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风可靠的取材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1049阅读:4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风可靠的取材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病理实验设备,特别涉及一种排风可靠的取材台。



背景技术:

病理检查,用以检查机体器官、组织或者细胞中的病理改变的病理形态学方法。为探讨器官、组织或细胞所发生的疾病过程,可采用某种病理形态学检查的方法,检查他们所发生的病变,探讨病变产生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病变产生发展过程,最后做出病理诊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病变组织进行切片处理,此时,用到的设备即为取材台。

现有的取材台一般包括有取材台本体,取材台本体上设置有用于病变组织切片的工作台,在取材台本体上方设置有防护罩,在防护罩上正对于工作台的操作面的位置处设置有排风装置,以防止工作台上的病变组织以及浸泡该组织所用的福尔马林所散发的气味流动至操作面上的操作者,从而保证操作者的人身健康。然而,受局限于排风装置的实际吸收能力,仍旧会有部分气体从防护罩内散出,因此申请日为2015.7.30、申请号为201510466100.8的发明专利申请文件(以下称为对比文件1)中公开了一种技术方案,其通过防护罩前方设置的一个可以滑动至挡住操作者面部的推拉窗,阻挡取材台内的气味沁入操作者体内。

对比文件1以封闭遮挡的形式,通过推拉窗隔离了操作者的口鼻与操作台内部气味。但是,为了操作者可以将手伸入取材台内部进行病理实验,推拉窗底部与取材台的工作台面之间要留有缝隙,而取材台内部的气味的主要来源,是操作台面上的病变组织,因此,这种结构仍然难以避免的会有气体泄漏至操作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风可靠的取材台,其通过对排风装置的改进,使取材台具有两级排风结构,从而更加可靠的将工作台面的气味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排风可靠的取材台,包括有取材台本体,所述取材台本体包括支撑于地面上的柜体以及固定于所述柜体上表面的背板,所述柜体上朝向其内部凹陷形成有一顶部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设置有至少一组下排风装置,所述腔体的开口上可拆卸设置有若干封闭该开口的操作板体,所述操作板体上设置有若干透孔,且所述操作板体的上表面形成工作台面,所述背板上朝向所述工作台面的一侧设置有上排风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台面上的气味首先经过腔体内的下排风装置进行排风,由于气味的来源是工作台面上的病变组织,因此,在操作板体下方的腔体内设置下排风组织,可以在其散发至工作台面上方之前将其抽空排掉;而部分未能被及时排空的气体会向工作台上方散发,此时,上排风装置会排走这部分气体,两级排风结构配合工作,对于气味的来源和未能排掉的气味进行可靠排风;两个排风结构对于工作台面上的操作均不造成干扰,只要在工作时开启两个排风装置,即可获得可靠的排风效果。

优选地,所述背板的左右两端还固定设置有两块朝向工作台面的方向延伸的固定挡板,所述固定挡板上滑动设置有一活动挡板,所述活动挡板与固定挡板的展开长度与工作台上两者所在的边长相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材台在断电后,无论是上排风装置还是下排风装置均会停止工作,此时工作平面上的残余气味,需要依赖于病理实验室的室内排风装置进行排空,因此,需要保持工作台面的良好通风;而在病理实验进行时,切片的操作或者冲洗操作器具的过程,会造成工作台面向其周围飞溅液体,因此,需要在工作台面两侧设置挡板,因而,展开活动挡板与固定挡板,可以防止操作台面向外飞溅液体,而收折两者,则可以使工作台面在取材台本身断电后保持良好的通风,以散去残余的气味。

优选地,所述背板与所述固定挡板的上端与工作台面相对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有供所述活动挡板滑动的滑槽,所述固定挡板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活动挡板的收纳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取材台不工作时,需要将活动挡板收折至于固定挡板重叠状态,以保证工作台面的良好通风,收纳腔的设置可以在这个状态下保护活动挡板,防止其被破坏;而顶板上的滑槽不仅可以给活动挡板导向,并且,液体飞溅的高度难以到达这个高度,将滑槽设置在这个位置,还可以防止飞溅至这个位置的液体进入滑槽而难以清理。

优选地,所述上排风装置的进风面为朝向工作台面倾斜设置的斜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斜向设置的进风面,可以使上排风装置在不阻碍操作者的动作的前提下,获得最大面积的吸风面,从而对工作台面上逸出的气体被可靠排空。

优选地,所述下排风装置包括有设置于所述工作台面上的操作面上的第一排风装置以及设置于操作面对面的第二排风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增加取材台的实际使用面积,也就是工作台面的实际应用面积,取材台的操作面是在工作台面的长边上,而本方案中的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则恰好设置在工作台的两个长边上,这样的设置下,取材台上可能产生气味的绝大部分位置处均与下排风装置相联通,因而,下排风装置对于气味来源的排风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在操作面以及与之相对的边上相对设置,可以在工作台面上形成两道气流屏障,使工作台面上产生的气味被下排风装置尽可能多的排走,这一点对于工作台面较宽时尤为重要。

优选地,所述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均为截面为矩形的排风管设置,所述两排风管上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若干吸风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矩形的截面形状可以使排风管可靠固定至腔体内不发生转动,这样的设置可以将吸风孔的朝向固定在两个排风管相对的侧面上,从而使下排风装置对工作台面的排风效果良好。

优选地,所述腔体沿柜体上垂直于操作面的侧面的截面为梯形,且梯形的大端设置在所述腔体的开口处,其小端进一步向地面方向凹陷形成有一排水沟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梯形的截面形状,可以使腔体内靠近操作面和与之相对的面上形成两个斜壁,且这两个斜壁的均自取材台的边缘向其中部倾斜,而排水沟槽设置在两个斜壁的底部,这样,穿过操作板体进入腔体内的病变组织、浸泡液等会集中至取材台的中央位置进行排放,而不会在靠近操作面的区域停留,配合下排风装置的排风作用,可以从根源的位置减少病变组织和浸泡液等向外散发气体。

优选地,所述腔体内对应于操作面和与之相对的面的侧壁上均固定有朝向腔体中部延伸的搭边,所述操作板体搭接于两条所述搭边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操作板体与腔体的开口为可拆卸式连接,而当腔体的截面形状为梯形时,用于搭接操作板体的侧壁为两个斜壁,不利于操作板体的稳定,通过设置搭边,对操作板体进行可靠的支撑,使操作板体在制作切片的过程中保持恒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操作板体包括有设置有透孔的通流区域,以及搭接于所述搭边上并密封所述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5)上方空间的挡板区域。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下排风装置正对于操作板体的边缘设置,而操作板体上需要放置浸泡的病变组织,因此,其内部的液体以及浸泡液会从透孔流入腔体内,如果液体流至吸风孔,则会使下排风装置内进入水汽,如果进入下排风装置的液体量较大时,就可能堵塞排风孔甚至损坏下排风装置,因此,本方案中将透孔集中布置在腔体中央,而在搭边附近留有遮挡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上方空间的挡板区域,使液体无法经过该位置进入腔体内,从而防止病变组织的液体进入下排风装置内影响其正常工作。

优选地,所述操作板体有多个,并共同封闭所述腔体的开口,多个所述操作板体上的一个或几个上设置有用于临时存放病变组织的标本腔,所述标本腔呈锥体设置,且其截面面积由操作板体上表面至腔体内部逐渐减小设置,所述标本腔的锥顶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标本腔的顶部开口上可拆卸盖合有盖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取材台本体上未设置标本槽,而在病理实验中,经常需要将病变组织存放在取材台上以方便切片过程的样品取放,因此,在操作板体上设置一锥形体的标本腔,以作为病变组织的临时存放位置;而将其锥顶位置连通至腔体,可以使存放于其内部的组织的浸泡液等通过锥顶进入腔体内的排水沟槽向外排出;而盖板可以临时扣合封闭标本腔,防止其内部液体向外挥发影响取材台的使用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上下两个排风装置的配合,使取材台本身不需要封闭也具有良好的排风效果,从而使取材台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2)下排风装置内的第一排风装置和第二排风装置的相对设置,以尽可能减少气味源头的气味的散发;

(3)上排风装置则以斜面进风的形式,在不影响操作台面的操作的前提下,增大进风面积,以可靠排空自下排风装置逸出的气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取材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为显示下排风结构以及腔体内部斜壁的结构所做的截面视图;

图3是为显示第一排风装置的具体结构所做的图2的局部放大视图A;

图4是操作板体的结构视图;

图5是实施例2中的取材台拆去滑动挡板后的结构视图;

图6是为显示滑槽与收纳腔结构所做的图5中的局部放大视图B。

图中,1、柜体;2、背板;3、腔体;30、第一斜壁;31、第二斜壁;4、下排风装置;40、第一排风装置;400、排风管;401、吸风孔;41、第二排风装置;5、上排风装置;50、进风面;6、操作板体;60、通流区域;61、挡板区域;62、标本腔;63、盖板;7、工作台面;8、固定挡板;80、收纳腔;9、活动挡板;10、顶板;100、滑槽;11、排水沟槽;12、搭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以下叙述中,涉及到前、后、左、右、上、下等,均以操作者的所在的操作面为参考,即:操作者面前的方向为前,其背向的方向为后,其左右边为左右,其仰头方向即为上,其俯视方向即为下。

实施例1

一种排风可靠的排风可靠的取材台,如图1至2中所述,包括有支撑于地面之上的柜体1,柜体1整体为由不锈钢制成的矩形体设置,其顶部朝向柜体1的内部凹陷形成腔体3,腔体3上的开口可拆卸的盖合有操作板体6,以封闭该开口并在柜体1的上表面形成一工作台面7;柜体1上竖直向上设置有一背板2,它与柜体1一起形成取材台本体,当取材台本体靠墙放置时,背板2抵靠与墙面上。

背板2上自工作台面7向其顶部依次设置有一上排风装置5、一块操作面板以及一顶板10,其中,控制面板用于安装取材台本体上的一些列控制按钮,以控制取材台的各项电控设备的启动或者停止,顶板10上安装消毒灯具,用于给工作台面7进行照明和简单消毒。

具体地说,如图2中所示,腔体3包括有自操作面向下前方倾斜的第一斜壁30,以及与第一斜壁30相对的第二斜壁31,两个斜壁的顶部间距大于底部间距,这样,自与操作面垂直的铅垂面看去,腔体3的截面形状为梯形。在两个斜壁的底部向下进一步延伸形成有一排水沟槽11,用于连通至废液残渣回收装置。在腔体3内第一斜壁30与第二斜壁31上均设置有搭边12,用以支撑操作板体6于腔体3内。

如图4中所示,操作板体6整体由不锈钢板制成,其包括有带有若干透孔的通流区域60以及围设在通流区域60边缘的挡板区域61,挡板区域61上不设置透孔,在挡板区域61的正下方、第一斜壁30和第二斜壁31上设置有第一排风装置40和第二排风装置41,两者形成取材台本体上的下排风装置,用做第一级气味回收装置,且挡板区域61的面积足以覆盖两个排风装置,以防止液体经过透孔进入两排风装置中。在操作板体6上贯通设置有一用于临时存放病变组织的标本腔62,其整体呈锥形设置,且锥顶延伸并连通至腔体3内的排水沟槽11上,在标本腔62的顶部开口上可拆卸盖合有一盖板63,用于暂时密封标本腔62的顶部开口,防止气味自这个开口向外散发。

如图2至3中所示,第一排风装置40和第二排风装置41结构相同,以第一排风装置40为例,其整体为一根沿操作面所在的取材台本体的边缘延伸的排风管400,且排风管40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以方便于其固定至第一斜壁30和第二斜壁31的过程,在两根排风管400上相对的侧面上均设置有相对数量的吸风孔401,用于抽去操作板体6上的病变组织的气味。

上排风装置5的外部壳体为一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其一个直角面贴合固定至背板2上,其斜面为进风面50,且进风面50斜向布置于工作台面7上方,以最大限度的增大吸风效率,以作为第二级排风装置,吸收下排风装置4未能吸收气味,以使取材台排风可靠。

实施例2

一种排风可靠的取材台,包括实施例1。如图5至6中所示,工作台面7的左右两端各设置有一个固定挡板8,固定挡板8一端固定于背板2上,另一端朝向操作面方向延伸。固定挡板8与背板2呈等高设置,其上端固定至顶板10上。

左右两块固定挡板8上还分别滑动设置有一活动挡板9,活动挡板9优选呈透明玻璃板设置。将活动挡板9朝向操作面方向滑出,则固定挡板8与活动挡板9展开的长度恰好挡住工作台面7的宽边,以阻挡工作台面7上向外飞溅的液体。

具体地:如图6中所示,固定挡板8的厚度中央设置有一可以容纳活动挡板9的收纳腔80,这样的设置下,当活动挡板9为透明玻璃板时可以有效防止活动挡板9破碎。顶板10上对应于活动挡板9滑动的轨迹位置处设置有滑槽100,以对活动挡板9的滑入和滑出过程进行导向。并且,当活动挡板9收折至收纳腔80内时,取材台的左右两端可以建立通风通道,以在取材台断电后利用病理实验室的通风设备散去工作台面7上的残余气味。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