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63042发布日期:2018-10-26 19:3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脱硫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



背景技术:

改造前600MW亚临界#1机组的设计入口SO2浓度为2909mg/Nm3,脱硫效率不低于95%。由于煤质差异性较大,当出现入口浓度超设计值时便只能通过限制机组负荷来满足达标排放,对公司发电量指标、经济效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现有吸收塔大小容量已固定,在超低排放的改造过程中,吸收塔投资大,不能很快的达到减排的需要。为了提高该机组脱硫设施处理能力,拓宽配煤掺烧的裕量,需要对#1机组脱硫系统进行改造。

经检索,中国专利号ZL 201220710262.3,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8月28日,发明创造名称为:用于增容改造的湿法烟气脱硫装置,该申请案增加塔外浆液箱,可以在尽量小地改造原有吸收塔的同时,保证有足够的浆池容量。燃用高硫煤时,保证烟气脱硫增容改造的脱硫效率达到国家排放要求。且可以在火电厂的大修期内,完成吸收塔的增容改造,对吸收塔的改造较小,但该申请案的改造重点放在了吸收塔的外部,在使用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本实用新型从改造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以及机组发电量等多角度考虑,在不改变目前吸收塔大小容量的情况下,采用同平面交叉布置喷淋母管的技术,通过交叉喷淋达到减排增效的目的,极大的改善了脱硫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提高了脱硫效率。

2.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包括吸收塔,吸收塔设置有烟气入口和烟气出口,吸收塔内设置有合并喷淋层和浆池,所述的浆池设置于合并喷淋层下部,所述的合并喷淋层从下至上共设置有三层喷淋单元,吸收塔外部设置有A泵、B泵、C泵和D泵,A泵、B泵、C泵和D泵均与浆池相连通,其中,A泵为最下层喷淋单元输送浆液,B泵为中间层喷淋单元输送浆液,C泵和D泵共同为最上层喷淋单元输送浆液。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最下层喷淋单元和中间层喷淋单元均采用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所述的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包括大母管、大母管支管和大母管喷嘴,大母管设置有两根,沿大母管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根大母管支管,每根大母管支管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大母管喷嘴。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最上层喷淋单元采用多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所述的多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包括2N根小母管,其中N根小母管通过C泵接口与C泵相连通,另N根小母管通过D泵接口与D泵相连通,N≥2;每根小母管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小母管喷嘴。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与C泵相连通的小母管和与D泵相连通的小母管交叉设置,且所述的C泵接口和D泵接口相对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N的取值范围为6-14。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的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设置有第一固定框,多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设置有第二固定框,第一固定框和第二固定框均为圆形,且直径略小于吸收塔的合并喷淋层处的内径,所述的大母管、大母管支管均固定在第一固定框上,所述的小母管均固定在第二固定框上。所述的A泵、B泵、C泵和D泵均采用浆液循环泵。

3.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有的公知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改进喷淋层的布置,具体为其合并喷淋层从下至上共设置三层喷淋单元,且最下层喷淋单元和中间层喷淋单元均采用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最上层喷淋单元采用多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每根小母管上分别安装喷淋喷嘴,并增加了1台浆液循环泵,实现了两台浆液循环泵喷淋小母管和喷嘴的同平面布置,提高了脱硫吸收塔的液汽比,解决了脱硫效率低、超排问题;

(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与C泵相连通的小母管和与D泵相连通的小母管交叉设置,即在最上层喷淋塔进行交叉喷淋布置,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脱硫效率,且无需增加吸收塔本体高度,以最小的投资和施工周期解决了现有吸收塔脱硫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八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

1、吸收塔;21、烟气入口;22、烟气出口;3、合并喷淋层;311、第一固定框;312、大母管;313、大母管支管;314、大母管喷嘴;321、第二固定框;322、小母管;323、C泵接口;324、D泵接口;325、小母管喷嘴;4、浆池;51、A泵;52、B泵;53、C泵;54、D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结合图1,本实施例的一种超低排放脱硫系统,包括吸收塔1,吸收塔1设置有烟气入口21和烟气出口22,吸收塔1内设置有合并喷淋层3和浆池4,所述的浆池4设置于合并喷淋层3下部。所述的合并喷淋层3从下至上共设置有三层喷淋单元,吸收塔1外部设置有A泵51、B泵52、C泵53和D泵54,A泵51、B泵52、C泵53和D泵54均与浆池4相连通,其中,A泵51为最下层喷淋单元输送浆液,B泵52为中间层喷淋单元输送浆液,C泵53和D泵54共同为最上层喷淋单元输送浆液。

本实施例的最下层喷淋单元和中间层喷淋单元均采用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结合图2,所述的二合一大母管喷淋单元包括第一固定框311、大母管312、大母管支管313和大母管喷嘴314,第一固定框311为圆形,且直径略小于吸收塔1的合并喷淋层3处的内径,大母管312、大母管支管313均固定在第一固定框311上。大母管312设置有两根,沿大母管3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多根大母管支管313,每根大母管支管313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大母管喷嘴314。

所述的最上层喷淋单元采用多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结合图3,所述的多合一小母管喷淋单元包括第二固定框321和2N根小母管322,第二固定框321为圆形,且直径略小于吸收塔1的合并喷淋层3处的内径,所述的小母管322均固定在第二固定框321上。本实施例中N的取值为8,也即8根小母管322通过C泵接口323与C泵53相连通,另8根小母管322通过D泵接口324与D泵54相连通。与C泵53相连通的小母管322和与D泵54相连通的小母管322交叉设置,且所述的C泵接口323和D泵接口324相对设置。每根小母管322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多个小母管喷嘴325。

值得说明的是,湿法脱硫系统常见的增容改造思路为增大液气比,提高循环浆液量来达到提高设计入口SO2浓度以及降低出口SO2浓度的目的,因此,改造中必须要增加吸收塔本体高度,插入喷淋层等施工完成。这样一来,不仅喷淋层上部构件需要全部改动,而且出口烟道也需要改动,施工改造成本和工期势必大幅度增加,而本实施例则是采用了脱硫吸收塔原塔不增高、同平面交叉布置喷淋母管的技术。其主要技术特点如下:

拆除原来最上层喷淋母管,对母管设计进行了优化,将原最上层改为自主设计的喷淋小母管,每根小母管上分别安装喷淋喷嘴,实现了两台浆液循环泵喷淋小母管和喷嘴的同平面布置。

每台浆液循环泵各喷淋小母管上使用了单向大流量喷嘴,单个喷嘴流量为82.82m3/h,保证单台浆液循环泵的循环浆液流经喷嘴后均能实现了吸收塔全覆盖,确保烟气百分百通过喷淋雾化区。机组正常运行时,可以根据#1脱硫系统入口参数的情况实现浆液循环泵的组合运行方式,既保证了达标排放,又能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选择在最上层喷淋塔进行交叉喷淋布置,能够最大限度提升脱硫效率。

提升脱硫塔吸收效率最重要的原则是促进SO2的吸收,SO2脱除过程在气、液、固三相进行,但气相中SO2分子经扩散作用进入液相是最关键的步骤。因此如何增强SO2分子扩散传质能力是进行脱硫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

在交叉喷淋同时运行时,通过喷嘴优化设计与布置,关键增强了浆液的雾化效果,使得液滴粒径减小,增加了SO2分子与液滴颗粒的接触几率,加速了SO2分子的溶解。与此同时,当交叉布置的两台浆液循环泵同时运行时,深度雾化的浆液液滴会发生强烈撞击,强化了气液接触表面的扰动效果,加速了SO2被吸收后的后续反应过程进行,提高了SO2分子活跃程度,促进其向液相进行传质。根据亨利定律,同空间的物质气液两项达到平衡时,被吸收气体在气相中的组成与在液相中的组成成一定的关系,因此SO2分子在液相中的组成成分越低,SO2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也越低,从而从喷淋区域逃逸的SO2分子数量减少,提升了脱硫效率。

本实施例对#1机组的脱硫增容改造社会效应、安全效应、环保效应、经济效应突出,对环境而言,环保设施的增容改造总是朝着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以及降低污染物平均排放浓度的方向进行的,同时设备稳定后,基本消除了环保设施因故障超排的现象,进一步降低了环境安全风险。对于企业而言,本实施例重点解决了脱硫系统增容效果与改造工期的矛盾,大幅缩减了机组改造所需要的停备时间,降低了改造费用。同时由于未增加烟道以及吸收塔本体增高等施工,至少节省了改造费用300多万元,并且缩短了近一个月左右的改造工期。不仅如此,由于机组提前结束检修工作,投入发电运行,按照#1机组每天发电量1000万千瓦时(日平均电量),0.11元(每千瓦时电量边际利润)计算,改造工期每缩短一天,将获得110万元利润,因此,缩短工期一个月,可创造经济效益3300万元。同时脱硫效率提升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进一步降低,企业排污费用进一步减少。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