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98718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沉淀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沉淀池在污水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一般沉淀池分为平流式、竖流式与辐流式三种。目前采用的沉淀池功能比较单一,基本只有沉淀分离功能,其深度一般较小,存在占地面积大、沉淀效果差、抗冲击能力低等缺点。此外,对于一些不易沉淀的细小悬浮物,采用传统沉淀池难以将其去除。斜板/管沉淀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沉淀池,其主要原理就是在平流式或竖流式沉淀池的沉淀区内利用倾斜的平行板、平行管或蜂窝填料分割成一系列浅层沉淀层,被处理的和沉降的沉泥在各沉淀浅层中相互运动并分离。每两块平行斜板间或平行管内相当于一个很浅的沉淀池。其优点是①利用层流原理,提高了沉淀池的处理能力;②缩短了颗粒沉降距离,从而缩短了沉淀时间;③增加了沉淀池的沉淀面积,从而提高了处理效率。这种类型沉淀池的过流率可达36m3/(m2 · h),比一般沉淀池的处理能力高出7_10倍,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沉淀设施。但是,目前的斜板/管沉淀池多为矩形,污水通过一侧的进水管进入沉淀池,从另一侧的出水管流出,由于池体较大,流速过慢,容易形成水池水力死角与残余絮状物,降低了沉淀池的体积利用率。因此,如何将传统沉淀池与斜板/管沉淀池相结合从而发明占用空间小且出水水质良好的高效沉淀池成为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高效沉淀池, 其能够解决传统的辐流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沉淀效果差、抗冲击能力低、沉淀池体积利用率低等缺点,具有占用空间小且出水水质良好的优点,尤其能有效去除传统沉淀池难以去除的不易沉淀悬浮物。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效沉淀池,包括池体、排泥管、斜管群、进水槽、进水管、出水槽、出水管、集泥区,所述池体中部设有斜管群,斜管群外侧固定于进水槽内壁,斜管群内侧与排泥管连接;所述池体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在斜管群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进水槽与设置在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连接,出水槽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连接;池体底部设集泥区,排泥管一端插入集泥区内部。排泥管将污泥排出后,污泥再进行后续处理工艺,如污泥脱水等。作为优选,所述池体为圆柱体,出水槽和进水槽均为圆环形。所述斜管群为圆盘型,分隔成若干个相互隔开的独立单元。为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述集泥区为圆锥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污泥通过排泥管排到外界,尽量减少池体内污泥残留。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污水从进水管进入进水槽中,然后从进水槽流入沉淀池中,粒径较大的污泥通过沉降作用首先从污水中分离,进入集泥区;粒径较小污泥与污水一齐上升至斜管群中,在斜管群的较短的颗粒沉降距离条件下,可以实现将不易沉淀的絮状污泥的有效截留;经过斜管群的水溢流至出水槽,通过出水管流出沉淀池,同时沉淀池底部集泥区的污泥可在外部泵的作用下通过排泥管从集泥区排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合传统沉淀池及斜板/斜管沉淀池的优点,通过在沉淀池中部设置斜管群,增大了沉淀区的面积,提高了沉淀池的体积使用效率,可实现不易沉淀污泥的有效截留,增强泥水分离的效果。2、本实用新型斜管群的构建,是在沉淀池中部、出水槽下方设置圆环形斜管群,此结构建造简单,投资成本低,形成下部进水上部出水的处理方式,达到无需增加运行耗能的优点。3、本实用新型可增强沉淀池耐冲击负荷的能力,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投资费用省。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实施例具体细节仅是为了说明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沉淀池,包括池体1、排泥管2、斜管群3、进水槽4、进水管6、 出水槽5、出水管7、集泥区8,所述池体1中部设有斜管群3,斜管群3外侧固定于进水槽4 内壁,斜管群内侧与排泥管2连接;所述池体1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4,在斜管群3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5,进水槽4与设置在池体1外部的进水管6连接,出水槽5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7连接;池体1底部设集泥区8,排泥管2 —端插入集泥区8内部。作为优选,所述池体1为圆柱体,出水槽5和进水槽4均为圆环形。所述斜管群3为圆盘型,分隔成若干个相互隔开的独立单元。为更好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所述集泥区8为圆锥体,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将污泥通过排泥管2排到外界,尽量减少池体1内污泥残留。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污水从进水管6进入进水槽4中,然后从进水槽4流入沉淀池中,粒径较大的污泥通过沉降作用首先从污水中分离,进入集泥区8 ;粒径较小污泥与污水一齐上升至斜管群3中,在斜管群3的较短的颗粒沉降距离条件下,可以实现将不易沉淀的絮状污泥的有效截留;经过斜管群3的水溢流至出水槽5,通过出水管7流出沉淀池, 同时沉淀池底部集泥区8的污泥可在外部泵的作用下通过排泥管2从集泥区8排出。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排泥管、斜管群、进水槽、进水管、出水槽、 出水管、集泥区,所述池体中部设有斜管群,斜管群外侧固定于进水槽内壁,斜管群内侧与排泥管连接;池体内部边缘上部设置有进水槽,在斜管群上部且紧邻进水槽内壁处设有出水槽,进水槽与设置在池体外部的进水管连接,出水槽与设置于进水槽内壁上的出水管连接;池体底部设集泥区,排泥管一端插入集泥区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为圆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槽和进水槽均为圆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斜管群为圆盘型,分隔成若干个相互隔开的独立单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泥区为圆锥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沉淀池,包括沉淀池和设置于沉淀池内的斜管群,斜管沉淀区既不占用有效沉淀面积,又可以有效分离不易沉淀的微小悬浮颗粒物,一池起到多池的作用和效果。高效沉淀池包括池体、排泥管、斜管群、进水槽、出水槽、进水管、出水管、集泥区,斜管群设置于沉淀池中部,对携带微小悬浮物的污水进行沉淀分离。本实用新型结构建造简单,投资成本低,占地面积小,沉淀效果好,尤其可有效地截留并分离污水中不易沉淀的悬浮物,广泛适用于出水水质要求高的各类废水处理系统中。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1997138SQ20112002836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7日
发明者陈兰英 申请人:陈兰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