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20099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
【背景技术】
[0002]活性污泥法又称悬浮生长法,是一种应用最广的废水好氧生化处理工艺。其原理是通过反应池内的微生物对废水内的有机污染进行吸收分解,以净化处理污水。由于反应池内微生物密度较大,为确保微生物能以较高的代谢水平分解有机污染物,需对反应池进行曝气以增加反应池内的含氧量。然而目前的曝气方式存在容积利用率低,处理效率低、对滤料的冲刷增加滤料损耗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容积利用率高、处理效率高、避免冲刷滤料的内循环曝气系统。
[000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包括反应池、设置于反应池内的生物填料区和曝气管、设置于曝气管内的进气管和提升装置,所述生物填料区包括用于供微生物附着的生物填料以及用于承托生物填料的带有通孔的填料承托板,其中所述填料承托板位于反应池下侧,同时在填料承托板与反应池的池底之间留有作为进水区的中空空间;所述曝气管沿竖直方向依次贯通进水区、生物填料区和工作液面;曝气管由内外相套的外套管和内套管构成,同时在内套管和外套管之间形成外层流水通道;其中所述外套管在位于进水区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孔,其位于生物填料区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孔;所述外层流水通道在对应第一进水通孔与第二进水通孔之间的区段内设置有若干可隔水的支撑环;所述内套管在对应最低支撑环以下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三进水通孔,同时内套管的上管口高度处于外套管上管口与第二进水通孔之间;所述进气管在曝气管内沿着其轴向延伸至外套管的上管口外,同时该进气管上还成型有若干穿孔管;所述提升装置设置于内套管下侧,用于提升内套管内的污水。
[0005]进一步,还包括有反洗水收集池,所述反洗水收集池的上侧设置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排水口并通过排水管连通至所述反应池的进水区内。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反应池污水可沿着由进水区-第一进水通孔-第三进水通孔-第二进水通孔-生物填料区-进水区构成的内循环水流通道流通,在其流动过程中通过进气管对其供氧实现其曝气效果。同时,还避免了传统曝气方式对滤料的冲刷,提升了反应器的处理效能,增强了污水与生物体之间介质的交换,实现容积利用率高、处理效率高、避免冲刷滤料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000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曝气管的剖面图。
[000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套管的剖面图。
[001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套管的剖面图。
[0011]图5为曝气管与进气管的俯视图。
[0012]其中,I为反应池,11为进水区,2为生物填料区,21为生物填料,22为填料承托板,3为曝气管,31为外套管,311为第一进水通孔,312为第二进水通孔,32为内套管,321为第三进水通孔,33为外层流水通道,331为支撑环,4为进气管,41为穿孔管,5为提升装置,6为反洗水收集池,61为出水堰,7为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3]现几何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4]参见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循环曝气系统包括反应池I和反洗水收集池6。其中反应池I内设置有生物填料区2和曝气管3,生物填料区2包括有生物填料21和填料承托板22,生物填料21可供处理污水用的微生物附着形成微生物膜,使流经生物填料21的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吸收分解;填料承托板22位于生物填料区2底部,用于承托堆积的生物填料21以形成生物填料区2,填料承托板22上开设有多个通孔,使流入生物填料区2内的水最终能通过其通孔流出。填料承托板22位于反应池I下侧,同时在填料承托板22与反应池I的池底之间留有作为进水区11的中空空间。反洗水收集池6用于收集反洗水,在其上侧设置有出水堰61,该出水堰61的排水口通过排水管7连通至反应池I的进水区11内。
[0015]曝气管3沿竖直方向依次贯通进水区11、生物填料区2和反应池I的工作液面。参见图2-4所示,曝气管3由内外相套的内套管32和外套管31构成,同时在内套管32和外套管31之间形成作为外层流水通道33的中空空间。其中外套管31在位于进水区11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孔311,以连通进水区11和外层流水通道33,外套管31在位于生物填料区2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孔312,以连通外层流水通道33和生物填料区2。外层流水通道33在对应第一进水通孔311和第二进水通孔312的区段内设置有若干支撑环331,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换的数量为二,分别位于临近第一进水通孔311和第二进水通孔312的位置上,支撑环331具有固定连接外套管31和内套管32的功能,同时支撑环331还具有隔水功能,可将外层流水通道33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区域。内套管32在对应位置最低的支撑环331以下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三进水通孔321,以连通外层流水通道33和内套管32内部,内套管32还在将其上管口开设在高度处于第二进水通孔312和外套管31上管口的位置上。在内套管32的下侧还设置有提升装置5使污水沿着内套管32被提升,在本实施例中提升装置5为曝气装置。以上结构形成了进水区11-第一进水通孔311-第三进水通孔321-第二进水通孔312-生物填料区2-进水区11的内循环流水通道,使反应池I内的污水沿着该内循环流水通道循环流动。
[0016]参见图5所示,进气管4在曝气管3内沿着其轴向延伸至外套管31的上管口外,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在进气管4上还成型有沿着其径向延伸的穿孔管41,穿孔管41上开设有气孔,进气管4内的空气通过其气孔输入到曝气管3内,当反应池I内的污水沿着内循环流水通道循环流动时,会接触到进气管4输入的空气从而实现其曝气效果。同时,还避免了传统曝气方式对滤料的冲刷,提升了反应池I的处理效能,增强了污水与生物体之间介质的交换。
[0017]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池(1)、设置于反应池(I)内的生物填料区(2)和曝气管(3)、设置于曝气管(3)内的进气管(4)和提升装置(5),所述生物填料区(2)包括用于供微生物附着的生物填料(21)以及用于承托生物填料(21)的带有通孔的填料承托板(22 ),其中所述填料承托板(22 )位于反应池(I)下侧,并且在填料承托板(22 )与反应池(I)的池底之间留有作为进水区(11)的中空空间;所述曝气管(3)沿竖直方向依次贯通进水区(11)、生物填料区(2)和工作液面;曝气管(3)由内外相套的外套管(31)和内套管(32)构成,同时在内套管(32)和外套管(31)之间形成外层流水通道(33);其中所述外套管(31)在位于进水区(11)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一进水通孔(311),其位于生物填料区(2)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二进水通孔(312);所述外层流水通道(33)在对应第一进水通孔(311)与第二进水通孔(312)之间的区段内设置有若干可隔水的支撑环(331);所述内套管(32)在对应最低支撑环(331)以下的区段内开设有第三进水通孔(321),同时内套管(32)的上管口高度处于外套管(31)上管口与第二进水通孔(312)之间;所述进气管(4)在曝气管(3)内沿着其轴向延伸至外套管(31)的上管口外,同时该进气管(4)上还成型有若干穿孔管(41);所述提升装置(5)设置于内套管(32)下侧,用于提升内套管(32)内的污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反洗水收集池(6 ),所述反洗水收集池(6 )的上侧设置有出水堰(61),所述出水堰(61)的排水口并通过排水管(7)连通至所述反应池(I)的进水区(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5)为曝气 目.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内循环曝气系统,包括反应池、设置于反应池内的生物填料区和曝气管、设置于曝气管内的进气管和提升装置,所述生物填料区包括用于供微生物附着的生物填料以及用于承托生物填料的带有通孔的填料承托板,其中所述填料承托板位于反应池下侧,同时在填料承托板与反应池的池底之间留有作为进水区的中空空间;所述曝气管沿竖直方向依次贯通进水区、生物填料区和工作液面。
【IPC分类】C02F3-22
【公开号】CN204529448
【申请号】CN201520244442
【发明人】范德朋
【申请人】佛山市碧沃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5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2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