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合线绕线机、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854227发布日期:2018-11-07 10:4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缝合线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该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缝合线绕线机。

背景技术

带针缝合线主要用于一般外科手术缝合,如妇产科、普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骨科、胸外科、眼科等。在带针缝合线生产过程中,需要将缝合线穿入缝合针线孔,然后采用缝合线压线机将缝合针线孔和缝合线连接处的缝合线端头压扁,使针与线连接。缝合线材质较软,且多股缝合线容易分叉,这两个特点使缝合线在加针工序中不易将其穿入针孔。在缝合线表面涂覆硬化剂,使多股缝合线粘合,增强其穿针部位的硬度,可以有效降低穿针难度,提高加针效率。

常用的缝合线硬化剂涂覆方式有喷涂、浸涂和刷涂。美国专利us5425746公开了采用喷涂方式在缝合线上涂覆硬化剂,该方式需要将绕有缝合线的绕线辊放入密闭空间中喷涂,否则大量溶剂挥发将不利于生产洁净空间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健康,并且硬化剂的利用率较低,会造成大量硬化剂浪费。美国专利us3890975公开了采用浸涂方式在缝合线上涂覆硬化剂,该浸涂工艺将缝合线绕在绕线辊上后,再将其需要涂覆硬化剂的部分浸泡在硬化剂中,该工艺需要配置大量硬化剂,采用大的容器盛放硬化剂,存在大量溶剂挥发的问题,不利于洁净车间的管理和操作人员的健康,并且浸涂方式会存在硬化剂涂覆厚度不均匀现象。有些生产厂家在缝合线绕线完成后,采用人工用毛刷在缝合线上刷涂硬化剂,这种刷涂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溶剂挥发和过多硬化剂浪费的问题,但是由于手工涂覆,存在硬化剂涂覆不均匀、涂层厚度难以控制等问题,且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化涂覆硬化剂且生产效率高的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述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缝合线绕线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包括储液槽、导管、左涂覆头、右涂覆头以及驱动部,导管分别与储液槽、左涂覆头以及右涂覆头连通,储液槽内盛有硬化剂,导管的内腔填充含有毛细管的海绵体,左涂覆头的内腔填充海绵体,右涂覆头的内腔填充海绵体,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毛刷,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之间可相向或背离移动。

由以上方案可见,导管分别与储液槽、左涂覆头以及右涂覆头连通,储液槽中的硬化剂通过导管的海绵体传输到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海绵体上,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内壁上又均设置有毛刷,并且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在驱动部的驱动下可相向或背离移动,从而实现毛刷自动化地给缝合线涂覆硬化剂,减少人工投入,提升了缝合线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得以降低。

一个具体的方案是,在平行于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底面的横截面上,毛刷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向毛刷的中心聚拢。

由以上方案可见,在平行于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底面的横截面上,毛刷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向毛刷的中心聚拢,使硬化剂涂覆层可均匀地覆盖在缝合线上且涂层厚度一致,使缝合线在患者使用过程中更加顺滑,避免患者不适,或者使用过程中断线的问题。

另一个具体的方案是,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之间可同步地相向或背离移动,使得左涂覆头上的毛刷和右涂覆头上的毛刷可以同时接触或离开缝合线,防止缝合线在涂覆过程中扭曲或者变形,使得缝合线各个点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使涂层厚度更加均匀。

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驱动部包括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第一电磁铁设置在左涂覆头上,第二电磁铁设置在右涂覆头上,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相吸引时使得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相向移动,第一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相排斥时使得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背离移动,从而实现毛刷自动化地给缝合线涂覆硬化剂,减少人工投入,提升缝合线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同时,采用电磁铁相吸引或相排斥的控制方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好,稳定性高。

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左涂覆头的外壁连接有第一外仓,第一电磁铁位于第一外仓内,第一外仓的左侧设置有左侧限位板,第一外仓可抵压在左侧限位板上,右涂覆头的外壁连接有第二外仓,第二电磁铁位于第二外仓内,第二外仓的右侧设置有右侧限位板,第二外仓可抵压在右侧限位板上。

由以上方案可见,第一外仓可抵压在左侧限位板上,第二外仓可抵压在右侧限位板上,从而限定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移动行程,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在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之间设置有内限位板,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内壁可抵压在内限位板上。

由以上方案可见,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内壁可抵压在内限位板上,利用内限位板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毛刷之间的相交部分的长度,确保硬化剂的涂覆层涂层厚度均匀适中。

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还包括支撑杆,左侧限位板、内限位板以及右侧限位板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第一外仓、左涂覆头、右涂覆头以及第二外仓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杆上。

由以上方案可见,左侧限位板、内限位板以及右侧限位板固定安装在支撑杆上,第一外仓、左涂覆头、右涂覆头以及第二外仓可移动地设置在支撑杆上,工作性能可靠,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再一个具体的方案是,第一电磁铁和第二电磁铁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电磁铁关于支撑杆的轴线对称设置,两个第二电磁铁关于支撑杆的轴线对称设置。

由以上方案可见,两个第一电磁铁关于支撑杆的轴线对称设置,两个第二电磁铁关于支撑杆的轴线对称设置,工作性能可靠,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二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控制方法,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包括储液槽、导管、左涂覆头、右涂覆头以及驱动部,导管分别与储液槽、左涂覆头以及右涂覆头连通,储液槽内盛有硬化剂,导管的内腔填充含有毛细管的海绵体,左涂覆头的内腔填充海绵体,右涂覆头的内腔填充海绵体,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毛刷,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之间可相向或背离移动,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闭合”命令;

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朝向彼此移动;

直至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毛刷之间具有相交部分,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停止移动;

获取“打开”命令;

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远离彼此移动;

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完成复位。

由以上方案可见,获取“闭合”命令或“打开”命令,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之间朝向或背离移动,从而实现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毛刷自动化地给缝合线涂覆化硬化剂,减少人工投入,提升了缝合线的生产效率,并且生产成本低。

为了实现上述的第三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缝合线绕线机,包括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包括储液槽、导管、左涂覆头、右涂覆头以及驱动部,导管分别与储液槽、左涂覆头以及右涂覆头连通,储液槽内盛有硬化剂,导管的内腔填充含有毛细管的海绵体,左涂覆头的内腔填充海绵体,右涂覆头的内腔填充海绵体,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内壁上均设置有毛刷,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之间可相向或背离移动。

由以上方案可见,缝合线绕线机上设置有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从而可同步进行绕线和硬化剂涂覆,有效减少了人工投入,提升了缝合线的生产效率,并且有效地防止硬化剂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中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中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在第一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中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在第二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中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在使用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中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发明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主要针对本发明的缝合线绕线机,由于本发明的缝合线绕线机采用了本发明的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在缝合线绕线机实施例的说明中已对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实施例以及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控制方法实施例进行了说明。

缝合线绕线机:

参见图1,缝合线绕线机1主要由控制面板2、滑台5、稳定杆3、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引线轴7、推动杆4、线圈辊6、绕线辊9等部分组成,控制面板2上设置有电源开关、设备启动和停止按钮,控制面板2可以设置各个运动部件的运动速度和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对缝合线的涂覆长度等功能,并能显示实时速度,在控制面板2的内部设置有信息处理的中央处理器。滑台5可沿推动杆4的轴线左右移动,并且滑台5可移动地套在稳定杆3上。线圈辊6的一端与滑台5连接,并且线圈辊6可绕其轴线旋转,线圈辊6上缠绕有缝合线10。引线轴7位于线圈辊6的下方,引线轴7的一端与滑台5连接,引线轴7可绕自身的轴线旋转,缝合线10跨在引线轴7上。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位于引线轴7的下方并与滑台5连接,跨过引线轴7的缝合线10从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的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毛刷之间穿过。绕线辊9可旋转地位于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的下方,穿过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头的毛刷的缝合线10可螺旋地缠绕在绕线辊9上。

本实施例滑台5的内部装有从动齿轮(未示出),从动齿轮与推动杆4的主动齿轮啮合,因此推动杆4的转动可带动滑台5左右移动,滑台5匀速移动时,线圈辊6上的缝合线10均匀地分布在绕线辊9上。本实施例稳定杆3位于推动杆4的上方,稳定杆3的作用是使滑台5在静止状态或滑动过程中保持平衡。绕线辊9通过自身旋转进行绕线,绕线辊9旋转的实时角速度ω可以传输到控制面板2的中央处理器中,并通过数据处理得到缝合线10的实时速度v。引线轴7的作用为牵引由线圈辊6释放出来的缝合线10,使缝合线10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并使缝合线10保持在绷紧状态,以便后续对缝合线10涂覆硬化剂。

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

参见图2至图5,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对穿过的缝合线10进行间歇式涂覆硬化剂,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可以包括储液槽83、导管84、左涂覆头85、右涂覆头86以及驱动部,导管84分别与储液槽83、左涂覆头85以及右涂覆头86连通,储液槽83内盛有预定量的硬化剂,导管84的内腔填充含有毛细管的海绵体,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内腔均填充含有毛细管的海绵体,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内壁上均可拆卸的设置有毛刷814,上述驱动部使得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可相向或背离移动。当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在驱动部的驱动下相向移动进而使得左右涂覆头上的毛刷814均接触缝合线10时,硬化剂通过毛刷814涂覆到缝合线10上;当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在驱动部的驱动下背离移动进而使得左右涂覆头上的毛刷814均远离缝合线10时,硬化剂不涂覆到缝合线10上。从而实现了毛刷814自动化地给缝合线10涂覆硬化剂,减少了人工投入,提升了缝合线10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得以降低。

具体地,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其中一方朝向或背离另一方移动。优选的是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可同步地相向或背离移动,使得左涂覆头85上的毛刷和右涂覆头86上的毛刷可以同时接触或离开缝合线10,使得缝合线10受力更加均匀,涂层厚度更加均匀。上述毛刷814的毛丝具有两端开口的通孔,左涂覆头85的毛刷814的毛丝与左涂覆头85的内腔连通,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的毛丝与右涂覆头86的内腔连通,毛刷814的毛丝在挤压的过程中,硬化剂会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内腔流到毛丝的通孔,然后从通孔的出口端流出,从而对缝合线10进行硬化剂涂覆。作为替代方案,毛刷814的毛丝也可以不形成为通孔,毛丝的固定端与左/右涂覆头85、86连接,硬化剂从毛丝的固定端移动到自由端,本发明并不限制硬化剂到达毛丝自由端的方式。

毛刷814可拆卸的设置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上,当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工作一定周期后,毛刷814可拆卸下来清洗,去除粘附于毛刷814上且已硬化的硬化剂,从而保证毛刷814上的硬化剂可顺利的传递到缝合线10上,保证缝合线10上的硬化剂覆盖均匀且厚度均匀。

优选地,导管84内的海绵体和左/右涂覆头85、86内腔的海绵体连续接触或形成为一体,由此使得硬化剂的流动更加顺畅。

本实施例中的导管84可由硅胶软管材质制成,确保左/右涂覆头85、86移动时导管84可自由伸缩,提高自动化生产效率。

优选地,在平行于左涂覆头85底面的横截面上(参见图3),左涂覆头85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向毛刷814的中心聚拢,同时,在垂直于左涂覆头85底面的竖截面上(参见图2),左涂覆头85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右涂覆头86方向延伸。在平行于右涂覆头86底面的横截面上(参见图3),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向毛刷814的中心聚拢,同时,在垂直于右涂覆头86底面的竖截面上(参见图2),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左涂覆头85方向延伸,由此使得缝合线10与毛刷814充分接触,增加了缝合线10单位面积内所接触的毛丝数量,使缝合线10与毛丝充分接触,避免出现硬化剂涂覆“盲区”,使得在缝合线10上的涂覆层厚度均匀一致。应当理解的是上述中心聚拢包括了三种情形,一是毛刷814的毛丝为在每个与缝合线10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所有的毛丝均指向缝合线10;二是毛刷814的毛丝为在每个与缝合线10长度方向和左涂覆头85和/或右涂覆头86底面均平行的平面内,所有的毛丝均指向缝合线10;三是毛刷814的毛丝为在每个与缝合线10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内以及毛丝为在每个与缝合线10长度方向和左涂覆头85和/或右涂覆头86底面均平行的平面内,所有的毛丝均指向缝合线10。本实施例左涂覆头85的毛刷814与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的位置对应设置。本实施例还具有另外一种方案,在平行于左涂覆头85底面的横截面上(参见图4),左涂覆头85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右涂覆头86方向延伸,相邻两根毛丝可等间距设置。在平行于右涂覆头86底面的横截面上(参见图4),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左涂覆头85方向延伸,相邻两根毛丝可等间距设置。进一步地,在平行于左涂覆头85底面的横截面上,左涂覆头85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右涂覆头86方向延伸,并且毛丝基本上平行于左涂覆头85的侧面。在平行于右涂覆头86底面的横截面上,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的毛丝的自由端朝左涂覆头85方向延伸,并且毛丝基本上平行于右涂覆头86的侧面。

优选地,上述驱动部包括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第一电磁铁89设置在左涂覆头85上,第二电磁铁810设置在右涂覆头86上,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相吸引时使得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相向移动,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相排斥时使得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背离移动,即通过改变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相吸引或相排斥的状态使得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相向移动或背离移动,从而实现毛刷814自动化地给缝合线10涂覆硬化剂,减少人工投入,提升缝合线10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得以降低,同时,采用电磁铁相吸引或相排斥的控制方式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好,稳定性高。上述相向移动指的是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相互面向地移动,即二者相互靠近地移动,上述背离移动指的是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相互远离地移动。具体地,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通过对其电流方向控制,实现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相互吸引或排斥,以控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关闭或打开,达到间歇式涂覆硬化剂的目的。作为上述电磁铁的替换实施例,其也可以是螺纹螺杆或电机驱动,只要能使上述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能够相向或背离移动即可。

进一步地,左涂覆头85的外壁(图2所示出的左侧壁)连接有第一外仓87,第一电磁铁89位于该第一外仓87内,在该第一外仓87的左侧还设置有左侧限位板811,第一外仓87可抵压在左侧限位板811上。右涂覆头86的外壁(图2所示出的右侧壁)连接有第二外仓88,第二电磁铁810位于该第二外仓88内,该第二外仓88的右侧还设置有右侧限位板812,第二外仓88可抵压在该右侧限位板812上。由于设置了左右两侧的限位板811、812,使得左右涂覆头85、86的移动行程在一个预定的范围内,提高了自动化生产效率,同时将电磁铁89、810置于一个相对封闭的仓体内,可防止人员误碰触而导致触电或使硬化剂涂覆装置失效。

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还可以设置内限位板813,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内壁均可抵压在内限位板813上。其能够控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相对距离,即能控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之间的相交部分的长度,确保硬化剂的涂覆层厚度均匀适中,不会使得缝合线10上的涂覆层太厚。优选的是,上述内限位板813位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的中间位置,使得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相向移动时可以同步抵压到内限位板813上,节约了时间,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上述硬化剂涂覆装置8还可以包括支撑杆82,左侧限位板811、内限位板813以及右侧限位板812固定安装在该支撑杆82上,第一外仓87、左涂覆头85、右涂覆头86以及第二外仓88可移动地设置在该支撑杆82上。由此以较少的部件实现缝合线10的自动化涂覆,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的数量均为两个,两个第一电磁铁89关于支撑杆82的轴线对称设置,两个第二电磁铁810关于支撑杆82的轴线对称设置,工作性能更加可靠,提供了自动化生产的效率。

本实施例支撑杆82和储液槽83通过支撑臂81固定连接在滑台5上,并随滑台5同步左右移动。其中,支撑臂81连接在储液槽83的底部,以使储液槽83保持平衡。第一外仓87、左涂覆头85、右涂覆头86以及第二外仓88可移动地嵌套在支撑杆82上,具体地,第一外仓87和左涂覆头85在左侧限位板811和内限位板813之间左右移动,右涂覆头86和第二外仓88在内限位板813和右侧限位板812之间左右移动。本实施例中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形状一样,均呈长方体结构设置,并且长方体的高度l1和长度l2相等。支撑杆82位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后端,毛刷814位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前端(参见图2)。本实施例支撑杆82的轴线在竖直方向经过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中间截面,在前后方向支撑杆82的轴线经过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3/4截面,即支撑杆82的轴线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距离相等,支撑杆82的轴线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前、后端面的距离分别为长度l2的3/4和1/4。优选地,支撑杆82的直径为长度l2的1/4。

本实施例内限位板813被支撑杆82穿过并固定在支撑杆82上的长方体,内限位板813的上下表面与支撑杆82轴线的距离相等,该距离应大于长度l2的1/8,并小于长度l2的1/2,即该内限位板813能从支撑杆82的外壁上突出且不超出高度l1。内限位板813的前后长度为长度l2的1/3,内限位板813位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中间位置,从而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时,防止其压缩太紧,为缝合线10的经过和涂覆预留足够空间。优选地,内限位板813的宽度比长度l3的2倍小,长度l3为毛刷814的毛丝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移动方向的根部与顶部之间的距离,目的是当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之间至少有预定量的相交部分对缝合线10进行涂覆硬化剂。其中,长度l3大于2.0毫米,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涂覆硬化剂时,确保缝合线10的四周都能接触到毛刷814,使其均匀涂覆。为防止硬化剂不能有效地润湿毛刷814,长度l3不宜大于5.0毫米。

本实施例左侧限位板811和右侧限位板812在支撑杆82轴线上的位置应能使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大于(2*l3+1)毫米,从而保证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打开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内壁上的毛刷814不接触缝合线10。为了避免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闭合速度过慢,左侧限位板811和右侧限位板812在支撑杆82轴线上的位置应能使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内壁之间的距离小于长度l3的5倍。储液槽83中的硬化剂通过导管84将液体传输到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上,导管84内含有大量毛细管的海绵体可以将储液槽83中的硬化剂吸附到其液面以上。导管84的材质为硅胶软管材质,且有多余的长度可以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在左右移动时自由伸缩。在竖直方向上,储液槽83的液位不能高于左/右涂覆头85、86的毛刷814的下端面,以防止硬化剂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处流失。但储液槽83的液位也不能低于导管84与储液槽83之间连通的位置,以防硬化剂不能被吸附进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

本实施例缝合线绕线机1具有一优选方案,从线圈辊6出来的缝合线10跨在引线轴7上,接着,与引线轴7相切出来的缝合线10保持竖直地穿过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86的毛刷814的毛丝的中心聚拢所在垂直于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86底面的竖截面(参见图2和图4),然后,缝合线10竖直地穿过毛丝的中心聚拢所在的竖截面后,螺旋地缠绕在绕线辊9上。本优选方案确保涂覆层可均匀地覆盖在缝合线10的外壁上且涂层的厚度一致,大大提升了缝合线绕线机1的工作稳定性。

本实施例缝合线绕线机1通过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在绕线过程中间歇式为缝合线10涂覆硬化剂,间歇式涂覆硬化剂指硬化剂可以只在缝合线10需要涂覆硬化剂的区域涂覆,绕线完成后,只有缝合线10的切割部分即其穿针的根部涂覆有硬化剂,其余部分并没有硬化剂。上述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实现了缝合线10的硬化剂自动化涂覆,涂覆层可均匀地覆盖在缝合线10的外壁上且涂层的厚度一致,从而使缝合线10在患者使用过程中更加顺滑,避免患者不适,或者使用过程中断线的问题。此外,缝合线绕线机1可同步进行绕线和硬化剂涂覆,有效减少了人工投入,提升了缝合线10的生产效率,并且有效地防止硬化剂浪费,降低生产成本。

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的控制方法:

参见图6,图6是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首先执行步骤s10,获取“闭合”命令,随后执行步骤s20,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朝向彼此移动,具体地,驱动部包括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通过电流方向的变动使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的磁极相反,从而第一电磁铁89与第二电磁铁810之间相互吸引并驱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朝向彼此移动,进一步执行步骤s30,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毛刷814之间是否已经具有相交部分,如果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还没抵压在内限位板813上便继续执行步骤s20,如果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抵压在内限位板813上则执行步骤s40,在内限位板813的作用下,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停止移动,同时毛刷814对缝合线10进行硬化剂涂覆,随后执行步骤s50,获取“打开”命令,接着执行步骤s60,驱动部控制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远离彼此移动,具体地,驱动部包括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改变第一电磁铁89或第二电磁铁810的电流方向,使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的磁极相同,第一电磁铁89与第二电磁铁810之间相互排斥从而驱动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远离彼此移动,然后执行步骤s70,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之间远离彼此移动直至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完成复位,具体地,第一外仓87抵压在左侧限位板811上,第二外仓88抵压在右侧限位板812上。上述步骤可反复循环,直至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停止通电。其中,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每次相互吸引时电流大小保持恒定,并能保证相互吸引时,从获取“闭合”命令到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的时间为t1。

缝合线绕线机的工作流程:

参见图7,图7是缝合线绕线机1的控制流程图,打开缝合线绕线机1的电源,在控制面板2上输入预设绕线速度v1和每次缝合线10需要涂覆硬化剂的长度l4。中央处理器根据输入的数据和已知数据,已知数据包括绕线辊9外壁与左涂覆头和右涂覆底面的距离l6、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的长度l2、绕线辊9的周长l5、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一次所需时间t1以及中央处理器根据绕线辊9的实时角速度ω处理得到的缝合线10的实时速度v,通过预设程序处理,计算得到从中央处理器传出“闭合”命令到传出“打开”命令的时间间隔t3=(l4-l2)/v1+t1,从中央处理器传出“打开”的命令到传出“闭合”命令时间间隔t4=(l5-l4-v1*t1)/v1。

按下设备启动按钮,绕线辊9开始转动绕线,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在推动杆4转动作用下随滑台5移动。中央处理器计算得到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首次闭合时间t2=(l5-l6-l4-v1*t1)/dv(dv为对实时速度v进行微分,由于刚打开缝合线绕线机1时,速度在开始阶段并未完全稳定,所以速度并非预设速度v1,当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完成首次闭合后,速度已经稳定,故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时间段采用预设绕线速度v1),通过计算得到的时间t2,中央处理器在t2时刻传出“闭合”命令,使第一电磁铁89和第二电磁铁810相互吸引,从而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相向移动到预定位置),并在传出“闭合”命令后间隔时间t3,传出“打开”命令使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打开(背离移动到预定位置),再从传出“打开”命令后间隔时间t4,传出“闭合”命令,使左涂覆头85和右涂覆头86闭合,反复循环直至按下缝合线绕线机1的停止按钮,缝合线硬化剂涂覆装置8随缝合线绕线机1一起停止工作。绕线结束后,涂有硬化剂的缝合线10分布在绕线辊9切割缝线的位置,并且硬化剂已经干燥,可以立刻对缝合线10进行切割并加针。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发明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发明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