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混合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69512发布日期:2020-07-24 15:24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混合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料混合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卧式混合罐。



背景技术:

卧式混合机由u形容器、螺带搅拌叶片和传动部件组成;u形的长体筒体结构,保证了被混合物料(粉体、半流体)在筒体内的小阻力运动。正反旋转螺条安装于同一水平轴上,形成一个低动力高效的混合环境,螺带状叶片一般做成双层或三层,外层螺旋将物料从两侧向中央汇集,内层螺旋将物料从中央向两侧输送,可使物料在流动中形成更多的涡流,加快了混合速度,提高混合均匀度;采用皮带轮带动摆线减速机驱动,相对于齿轮减速机的大扭矩,皮带传动的弹性连接有在超载时保护传动部件的优势。

现有的如专利公告号为cn201949837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卧式混合机。包括壳体,壳体设有进料口和出料口,壳体内水平设置一转动轴,该转动轴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该转动轴外围设有多根螺旋形搅拌带,该多根螺旋形搅拌带与转动轴连接。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螺旋搅拌带的表面平滑,不具有增强的效果,只是搅拌物料的效果,物料搅拌的剧烈程度还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增强搅拌效果的卧式搅拌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卧式混合罐,包括罐体、支撑所述罐体的支架、设置在所述罐体内的搅拌装置、以及位于所述罐体一端为所述搅拌装置提供动力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架上安装有电控箱,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罐体两端的转轴,所述转轴上固定连接有多组间隔错位设置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螺旋搅拌叶片,所述螺旋搅拌叶片的呈设定角度倾斜,所述支撑杆上至少安装有一组反向延伸设置的所述螺旋搅拌叶片,所述转轴的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连接,所述罐体的底部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处转动连接有出料阀门,所述卧式混合罐的上方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处嵌入有防护装置,所述进料口处固定连接有上盖,所述螺旋搅拌叶片的两侧均设有凹槽,且凹槽开口的朝向与所述转轴的转动方向平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打开上盖,将物料由进料口进入,在搅拌的过程中,上盖始终保持关闭的状态,当搅拌结束后,再打开上盖,检查搅拌的情况,若已经混合均匀,则打开罐体底部出料口处的出料阀门;卧式混合罐是无重力混合机,卧式罐体内装有至少一组反向旋转的螺旋搅拌叶片,螺旋搅拌叶片以设定角度将物料沿罐体的轴向和径向循环翻搅,使物料迅速混合均匀,卧式混合罐的性能特点是驱动装置驱动转轴的旋转,螺旋搅拌叶片的结构在转动的时候会使物料不定向翻滚,各物料存在颗粒大小、比重悬殊的差异在混合均匀。激烈的混合运动使得混合的时间更短,更快速、更高效。即使物料有比重、粒径的差异,在交错布置的搅拌叶片快速剧烈的翻腾抛洒下,也能达到很好的混合效果。在混合过程中,凹槽增加了螺旋搅拌叶片能带动物料混合的量,从而增强了螺旋搅拌叶片与物料之间混合的剧烈程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正向旋转的所述螺旋搅拌叶片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杆的外侧,反向旋转的所述螺旋搅拌叶片的端部固定连接在正向旋转的所述螺旋搅拌叶片与所述转轴之间。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外侧的螺旋搅拌叶片正向旋转,物料由螺旋搅拌叶带动着正向旋转,内侧的螺旋搅拌叶反向旋转,将位于罐体中心轴位置处的物料反向旋转至外侧,由外侧的螺旋搅拌叶搅拌,从而有利于将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阀门的开关受控连接有气缸,所述气缸转动连接所述罐体的底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粉体物料采用气动开门的形式,具有卸料快、无残余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料口的周缘固定连接有远离所述罐体方向的延伸管,所述出料阀门置于所述延伸管内,且所述延伸管远离所述罐体方向的一端为收缩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延伸管有利于将排出的物料引导处纸接收物料的装置,且收缩口状的延伸管,利于物料的接收口较小的接收装置接收物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防护装置为双层防护网,所述进料口的开口边缘固定连接有限位件,所述防护装置卡接在所述限位件处,所述限位件位于所述进料口的拐角处,且连接所述进料口相邻的两个侧边。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进料口的开口较大,在打开上盖时,存在操作人员误操作导致受伤的可能,因此需要强度较大的双层防护网防护,且防护网卡接在限位件处,方便上盖盖在进料口处,设置在拐角处的限位件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增强了罐体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盖的一侧与所述罐体铰接,所述上盖的另一相对侧边通过固定件压合在所述罐体上,所述上盖远离所述罐体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把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盖采用固定件压合的方式,使得上盖的压合更加稳定,把手有利于将上盖进行打开,方便操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的两端与所述罐体转动连接处设有密封圈,所述进料口的周缘固定连接有密封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有利于增强转轴与罐体之间的密封性,密封件增强了上盖与罐体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罐体底部设为凸出的弧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后的物料沿着弧形的侧壁滑落,弧形侧边有利于物料的排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卧式混合罐是无重力混合机,卧式罐体内装有至少一组反向旋转的螺旋搅拌叶片,螺旋搅拌叶片以设定角度将物料沿罐体的轴向和径向循环翻搅,使物料迅速混合均匀,驱动装置驱动转轴旋转,螺旋搅拌叶片的结构在转动的时候会使物料不定向的翻滚,各物料存在颗粒大小、比重悬殊的差异在混合均匀。激烈的混合运动使得混合的时间更短,更快速、更高效。即使物料有比重、粒径的差异,在交错布置的搅拌叶片快速剧烈的翻腾抛洒下,也能达到很好的混合效果;螺旋搅拌叶片两侧的凹槽增加了能带动的物料混合的量,从而使得物料混合的剧烈程度加强。

外侧的螺旋搅拌叶片正向旋转,带动物料正向旋转,内侧的螺旋搅拌叶反向旋转,将位于罐体中间内侧的物料反向旋转至外侧,再由外侧的螺旋搅拌叶反向搅拌,从而将物料混合的更加均匀。

进料口的开口较大,当操作人员打开上盖检查搅拌情况时,存在操作人员误操作导致受伤的可能,双层防护网防护可以保护操作人员的安全,且限位件处可以将防护网卡接在限位件处,且设在拐角处的限位件还起到加强筋的作用,使得罐体的结构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用于展示罐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用于展示防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用于展示螺旋搅拌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罐体;2、支架;3、搅拌装置;31、转轴;311、支撑杆;312、螺旋搅拌叶片;4、驱动装置;5、电控箱;6、出料口;7、出料阀门;8、进料口;9、防护装置;10、上盖;11、凹槽;12、支撑条;13、盖扣;14、限位件;15、密封件;16、把手;17、延伸管;18、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和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卧式搅拌罐,包括卧式的罐体1,且其轴向方向的断面呈u型。罐体1由方形的支架2支撑着,罐体1的顶部开设有方形进料口8。进料口8处的中件部位焊接有长条状的支撑条12,且进料口8的周缘焊接有多个呈三角形的限位件14。限位件14处放置有适配进料口8形状的防护装置9,防护装置9为方形防护网。防护网为双层结构,且放置在限位件14处。参照图3,支撑条12支撑防护网。且限位件14焊接在进料口8相邻的两个侧边,起到加强筋的作用。进料口8处铰接有方形上盖10,上盖10的相对于铰接的一侧安装有多个固定件,固定件为盖扣13,优选的为四个。扣接在进料口8处。且进料口8的周缘卡接有适配周缘的密封件15,密封件15为橡胶密封胶条,密封件15增加了上盖10与罐体1之间连接的密封性。上盖10处还设有u型把手16,方便操作人员将上盖10打开。

参照图2,罐体1的底部开设有方形的出料口6,出料口6的周缘向外延伸有柱形延伸管17,且延伸管17的端部设为收缩口。延伸管17方便接收容器的接收,而且收缩的延伸管17伸出的端部,方便开口较小的接收物料的容器接收物料。出料口6内转动连接有适配出料口6沿其轴向的断面形状的出料阀门7,出料阀门7受控连接有气缸18,气缸18与铰接在支架2的一侧,且与电控箱5电连接,电控箱5控制气缸18的开关。电控箱5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参照图4,罐体1的内部沿其轴向方向转动连接有圆柱形的转轴31,转轴31的两端与罐体1的内壁通过轴承连接,且连接处设有密封圈,密封圈保证了罐体1的密封性。转轴31的侧壁焊接有等间距分布的多组柱形的支撑杆311,且各组支撑杆311均错位设置。支撑杆311的长度尺寸与罐体1底部轴向截面的半径尺寸适配。支撑杆311上焊接有一组反向设置的螺旋搅拌叶片312,内侧的螺旋搅拌叶片312呈反向设置,外侧的螺旋搅拌叶片312呈正向设置。螺旋搅拌叶片312为s型桨叶,且螺旋搅拌叶片312与转轴31呈设定角度倾斜。且螺旋搅拌叶片312的两个长侧面均开设有弧形的凹槽11。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在放置物料之前,先将防护装置9取下,装好物料后,将防护装置9放置于限位件处14。然后关闭上盖10,并扣紧盖扣13,操作人员操作电控箱5,使得物料在罐体1内混合。外侧的螺旋搅拌叶片312带动物料正向翻滚,内侧的螺旋搅拌叶片312将内侧的物料往外侧翻滚,从而使得物料充分混合。凹槽11在搅拌的时候有利于带动更多的物料进行旋转,从而增加物料搅拌的剧烈程度。当搅拌结束后,再打开上盖10,检查搅拌的情况,若已经混合均匀,则打开出料阀门7,进行物料的接收。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