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方法

文档序号:8495346阅读:887来源:国知局
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生态修复技术领域,一种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富营养化水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随着人类活动加剧,生活污水、工业尾水、农业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加,水体的富营养化趋势日益严重。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水库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影响,而中国富营养化湖泊水体的比例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十年间,由原来的41%上升到了77%。富营养化水体的显著特征是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增加,甚至爆发藻类水华,导致水体浑浊,水质恶化。
[0003]沉水植物是浅水湖泊重要的初级生产者,是湖泊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中关键的一环。沉水植物通过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盐、促进营养盐沉降、抑制沉积物释放营养盐等作用,能够显著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维持水体清澈。反过来,沉水植物的生长也需要充足的光照进行光合作用。富营养化水体浑浊,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无法生长。
[0004]底栖滤食动物能够通过滤食作用,去除水体中的有机颗粒,包括藻类的活体和死体,从而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生物膜能够为附着生物的生长提供介质。附着生物是包括藻类、细菌、真菌、无脊椎动物、以及无机和有机碎肩在内的附着在基质上的复杂的微型生物群落。是湖泊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附着生物能够有效降低水体溶解性N和P的含量,抑制浮游藻类生长,协同底栖滤食动物为沉水植物的生长提供条件。
[0005]修复或构建健康合理的水生生态系统,让水体恢复自净能力,是成功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关键。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水生态修复常常忽视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复原,利用暴气、絮凝、清淤和沉淀等物理和化学手段,难以维持长久的清水态效果。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技术方案。在水生植被消失的区域,通过人工介质建立附着生物膜并放养底栖滤食动物,待水体透明度提高之后,配置合理的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成功构建后,能够长期维持水体清水状态。

【发明内容】

[000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在于设计一种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技术方法,在综合已有的水质净化生物方法的基础上,针对浅水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构建生物网膜和底栖滤食动物,迅速提高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物的恢复提供条件;合理配置沉水植物,从而达到长期维持清水状态的目标。
[0007]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技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I)在需要生物净化的河道或者湖泊,选取比较开阔的水域,每隔5米布设一根竹粧,围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方形的对角线也同样距离布设竹粧和网膜; (2)竹粧上挂网膜,网膜由泡沫浮子牵引,每隔2米一个泡沫浮子;
(3)网膜的垂直方向的中点处悬挂竹笼,竹笼中放置滤食动物,每隔0.5m悬挂一个竹龙;
(4)网膜之间的空白水域配置沉水植物,外围配置冠层型沉水植物,中间配置草甸型沉水植物。
[0008]本发明所述的水域为不能封闭施工的河道或者较大的浅水湖面。
[0009]本发明所述的竹粧为直径5_15cm的竹粧,优选直径1cm的;高度视水位高度而定,一般超过水位5cm。
[0010]本发明所述的网膜为孔径2.83-8.48mm之间的,优选2.83mm的;长度为竹粧框围区的外围和对角线,高度与水位平或略高于水面。
[0011]本发明所述的浮子为直径10-20cm的泡沫浮子,优选1cm的。
[0012]本发明所述的竹笼为方形细竹片编制,长宽高为15*10*45cm3;从上到下分割为3层,每层15cm高。
[0013]本发明所述的底栖滤食动物为双壳无齿蚌,规格为200g每只;每个竹笼放3只,每层I只。
[0014]本发明所述的冠层型沉水植物为轮叶黑藻;草甸型沉水植物为密刺苦草。
[001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依据富营养化水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即水体浑浊,藻类爆发,沉水植物无法生长等,首先利用生物膜和底栖滤食动物对水体进行生物方法的滤除,提高水体透明度;此后合理配置沉水植物,达到长期稳定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该方法的应用,达到提高透明度,营造适宜沉水植物生长的环境,持续净化水质,长期维持清水态生态景观。
[0016]本发明通过布设生物膜、放置底栖滤食动物、合理配置沉水植物等措施,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净化。投资少,易操作,见效快,效果持久,能推动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进展。
【附图说明】
[0017]图1一种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水质的技术布局示意图; 图2为竹笼示意图;
其中,I为I为竹粧;2为生物网膜;3为浮子;4为草甸型沉水植物;5为挂底栖滤食动物的竹笼;6为冠层型沉水植物。5-1为挂钩;5-2为竹笼外框;5-3为底栖滤食动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河道水质的方法
如图1所示的生物网膜、底栖滤食动物和沉水植物协同净化河道水质的布局,包括周围界定边界的竹粧1、固定在竹粧上的生物网膜2,牵引生物网膜的浮子3,草甸型沉水植物4,挂底栖滤食动物的竹笼5,冠层型沉水植物6。
[0019]其中,所述的竹粧I直径10cm,高度超出水位5cm,每隔5米布设一根;根据河流通航和泄洪需要,竹粧框围区域沿岸边成长方形,宽度视河道宽度而定,一般不超过河道宽度的1/3 ;长方形的对角线也每隔5m布设一根竹粧。
[0020]所述的生物网膜2为孔径2.83mm的尼龙网,沿竹粧围成的长方形和对角线布设,遇竹粧用尼龙绳固定在竹粧上;高度与水位平。
[0021 ] 所述的浮子3的形状圆形,直径10cm,泡沫材料,每隔0.5m绑定一个浮子在生物网膜上。
[0022]所述的挂底栖滤食动物的竹笼5为15cmX 1cmX 45cm的方形细竹片编制的笼子;从上到下分割成3层,每层放置2只底栖滤食动物;用所述的5-1挂钩挂在生物网膜的垂直中点处;所述的底栖滤食动物5-3为双壳无齿蚌,规格为200g每只。
[0023]所述的草甸型沉水植物4为生物量贴近地面、根较多的沉水植物,优选密刺苦草。种植面积不低于框围区的80%,生物量不低于3kg/m2。
[0024]所述的冠层型沉水植物6为生物量沿水柱均匀分布,根较少的沉水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