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冷凝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0445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冷凝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实验仪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冷凝瓶。



背景技术:

目前,在很多的化学实验室中,蒸馏实验用到的冷凝装置,冷凝效率都不是很理想,使得蒸馏实验速度慢,通常实验人员需要等候较长时间,很是不便,同时也不利于节能降耗。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冷却效率高、实用性强的高效冷凝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冷凝瓶,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能显著的提高冷却效率,大大节省了时间,增强了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效冷凝瓶,包括气体冷却腔体,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上设有连通外部的输气管路与出液管路,一介质内腔体位于气体冷却腔体内部,所述的介质内腔体具有连通气体冷却腔体外部的冷却介质循环口。

进一步地,所述输气管路位于气体冷却腔体外部分为双层真空管。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冷却腔体的顶部设置为密封或设置冷却腔盖。

进一步地,所述输气管路安装在气体冷却腔体的下部。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内腔体为螺旋状管路。

进一步地,所述气体冷却腔体置于一瓶体构成的介质外腔体中,所述的介质外腔体中有冷却介质。

进一步地,所述介质外腔体顶部还安装有介质腔盖。

进一步地,所述瓶体外部设有连通介质外腔体的外腔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的介质内腔体一端设有连通瓶体外部的内腔介质进管,介质内腔体另一端穿过气体冷却腔体的腔壁与介质外腔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瓶体外部设有连通介质外腔体的外腔介质进管以及连通介质内腔体一端的介质出管,所述的介质内腔体另一端穿过气体冷却腔体的腔壁与介质外腔体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瓶体外部设有连通介质外腔体的外腔介质进管和介质出管,所述的介质内腔体两端分别穿过气体冷却腔体的腔壁与介质外腔体相连通,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上设有凹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成本低廉、实用性高,可显著地提高冷凝效率,大大增强了实用性。

2.所述气体冷却腔体置于一瓶体构成的介质外腔体中,一介质内腔体位于气体冷却腔体内部,所述的介质内腔体具有连通气体冷却腔体外部的冷却介质循环口,通过内外冷却介质同时对气体冷却腔体发挥作用,使气体冷却腔体内的气体冷却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大大节省了时间,增强了实用性。

3.所述的介质内腔体上设有连通瓶体外部的内腔介质进管,且介质内腔体穿过气体冷却腔体腔壁与介质外腔体相连通,使介质内腔体中的冷却介质可以随着介质循环口进行循环,提高了冷却效率。

4.所述的输气管路位于气体冷却腔体外部分为双层真空管,有效地防止了气体进入气体冷却腔体的过程中因温度变化而发生液化回流,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5.所述的介质内腔体为螺旋状管路,使气体在气体冷却腔体中受到来自介质内腔体的冷却效果更均匀,同时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率,增强了实用性。

6.所述的介质外腔体顶部还安装有介质腔盖,有效地防止了冷却介质在循环的过程中因流速问题溢出瓶体外,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方便清洗,提高了实用性。

7.所述的输气管路安装在气体冷却腔体的下部,使气体从下部进入气体冷却腔体,更快地进入冷却过程,使气体在到达气体冷却腔体顶部前液化完成,大大增加了效率。

8.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的顶部设置冷却腔盖,防止杂质或冷却介质进入,同时便于清洗,增强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2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3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4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5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6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7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8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9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0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1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2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3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4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5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6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在图17中A-A’处的剖视放大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7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8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在实施例19中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瓶体,11、外腔介质进管,12、介质出管,13、介质外腔体,14、介质腔盖,2、气体冷却腔体,21、出液管路,22、输气管路,3、介质内腔体,31、内腔介质进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来详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冷凝瓶,包括瓶体1、外腔介质进管11、介质出管12、介质外腔体13、介质腔盖14、气体冷却腔体2、出液管路21、输气管路22、介质内腔体3、内腔介质进管31,所述的气体冷却腔体2上设有连通外部的输气管路22与出液管路21,一介质内腔体13位于气体冷却腔体2内部,所述的介质内腔体13具有连通气体冷却腔体2外部的冷却介质循环口,所述气体冷却腔体2置于一瓶体1构成的介质外腔体13中,所述的介质外腔体13中有冷却介质,通过内外冷却介质同时对气体冷却腔体2发挥作用,使气体冷却腔体2内的气体冷却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所述瓶体1外部设有连通介质外腔体13的外腔介质进管11和介质出管12,所述的介质内腔体3一端设有连通瓶体1外部的内腔介质进管31,介质内腔体3另一端穿过气体冷却腔体2的腔壁与介质外腔体13相连通,使介质内腔体3中的冷却介质可以随着介质循环口进行循环。

所述输气管路22位于气体冷却腔体2外部分为双层真空管,有效地防止了气体进入气体冷却腔体2的过程中因温度变化而发生液化回流,所述气体冷却腔体2的顶部设置为密封,所述介质内腔体3为螺旋状管路,使气体在气体冷却腔体2中受到来自介质内腔体3的冷却效果更均匀,同时接触面积增大,提高了装置的冷却效率,所述介质外腔体13顶部还安装有介质腔盖14,有效地防止了冷却介质在循环的过程中因流速问题溢出瓶体1外,进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该装置成本低廉、实用性高,可显著地提高冷凝效率,大大增强了实用性。

实施例2

以下是对实施例2的说明。

在实施例2中,对于和实施例1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3所示,将介质外腔体13顶部设置为密封。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不影响装置清洗的条件下,有效地防止了冷却介质过量外溢,增强了实用性。

实施例3

以下是对实施例3的说明。

在实施例3中,对于和实施例1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4所示,将气体冷却腔体2的密封顶部设置为开口,并安装可拆卸的冷却腔盖。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可以根据需要方便地将冷却腔盖打开对装置进行清洗,提高了功能性,增强了实用性。

实施例4

以下是对实施例4的说明。

在实施例4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5所示,将输气管路22设置在气体冷却腔体2下部,将介质外腔体13的顶部设置为开口。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气体能从下部进入气体冷却腔体2,更快地进入冷却过程,使气体在到达气体冷却腔体2顶部前液化完成,大大增加了效率,同时能更加方便地进行装置的清洗,同时有效地节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5

以下是对实施例5的说明。

在实施例5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5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6所示,将气体冷却腔体2的密封顶部设置为开口。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能更加方便地进行装置的清洗,同时有效地节省了材料,降低了生产成本。

实施例6

以下是对实施例6的说明。

在实施例6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7所示,将螺旋状管路的介质内腔体3设置为糖葫芦状管路。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保证了装置能有效均匀地达到冷却效果。

实施例7

以下是对实施例7的说明。

在实施例7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8所示,将螺旋状管路的介质内腔体3设置为矩阵排列管路。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保证了装置能有效均匀地达到冷却效果,同时管路可根据实际需求变换形状。

实施例8

以下是对实施例8的说明。

在实施例8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9所示,将输气管路22管路部分设置在介质外腔体13与气体冷却腔体2之间,将管口部分设置在瓶体1外。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不影响装置冷却效率的前提下,使装置整体外观更加简洁。

实施例9

以下是对实施例9的说明

在实施例9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0所示,将外腔介质进管11与内腔介质进管31接通,合并出一条新的入液口。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可以通过新的入液口同时向介质外腔体13与介质内腔体3中输入冷却介质,降低了装置的使用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实用性。

实施例10

以下是对实施例10的说明

在实施例10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0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1所示,将内腔介质进管31取消,将介质内腔体3上原内腔介质进管31一端与介质出管12相连通,介质内腔体3与介质外腔体13的通口设置在气体冷却腔体2的下部。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可以通过向外腔介质进管11输送冷却介质,并通过介质内腔体3与介质外腔体13的通口同时传输到介质内腔体3中,进而流入介质出管12中形成循环,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11

以下是对实施例11的说明

在实施例11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1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2所示,在介质出管12上设置一条管路与介质外腔体13相连通。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使冷却介质循环效果更加流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冷却效率,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实施例12

以下是对实施例12的说明

在实施例12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3所示,将外腔介质进管11取消。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可以通过向内腔介质进管31输送冷却介质,并通过介质内腔体3与介质外腔体13的通口同时传输到介质外腔体13中,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实施例13

以下是对实施例13的说明

在实施例13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3在实施例12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4所示,在介质出管12上设置一条管路与介质外腔体13相连通。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使冷却介质循环效果更加流畅,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

实施例14

以下是对实施例14的说明

在实施例14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4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5所示,将介质外腔体13与介质内腔体3之间的通口取消,并在介质内腔体3上的原通口处设置一条介质出入管路与瓶体1外部相连通。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形成两条单独的循环管路,使介质内外腔体的循环效果更加显著,有助于提升装置冷却效率,增强了实用性。

实施例15

以下是对实施例15的说明

在实施例15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6所示,将将内腔介质进管31取消,介质内腔体3上原内腔介质进管31端与介质外腔体13相连通,将外腔介质进管11与介质出管12单独设置,并将介质外腔体13于瓶体1外相连通。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使装置整体更加简洁更加便于清洗,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

实施例16

以下是对实施例16的说明

在实施例16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6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7、18所示,将将内腔介质进管31取消,将介质内腔体3上原内腔介质进管31端与介质外腔体13相连通,在气体冷却腔体2上设置数个凹槽。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增大了冷却作用发生的接触面积,有效地提高了装置的冷凝效率,增强了实用性。

实施例17

以下是对实施例17的说明

在实施例17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7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19所示,将瓶体1以及外腔介质进管11取消,将内腔介质进管31设置在介质内腔体3与介质外腔体13的原通口处,将原介质出管12设置在介质内腔体3上原内腔介质进管31端。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装置整体更加简洁,提高了便利性,同时达到了预定的冷却效果。

实施例18

以下是对实施例18的说明

在实施例18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8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20所示,将瓶体1以及介质外腔体13扩大,取消外腔介质进管11、内腔介质进管31以及介质出管12,将介质内腔体3上原内腔介质进管31端与介质外腔体13相连通。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利用介质外腔体13盛装的大容量冷却介质,使装置整体形成自循环冷却,在有效完成冷凝的同时,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实施例19

以下是对实施例19的说明

在实施例19中,对于和上述实施例中相同的结构,给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同的说明。实施例19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出了改进,如图21所示,将输气管路22管路部分设置在气体冷却腔体2中,将管口部分设置在瓶体1外,输气管路22中的出气管口朝向为横向或向下。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在不影响装置冷却效率的前提下,使装置整体更加简洁,同时横向或向下管口有效地防止了气体液化后重新流回输气管路22中,增强了装置的实用性。

该装置在使用时,分别通过瓶体1上外腔介质进管11以及内腔介质进管31同时向介质外腔体13与介质内腔体3内部传输冷却介质,内腔介质进管31与介质内腔体3连通介质外腔体13的通口形成冷却介质循环口,介质内腔体3与介质外腔体13中的冷却介质相连通,冷却介质在介质内腔体3中循环,在介质腔盖14的密封作用下,循环的冷却介质通过介质出管12流向外部,通过输气管路22向气体冷却腔体2中输入待冷凝的气体,气体经输气管路22传送到达气体冷却腔体2后,经介质外腔体13与介质内腔体3中的冷却介质的降温作用,形成液体落到气体冷却腔体2下方,并通过出液管路21流出,这样便完成了对气体的高效冷却。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