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粉滤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4809阅读:488来源:国知局
碳粉滤芯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碳粉滤芯。



背景技术:

滤芯用于分离液体或者气体中固体颗粒,使得液体或气体得到过滤,变得纯净。

常见的滤芯包括碳粉滤芯,碳粉滤芯中的碳粉能够有效吸附细微的固体颗粒,具有很好的过滤效果。传统的碳粉滤芯的碳粉不易固定,碳粉容易产生位移,使得碳粉滤芯存在过滤空隙,造成过滤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碳粉滤芯的碳粉不易固定,碳粉容易产生位移,使得碳粉滤芯存在过滤空隙,造成过滤效果不佳的缺陷,提供一种碳粉滤芯。

一种碳粉滤芯,包括:骨架、两个端盖、第一隔离层、碳粉部和第二隔离层,所述骨架为中部具有空心结构的圆筒形,且所述骨架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空心结构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骨架的两端,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套环部和插环部,所述端盖本体具有圆形截面,所述端盖本体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骨架的空心结构连通,所述插环部凸起设置于所述端盖本体的中部,且所述插环部绕所述连通口的外侧设置,所述套环部沿所述端盖本体的边沿凸起设置,所述插环部插设于所述空心结构内,且所述插环部的外侧与所述骨架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层、所述碳粉部和所述第二隔离层由内至外依次包覆于所述骨架的外侧,所述第二隔离层的两端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端盖的所述套环部内,且所述第二隔离层背向所述碳粉部的一面与所述套环部的内侧抵接,两个所述端盖本体分别抵接于所述碳粉部的两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为第一滤布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离层为第二滤布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环部和所述插环部同心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环部的外侧与所述骨架的内侧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环部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所述骨架两端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插环部与所述骨架通过所述外螺纹和所述内螺纹相互螺纹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架的两端开设第一螺孔,所述插环部开设有第二螺孔,所述第一螺孔和所述第二螺孔对齐,且所述第一螺孔和所述第二螺孔内螺接一螺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环部凸起于所述端盖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套环部凸起于所述端盖本体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螺孔相对所述端盖本体的高度大于所述套环部凸起于所述端盖本体的高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碳粉部的外径与所述套环部的内径相等。

上述碳粉滤芯,通过在骨架的两端设置端盖,并通过端盖的插环部与骨架的内侧连接,通过端盖的套环部套紧在碳粉部以及第二隔离层的外侧,使得端盖紧密地与骨架以及第二隔离层连接,使得端盖安装更为稳固,进而使得端盖能够很好地限制碳粉部,避免碳粉部产生位移,进而使得过滤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碳粉滤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的碳粉滤芯的立体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的碳粉滤芯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实施例的骨架与端盖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例如,一种碳粉滤芯,包括:骨架、两个端盖、第一隔离层、碳粉部和第二隔离层,所述骨架为中部具有空心结构的圆筒形,且所述骨架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空心结构连通的通孔,两个所述端盖分别设置于所述骨架的两端,所述端盖包括端盖本体、套环部和插环部,所述端盖本体具有圆形截面,所述端盖本体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与所述骨架的空心结构连通,所述插环部凸起设置于所述端盖本体的中部,且所述插环部绕所述连通口的外侧设置,所述套环部沿所述端盖本体的边沿凸起设置,所述插环部插设于所述空心结构内,且所述插环部的外侧与所述骨架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层、所述碳粉部和所述第二隔离层由内至外依次包覆于所述骨架的外侧,所述第二隔离层的两端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端盖的所述套环部内,且所述第二隔离层背向所述碳粉部的一面与所述套环部的内侧抵接,两个所述端盖本体分别抵接于所述碳粉部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骨架的两端设置端盖,并通过端盖的插环部与骨架的内侧连接,通过端盖的套环部套紧在碳粉部以及第二隔离层的外侧,使得端盖紧密地与骨架以及第二隔离层连接,使得端盖安装更为稳固,进而使得端盖能够很好地限制碳粉部,避免碳粉部产生位移,进而使得过滤效果更佳。

如图1和图2所示,其为一实施例的碳粉滤芯10,包括:骨架100、两个端盖200、第一隔离层410、碳粉部300和第二隔离层420,例如,所述骨架100 为圆筒形,例如,所述骨架100为中部具有空心结构的圆筒形,且所述骨架100 设置有若干与所述空心结构连通的通孔102,两个所述端盖200分别设置于所述骨架100的两端,两个所述端盖200分别抵接于所述碳粉部300的两端。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端盖200包括一体连接的端盖本体210、套环部 220和插环部230,即,每一所述端盖200包括一体连接或者一体设置的端盖本体210、套环部220和插环部230,例如,所述端盖本体210具有圆形截面,例如,所述端盖本体210具有圆形横截面,所述端盖本体210的中部开设有连通口201,所述连通口与所述骨架100的空心结构连通,所述插环部230凸起设置于所述端盖本体210的中部,且所述插环部230绕所述连通口201的外侧设置,所述套环部220沿所述端盖本体210的边沿凸起设置,所述插环部230插设于所述空心结构内,且所述插环部230的外侧与所述骨架100的内侧连接,所述第一隔离层410、所述碳粉部300和所述第二隔离层420由内至外依次包覆于所述骨架100的外侧,例如,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包覆于所述骨架100的外侧,所述碳粉部300包覆于所述第一隔离层410的外侧,所述第二隔离层420包覆于所述碳粉部300的外侧;例如,所述第二隔离层420的两端分别套设于两个所述端盖200的所述套环部220内,且所述第二隔离层420背向所述碳粉部300 的一面与所述套环部220的内侧抵接,例如,两个所述端盖本体210分别抵接于所述碳粉部300的两端。

使用时,液体由第二隔离层420的外侧渗入,并依次渗入通过碳粉部300 和第一隔离层410,从骨架100的通孔102进入骨架100内部的空心结构流通,并经过端盖本体210的连通口流出,碳粉部300的碳粉能够将固体颗粒吸附,并使得固体颗粒与液体分离,从而实现液体的过滤。

具体地,请结合图2和图3,骨架100用于为第一隔离层410、碳粉部300 和第二隔离层420提供支撑,使得滤芯10的整体结构稳固。例如,所述骨架100 为不锈钢架,不锈钢具有很强的硬度,且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够提供很好地支撑,且能够有效避免腐蚀,有效提高骨架100的使用寿命。例如,所述骨架100为铝合金架,铝合金具有较轻的重量,且具有较强的硬度,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不仅能够为第一隔离层410、碳粉部300和第二隔离层420提供支撑,还有效防腐蚀,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且使得滤芯10的整体重量较轻,易于拆卸、运输和搬运。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用于包覆碳粉部300,避免碳粉部300散落,使得滤芯10的整体性更强,该第一隔离层 410隔离骨架100和碳粉部300,为碳粉部300提供缓冲和支撑,避免碳粉部300 直接与骨架100接触,避免碳粉部300受到骨架100冲击而破碎,且使得碳粉部300的内侧通过第一隔离层410充分抵接于骨架100,得到支撑,第二隔离层 420包覆于碳粉部300的外侧,避免碳粉部300外漏,且有效保护碳粉部300受到冲击而散开或破裂,此外,该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还能起到一定的过滤作用。例如,该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为渗透层,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具有渗透能力,能够渗透液体,并隔离固体颗粒,例如,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采用可渗透材质制成,例如,所述第一隔离层410为第一滤布层,所述第二隔离层420为第二滤布层,例如,所述第一隔离层410和所述第二隔离层420的材质为滤布,例如,该滤布为PP 棉(聚酯纤维)材质,例如,该滤布为PP棉布,PP棉布包覆的碳粉部300不易散开,能够有效保护碳粉部300,且PP棉布具有很好地吸附作用,能够吸附固体颗粒,使得滤芯10的整体过滤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碳粉部300的整体性更强,有利于滤芯10的使用,例如,该碳粉部300一体成型,具体地,该碳粉部300由碳粉颗粒压制而成,形成整体块状的碳粉部300,又如,该碳粉部300具有圆筒形结构,碳粉部300的圆筒形结构的外壁部与内壁部分别为滤布层或者多孔材料层,例如多孔陶瓷层或者多孔塑料层等,碳粉部300的圆筒形结构的外壁部与内壁部之间填充有碳粉颗粒;又如,又如,该碳粉部300为具有圆筒形结构的碳粉层;例如,该碳粉部300具有圆筒形结构,其内部中空,骨架100和包覆于骨架100外侧的第一隔离层410 穿设于碳粉部300的内部,骨架100能够为碳粉部300提供支撑,而连接于骨架100两端的端盖200分别抵接于碳粉部300的两端,使得碳粉部300得到固定。

通过在骨架100的两端设置端盖200,并通过端盖200的插环部230与骨架 100的内侧连接,通过端盖200的套环部220套紧在碳粉部300以及第二隔离层 420的外侧,使得端盖200紧密地与骨架100以及第二隔离层420连接,使得端盖200安装更为稳固,进而使得端盖200能够很好地限制碳粉部300,避免碳粉部300产生位移,进而使得过滤效果更佳。

为了使得端盖200紧固地固定在骨架100的两端,例如,请结合图2和图 3,所述插环部230的外侧与所述骨架100的内侧抵接,例如,插环部230具有圆环形截面,所述骨架100套设于所述插环部230的外侧,且两者相互抵接,例如,所述插环部230的外径与所述骨架100两端的内径相等,例如,例如,所述插环部230的外径大于所述骨架100两端的内径,即插环部230与骨架100 形成过盈配合,当插环部230插入骨架100的两端内侧时,插环部230能够紧密抵接于骨架100的内侧,插环部230与骨架100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力,使得骨架100与端盖200的连接更为稳固,进而使得骨架100两端的端盖200能够稳固地抵接于碳粉部300的两端,使得碳粉部300得到固定。

端盖200使得碳粉部300的两端得到固定,即端盖200在轴向上被固定,而骨架100和第一隔离层410以及第二隔离层420则对碳粉部300的径向进行固定,为了在径向上进一步固定碳粉部300,例如,该碳粉部300具有环形截面,例如,所述套环部220具有环形截面,例如,所述插环部230具有环形截面,所述套环部220和所述插环部230同心设置,例如,所述套环部220与所述骨架100的间距等于所述碳粉部300的厚度,例如,所述套环部220与所述骨架 100的间距等于所述碳粉部300的外径与内径之差,例如,所述碳粉部300的外径与所述套环部220的内径相等,这样,由于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 的厚度非常小,且具有伸缩性,因此,当套环部220和骨架100分别通过第一隔离层410和第二隔离层420抵接于碳粉部300的内外两侧时,使得碳粉部300 在径向上得到充分固定,有效避免碳粉部300在径向上的偏移。

为了进一步固定碳粉部,例如,所述碳粉部的内侧沿轴向凹陷设置有若干固定槽,所述骨架凸起设置有若干固定筋,每一所述固定筋插设于一固定槽内,例如,每一固定筋与第一隔离层的局部设置于一固定槽,由于第一隔离层的厚度非常小,因此,固定筋能够抵接于该第一隔离层并与第一隔离层共同插设于固定槽内,固定筋与固定槽的相互配合,使得该碳粉部得到骨架的更有效地支撑,且使得碳粉部在径向上得到充分固定,进而使得碳粉部在径向上更为稳固。

应该理解的是,第二隔离层用于包覆碳粉部,避免碳粉部受损而散开,而第一隔离层用于为碳粉部提供支撑和缓冲,因此,两者作用不相同,为了更好地保护碳粉部,例如,所述第二隔离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厚度。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隔离层的厚度较大,因此,能够有效保护碳粉部,且能够有效阻隔较大的固体颗粒,使得滤芯的整体过滤效果更佳。

应该理解的是,第一隔离层厚度越大,则第一隔离层为碳粉部提供的缓冲作用越大,但第一隔离层如果厚度太大,则使得碳粉部内侧由于与骨架的距离较大,使得碳粉部失去有效支撑,碳粉部容易在径向上产生位移,为了使得碳粉部能够得到骨架的有效支撑,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厚度为 3mm~12mm,例如,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厚度为5mm~8mm,例如,所述第一隔离层的厚度为6.5mm,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隔离层的厚度能够使得碳粉部能够较为紧密地包覆于第一隔离层外侧,由于骨架与碳粉部之间的间隙较小,而第一隔离层在较小的厚度的情况下具有很小的压缩量,碳粉部与骨架的距离较近,因此,碳粉部能够得到骨架的充分支撑,有小避免碳粉部在径向上的位移,且第一格力不能够为碳粉部提供缓冲,避免碳粉部受到骨架的直接冲击而散落。

为了实现端盖200的快速拆卸和安装,并使得端盖200能够稳固地固定在骨架100的两端,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插环部230的外侧设置有外螺纹231,所述骨架100两端的内侧设置有内螺纹130,所述插环部230与所述骨架100通过所述外螺纹231和所述内螺纹130相互螺纹连接,即,所述插环部230与所述骨架100通过所述外螺纹231和所述内螺纹130相互螺接。这样,当插环部230局部插入骨架100的内侧时,端盖200可通过转动地方式,通过外螺纹231和内螺纹130进行螺纹连接,将端盖200拧入骨架100内,从而使得端盖200固定在骨架100上,且使得端盖200的安装和拆卸更为方便。

为了进一步固定端盖200,避免端盖200由于转动而脱落从骨架100上脱落,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骨架的两端开设第一螺孔,如图4所示,所述骨架100 的其中一端开设第一螺孔101,所述插环部230开设有第二螺孔202,所述第一螺孔101和所述第二螺孔202对齐,且所述第一螺孔101和所述第二螺孔202 内螺接一螺钉(图未示),通过螺钉将骨架100和插环部230连接,进而使得骨架100与插环部230固定连接,且由于螺钉限制了插环部230在圆周方向的运动,有效避免插环部230使得端盖200脱离骨架100。为了进一步固定端盖200,例如,所述骨架100开设有两个第一螺孔101,两个第一螺孔101关于骨架100 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所述插环部230开设有第二螺孔202,两个所述第二螺孔202关于所述插环部230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每一第一螺孔101与一第二螺孔 202分别对齐,这样,通过两个第一螺孔101和两个第二螺孔202,使得端盖200 受到均衡地力,有效避免端盖200产生位移,使得端盖200能够进一步固定在骨架100上。

应该理解的是,由于插环部230位于套环部220的内侧,因此,套环部220 会对螺钉拧入插环部230造成影响,为了避免套环部220对螺钉的拧入和拧出造成影响,例如,所述插环部230凸起于所述端盖本体210的高度大于所述套环部220凸起于所述端盖本体210的高度,例如,所述第二螺孔相对所述端盖本体210的高度大于所述套环部220凸起于所述端盖本体210的高度,这样,由于第二螺孔相对于端盖本体210的高度更大,第二螺孔与套环部220错开,因此,螺钉能够与套环部220错开,使得螺钉能够方便地拧入插环部230的第二螺孔中,或者从第二螺孔中拧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