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7194发布日期:2019-10-15 21:07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除湿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除湿机。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除湿机。该除湿机具备蒸发器、冷凝器及压缩机。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利用包括蒸发器、冷凝器及压缩机在内的制冷循环。

作为示出除湿机的能效的数值,有ef值。ef值表示每1kwh的除湿量。为了提高除湿机的ef值,需要使该除湿机的消耗电力下降而不使该除湿机的除湿量变化。通过减小压缩机的负荷,从而使利用制冷循环的除湿机的消耗电力下降。作为减小压缩机的负荷的方法,有利用更大的风量的空气来冷却冷凝器的方法。作为该方法的一例,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内部形成有用于对空气进行除湿的除湿风路和用于冷却冷凝器的散热风路的除湿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874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没有公开用于使除湿风路和散热风路的风量适当的结构。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例如,足够的量的空气有可能不会通过蒸发器。因此,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除湿机难以对空气充分地进行除湿。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效更高且能够对空气充分地进行除湿的除湿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除湿机具备:蒸发器,所述蒸发器供热介质在内部流动;压缩机,所述压缩机压缩通过蒸发器后的热介质;第二冷凝器,所述第二冷凝器供利用压缩机压缩后的热介质通过;第一冷凝器,所述第一冷凝器供通过第二冷凝器后的热介质通过;框体;以及风扇。框体在内部收容蒸发器、压缩机、第一冷凝器及第二冷凝器。风扇将空气取入到该框体的内部,并向该框体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蒸发器、第一冷凝器、第二冷凝器及风扇在一侧方向上按顺序排列。在第一冷凝器与第二冷凝器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在蒸发器与第一冷凝器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利用风扇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经由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而向第一空间输送。另外,利用风扇取入到框体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及第一冷凝器地向第一空间输送。

另外,在与上述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风扇的中心轴比第二冷凝器的中心接近蒸发器的中心。或者,风扇的中心轴通过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的蒸发器的中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能效更高且能够对空气充分地进行除湿的除湿机。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后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侧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一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二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后壳体的状态下的除湿机的后视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拆下了后壳体的状态下的除湿机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三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第四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水平方向剖视图。

图13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另外,在本公开中,适当地简化或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本公开可以将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中的所有能够组合的结构的组合包括在内。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后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侧视图。图4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俯视图。图4示出从上方观察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的除湿机1的状态。图1至图4示出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下的除湿机1的外观。在本公开中,原则上以除湿机1放置于水平面的状态为基准,对该除湿机1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公开中,也将除湿机1的正面方向称为前方。在本公开中,也将除湿机1的背面方向称为后方。将图1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设为除湿机1的前方。将图1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设为除湿机1的后方。另外,将图2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设为除湿机1的后方。将图2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设为除湿机1的前方。图3的纸面上的左右方向与除湿机1的前后方向对应。另外,图4的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与除湿机1的前后方向对应。

在图1、图2及图3中,纸面上的上下方向与除湿机1的上下方向对应。图4中的纸面的近前方向是除湿机1的上方。图4中的纸面的进深方向是除湿机1的下方。另外,图5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一立体图。图6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二立体图。图5示出从前方的斜上方观察除湿机1的状态。图6示出从后方的斜上方观察除湿机1的状态。

如图1至图6所示,除湿机1具备壳体10。壳体10是形成除湿机1的外壳的框体的一例。壳体10例如形成为能够自行立起的箱状。也可以在该壳体10的底部设置用于使除湿机1移动的轮子20。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具有前壳体10a及后壳体10b。前壳体10a是形成壳体10的正面部分的构件。后壳体10b是形成壳体10的背面部分的构件。后壳体10b例如利用螺钉等固定于前壳体10a。

在壳体10形成有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吸入口11是用于从壳体10的外部向内部取入空气的开口。吹出口12是用于从壳体10的内部向外部送出空气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11形成于壳体10的背面部分。吸入口11形成于后壳体10b。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口12形成于壳体10的上表面部分。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形成有作为朝向后方的开口的吸入口11和作为朝向上方的开口的吹出口12。

除湿机1也可以具备覆盖吸入口11的吸入口罩11a。吸入口罩11a例如形成为网眼状。该吸入口罩11a防止异物经由吸入口11侵入到壳体10的内部。吸入口罩11a例如相对于后壳体10b装拆自如地形成。

另外,除湿机1具备百叶栅13。百叶栅13由板状构件构成。百叶栅13用于调整从吹出口12送出空气的方向。百叶栅13配置在吹出口12的附近。

另外,除湿机1具备操作部16a及显示部16b。操作部16a用于供使用者操作除湿机1。显示部16b向使用者显示除湿机1的状态等。操作部16a例如包括按钮等。显示部16b例如包括液晶画面等。作为一例,操作部16a及显示部16b设置在壳体10的上表面的前侧部分。

在后壳体10b例如可以设置覆盖电源线的罩15,所述电源线收容在壳体10的内部。

在此,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构造。图7是实施方式1的拆除了后壳体10b的状态下的除湿机1的后视图。图8是实施方式1的拆除了后壳体10b的状态下的除湿机1的侧视图。另外,图9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三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第四立体图。图9示出从正面方向的斜上方观察拆除了后壳体10b的状态下的除湿机1的状态。图10示出从背面方向的斜上方观察拆除了后壳体10b的状态下的除湿机1的状态。

另外,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纵向剖视图。图12是实施方式1的除湿机1的水平方向剖视图。图11示出图1、图2及图4中的a-a位置处的截面。示出除湿机1的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截面。另外,图12示出图1、图2及图3中的b-b位置处的截面。图12示出与水平面平行的截面。图11的纸面上的各方向与图3的纸面上的各方向对应。图12的纸面上的各方向与图4的纸面上的各方向对应。图11及图12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的内部的构造。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风扇21作为输送空气的部件。风扇21是将空气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并向壳体10的外部输送取入的空气的装置。风扇21收容在壳体10的内部。如图11所示,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风扇21配置于该风路。风扇21是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中产生从吸入口11流向吹出口12的气流的装置。

在壳体10的内部收容有电机21a。电机21a是使风扇21旋转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及图12所示,电机21a配置在风扇21的前方。电机21a例如经由轴及齿轮等构件与风扇21连接。

作为除去空气中包含的水的除湿部件的一例,除湿机1具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收容于壳体10。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配置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的后侧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由后壳体10b包围。

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形成供热介质循环的回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供热介质循环的该回路称为热介质回路。图13是示意地示出实施方式1的热介质回路的图。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二冷凝器33b、第一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经由配管等按顺序连接。热介质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二冷凝器33b、第一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中流动。

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是用于在热介质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压缩机32是压缩热介质的装置。减压装置34是使热介质减压的装置。减压装置34例如是膨胀阀或毛细管。

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分别具有热介质的入口及出口。蒸发器31的出口与压缩机32的入口连接。通过蒸发器31后的热介质流入到压缩机32。压缩机32压缩流入到该压缩机32中的热介质。利用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从该压缩机32的出口流出。

压缩机32的出口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入口连接。第二冷凝器33b的出口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入口连接。利用压缩机32压缩后的热介质向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流动。

第一冷凝器33a的出口与减压装置34的入口连接。通过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后的热介质流入到减压装置34。减压装置34使流入到该减压装置34中的热介质减压。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膨胀。

减压装置34的出口与蒸发器31的入口连接。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流入到蒸发器31。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介质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二冷凝器33b、第一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通过减压装置34后的热介质再次在蒸发器31中流动。热介质按顺序在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二冷凝器33b、第一冷凝器33a及减压装置34中循环。

如上所述,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蒸发器3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第一冷凝器33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第二冷凝器33b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配置于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

在此,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中,将具有吸入口11的一侧设为上游侧。另外,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中,将具有吹出口12的一侧设为下游侧。即,风扇21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中产生从上游侧流向下游侧的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配置在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下游侧。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风扇21与吸入口11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与吹出口12之间。另外,风扇21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的前方。

此外,风扇21相对于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配置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只要将风扇21设置在能够产生从吸入口11流向吹出口12的气流的位置即可。例如,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配置在比风扇21靠下游侧的位置。

蒸发器31配置在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游侧。蒸发器31配置在吸入口11与第一冷凝器33a之间。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蒸发器31的下游侧。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蒸发器31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第一冷凝器33a与风扇21之间。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在壳体10的内部以相邻的状态排列。另外,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在壳体10的内部以相邻的状态排列。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在壳体10的内部按顺序排列。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在从后方趋向前方的方向上按顺序排列。

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排列的该方向是一侧方向的一例。在本公开中,也将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排列的该方向简称为一侧方向。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在一侧方向上按顺序排列。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位于第二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另外,如图11所示,通过风扇21的中心的中心轴线f沿着前后方向即一侧方向。中心轴线f是指与风扇21的中心轴位于同一轴上的线。风扇21以该中心轴线f为旋转轴进行旋转。风扇21例如是西洛克风扇。风扇21配置在吹出口12的下方。以中心轴线f为旋转轴进行旋转的风扇21产生从该风扇21的后方经由该风扇21流向上方的气流。

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分别为平板状。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中的每一个例如形成为长方体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被设置成该蒸发器31的各外表面中的最大的面与一侧方向正交。同样地,第一冷凝器33a被设置成该第一冷凝器33a的各外表面中的最大的面与一侧方向正交。同样地,第二冷凝器33b被设置成该第二冷凝器33b的各外表面中的最大的面与一侧方向正交。

平板状的蒸发器31被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平板状的第一冷凝器33a被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平板状的第二冷凝器33b被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被配置成平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配置在吸入口11的前方。蒸发器31配置在第一冷凝器33a的后方。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蒸发器31的前方。换句话说,第一冷凝器33a相对于蒸发器31配置在一侧方向。蒸发器31相对于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另一侧方向。另外,蒸发器31的前表面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后表面相向。换句话说,蒸发器31的一侧方向端面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相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第一冷凝器33a的前方。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的后方。换句话说,第二冷凝器33b相对于第一冷凝器33a配置在一侧方向。第一冷凝器33a相对于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另一侧方向。另外,第一冷凝器33a的前表面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后表面相向。换句话说,第一冷凝器33a的一侧方向端面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相向。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将该间隙称为第一空间101。在壳体10的内部,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一空间101。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中,第一空间101形成在第二冷凝器33b的上游侧。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经由该第一空间101通过第二冷凝器33b。

另外,在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将该间隙称为第二空间102。在壳体10的内部,在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之间形成有第二空间102。

第一空间101由第一冷凝器33a的前表面和第二冷凝器33b的后表面包围。换句话说,第一空间101由第一冷凝器33a的一侧方向端面和第二冷凝器33b的另一侧方向端面包围。另外,第二空间102由蒸发器31的前表面和第一冷凝器33a的后表面包围。换句话说,第二空间102由蒸发器31的一侧方向端面和第一冷凝器33a的另一侧方向端面包围。

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具备喇叭口35。如图11及图12所示,该喇叭口35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与风扇21之间。喇叭口35是为了使空气高效地流入风扇21而设置的。喇叭口35配置在风扇21的上游侧。喇叭口35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的下游侧。喇叭口35呈从上游侧向下游侧变窄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喇叭口35配置在第二冷凝器33b的前方。喇叭口35的形状是从后方向前方变窄的形状。换句话说,喇叭口35相对于第二冷凝器33b配置在一侧方向。喇叭口35的形状是向一侧方向变窄的形状。喇叭口35的后端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前表面相向。换句话说,喇叭口35的另一侧方向端部与第二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端面相向。

如图11及图12所示,在喇叭口35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将该间隙称为第三空间103。在壳体10的内部,在喇叭口35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有第三空间103。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中,第三空间103形成在第二冷凝器33b的下游侧。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内的空气按顺序通过第二冷凝器33b及第三空间103。

第三空间103由第二冷凝器33b的前表面和喇叭口35的后端包围。换句话说,第三空间103由第二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端面和喇叭口35的另一侧方向端部包围。

对第一空间101及第二空间102的尺寸进行说明。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比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大。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是第一空间101的前后方向尺寸。另外,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是第二空间102的前后方向尺寸。换句话说,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是第一空间101的一侧方向的尺寸。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是第二空间102的一侧方向的尺寸。

此外,也将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简称为宽度l1。另外,也将该宽度l1称为第一空间101的一侧方向的宽度。另外,也将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简称为宽度l2。也将该宽度l2称为第二空间102的一侧方向的宽度。

如上所述,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该间隙是第一空间101。另外,该预先设定的尺寸是宽度l1。宽度l1是预先设定的第一恒定长度的一例。

如上所述,在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该间隙是第二空间102。另外,该预先设定的尺寸是宽度l2。宽度l2是预先设定的第二恒定长度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1是从第一冷凝器33a的前表面到第二冷凝器33b的后表面的距离。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相距作为预先设定的第一恒定长度的一例的宽度l1。换句话说,从第一冷凝器33a的一侧方向端面到第二冷凝器33b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的距离是作为预先设定的第一恒定长度的一例的宽度l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2是从蒸发器31的前表面到第一冷凝器33a的后表面的距离。蒸发器31的前表面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后表面相距作为第二恒定长度的一例的宽度l2。换句话说,从蒸发器31的一侧方向端面到第一冷凝器33a的另一侧方向端面的距离是作为预先设定的第二恒定长度的一例的宽度l2。

接着,说明第三空间103的尺寸。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空间103的宽度l3比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大。第三空间103的宽度l3是第三空间103的前后方向尺寸。换句话说,第三空间103的宽度l3是第三空间103的一侧方向的尺寸。也将该第三空间103的宽度l3简称为宽度l3。另外,也将该宽度l3称为第三空间103的一侧方向的宽度。

如上所述,在喇叭口35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有预先设定的尺寸的间隙。该间隙是第三空间103。另外,该预先设定的尺寸是宽度l3。宽度l3是预先设定的第三恒定长度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3是从第二冷凝器33b的前表面到喇叭口35的后端的距离。第二冷凝器33b与喇叭口35相距作为预先设定的第三恒定长度的一例的宽度l3。换句话说,从第二冷凝器33b的一侧方向端面到喇叭口35的另一侧方向端部的距离是作为预先设定的第三恒定长度的一例的宽度l3。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宽度l1比宽度l2大。由此,第一空间101形成为比第二空间102宽。另外,宽度l3比宽度l1大。由此,第三空间103形成为比第一空间101宽。宽度l1例如为10[mm]。宽度l2例如为3[mm]。宽度l3例如为15[mm]。

另外,如上所述,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该风路包括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换句话说,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风路及第二风路。

第一风路是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而向第一空间101输送的风路。第一风路也是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风路。

另外,第二风路是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向第一空间101输送的风路。第二风路也是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风路。

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除湿风路42作为第一风路的一例。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旁通风路43作为第二风路的一例。如图11所示,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中的每一个是从吸入口11连通到第一空间101的风路。

除湿风路42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配置于该除湿风路42。除湿风路42从吸入口11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到达第一空间101。

旁通风路43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绕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而通过第二冷凝器33b。旁通风路43形成为使除湿机1外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直接通过第二冷凝器33b。旁通风路43从吸入口11绕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而到达第一空间101。

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可以通过任意的方法形成。作为一例,在壳体10的内部设置有分隔构件17。分隔构件17配置在从吸入口11连通到吹出口12的风路内。分隔构件17将除湿风路42和旁通风路43分隔。分隔构件17例如为平板状的构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平板状的分隔构件17设置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作为一例,平板状的分隔构件17与水平方向平行地配置。除湿风路42的一部分形成在分隔构件17的下方。另外,旁通风路43形成在分隔构件17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形成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

如图11所示,形成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位于比吸入口1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此外,吸入口11与旁通风路43的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例如,吸入口11也可以形成为该吸入口11的上端处于比旁通风路43靠上方的位置。

另外,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比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尺寸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大。第二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例如为294[mm]。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尺寸例如为252[mm]。第一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尺寸例如为252[mm]。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冷凝器33b的上端位于比蒸发器31的上端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另外,第二冷凝器33b的上端位于比吸入口11靠上方的位置。蒸发器31的上端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端的高度一致。另外,蒸发器31的下端、第一冷凝器33a的下端及第二冷凝器33b的下端的高度一致。

作为一例,风扇21的直径为252[mm]。在本实施方式中,该风扇21的中心轴及与该中心轴位于同一轴上的中心轴线f的高度与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中心的高度相同。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1的中心轴及中心轴线f的高度比第二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中心低。在此,将与前后方向即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称为假想投影面。风扇21、蒸发器31及第二冷凝器33b被配置成使风扇21的中心轴比上述假想投影面中的第二冷凝器33b的中心接近蒸发器31的中心。换句话说,中心轴线f与假想投影面的交点比该假想投影面中的第二冷凝器33b的中心接近蒸发器31的中心。此外,中心轴线f的高度也可以与蒸发器31的中心的高度不同。

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尺寸例如为270[mm]。第一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尺寸例如为270[mm]。第二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尺寸例如为270[mm]。作为一例,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尺寸、第一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尺寸及第二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尺寸相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比蒸发器31的上下方向尺寸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尺寸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凝器33b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比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大。另外,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大小相同。

如图12所示,蒸发器31的左端、第一冷凝器33a的左端及第二冷凝器33b的左端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另外,蒸发器31的右端、第一冷凝器33a的右端及第二冷凝器33b的右端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第一冷凝器33a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及第二冷凝器33b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中心轴线f相对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偏移。在风扇21为西洛克风扇的情况下,该风扇21收容于旋涡状的涡旋壳体。旋涡状的涡旋壳体的形状以风扇21的中心轴线f为基准而左右不对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中心轴线f相对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偏移,从而削减用于收容风扇21及涡旋壳体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湿机1变得更紧凑。

另外,蒸发器31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38[mm]。第一冷凝器33a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25[mm]。第二冷凝器33b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25[mm]。上述各前后方向尺寸是平板状的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各自的厚度。作为一例,第一冷凝器33a的厚度与第二冷凝器33b的厚度相同。另外,作为一例,蒸发器31比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厚。另外,风扇21的前后方向尺寸例如为60[mm]。作为一例,第三空间103的宽度l3是风扇21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四分之一。

此外,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尺寸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另外,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配置同样也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工作时的空气的流动。图11中的箭头示出除湿机1工作时的空气的流动。

除湿机1例如通过由使用者对操作部16a进行操作而开始工作。首先,风扇21旋转。当风扇21旋转时,在壳体10的内部产生从吸入口11流向吹出口12的气流。由此,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1向壳体10的内部取入。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经由吸入口11向壳体10的内部流动。壳体10的外部的空气向一侧方向流动。

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向除湿风路42和旁通风路43分支。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引导到除湿风路42。另外,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旁通风路43。

被引导到除湿风路42的空气通过蒸发器31。在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与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如上所述,利用减压装置34减压后的热介质流动到蒸发器31。温度比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低的热介质流动到蒸发器31。在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从通过该蒸发器31的空气吸收热量。

如上所述,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2被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吸热。即,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被在该蒸发器31中流动的热介质冷却。由此,将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所包含的水分冷凝。即,产生结露。冷凝后的空气中的水分作为液态的水从该空气中除去。除去的水例如存储于设置在壳体10的内部的容器18。

此外,也可以是,该容器18能够相对于壳体10拆装。另外,壳体10也可以包括容器罩10c。容器罩10c是覆盖壳体10内的容器18的构件。容器罩10c与容器18一体地配置。容器罩10c及容器18相对于前壳体10a一体且装拆自如地形成。此外,容器罩10c也可以不与容器18一体。容器罩10c也可以与容器18独立并相对于前壳体10a装拆自如地形成。使用者能够通过从前壳体10a拆下容器罩10c而对容器18进行装拆。

通过蒸发器31后的空气经由第二空间102向第一冷凝器33a输送。在通过第一冷凝器33a的空气与在该第一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第一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被通过该第一冷凝器33a的空气冷却。

通过第一冷凝器33a的空气被在该第一冷凝器33a中流动的热介质加热。通过第一冷凝器33a后的空气到达第一空间101。这样,被引导到除湿风路42的空气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第二空间102及第一冷凝器33a并输送到第一空间101。在除湿风路42内,空气向一侧方向流动。

如上所述,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被引导到旁通风路43。在本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位于比吸入口11靠上方的位置。经由吸入口11取入的空气的流动在流向一侧方向后向上方转弯。这样,向旁通风路43引导空气。被引导到旁通风路43的空气不通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输送到第一空间101。通过除湿风路42后的空气和通过旁通风路43后的空气被输送到第一空间101。

在第一空间101中,通过除湿风路42后的空气和通过旁通风路43后的空气混合。如图11所示,在第一空间101内混合后的空气通过第二冷凝器33b。在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与在该第二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第二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被通过该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冷却。

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被在该第二冷凝器33b中流动的热介质加热。通过第二冷凝器33b后的空气成为比除湿机1的外部的空气干燥的状态。该干燥的状态下的空气通过风扇21。将通过风扇21后的空气从吹出口12向壳体10的上方送出。这样,除湿机1对空气进行除湿。另外,除湿机1向外部供给干燥的状态下的空气。

上述实施方式的除湿机1构成为:使被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按顺序通过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另外,除湿机1构成为:使被取入到壳体10的内部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通过第二冷凝器33b。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加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地进一步增多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加通过第一冷凝器33a的空气的风量地进一步增多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通过旁通风路43后的空气、即未被第一冷凝器33a加热的空气,高效地对第二冷凝器33b进行冷却。另外,由于通过蒸发器31的空气的风量不增加,所以维持基于蒸发器31的除湿量。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得到ef值更高的除湿机1。

另外,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有第一空间101。在第一空间101中,通过除湿风路42后的空气和通过旁通风路43后的空气混合。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比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大。第一空间101的压力损失变小,空气从旁通风路43高效地向第一空间101流动。另外,通过将第一空间101形成得更宽,从而在该第一空间101的内部更均匀地混合空气。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二冷凝器33b被在第一空间101中混合后的空气高效地冷却。由此,除湿机1的能效变得更高。

另外,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比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二空间102的宽度l2设为最小限度,从而能够使除湿机1更紧凑。

此外,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也可以设置在任意的位置。例如,吸入口11及吹出口12也可以形成在壳体10的侧面。另外,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例如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按顺序排列。另外,旁通风路43例如也可以形成在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的侧方。

如上所述,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可以通过任意的方法形成。也可以是,在壳体10的内部未设置分隔构件17。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也可以利用与壳体10及分隔构件17不同的构件形成。

另外,也可以是,在壳体10的内部没有除湿风路42及旁通风路43。壳体10的内部的风路只要形成为使利用风扇21取入的空气的一部分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向第一空间101输送即可。例如,也可以是,用于将空气取入到壳体10内的开口与吸入口11分开地形成于壳体10。该开口形成为使从该开口取入的空气不经由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地向第一空间101输送。该开口例如在前后方向的位置,在第一冷凝器33a与第二冷凝器33b之间形成在壳体10的侧面。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壳体10的内部,在第二冷凝器33b与喇叭口35之间形成有第三空间103。第三空间103的宽度l3比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大。通过使第三空间变宽,从而使该第三空间103的压力损失变小。由此,为了使恒定风量的空气流动而需要的风扇21的输出下降。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除湿机1的能效变得更高。

此外,到宽度l3到达某一上限值为止,该宽度l3越大,则第三空间103中的压力损失变得越小。该上限值例如是40[mm]。另外,该上限值例如是风扇21的直径的六分之一。

另外,当增大第三空间的宽度l3时,除湿机1的尺寸也会变大。因此,第三空间的宽度l3例如可以与第一空间101的宽度l1相同。通过使宽度l3为宽度l1以上,从而使为了使恒定风量的空气流动而需要的风扇21的输出变得更小。另外,通过将宽度l3设为与宽度l1相同,从而能够使除湿机1变紧凑。

另外,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上述实施方式的风扇21的中心轴线f比第二冷凝器33b的中心接近蒸发器31的中心。由此,与旁通风路43相比,更多的空气流入到除湿风路42中。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得到能够对空气充分地进行除湿的除湿机1。作为一例,在除湿风路42中流动的空气的风量可以是在旁通风路43中流动的空气的风量的两倍左右。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风扇21的中心轴线f相对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偏移。风扇21的中心轴线f与蒸发器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也可以相同。另外,风扇21的中心轴线f也可以通过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的蒸发器31的中心。由此,更多的空气在蒸发器31中流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第二冷凝器33b比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大。在此,将热交换器与通过该热交换器的空气接触的面积称为通风面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使第二冷凝器33b的通风面积比蒸发器31的通风面积及第一冷凝器33a的通风面积大。由此,更高效地冷却第二冷凝器33b。

另外,在与一侧方向正交的投影面中,蒸发器31与第一冷凝器33a的大小相同。由此,除湿机1的设计及壳体10内的风路的设计变得更容易。另外,除湿机1变得紧凑。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蒸发器31的下端、第一冷凝器33a的下端及第二冷凝器33b的下端的高度一致。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除湿机1的设计及制造变得更容易。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在壳体10内容易地形成旁通风路43。另外,作为热交换器的蒸发器31和第一冷凝器33a的第二冷凝器33b是占据除湿机1的整体重量中的较多的部分的重物。通过使作为重物的蒸发器31、第一冷凝器33a及第二冷凝器33b的下端一致,从而使除湿机1稳定地自行立起。另外,使用者能够在稳定的状态下运送除湿机1。

此外,第二冷凝器33b的上下方向尺寸也可以与第一冷凝器33a的上下方向尺寸相同。由此,除湿机1变得更轻。另外,能够使除湿机1更紧凑。

另外,第二冷凝器33b的下端也可以位于比蒸发器31的下端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下端靠上方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即使第二冷凝器33b与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大小相同,也能够将旁通风路43和除湿风路42形成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除湿风路42后的空气和通过旁通风路43后的空气这双方都通过第二冷凝器33b。壳体10的内部也可以构成为使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比通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空气的风量多。例如,壳体10的内部也可以构成为使通过除湿风路42后的空气和通过旁通风路43后的空气全都通过第二冷凝器33b。另外,如上所述,也可以是,除了吸入口11之外,在壳体10还另行形成有将空气取入到该壳体10的内部的开口。该开口例如形成为使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比通过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空气的风量多。由于通过第二冷凝器33b的空气的风量进一步变多,所以更高效地冷却该第二冷凝器33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旁通风路43配置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配置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例如以不经由安装于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侧面的u字形接头管36的方式从吸入口11到达第一空间101。另外,配置在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上方的旁通风路43以不经由将蒸发器31、压缩机32、第一冷凝器33a、第二冷凝器33b及减压装置34连接的配管的方式从吸入口11到达第一空间101。由于在旁通风路43中没有障碍物,所以该旁通风路43中的压力损失降低。

另外,也可以在形成有该旁通风路43的部位收容手柄14。手柄14安装于壳体10。手柄14是使用者移动除湿机1时由该使用者把持的构件。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在接近作为重物的蒸发器31及第一冷凝器33a的位置处配置手柄14。由此,使用者能够把持手柄14并在稳定的状态下移动除湿机1。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除湿机例如用于使任意的对象物干燥。

附图标记的说明

1除湿机,10壳体,10a前壳体,10b后壳体,10c容器罩,11吸入口,11a吸入口罩,12吹出口,13百叶栅,14手柄,15罩,16a操作部,16b显示部,17分隔构件,18容器,20轮子,21风扇,21a电机,31蒸发器,32压缩机,33a第一冷凝器,33b第二冷凝器,34减压装置,35喇叭口,36接头管,42除湿风路,43旁通风路,101第一空间,102第二空间,103第三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