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4995发布日期:2019-06-14 23:31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反应器主体为圆筒形外壁,圆筒形外壁从下向上依次由集硫区(Ⅰ)、进水区(Ⅱ)、循环反应区(Ⅲ)组成,沉淀区(Ⅳ)设在圆筒形外壁上部外围;

所述的集硫区(Ⅰ)中,自下向上依次设置排硫管(1)、螺旋口(2)和集泥槽(3),环形斜板(4)设置于集泥槽(3)的内顶部且朝中心向下倾斜,用于实现单质硫和污泥的分离与排放;排硫管(1)设置于螺旋口(2)的中央,螺旋口(2)设置于集泥槽(3)的底部,排硫管(1)和螺旋口(2)的中轴线与集泥槽(3)的中轴线重合;集泥槽(3)为1个半球体,半球体直径与圆筒形外壁的筒体直径相同;

所述的进水区(Ⅱ)中,自下向上依次设置进水管(9)和曝气头(5),进水管(9)与蠕动泵(10)连接;进水管(9)穿过圆筒形外壁侧壁,伸入圆筒形外壁中轴线,在中轴线处尾端垂直向上;曝气头(5)与从反应器顶部伸下的导气管(6)连接,悬挂于圆筒形外壁中轴线上,且位于进水管(9)尾端的正上方;曝气头(5)与圆筒形外壁侧壁之间周向等角度设置若干限位杆(11);

所述的循环反应区(Ш)中,自下而上设置若干个带有喇叭口(7)的内圆筒(8),循环反应区(Ш)由内圆筒(8)将圆筒形外壁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用于反应液内循环;若干个带有喇叭口(7)的内圆筒(8)自下而上垂直设置于圆筒形外壁中轴线上,下位内圆筒(8)的顶端伸入上位内筒体(8)的喇叭口(7)中且两者之间具有缝隙,用于形成局部内循环;最上方内圆筒(8)的顶端与液面之间留有一定距离;内圆筒(8)外壁和圆筒形外壁上均设置若干个取样口(13);循环反应区(Ш)上部设置顶空室(23),圆筒形外壁顶部外侧设置集气罩槽(19),安装有进气管(20)与排气管(21)的集气罩(22)放置于集气罩槽(19)内;

所述的沉淀区(Ⅳ)中,自下而上设置沉淀斜面(14)、冲泥管(15)、汇水口(16)、斜板(17)和出水管(18),沉淀区(Ⅳ)通过圆筒形外壁上的开口与循环反应区(Ш)连通;汇水口(16)设置于圆筒形外壁的内壁,与冲泥管(15)上端相连用于将循环反应区(Ⅲ)的部分水导入冲泥管(15),冲泥管(15)下端靠近沉淀斜面(14)的上端,冲泥管(15)用于冲刷沉淀斜面(14)上的污泥并使其返回循环反应区(Ш);冲泥管(15)上方设置有若干块斜板(17),用于强化沉淀效率;出水管(18)设置于沉淀区(Ⅳ)侧壁上,中轴线与液面相平,用于反应器排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筒形外壁的直径与总高度的比例为1:10~15,集硫区(Ⅰ)、进水区(Ⅱ)、循环反应区(Ш)和沉淀区(Ⅳ)的体积之比为1:1~2:10~15:4~8,圆筒形外壁中除集硫区(Ⅰ)外的直径上下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螺旋口(2)直径为集泥槽(3)直径的1/3~1/2;环形斜板(4)与水平面的倾角为45°~55°,环形斜板(4)中央圆孔的直径为集泥槽(3)直径的1/3~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杆(11)共3~4个,等分圆周设置,其内端与曝气头(5)的距离为1~2mm,曝气头(5)直径为20~40mm,限位杆(11)垂直高度小于曝气头(5),并与曝气头(5)的水平中轴线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带有喇叭口(7)的内圆筒(8)共设3个,直径为30~50mm,内圆筒(8)直径大于曝气头(5)直径10~20mm;喇叭口(7)侧壁与铅垂线间夹角为45°~55°,其垂直高度为内圆筒(8)高度的1/3~1/2;曝气头(5)顶端伸入喇叭口(7)的距离为喇叭口(7)垂直高度的1/4~1/2;最上方的内圆筒(8)顶端距离液面30~5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沉淀斜面(14)与铅垂线间夹角优选为50°~5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斜板(17)数量优选为5~8块,斜板(17)和冲泥管(15)平行,与铅垂线夹角为55°~60°,冲泥管(15)端与沉淀斜面(14)间距离为5~1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汇水口(16)的径向宽度优选为圆筒形外壁直径的1/6~1/4。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循环生物脱硫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内圆筒(8)外壁和圆筒形外壁上的取样口(13)位于相同高度处。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