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漆室水槽模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50539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漆室水槽模段的制作方法
专利说明本实用新型属于喷漆室漆雾捕捉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喷漆室水槽结构。
背景技术
在湿式喷漆室水槽结构都是整体式结构,即将漆雾捕捉装置分别设置在整体式框架结构的水槽中,这种结构都是将各部件在施工现场进行安装完成。施工效率低,占用场地大,施工成本高,不能实现工厂化生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实现工厂化生产加工的喷漆室水槽模段,通过多个喷漆室水槽模段在现场连接形成湿式喷漆室水槽,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喷漆室水槽模段,它包括漆雾捕捉装置,漆雾捕捉装置设在水槽壳体内,所述水槽壳体包括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水槽框架骨架上连接壳体板,水槽框架骨架上连接上层水池顶板,顶板上设有水池,漆雾捕捉装置的顶端与顶板上的开孔处连接;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及壳体板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之间连接支撑板架;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 所述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侧端面开设有连接孔水槽框架骨架的一个端面上连接有
封板。即在数个喷漆室水槽模段相互在各自端部连接组成湿式喷漆室水槽的两个端部的喷漆室水槽模段的端部设封板。 所述水槽框架骨架的顶部的一个端面上连接有挡水板。即在数个喷漆室水槽模段相互在各自端部连接组成湿式喷漆室水槽的两个端部的喷漆室水槽模段的顶端的端部设挡水板。 所述漆雾捕捉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的漆雾捕捉文丘里装置,其特征在于文丘里装置的收縮段的轴线与文丘里装置的喉管的出口端的轴线相交,形成第一撞击变向;相对于喉管的出口端面设有挡板,形成第二撞击变向;文丘里装置的扩散段的出口与喉管的出口相对设置,形成180度的回转结构。 所述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下设有风道排水口与漆雾捕捉装置底部的水池相通。[0009] 本实用新型将原有的现场安装的整体式喷漆室水槽,改成分体式的结构,即形成数个喷漆室水槽模段,模段可在工厂里加工加工好,将模段运到现场后,用螺栓将个相对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即组合形成喷漆室水槽。它实现喷漆室水槽标准化、工厂化生产。其结构简单,加工制造、运输方便,解决了现有漆室水槽制造、安装等一些问题。
图1喷漆室水槽模段结构示意图。[0012] 图2喷漆室水槽模段拚接示意图。[0013] 图3喷漆室漆雾捕捉装置结构示意图。[0014] 图4喷漆室水槽模段风流方向示意图。[0015] 图5喷漆室水槽模段水流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用于对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解释,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描述的结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所作的不同于下述结构改变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 、 2所示,漆雾捕捉装置200设在喷漆室水槽模段的中部内,喷漆室水槽模段还包括两侧的水槽壳体100,即漆雾捕捉装置200设在两侧水槽壳体100的内部。水槽壳体包括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101,水槽框架骨架101上连接壳体板102,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101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113。水槽框架骨架102上连接上层顶板120,顶板120上设有水池104,漆雾捕捉装置200的顶端与顶板上的开孔121处连接。顶板上的水池104设在顶板的两侧(即顶板上设两个水池),每个水池包括池底130 (池底130为顶板120的一部分),池底130上设的池壁131,靠近漆雾捕捉装置的池壁包括固定板132,固定板132上连接溢流池调节板133。溢流池调节板133与固定板132之间的调节连接可以是溢流池调节板133上开设导向槽孔,固定板132上设连接孔,溢流池调节板133上的导向槽孔与固定板132上的连接孔之间连接螺栓(图中未示)。 对于多个喷漆室水槽模段的连接,处在端部的喷漆室水槽模段的顶端的端部设挡水板,这样在相互连接的多个喷漆室水槽模段之间的顶部是相通的,在两端的喷漆室水槽模段的顶端的端部设挡水板,避免水外流(图中未示)。 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及壳体板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之间连接支撑板架122,在壳体板102与漆雾捕捉装置200之间的腔体内的结构包括水槽框架骨架及壳体板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112之间还设有导风板IIO,与导风板110同侧的漆雾捕捉装置下部设有导风口118。导风板110下设有挡水板108。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下部的挡板105上设有风道排水口 106与漆雾捕捉装置底部的水槽主清洗水道107相通。喷漆室水槽模段的壳体板102还可设置检修门109,在检修时方便进出。 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侧端面开设有连接孔水槽框架骨架的一个端面上连接有封板。即在数个喷漆室水槽模段相互在各自端部连接组成湿式喷漆室水槽的两个端部的喷漆室水槽模段的端部设封板。使得拼接组合后的各模段形成完整的湿式喷漆室水槽(图中未示)。 如图3所示,壳体112上部内为漆雾捕捉文丘里装置,壳体112与漆雾捕捉文丘里装置之间设置加强、固定装置8,其结构不在此累述。壳体5下部9与喷漆室水槽主清洗水道107联通。 漆雾捕捉文丘里装置包括收縮段1,收縮段1由两个相互连接的截面为"V"的收縮段1. 1和1. 2构成。"V"的收縮段1. 1的开口与水平面的夹角a的角度范围为25° 45° ,与"V"的收縮段l. l连接的"V"的收縮段1.2与垂直面的夹角b的角度范围为8。 25° 。 与"V"的收縮段1. 2尾端连接为喉管段2 ;喉管段2包括收縮段连接的顺流导流板2. 1,与顺流导流板2. 1连接的第一撞击变向导流板2. 2,与文丘里装置收縮段连接的喉管出口变向导流板2.3,喉管出口变向导流板2.3与第一撞击变向导流板2.2之间形成喉管 出口2.4。第一撞击变向导流板2.2上设有设有角板2.5。角板2.5形成三角形导向,使水 流冲向喉管出口变向导流板2.3。喉管出口 2.4对面设有挡板7。挡板7与喉管出口变向 导流板2. 3之间具有一个夹角d,90° <d《130° 。 在文丘里装置的扩散段3的出口前端处设有蓄水池3. 1,蓄水池3. l设在喉管2下 面。蓄水池3. 1包括由壳体内壁构成的池壁3. 3,壳体内壁连接的池底3. 2,池底3. 2上连 接溢流壁3. 4。池底3. 2设排空管6。 第一撞击变向导流板2. 2下设有文丘里扩散处设置扩散口大小调节板4。扩散口
大小调节板包括固定板4. 1,固定板4. 1上连接移动板4. 2 ;移动板上开设导向槽孔,固定板
上设连接孔,移动板上的导向槽孔与固定板上的连接孔之间连接螺栓。 溢流壁3. 4与调节板4之间构成文丘里装置扩散段的出口 。 在需要检修的时候,可以打开检修用排空口 6,排空蓄水池中的清洗水。 上述模段可在工厂里加工加工好,将模段运到现场后,用螺栓114将个相对水槽
框架骨架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113连接,即组合形成喷漆室水槽。喷漆室水槽模段在
现场进行安装时将喷漆室水槽各个模段按照工艺顺序排列放置,各个喷漆室水槽模段之间
在水槽侧面骨架预先设置好的装配孔处采用螺栓连接,再把水槽壳体进行焊接连接。这样
就减少了大量的现场焊接工作,方便喷漆室水槽模段的现场安装。 如图4、5所示,经过了漆雾捕捉装置100的风从喉口出来,由于风道侧挡板105作 用,风会经过导风板110后进入主风道114中,导风板110将含有残余清洗水并未进入水槽 主清洗水道的水挡在导风板110中而流入水槽主清洗水道107中,同时设置的迷宫板挡板 108可将部分残余清洗水挡住而流回喷漆室水槽主清洗水道107中。风通过导风板110后 进入喷漆室水槽主风道114中,最终从喷漆室水槽主风道114中排出。同时喷漆室水槽模 段主风道中设置风道排水口 106,可将主风道中残留的循环水排放到喷漆室主水槽中。
权利要求一种喷漆室水槽模段,它包括漆雾捕捉装置,其特征在于漆雾捕捉装置设在水槽壳体内,所述水槽壳体包括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水槽框架骨架上连接壳体板,水槽框架骨架上连接上层顶板,顶板上设有水池,漆雾捕捉装置的顶端与顶板上的开孔处连接;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及壳体板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之间连接支撑板架;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顶板上的水池设在顶板的两侧,每个水池包括池底,池底上设的池壁,靠近漆雾捕捉装置的池壁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上连接溢流池调节板。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侧端面开设有连接孔水槽框架骨架的一个端面上连接有封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水槽框架骨架的顶部的一个端面上连接有挡水板。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水槽框架骨架及壳体板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之间还设有导风板,与导风板同侧的漆雾捕捉装置下部设有导风口 。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导风板下设有挡水板。
7. 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下设有风道排水口与漆雾捕捉装置底部的水池相通。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喷漆室水槽模段,其特征在于壳体板上设有水槽检修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漆室水槽模段。它包括漆雾捕捉装置,漆雾捕捉装置设在水槽壳体内,所述水槽壳体包括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水槽框架骨架上连接壳体板,水槽框架骨架上连接上层水池顶板,顶板上设有水池,漆雾捕捉装置的顶端与顶板上的开孔处连接;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及壳体板与漆雾捕捉装置的壳体之间连接支撑板架;两侧的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该模段可在工厂里加工加工好,将模段运到现场后,用螺栓将个相对水槽框架骨架的两个端面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即组合形成喷漆室水槽。它实现喷漆室水槽标准化、工厂化生产。
文档编号B01D47/10GK201534124SQ20092022764
公开日2010年7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5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5日
发明者杨江伟, 赵华 申请人: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