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2158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净水产品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复合滤芯组件和净水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大通量净水器(不含蓄水装置)由多个滤芯(一般为4~5级)逐个串联过滤,滤芯组件整体的尺寸较大;现有技术提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该复合滤芯组件打破了多级滤芯串联的传统设计方式,而将多级滤芯环套结合,以减小滤芯组件的整体尺寸,实现净水器的小型化设计。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不同滤芯的耐压性不同,为了保证内、外的滤芯都位于合适的压强范围内,还需在流道内引入增压泵,以改变各个滤芯处的压强大小;对应该增压泵需要于滤壳上设置相应的接口,为了设计简便,现有的大通量净水器用以连接增压泵的两接口通常为上下间隔设置,如此,导致增压泵连接两接口时,至少需要一连接管进行装配,增大了装配的繁琐程度,降低了装配效率。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大通量净水机与增压泵连接的接口设计不合理,导致装配过程繁琐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复合滤芯组件,包括滤壳和设在所述滤壳内的复合滤芯,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初过滤水出口、加压后水进口、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复合滤芯包括前置滤芯、膜滤芯以及后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和膜滤芯由外向内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开,所述后置滤芯与所述膜滤芯相连且位于所述膜滤芯的下游;所述初过滤水出口与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加压后水进口与所述膜滤芯的进水端连通;其中,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端靠近所述膜滤芯的进水端,所述初过滤水出口为环绕所述加压后水进口设置的环形开口。优选地,所述后置滤芯位于所述前置滤芯和膜滤芯的上侧;所述初过滤水出口和加压后水进口位于所述滤壳的下端面。优选地,所述加压后水进口呈圆形、位于所述滤壳下端面的中心处,且所述初过滤水出口和加压后水进口同心设置。优选地,所述加压后水进口的半径为10mm~20mm,所述初过滤水出口的外周缘所在圆的半径为25mm~35mm。优选地,所述滤壳包括外桶体和设于所述外桶体内的内桶体,所述外桶体的内壁面和内桶体的外壁面之间设有所述前置滤芯,所述内桶体内设有所述膜滤芯、上侧设有所述后置滤芯;所述外桶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周缘朝下延伸形成第一环筋;所述内桶体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沿上下向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所述第二开口周缘朝下延伸形成第二环筋,所述第二环筋伸入所述第一环筋之间;所述第一环筋的内周面与第二环筋的外周面围合形成所述初过滤水出口,所述第二环筋的内周面围合形成所述加压后水进口。优选地,所述第一环筋的外周面以及所述第二环筋的外周面上均设有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用以密封连接所述净水系统的增压泵的转接件。优选地,所述密封结构为环设于所述第一环筋和第二环筋外周面的密封环槽,以及设于所述密封环槽内的密封件。优选地,所述外桶体的上部设有用以连接外部结构的接头部,所述接头部上并行设有原水接头、纯水接头以及废水接头,所述原水接头连通所述原水进口,所述纯水接头连通所述纯水口,所述废水接头连通所述废水口。优选地,所述膜滤芯包括中心集水管和卷绕在所述中心集水管上的膜滤芯本体,所述加压后水进口连通所述膜滤芯本体的进水端,所述中心集水管的管壁设有多个连通口,所述多个连通口连通所述膜滤芯本体的出水端,所述中心集水管的顶端连通所述后置滤芯的进水端。优选地,所述复合滤芯组件还包括呈中空设置的连接壳,所述连接壳至少部分设于所述内桶体内的上部,且所述中心集水管的上端连通所述连接壳的内腔;所述连接壳的外壳壁与所述内桶体的内壁之间,限制出自所述膜滤芯本体导向所述废水出口的废水流道;所述后置滤芯设于所述连接壳内,所述后置滤芯和所述连接壳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流通流道,所述后置滤芯的内腔限定出导向所述纯水出口的纯水流道。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包括增压泵和复合滤芯组件,该复合滤芯组件包括滤壳和设在所述滤壳内的复合滤芯,所述滤壳具有原水进口、初过滤水出口、加压后水进口、纯水出口和废水出口,所述复合滤芯包括前置滤芯、膜滤芯以及后置滤芯,所述前置滤芯和膜滤芯由外向内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开,所述后置滤芯与所述膜滤芯相连且位于所述膜滤芯的下游;所述初过滤水出口与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加压后水进口与所述膜滤芯的进水端连通;其中,所述前置滤芯的出水端靠近所述膜滤芯的进水端,所述初过滤水出口为环绕所述加压后水进口设置的环形开口;所述增压泵一端连接所述初过滤水出口、另一端连接所述加压后水进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针对大通量净水机,通过将前置滤芯、膜滤芯以及后置滤芯复合成一体化滤芯,以更好地实现整机尺寸的小型化,减少接头数量以及漏水风险;同时,将用于连接增压泵的初过滤水出口环绕加压后水进口设置,使增压泵通过连接件后直接套接于两接口处,避免引入连接管等结构,降低了装配的繁琐程度,提高了复合滤芯组件以及净水机的装配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复合滤芯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复合滤芯组件的正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本复合滤芯组件的仰视示意图;图4为图2中本复合滤芯组件的剖切示意图;图5为图4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图6为图4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滤壳11外桶体111桶本体111a第一环筋111b初过滤水出口111c密封环槽111d密封件112上盖112a上盖本体112b第一环形部112c第二环形部112d第三环形部12内桶体121第二环筋122加压后水进口13端盖14接头部141原水接头142纯水接头143废水接头15连接壳16废水流道17纯水流道2前置滤芯3膜滤芯31膜滤芯本体32中心集水管321连通口4后置滤芯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滤芯组件,用于净水系统。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该复合滤芯组件包括滤壳1和设在滤壳1内的复合滤芯,滤壳1具有原水进口(图未示)、初过滤水出口111b、加压后水进口122、纯水出口(图未示)和废水出口(图未示),复合滤芯包括前置滤芯2、膜滤芯3以及后置滤芯4,前置滤芯2和膜滤芯3由外向内依次设置且相互间隔开,后置滤芯4与膜滤芯3相连且位于膜滤芯3的下游;初过滤水出口111b与前置滤芯2的出水端连通,加压后水进口122与膜滤芯3的进水端连通;其中,前置滤芯2的出水端靠近膜滤芯3的进水端,初过滤水出口111b为环绕加压后水进口122设置的环形开口。可以理解,通过将前置滤芯2、膜滤芯3以及后置滤芯4复合成一体化滤芯,有利于整机尺寸的小型化,减少接头数量及漏水风险。其中,前置滤芯2可以为PAC(PPAndC,PP棉和活性炭复合滤芯)前置滤芯2,例如前置滤芯2可以包括沿径向由外至内依次分布的PP无纺布卷绕层(PP无纺布卷绕层的精度可以设置为5um)和活性炭纤维卷绕层,前置滤芯2可以有效去除铁锈、泥沙、吸附水中的异色、异味、余氯及部分有机物,确保进入膜滤芯3的水质,延长膜滤芯3的寿命。后置滤芯4可以为活性炭层,例如后置滤芯4可以为活性炭棒,后置滤芯4可以去除挥发性有机物、残余余氯,并可以保留必须的矿物质如微量钙、硅酸、碳酸根等,可以使口感甘甜、柔和。另外,本实施例中,该复合滤芯组件应用的净水系统还包括增压泵(图未示)和废水电磁阀(图未示);将增压泵设在前置滤芯2的下游,使得进入增压泵的水经过前置滤芯2进行过滤,从而可以减少增压泵的堵塞风险,增加净水系统的寿命,提高净水系统的可靠性;将废水电磁阀与废水出口相连,废水电磁阀用于调节废水比例,以平衡净水系统的工作压力。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针对大通量净水机,通过将前置滤芯2、膜滤芯3以及后置滤芯4复合成一体化滤芯,以更好地实现整机尺寸的小型化,减少接头数量以及漏水风险;同时,将用于连接增压泵的初过滤水出口111b环绕加压后水进口122设置,使增压泵通过连接件后直接套接于两接口处,避免引入连接管等结构,降低了装配的繁琐程度,提高了净水机的装配效率。进一步地,后置滤芯4位于前置滤芯2和膜滤芯3的上侧;初过滤水出口111b和加压后水进口122位于滤壳1的下端面。本实施例中,原水进口、纯水出口以及废水出口均设于滤壳1的上部;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使增压泵与废水电磁阀等结构分设于复合滤芯组件的上下两侧,避免增压泵与其他构件的安装发生干涉,对净水系统的各结构进行合理的排布。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初过滤水出口111b和加压后水进口122位于滤壳1的上端面,而原水进口、纯水出口以及废水出口均设于滤壳1的下部。进一步地,参照图3至图5,加压后水进口122呈圆形、位于滤壳1下端面的中心处,且初过滤水出口111b和加压后水进口122同心设置。可以理解,圆形开口的工艺简单,生产方便,而将加压后水进口122和初过滤水出口111b同心设置,有利于各方向的进出水均匀,以更好地保证其与增压泵连接处的密封性。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加压后水进口122的圆心也可与初过滤水出口111b所在圆的圆心偏心设置,另外,加压后水进口122也可呈矩形等其他形状设置。进一步地,加压后水进口122的半径为10mm~20mm,初过滤水出口111b的外周缘所在圆的半径为25mm~35mm。可以理解,加压后进口的半径大小对应着加压后水进口122的大小,初过滤水出口111b外周缘所在圆的半径减去加压后水进口122的半径对应着初过滤水出口111b的大小;初过滤水出口111b的尺寸以及加压后水进口122的尺寸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保证复合滤芯组件内部水流循环的压力以及两开口与增压泵连接处的密封性。进一步地,滤壳1包括外桶体11和设于外桶体11内的内桶体12,外桶体11的内壁面和内桶体12的外壁面之间设有前置滤芯2,内桶体12内设有膜滤芯3、上侧设有后置滤芯4;外桶体11的下端面设有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周缘朝下延伸形成第一环筋111a;内桶体12的下端面设有第二开口,第二开口沿上下向的投影位于第一开口内,第二开口周缘朝下延伸形成第二环筋121,第二环筋121伸入第一环筋111a之间;第一环筋111a的内周面与第二环筋121的外周面围合形成初过滤水出口111b,第二环筋121的内周面围合形成加压后水进口122。可以理解,如此设置,简单、快捷地实现加压后水进口122以及初过滤水出口111b的结构组成,简化了复合滤芯组件的装配。本实施例中,外桶体11包括桶本体111和盖合桶本体111设置的上盖112,上盖112上设有原水进口、废水出口以及纯水出口,具体地,原水进口连通于外桶体11和内桶体12之间的上部,原水从上部流入,经过前置滤芯2过滤后,从外桶体11和内桶体12之间下部的初过滤水出口111b流出,进入增压泵,经过增压泵增压后,从加压后水进口122流入内桶体12,以进行后续过滤过程。另外,本实施例中,复合滤芯组件还包括呈环形的端盖13,该端盖13环设于内桶体12与外桶体11之间的下部,端盖13的上端面用以支撑前置滤芯2,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前置滤芯2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固定于外桶体11和内桶体12之间,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初过滤水出口111b和加压后水进口122均设于外桶体11的下端面上,而初过滤水出口111b为环绕加压后水进口122的环形开口。进一步地,第一环筋111a的外周面以及第二环筋121的外周面上均设有密封结构,密封结构用以密封连接净水系统的增压泵的转接件(图未示)。本实施例中,增压泵通过一转接件连接初过滤水出口111b和加压后水进口122,该转接件具有同心设置的外环部和内环部,内环部的内周面与第二环筋121的外周面密封连接,外环部的内周面与第一环筋111a的内周面密封连接,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增压泵与第一环筋111a和第二环筋121也可具体通过其他方式连接,本设计不限于此。进一步地,密封结构为环设于第一环筋111a和第二环筋121外周面的密封环槽111c,以及设于密封环槽111c内的密封件111d。可以理解,密封环槽111c和密封件111d的配合使用是现有技术中净水机领域广泛使用的技术手段,具有密封性强、工艺简单等优点,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密封结构还可为具体为凸设于第一环筋111a和第二环筋121周面的弹性密封凸筋,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另外,本实施例中,密封件111d为层叠设置的至少两个O型圈,可以理解,O型圈容易获得且价格便宜,有利于降低净水系统的成本;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密封件111d也可为涂覆于密封环槽111c内的密封胶,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外桶体11的上部设有用以连接外部结构的接头部14,接头部14上并行设有原水接头141、纯水接头142以及废水接头143,原水接头141连通原水进口,纯水接头142连通纯水口,废水接头143连通废水口。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将多个接头紧凑排布于一起,有利于如废水电磁阀等外接结构的连接,简化装配过程。本实施例中,接头部14设于上盖112的上端面,且该接头部14具有凸出于上盖112的安装部,安装部的下端面自左至右朝下依次凸设有原水接头141、纯水接头142以及废水接头143;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接头部14也可设于外桶体11上部的外周面上,本设计对此不作限制。进一步地,膜滤芯3包括中心集水管32和卷绕在中心集水管32上的膜滤芯本体31,加压后水进口122连通膜滤芯3本体的进水端,中心集水管32的管壁设有多个连通口321,多个连通口321连通膜滤芯本体31的出水端,中心集水管32的顶端连通后置滤芯4的进水端。可以理解,如此设置,合理利用膜滤芯本体31的内腔,进行加压后水的引入以及二次过滤水的导出。具体地,从加压后水进口122流出的水被引流到内桶体12的内周面附近,进入膜滤芯3本体进行第二次过滤,废水从膜滤芯本体31上侧被导流至废水口排出,二次过滤水通过连通口321进入中心集水管32,继而被导流至后置滤芯4的进水端。进一步地,参照图4和图6,复合滤芯组件还包括呈中空设置的连接壳15,连接壳15至少部分设于内桶体12内的上部,且中心集水管32的上端连通连接壳15的内腔;连接壳15的外壳壁与内桶体12的内壁之间,限制出自膜滤芯本体31导向废水出口的废水流道16;后置滤芯4设于连接壳15内,后置滤芯4和连接壳15的内壁之间,限定出流通流道,后置滤芯4的内腔限定出导向纯水出口的纯水流道17。本实施例中,连接壳15包括桶形壳壁,以及设于桶形壳壁上端面的环形接头,上盖112包括盖合桶本体111设置的上盖本体112a,以及自上盖112本体112a的下端面由外至内依次朝下延伸的第一环形部112b、第二环形部112c以及第三环形部112d,第一环形部112b的内周面与内桶体12的外周面密封连接,第二环形部112c的内周面与桶形壳壁的外周面密封连接,第三环形部112d的内周面与环形接头的外周面密封连接;如此,经过膜滤芯本体31过滤后的废水,从内桶体12的内周面与第二环形部112c的外周面之间的废水流道16流至废水出口;经过膜滤芯本体31过滤后的二次过滤水,通过中心集水管32,进入桶形壳壁内,进入后置滤芯4,经过后置滤芯4过滤后,从后置滤芯4内腔形成纯水流道17流出,进入纯水出口,完成整个净水过程。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不限于此,于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壳15也可具体为其他形状或设计,以实现废水流道16以及纯水流道17。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净水系统,该净水系统包括增压泵和复合滤芯组件,该复合滤芯组件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增压泵一端连接初过滤水出口、另一端连接加压后水进口,由于本净水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