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启普发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0751阅读:83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实验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简易启普发生器。



背景技术:

启普发生器是由荷兰化学家启普(Petrus Jacobus Kipp)发明的一种实验室用气体发生装置,从1844年发明至今一直被用于固体颗粒与液体在常温下反应以制取气体。典型的启普发生器由球形漏斗、容器和导气管三部分组成,球形漏斗置于容器的顶部并深入容器内,导气管设在容器的上部球体处,导气管上设有旋转活塞,能灵活控制制气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有效节约药品使用量。但是典型的启普发生器缺点也比较明显,至少包括:1.漏斗管与葫芦形容器细颈部的空隙过大,固体颗粒容易掉入底部容器,无法实现随关随停;2.底部容器体积大,只有小部分液体与固体颗粒反应,药品利用率低,消耗量大;3.体积大,携带不方便,生产工艺复杂,价格昂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简易启普发生器,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体积小,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并保证固体反应物与液体反应物可随时接触或者分离,从而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简易启普发生器,包括内部盛装固体反应物的反应容器以及通过控制反应产生的气体贮留或者放出而引起液体反应物的液位产生升降变化从而使固液反应物分离或者接触的反应控制机构;所述反应容器包括两端开口的空心管,设置于所述空心管上端口的橡胶密封锥塞,穿设于橡胶密封塞上的空心导气管;所述空心管下端口与所述反应控制机构的基座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容器还包括由上至下穿设于所述橡胶密封锥塞上且下端伸入所述空心管内腔的张紧棒,连接于所述空心导气管出气端的橡胶软管。

作为优选,所述空心管内腔固设有用于盛装固体反应物的承接件,所述承接件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漏液细通孔。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反应容器中的所述空心管下端口连接的基座、可沿所述空心管内壁轴向滑动的且位于所述承接件下方的活塞、连接于所述基座与所述活塞之间的弹性连接件以及设置于所述橡胶软管上的用于控制反应产生的气体贮留或者放出的截止夹。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圆周面上设有周向凹槽,所述周向凹槽内设有与所述空心管内壁贴合的密封圈。

作为优选,所述活塞与橡胶密封锥塞之间形成第一空腔,所述活塞与所述基座之间形成第二空腔。

作为优选,所述承接件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所述弹性连接件设于所述第二空腔内。

作为优选,所述基座上开设有贯通所述基座上下两端面的通气孔。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连接件为弹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橡胶软管上截止夹的打开与关闭,改变空心管内的气压大小,使反应控制机构中的活塞在内外压差的作用下沿着空心管内壁上下滑动,实现活塞之上的液体反应物与盛在承接件上的固体反应物的接触或分离,即实现启普发生器“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性;张紧棒的设置可有效增强橡胶密封锥塞与空心管、空心导气管之间的张紧力,增加装置密封性;活塞圆周面上密封圈的设置有效避免液体反应物渗入活塞之下,防止反应物泄露与浪费;承接件上漏液细通孔的设置既保证液体反应物的顺利通过,也阻止固体反应物从承接件下漏;整体结构小巧紧凑,操作便捷,携带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优选的方案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简易启普发生器,包括内部盛装固体反应物A的反应容器1以及通过控制反应产生的气体贮留或者放出而引起液体反应物B的液位产生升降变化从而使固液反应物分离或者接触的反应控制机构2;所述反应容器1包括两端开口的空心管101,设置于所述空心管101上端口的橡胶密封锥塞102,穿设于橡胶密封塞上的空心导气管104;所述空心管101下端口与所述反应控制机构2的基座201连接;所述反应容器1还包括由上至下穿设于所述橡胶密封锥塞102上且下端伸入所述空心管101内腔的张紧棒103,连接于所述空心导气管104出气端的橡胶软管105;所述空心管101内腔固设有用于盛装固体反应物A的承接件107,所述承接件107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多个漏液细通孔1071;所述反应控制机构2包括与所述反应容器1中的所述空心管101下端口连接的基座201、可沿所述空心管101内壁轴向滑动的且位于所述承接件107下方的活塞203、连接于所述基座201与所述活塞203之间的弹性连接件202以及设置于所述橡胶软管105上的用于控制反应产生的气体贮留或者放出的截止夹106;所述活塞203圆周面上设有周向凹槽20301,所述周向凹槽20301内设有与所述空心管101内壁贴合的密封圈204;所述活塞203与橡胶密封锥塞102之间形成第一空腔108,所述活塞203与所述基座201之间形成第二空腔205,所述承接件107设于所述第一空腔108内,所述弹性连接件202设于所述第二空腔205内。基座201与空心管101下端口密封连接成一体,活塞203伸入到空心管101内腔,可沿空心管内壁轴向滑动,并通过密封圈204与空心管101内壁紧密贴合,使活塞203将空心管101分隔成彼此独立的两个空腔,即与橡胶密封锥塞102之间形成的第一空腔108和与基座201之间形成的第二空腔205,第二空腔205通过基座201上设置的通气孔2011始终与外界大气相连,活塞203通过弹性连接件202与基座201相连,弹性连接件202可随着活塞的滑动进行压缩或者回弹。

在实验准备阶段,以基座201为底座将仪器平放在实验桌面上,此时弹性连接件202处于自然伸展状态,即第二空腔205的体积处于最大状态,将连有橡胶软管105的空心导气管104通过橡胶密封锥塞102插入至空心管101内腔,将张紧棒103同样通过橡胶密封锥塞102插入至空心管101内腔,橡胶软管105上设有截止夹106,此时截止夹106处于打开状态。

实验开始时,通过空心管101顶上的开口向空心管101内放入适量固体反应物A,接着再向空心管101内倒入适量液体反应物B,使液体反应物B的液面没过固体反应物A,固液反应物接触使反应开始,迅速将橡胶密封锥塞102塞紧空心管101的上端口,反应产生的气体通过橡胶软管105送至外部储气装置,当需要停止反应时,关闭截止夹106,反应产生的气体积留在第一空腔108内,使其中的压强大于大气压强,气体向下对液体反应物B施压,通过活塞203的传递将压力施加到弹性连接件202上,使弹性连接件202压缩,液体反应物B穿过承接件107上的漏液细孔1071向下推移,同时避免固体反应物A落于承接件107之下,最终使固液反应物分离,反应停止,而需要重新进行反应时,只需打开截止夹106,没有强压施加的弹性连接件202恢复形变,将活塞203重新推高,使固液反应物重新接触,反应继续,从而实现了“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功能。张紧棒103的设置使橡胶密封锥塞与空心管、空心导气管之间的张紧力增大,增加装置密封性,并且在反应停止,需要往空心管101内添加反应物时可以抽出张紧棒103,从橡胶密封锥塞的孔中送入反应物,方便连续进行气体制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