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3463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污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尤其是一种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污水,通常指受一定污染的、来自生活和生产的排出水。污水主要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污水的主要污染物有病原体污染物、耗氧污染物、植物营养物和有毒污染物等。其中,工业废水来自制造采矿和工业生产活动的污水,包括来自与工业或者商业储藏、加工的污水,以及其它不是生活污水的废水;所以,污水处理系统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必要装置,每产生一定的污水后,就将此部分污水导入到污水处理系统,每次导入的污水都会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静置,并对污水进行分层处理,淤泥等杂质会沉淀到底部,上面的水层会变成清水。现有技术中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的侧面设有将污水导入污水处理池的排入端;污水处理池的侧面还设有将污水澄清后的上层清水排出的清水排出管,以及将淤泥排出的淤泥排出管。

但是,现有技术还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污水处理池仅仅是处理污水,污水处理池中的废气(即:臭气或者有毒气体)会排放到空气中,不仅会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在处理污水的同时,还能将污水散发出来的废气吸收,达到全面吸收处理污水中有害物质的效果。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污水处理系统,包括污水处理池,污水处理池上设有排入端和排出端,排入端设置在污水处理池的侧面上,排出端包括将上层清水排出的清水排出管和将淤泥排出的淤泥排出管;污水处理池上设有棚盖,棚盖与污水处理池可拆卸连接;棚盖上设有排气管,排气管包括进气端和排气端,进气端穿过棚盖与污水处理池内部连通,排气端连通有吸收塔;吸收塔分为第一石蜡吸收级和第二活性炭吸收级,第一石蜡吸收级设置在第二活性炭吸收级的下方,排气端与吸收塔的底部连通。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污水通过排入端进入到污水处理池中,污水中的臭气和有毒气体会进入到排气管中,然后进入到吸收塔中,先经过石蜡吸收级吸收后,再通过活性炭吸收级吸收,最后排出。污水分层处理后,从排出端排出。

本方案的技术效果:1、排气端与吸收塔连通,使得聚集在棚盖顶部的废气在进入到排气管后,会进入到吸收塔中,进而被吸收塔吸收;2、吸收塔分为两级,第一级为石蜡吸收级,第二级为活性炭吸收级,使得进入到吸收塔的废气先被石蜡吸收后再被活性炭吸收,使得最后排出的气体符合废气排出标准;3、棚盖与污水处理池可拆卸连接,使得棚盖可以与污水处理池分离,便于修理和更换棚盖。

对基础方案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1,棚盖为弧形;排气管上设有多个支管,支管均穿过棚盖与污水处理池连通。

棚盖为弧形,便于雨水的流通,而且树叶等不会堆积在棚盖上,会沿着弧面滑下来;支管的设置,使得污水处理池内的废气可以从多处进入到排气管中,提高效率。

对优选方案1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2,清水排出管竖直设置在污水处理池内,清水排出管的底端穿出污水处理池的底部;清水排出管上设有供污水处理池中上层清水流出的出水口;污水处理池的底面为凹面,淤泥排出管设置在污水处理池的底面的最低处。

当分层后的污水的上层清水液面到达清水排出管上的出水口的位置后,清水会通过出水口进入到清水排出管中,从而排出到污水处理池外;污水处理池的底面为凹面,使得污水处理池的底面有一定弧度,淤泥排出管设置在污水处理池的底面的最低处,便于污水处理池底部淤泥的排出。

对优选方案2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3,清水排出管与排入端分别位于污水处理池的两端;排入端的排入端口与污水处理池的内壁平行。

排入端的排入端口与污水处理池的内壁平行,使得从排入端流入污水处理池内的污水会沿着污水处理池的内壁流下,进而使得新进入污水处理池的污水是从边缘与污水处理池内的水混合,对原来污水处理池内已经澄清的水的搅动很小,新进入的污水在蔓延开的过程中又会分层,又由于清水排出管与排入端分别位于污水处理池的两端,新进入的污水在还未到达清水排出管时就已经分层完毕,不会从清水排出管上的出水口中流出。

对优选方案3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4,棚盖上设有用于日常观察的第一观察口和第二观察口,第一观察口和第二观察口上均可拆卸连接有盖子;第二观察口与清水排出管对应,清水排出管的顶端伸入第二观察口中。

第一观察口是为了取样和观察污水处理池内污水的情况;第二观察口是为了观察清水排出管内的情况;第一观察口和第二观察口上均与盖子可拆卸连接,便于打开盖子观察污水处理池内的情况。

对优选方案4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5,污水处理池四周设有护栏。当人到污水处理池顶部检查或者行走的时候,能够保证行人的安全。

对优选方案5的改进得到的优选方案6,排气管设置在棚盖的顶部。

由于废气会向上升到棚盖的最顶端,排气管设置在棚盖的顶部,便于废气的排出;另外,还可以使得排气管的排列美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污水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污水处理池1,排入端2,盖子3,棚盖4,排气管5,吸收塔6,支管7,清水排出管8,淤泥排出管9,出水口10,第一观察口11,第二观察口12。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污水处理系统,包括多个污水处理池1,污水处理池1上设有排入端2和排出端;排入端2设置在污水处理池1的侧壁上,排入端2与污水处理池1的顶部相距2cm至5cm,主要是防止进入污水处理池1内的污水到一定高度后会流入排入端2中;另外,排入端2的排入端口与污水处理池1的内壁平齐,使得从排入端2流入污水处理池1内的污水会沿着污水处理池1的内壁流下,进而使得新进入污水处理池1的污水是从边缘与污水处理池1内的水混合,对原来污水处理池内已经澄清的水的搅动很小,因此,进入污水处理池内的污水又会分层。

污水处理池1的底面为凹面,使得污水处理池1的底面有一定弧度,淤泥排出管9的一端与污水处理池1的底面的最低处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淤泥排出管9与污水处理池1的内腔连通,便于污水处理池1底部淤泥的排出。

污水处理池上设有棚盖4,棚盖4通过螺钉与污水处理池连接在一起;棚盖4上固定连接有排气管5,排气管5包括进气端和排气端,进气端穿过棚盖4与污水处理池1内部容腔连通,排气端与吸收塔6连通;排气管5上设有多个支管7,支管7均穿过棚盖4与污水处理池1连通,使得污水处理池1内的废气可以从多处进入到排气管5中,提高效率。吸收塔6分为两级,第一级为石蜡吸收级,第二级为活性炭吸收级。

排气管5设置在棚盖4的顶部,棚盖4的四周设有护栏。

排出端包括清水排出管8和带阀门的淤泥排出管9;清水排出管8竖直设置在污水处理池1内,清水排出管8的底端穿出污水处理池1的底部,而且清水排出管8与污水处理池1的底部的连接处通过水泥等敷设,使得清水排出管8与污水处理池1的底部形成一个整体;清水排出管8上设有供污水处理池1中上层清水流出的出水口10,出水口10设置在离污水处理池1底部50cm至60cm处;当分层后的污水的上层清水液面到达清水排出管8上的出水口10的位置后,清水会通过出水口10进入到清水排出管8中,从而排出到污水处理池1外;最后需要排出底部淤泥的时候,打开淤泥排出管9上的阀门,将淤泥排放处来即可。

清水排出管8和排入端2分别位于污水处理池1的两端,当污水从排入端2进入污水处理池1内时,会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才会到蔓延到清水排出管8那一端,在这个蔓延的过程中,新进入污水处理池1内的污水就已经沉淀分层了,因此污水不会蔓延到出水口10处。

另外,当污水比较多的时候,一定要分量放入到污水处理池中,第一次放入的污水的液面高度要小于出水口10,待污水分层后,再缓慢又放入污水,直到供污水处理池1中上层清水的液面到达出水口10处,此时清水会自动缓慢流出。

为了提高污水处理池1中上层清水的排放效率,清水排出管8为多个,均匀设置在污水处理池1中相对于排入端2的另外一端,比如排入端2对面的棚盖4的边缘处;新的污水从排入端2进入后,污水处理池1内的液面会上升,上层清水就会从出水口10中出去,由于清水排出管8设置了多个,那么出水口10也有多个,因此会使得污水还未蔓延到出水口10处的时候,污水处理池1内的液面就已经降低了。

棚盖4上设有用于日常观察的第一观察口11和第二观察口12,第一观察口11设置在棚盖4任意角落上;第一观察口11和第二观察口12上均螺纹连接有盖子3;第一观察口11主要是用于取样和观察污水处理池1内污水的情况;第二观察口12与清水排出管8对应,便于观察清水排出管8内的情况,设置的时候,清水排出管8的顶端与观察口平齐。

实际设置污水处理池1的时候,污水处理池1可以集中设置,比如并排设置3个或者更多,使得排出的气体可以集中排入到吸收塔6中。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