可与上膜片主体21贴合。当第一容纳空间9和第四容纳空间12加满推进剂时,
第一膜片2、第三膜片4与第二膜片3处于贴合状态,由于第一容纳空间9与第四容纳空间12体积相同,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不承受两边推进剂的饱和蒸气压,有效提高了第一膜片2和第三膜片4的使用寿命。
66.具体的,第一容纳空间9容纳燃料,即第一容纳空间9相当于传统技术中的燃料贮箱,燃烧剂一般采用甲烷,甲烷的沸点为

161.4℃;第四容纳空间12容纳氧化剂,即第四容纳空间12相当于氧化剂,氧化剂一般为液氧,其沸点为

183℃,液氧的沸点比甲烷的沸点仅低21.6℃。两者存储在同一贮箱内时,第一容纳空间与第四容纳空间之间不会因为高温产生较大蒸汽压差。
67.实施例1
68.一种双推进剂金属三膜片贮箱,该贮箱包括:贮箱壳体1、第一膜片2、第二膜片3、第三膜片4、第一气路接嘴5、第二气路接嘴6、第一液路接嘴7、第二液路接嘴8;所述第一膜片2和所述第三膜片4为弹性膜片;所述第一膜片2的边缘、所述第二膜片3的边缘和所述第三膜片4的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密封贴合;所述第一气路接嘴5、所述第二气路接嘴6、所述第一液路接嘴7和所述第二液路接嘴8均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1上;所述第一膜片2远离所述第二膜片3一侧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一容纳空间9;所述第一膜片2与所述第二膜片3之间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二容纳空间10;所述第二膜片3与所述第三膜片4之间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三容纳第一容纳空间11;所述第三膜片4远离所述第二膜片3一侧的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空间为第四容纳空间12;所述第一气路接嘴5与所述第三容纳第一容纳空间11连通;所述第二气路接嘴6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10连通;所述第一液路接嘴7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连通;所述第二液路接嘴8与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连通。
69.实施例2
70.重复实施例1,只是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向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凸出;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具有相互贴近的存料状态;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具有所述第一膜片2挤压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和所述第三膜片4挤压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的排料状态。
71.实施例3
72.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第一膜片2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一膜片主体21;与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边缘连接的第一预翻边段23;与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远离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一翻转段24;所述第一翻转段24远离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膜片2从第一膜片主体21向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后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方向翻转至所述第一翻转段24。
73.实施例4
74.重复实施例3,只是所述第一膜片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和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之间的第一锥柱段22,所述第一锥柱段22的横截面直径由靠近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大。
75.实施例5
76.重复实施例3,只是所述第一翻转段24仅一端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连接,所述第一翻转段24的主体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具有一定间隙。
77.实施例6
78.重复实施例4,只是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锥柱段22的厚度;所述第一预翻边段23的厚度与所述第一锥柱段22的厚度一致;所述第一翻转段24的厚度从靠近所述第一膜片主体21的一端至另一端逐渐增大。
79.实施例7
80.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第三膜片4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三膜片主体41;与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边缘连接的第三锥柱翻转段42;与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42远离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三预翻边段43;所述第三预翻边段43远离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42的一侧边缘与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连接。
81.实施例8
82.重复实施例7,只是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锥柱翻转段42的厚度,所述第三膜片主体41的厚度自边缘向中心方向逐渐增大。
83.实施例9
84.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第二膜片3包括:呈类半球状的第二膜片主体31;与所述第二膜片主体31的边缘连接的第二锥柱段32;与所述第二锥柱段32远离所述第二膜片主体31的一侧边缘连接的第二翻转段33。
85.实施例10
86.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第二膜片主体31、所述第二锥柱段32和所述第二翻转段33的厚度相等。
87.实施例11
88.重复实施例2,只是所述第二膜片3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膜片2的厚度、所述第三膜片4的厚度。
89.实施例12
90.重复实施例1,只是该贮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上的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设置在所述贮箱壳体1内壁上的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所述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和所述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向所述贮箱壳体1内部延伸;所述第一膜片2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一环状耳片结构13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密封贴合;所述第三膜片4的边缘通过所述第二环状耳片结构14与所述贮箱壳体1的内壁密封贴合。
91.实施例13
92.重复实施例1,只是所述贮箱壳体1包括:中部筒体101;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101靠近所述第一容纳空间9一端的第一端盖102;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101靠近所述第四容纳空间12一端的第二端盖103;所述第一膜片2、所述第二膜片3、所述第三膜片4与所述中部筒体10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气路接嘴5、所述第二气路接嘴6设置在所述中部筒体101的壳体上;所述第一液路接嘴7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102的壳体上;所述第二液路接嘴8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103的壳体上。
9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
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