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0452发布日期:2020-05-20 00:0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水卷材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



背景技术:

防水卷材主现在广泛应用于建筑墙体、屋面、以及隧道、公路、垃圾填埋场等,其铺设后起到抵御外界雨水、地下水渗漏的作用,作为工程基础与建筑物之间无渗漏连接,是整个工程防水的第一道屏障,对整个工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产品主要有沥青防水卷材和高分子防水卷材。现在生产的沥青防水卷材多为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有很好的耐高温性能,其使用的温度范围广,可以在-25到+100℃度的温度范围内使用。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耐疲劳性,以及高达1500%的伸长率和较强的耐穿刺能力、耐撕裂能力。建筑应用中延伸性能好,使用寿命长,施工简便,污染小等特点。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时将卷材在改性沥青槽中浸涂,使卷材的表面均匀的涂覆一定厚度的沥青层。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5288840u的一种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张力自控型浸涂装置,浸油池设置有预浸料出口和预浸料进口,涂油池设置有涂盖料出口和涂盖料进口,在浸油池的左侧设有第一送毡辊和第二送毡辊,聚酯胎基绕过第一送毡辊和第二送毡辊,之后聚酯胎基依次绕过第三送毡辊、压布辊、第二挤压对辊、第三挤压对辊、第一导向辊、张力平衡辊、第二导向辊、涂油辊、布油辊和第二定厚对辊。

但是,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浸油池与涂油池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在卷材从浸油池向涂油池输送的过程中,由于沥青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导致沥青向下滑落至地面上,从而造成了工作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其具有有效防止工作环境污染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包括浸油池以及设置在浸油池一侧的涂油池,所述浸油池与涂油池内均设置有浸涂轮,所述浸油池连接有第一支架,所述涂油池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涂油池的一端向涂油池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上设置有用于张紧卷材的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所述第一支架上设置有张力辊,所述张力辊位于第一导向辊与第二导向辊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架靠近涂油架的一端且位于张力辊的下方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回收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卷材从浸油池向涂油池输送的过程中,由于沥青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导致沥青有向下滑落的趋势,但是沥青对卷材具有的粘附作用导致沥青堆积在卷材的两端,继而滑落至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以及张力辊的两端,当堆积到一定的数量时,沥青向下滑落至回收池内,从而达到了有效防止污染工作环境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收池向涂油池方向延伸,所述回收池靠近涂油池的一端呈开口设置且位于涂油池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多余的沥青滑落至回收池后,继而流入涂油池内被再次利用,能够避免沥青的浪费,从而节约了能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回收池的底壁呈倾斜设置,所述回收池底壁靠近浸油池的一端高于回收池底壁远离浸油池的一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回收池的底壁呈倾斜设置,对回收池内的沥青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从而加快了沥青的流动速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以及张力辊的外侧壁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环形挡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沥青滑落至卷材的两端时,会与对应的环形挡片相接触,在环形挡片的抵挡作用下,继而向下滑落至回收池内,从而避免了沥青滑落至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张力辊上时对其造成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架上且位于浸油池上方沿第一导向辊轴向设置有上压辊与下压辊,所述上压辊与下压辊均位于浸涂轮与第一导向辊之间,所述上压辊位于下压辊的上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被浸涂过沥青的卷材会从上压辊和下压辊之间穿过,在上压辊与下压辊的挤压过程中能够将卷材表面的沥青压平,能够保证卷材表面沥青厚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卷材的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支架上且位于浸油池上方沿上压辊轴向设置有刮板,所述刮板位于下压辊的下方且与下压辊的外侧壁相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压辊与下压辊在挤压卷材的过程中,其外侧壁上会有大量的沥青,但由于沥青自身的重力作用,导致上压辊上的沥青会向下滑落至下压辊上,当下压辊与刮板相抵时,刮板会清楚下压辊外侧壁上的沥青,从而能够避免下压辊转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导致沥青向四周飞溅而污染了工作环境。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浸涂轮的外侧壁上间隔设置有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旋转的过程中,通孔可以间隔地将卷材表面的多余沥青刮除,无通孔的部分能够将其他部分的沥青压平,保证了卷材表面沥青厚度的均匀性,进一步提高了卷材的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浸涂轮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沿第一导向辊轴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驱动连接杆上下移动的驱动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浸油池与涂油池内的沥青减少时会导致浸涂轮位于沥青的上方,就可以通过驱动件调节浸涂轮的位置,使得浸涂轮的一部分始终与沥青相接触,从而保证卷材表面沥青的涂覆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第一支架、第二支架、连接架、回收池的设置,达到了有效防止污染工作环境的效果;

2、通过上压辊、下压辊、通孔的设置,能够提高卷材的产品质量;

3、通过连接杆、驱动件的设置,能够保证卷材表面沥青的涂覆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涂油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浸油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示出的用于体现上压辊与下压辊连接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浸油池;11、浸涂轮;111、通孔;12、第一支架;121、上压辊;122、下压辊;123、刮板;124、固定板;13、连接架;14、第一导向辊;15、第二导向辊;16、支撑板;17、张力辊;18、环形挡板;2、涂油池;21、第二支架;3、连接杆;31、气缸;4、回收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与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沥青防水卷材双次浸涂设备,包括浸油池1以及设置在浸油池1一侧的涂油池2,浸油池1与涂油池2内均设置有浸涂轮11,且浸涂轮11的底部与沥青相接触,浸涂轮11的顶部位于沥青的上方。浸油池1连接有第一支架12,涂油池2连接有第二支架21,第一支架12靠近涂油池2的一端向涂油池2方向延伸形成有连接架13。

参照图1,第一支架12靠近涂油池2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向上的回收池4,回收池4延伸至涂油池2的上方,且回收池4靠近涂油池2的一端呈开口设置。回收池4的底壁呈倾斜设置,且回收池4靠近浸油池1的一端高于回收池4底壁远离浸油池1的一端。

参照图1和图2,浸涂轮11的两端均设置有连接杆3,第一支架12与第二支架21沿上压辊121的轴向的两端均设置有驱动件,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为气缸31,气缸31的输出端与连接杆3相连接,用于驱动连接杆3上下移动,从而带动浸涂轮11上下移动。

参照图2,浸涂轮11为空心金属筒,浸涂轮11的外侧壁上间隔设置有通孔111,通孔111沿浸涂轮11的轴向间隔排列,且在浸涂轮11的周向相互错开。

参照图1和图3,连接架13上设置有用于张紧胎布的第一导向辊14、第二导向辊15,第一支架12上连接有支撑板16,支撑板16上连接有张力辊17,张力辊17位于第一导向辊14与第二导向辊15之间且位于第一导向辊14与第二导向辊15的下方,回收池4位于张力辊17的正下方,第一导向辊14、第二导向辊15以及张力辊17的外侧壁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环形挡板18。

参照图2和图4,第一支架12沿第一导向辊14轴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板124,两个固定板124之间共同设置有上压辊121与下压辊122,上压辊121和下压辊122均位于浸油池1上方且位于浸涂轮11与第一导向辊14之间,上压辊121位于下压辊122的上方,且上压辊121相对于下压辊122能够上下移动,用于挤压浸涂过沥青的卷材,能够保证卷材表面沥青厚度的均匀性,从而提高卷材的生产质量。固定板124沿上压辊121的轴向设置有刮板123,刮板123位于下压辊122的下方且与下压辊122的外侧壁相抵。当刮板123与下压辊122的外侧壁相接触时,能够刮除下压辊122表面的沥青,使之滴落至下方的浸油池1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在卷材浸涂的过程中,首先在浸油池1内的浸涂轮11的作用下涂覆一层沥青,然后经过上压辊121与下压辊122的挤压,将卷材表面的沥青压平,使得卷材表面沥青的厚度一致。从浸油池1内出来的卷材通过第一导向辊14、张力辊17以及第二导向辊15输送至涂油池2内,再次经过涂油池2内沥青的二次浸涂,使得卷材表面的沥青浸涂较均匀,从而提高卷材的生产质量。

在卷材从浸油池1向涂油池2输送的过程中,由于沥青自身的重力作用会导致沥青有向下滑落的趋势,但是沥青本身的粘附性导致沥青滑落至卷材的两端,并和第一导向辊14、第二导向辊15、张力辊17两端的环形挡板18相接触,当堆积到一定的数量时,沥青向下滴落至回收池4内。滴落至回收池4内的沥青会沿着回收池4底壁的倾斜面流入涂油池2内,避免了沥青滴落至地面上,从而达到了有效防止污染工作环境的效果。

当浸油池1以及涂油池2的沥青减少时,启动气缸31,气缸31带动连接杆3向下移动,使得连接杆3带动浸涂轮11向下移动,使得浸涂轮11的底部始终与沥青相接触。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