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器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568109阅读:来源:国知局
ο
[0053]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材料并未特别限定,但能够采用中空纤维膜、平膜、陶瓷膜、活性炭成形过滤件、层叠过滤件、枕型过滤件、金属过滤件等。
[0054]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优选为彼此相同的大小且同种材料。如此,在净水模式下,被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捕捉的杂质的量成为彼此相同的程度。其结果是,到需要进行反冲洗为止的期间成为相同程度,因此为了维持净水器1的性能而持续进行第一反冲洗模式下的第一过滤用材料25的反冲洗和第二反冲洗模式下的第二过滤用材料26的反冲洗即可,净水器1的维护变得容易。另外,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的能够维持净水能力的期间(寿命)成为相同程度,因此将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与过滤用材料收容体27 —起作为一体的净水滤芯而以净水滤芯为单位来进行新的过滤用材料的更换,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也均能够用尽可维持其净水能力的期间(寿命)。
[0055]在净水主体基部20a的内部,第一流路P21、第二流路P22、第三流路P23从净水部20A延长而形成阀部20B。如图7所示,在阀部20B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第一流路P21的两个开口部、即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和第一流路第二开口 21Ab(参照图7(a));第二流路P22的开口部、即第二流路开口 22A(参照图7(b));以及第三流路P23的两个开口部、即第三流路第一开口 23Aa和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参照图7(a))。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第一流路第二开口 2lAb、第三流路第一开口 23Aa、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形成在阀部20B的外周面的同一圆周上(参照图7(a))。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与第三流路第一开口 23Aa邻接,如后所述,在净水模式下均供原水流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流路开口 22A形成在比在阀部20B的外周面的上述同一圆周上所具有的开口靠阀部20B的根部侧(净水部20A侧)的位置。
[0056]另外,在阀部20B形成有在原水模式下成为使安装主体10的流入路P11与原水流出路P14连通的旁通的第四流路P24。第四流路P24的一方的开口部即第四流路第一开口24Aa形成于阀部20B的外周面,且与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等形成在同一圆周上(参照图7(a))。第四流路P24的另一方的开口部即第四流路第二开口 24Ab形成于阀部20B的前端面(参照图5及图6)。
[0057]形成在同一圆周上的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等除了图7(a)所示的方式之外还能够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如图9所示,第一流路第二开口 21Ab、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第四流路第一开口 24Aa分别也能够采用分支为两个的方式。如此,即便阀部插入用孔部15的内周面的密封圈10B以90度为单位进行旋转,也能够成为相同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中,阀部插入用孔部15的内周面的流入路开口 11A与排水流出路开口 13A分别采用分支为两个的方式。
[0058]另外,详细而言,阀部20B中的第二流路P22沿着阀部20B的轴向上(图中C方向)的中心线,从阀部20B的根部向前端侧延伸并通往第二流路开口 22A(参照图5)。阀部20B中的第一流路P21位于比第二流路P22靠一方的外周面侧的位置,从阀部20B的根部向前端侧比第二流路P22延伸得更长并通往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以及第一流路第二开口21Ab (参照图6)。第一流路P21在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以及第一流路第二开口 21Ab的附近沿周向扩宽(参照图7 (a))。阀部20B中的第三流路P23位于第一流路P21的相反侧的外周面侧,从阀部20B的根部向前端侧以与第一流路P21相同的长度延伸并通往第三流路第一开口 23Aa以及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 (参照图6)。第三流路P23在第三流路第一开口 23Aa以及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的附近沿周向扩宽(参照图7(a))。
[0059]以上说明的结构的净水器1根据净水主体20相对于安装主体10的转动位置,而改变净水主体20的第一流路P21、第二流路P22、第三流路P23与流入路P11、净水流出路P12、排水流出路P13、原水流出路P14的连通关系,由此,能够切换为净水模式、第一反冲洗模式、第二反冲洗模式、以及原水模式。到此为止说明中使用的图5?图7是安装主体10和净水主体20处于净水模式的转动位置的图。
[0060]当净水主体20相对于安装主体10而处于净水模式的转动位置时,第一流路第一开口 21Aa以及第三流路第一开口 23Aa与流入路开口 11A对置,第二流路开口 22A与净水流出路开口 12A对置,由此流入路P11与第一流路P21以及第三流路P23连通(参照图7(a)),第二流路P22与净水流出路P12连通(参照图7(b))。在该净水模式中,原水从流入口 11通过流入路PI 1后,通过第一流路P21、第一过滤用材料收容部27a的连通孔27aa并被第一过滤用材料25过滤而成为净水,并且通过第三流路P23、第二过滤用材料收容部27c的连通孔27ca并被第二过滤用材料26过滤而成为净水。被第一过滤用材料25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过滤后的净水通过中央分隔部27b的连通孔27ba或者连通孔27bb,由此通过第二流路P22、净水流出路P12而从净水流出口 12流出。此时,原水所包含的杂质被捕捉并贮存于第一过滤用材料25的第一流路P21侧和第二过滤用材料26的第三流路P23侧。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流路P24与排水流出路P13以及原水流出路P14连通而未与其他流路连通,因此,上述流路成为水不通过(不流动)的状态。
[0061]图10?图12是净水主体20相对于安装主体10而处于第一反冲洗模式的转动位置时的图。在第一反冲洗模式中,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与流入路开口 11A对置,第一流路第二开口 21Ab与排水流出路开口 13A对置,由此流入路P11与第三流路P23连通,第一流路P21与排水流出路P13连通(参照图12(a))。在该第一反冲洗模式中,原水从流入口11通过流入路P11、第三流路P23、第二过滤用材料收容部27c的连通孔27ca,被第二过滤用材料26过滤而成为净水。被第二过滤用材料26过滤后的净水通过中央分隔部27b的连通孔27bb以及连通孔27ba而横穿中央分隔部27b,以与净水模式下相反的方向通过第一过滤用材料25而成为包含第一过滤用材料25所蓄积的杂质在内的水、即排水。来自第一过滤用材料25的排水通过第一过滤用材料收容部27a的连通孔27aa、第一流路P21、排水流出路P13从排水流出口 13流出。因此,由于在第一过滤用材料25中流动净水,所以原水所包含的杂质不会附着于在第一过滤用材料25与第二过滤用材料26之间设置的第二流路P22的一部分,或者不会在第一过滤用材料25的第二流路P22侧被捕捉。因此,即便原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也能够非常有效地进行第一过滤用材料25的反冲洗。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流路P22未与其他流路连通,净水流出路P12未与其他流路连通,第四流路P24与原水流出路P14连通而未与其他流路连通,因此,上述流路成为水不通过(不流动)的状态。
[0062]图13?图15是净水主体20相对于安装主体10而处于第二反冲洗模式的转动位置时的图。在第二反冲洗模式中,第一流路第二开口 21Ab与流入路开口 11A对置,第三流路第二开口 23Ab与排水流出路开口 13A对置,由此流入路P11与第一流路P21连通,第三流路P23与排水流出路P13连通(参照图15(a))。在该第二反冲洗模式中,原水从流入口11通过流入路P11、第一流路P21、第一过滤用材料收容部27a的连通孔27aa,被第一过滤用材料25过滤而成为净水。被第一过滤用材料25过滤后的净水通过中央分隔部27b的连通孔27ba以及连通孔27bb而横穿中央分隔部27b,以与净水模式下相反的方向通过第二过滤用材料26而成为包含第二过滤用材料26所蓄积的杂质在内的水、即排水。来自第二过滤用材料26的排水通过第二过滤用材料收容部27c的连通孔27ca、第三流路P23、排水流出路P13从排水流出口 13流出。因此,由于在第二过滤用材料26中流动净水,所以原水所包含的杂质不会附着于在第一过滤用材料25与第二过滤用材料26之间设置的第二流路P22的一部分,或者不会在第二过滤用材料26的第二流路P22侧被捕捉。因此,即便原水中含有较多的杂质,也能够非常有效地进行第二过滤用材料26的反冲洗。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流路P22未与其他流路连通,净水流出路P12未与其他流路连通,第四流路P24与原水流出路P14连通而未与其他流路连通,因此,上述流路成为水不通过(不流动)的状态。
[0063]图16?图18是净水主体20相对于安装主体10而处于原水模式的转动位置时的图。在原水模式中,第四流路第一开口 24Aa与流入路开口 11A对置(参照图18(a))。另夕卜,第四流路P24与原水流出路P14连通。因此,流入路P11经由第四流路P24而与原水流出路P14直接连通。在原水模式下,原水从流入口 11通过第四流路P24、原水流出路P14而从原水流出口 14流出。需要说明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