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式除臭器及其组件、系统和除臭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402094发布日期:2019-08-10 00:00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膜式除臭器及其组件、系统和除臭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除臭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采用高分子疏水膜为反应场所,用具有吸附臭味能力的液体对臭味分子进行吸附的膜式除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品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对消除空气中各种臭味或令人不愉悦的气味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随着化工行业、餐饮行业、养殖行业、医药行业、垃圾处理行业、新能源行业等领域的飞速发展,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对空气去除异味的需求也越来越多。

目前,空气除臭行业主要采用几种传统的方式,如生物除臭法、吸附式除臭法、燃烧除臭法、化学除臭法等。这些除臭方法均具体除臭效率低、运行能耗高、维护成本高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提高空气除臭效率和效果的同时,降低其运行能耗和维护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膜式除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高分子疏水膜制成的高分子疏水膜容器,所述高分子疏水膜容器内形成用于盛装液体除臭剂的空腔。

优选地,所述高分子疏水膜上布满孔洞,所述孔洞的直径大于臭味分子的直径,且所述孔洞的直径为10纳米以下。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膜式除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上述的高分子疏水膜容器,每个所述高分子疏水膜容器的一端均连接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每个所述高分子疏水膜容器的另一端均连接吸附了臭味分子的除臭剂输出管路。

优选地,各所述高分子疏水膜容器并列设置,相邻所述高分子疏水膜容器之间设有间隔。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膜式除臭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膜式除臭器组件,所述膜式除臭器组件设于风机的出风口,所述膜式除臭器组件的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连接除臭剂恢复器的输出口,所述膜式除臭器组件的吸附了臭味分子的除臭剂输出管路连接所述除臭剂恢复器的输入口。

优选地,所述除臭剂恢复器的输出口与所述隔膜式除臭器组件的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连接的管路上设有除臭剂循环泵。

优选地,还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连接所述风机和所述除臭剂循环泵。

更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通过无线通讯模块连接远程移动终端。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膜式除臭器系统的除臭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为:

步骤1:干净的液体除臭剂在除臭剂循环泵的驱动下,沿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进入膜式除臭器组件中;

步骤2:风机将带有臭味的空气吹过膜式除臭器组件;

步骤3:带有臭味的空气经过膜式除臭器组件时,臭味分子穿过高分子疏水膜容器,被高分子疏水膜容器内的液体除臭剂吸附走,离开膜式除臭器组件的空气变为干净的空气;

步骤4:吸附了臭味分子的液体除臭剂沿所述吸附了臭味分子的除臭剂输出管路离开膜式除臭器组件,进入除臭剂恢复器;

步骤5中:除臭剂恢复器使臭味分子与液态除臭剂分离,液态除臭剂重新具备吸附臭味分子的能力,获得再生;臭味分子被集中收集或者反应、破损掉;

步骤6:再生后的液态除臭剂在除臭剂循环泵的驱动下,沿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进入膜式除臭器组件中;如此周而复始,系统实现连续除臭。

优选地,所述液体除臭剂为单一除臭剂液体,或由不会相互反应的两种以上的除臭剂液体调和成的混合液。

本发明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系统采用高分子疏水膜为反应场所,用具有吸附臭味能力的液体除臭剂对臭味分子进行吸附。吸附了臭味分子的液体除臭剂随管路流到处理中心,对臭味分子进行处理,使臭味分子与吸附液体分离。吸附液体重新获得吸附臭味分子的能力,再次流回到高分子疏水膜中,如此循环往复,提高了除臭效率和使用的便捷性。

本发明所采用的高分子疏水膜是目前市面上广泛存在的一种成熟的工业产品,为聚四氟乙烯(又称ptfe),其制成膜具有耐腐蚀、不易老化等特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已经了解,在此不再赘述。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采用高分子疏水膜,加大了空气吸附的面积,提高了除臭效率,又防止了除臭剂溶液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2、采用液体除臭剂,与固体除臭剂相比,液体除臭剂与空气接触面积更大,除臭效率更高;

3、系统结构简单,组合方式灵活,膜式除臭器组件和除臭剂恢复器通过管路连接,对安放位置要求不高,对现场适应能力好;

4、动力设备少,维修维护简单;

5、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对膜式除臭器组件进行监控,无需人员操作,提高了智能化程度,减少了人工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高分子疏水膜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3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结合图1,高分子疏水膜1上布满直径10纳米以下的孔洞2。高分子疏水膜1的一侧是需要除臭的空气,另一侧是具有吸附臭味分子能力的液体除臭剂。高分子疏水膜1上的孔洞2的直径大于空气中臭味分子的直径,所以空气中的臭味分子可以通过高分子疏水膜1上的孔洞2逃逸到液体除臭剂一侧,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由于液体有表面张力,所以液态除臭剂分子20无法穿过高分子疏水膜1上的孔洞2逃逸出去。这样就防止了液体除臭剂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液体与气体分子发生吸附时,它们的接触面积远远大于固体与气体分子发生吸附的接触面积。所以用液体为吸附材料,其效率比采用固体吸附材料高出几个数量级。

结合图2,利用高分子疏水膜1的这个特性,将高分子疏水膜1制成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的内部盛装液体除臭剂4,形成一个膜式除臭器。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竖向设置,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四周都与需要除臭的空气接触。这样,在同样的占地面积下,液体除臭剂4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再次呈几何倍数增长,从而有利于空气的除臭。

空气中的臭味分子5通过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上的孔洞逃逸到液体除臭剂4中,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由于液体有表面张力,所以液体除臭剂4无法穿过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上的孔洞逃逸出去。这样就防止了液体除臭剂对空气的二次污染。

与传统的生物除臭法、固定吸附法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的除臭效率大大提高,同时降低了运行能耗和维护成本。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组件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施例1中的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每个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的一端均连接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7,每个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的另一端均连接吸附了臭味分子的除臭剂输出管路8。

多个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并列设置,相邻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之间设有间隔,如此形成一个组件,可以提高空气除臭的效率。

有臭味的空气6从一侧进入膜式除臭器组件,经过各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之间的间隔,空气中的臭味分子通过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上的孔洞逃逸到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内的液体除臭剂4中被吸附,因此,膜式除臭器组件另一侧输出干净的空气9。

实施例3

实施例2提供的膜式除臭器组件主要用于给工业设备除臭,除臭量大。膜式除臭器组件可安置在任意空间内(例如:机房内),与其它设备连接,形成膜式除臭器系统。

如图4所示,膜式除臭器系统主要包括膜式除臭器组件10、风机11、除臭剂恢复器12、除臭剂循环泵13等。风机11设于室内,膜式除臭器组件10安装在风机11的出风口,膜式除臭器组件10的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7连接除臭剂恢复器12的输出口,膜式除臭器组件10的吸附了臭味分子的除臭剂输出管路8连接除臭剂恢复器12的输入口,除臭剂恢复器12的输出口与隔膜式除臭器组件10的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7连接的管路上装有除臭剂循环泵13。

由于液体除臭剂具有流动性,因此其可以在除臭剂循环泵13的驱动下循环流动,便于整个系统采用自动化控制,自行除臭、恢复、循环。

膜式除臭器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

1、干净的液体除臭剂在除臭剂循环泵13的驱动下,沿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7进入到位于风机11出风口的膜式除臭器组件10中;

2、风机11将带有臭味的空气吹过膜式除臭器组件10。

3、空气经过膜式除臭器组件10时,臭味分子穿过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被高分子疏水膜容器3内的液体除臭剂吸附走。离开膜式除臭器组件10的空气变为干净的空气。

4、吸附了臭味分子的液体除臭剂沿吸附了臭味分子的除臭剂输出管路8离开膜式除臭器组件10,进入除臭剂恢复器12。

5、除臭剂恢复器12中,根据臭味分子和除臭剂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加热、烘烤、射线照射、添加试剂等)使臭味分子与液态除臭剂分离。这样液态除臭剂重新具备吸附臭味分子的能力,获得再生;臭味分子被集中收集或者反应、破损掉。

6、再生后的液态除臭剂在除臭剂循环泵13的驱动下,沿干净的液体除臭剂输入管路7进入到位于风机11出风口的膜式除臭器组件10中。如此周而复始,系统实现连续除臭。

整个膜式除臭器系统由自动化系统控制,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连接风机11和除臭剂循环泵13。控制模块带wifi接入功能,可在远程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用app实现远程监控,实时了解除臭状况。

使用者只需要选在是否开机,膜式除臭器系统就能自动工作。

具体使用时,可以根据主要臭味分子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液态除臭剂,以提高除臭的效率。也可以采用不会相互反应的不同除臭剂液体调和成溶液,用于综合处理各种臭味。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任何形式上和实质上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将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当可利用以上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而做出的些许更动、修饰与演变的等同变化,均为本发明的等效实施例;同时,凡依据本发明的实质技术对上述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等同变化的更动、修饰与演变,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