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1059发布日期:2020-09-29 09:37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大气污染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大气污染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大气污染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以及汽车的逐渐增多,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环境的保护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质越来越多的排放至空气中,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为了保护大气环境,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除了限制车辆同行和限制工业活动排放之外,最主要的还是治理。现有技术中治理大气污染的设备很多,但是大多数设备对被污染的大气处理的不够彻底;现有的大气处理装置中,污染的大气通入到碱液中处理的过程中会有部分污染的气体没有完全和碱液进行反应而直接排走的情况,导致大气污染处理的不彻底,处理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大气污染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大气污染处理设备存在的污染大气与碱液反应不完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大气污染处理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部为处理腔;所述处理腔的底壁设置有加热底腔,所述处理腔的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加热侧腔,所述加热侧腔环绕所述处理腔一周;所述加热底腔上方设置有若干竖直的第一加热柱和第二加热柱,若干所述第一加热柱排列成第一加热环,若干所述第二加热柱排列成第二加热环,所述第二加热环环绕在所述第一加热环的外周;所述加热底腔、加热侧腔、第一加热柱和第二加热柱的内部均设置有加热丝;

所述加热底腔上方设置有第一布气管、第二布气管和第三布气管,所述第一布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环的内部,所述第二布气管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环与第二加热环之间,所述第三布气管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环与加热侧腔之间;所述第一布气管、第二布气管和第三布气管上均设有布气孔;所述第一布气管、第二布气管和第三布气管均与进气管连通,所述进气管引至所述外壳的外部;

所述处理腔的上端设置电机腔,所述电机腔内设置搅拌电机;所述搅拌电机连接搅拌主轴,所述搅拌主轴向下伸出所述电机腔并连接转动盘,所述转动盘与所述处理腔的侧壁之间留有过气缝隙;所述转动盘的下方连接第一搅拌杆、第二搅拌杆及第三搅拌杆;所述第一搅拌杆伸入所述第一加热环内侧,所述第二搅拌杆伸入所述第一加热环与第二加热环之间,所述第三搅拌杆伸入所述第二加热环与加热侧腔之间;所述第一搅拌杆、第二搅拌杆及第三搅拌杆上均设有搅拌桨;

所述电机腔与所述处理腔的侧壁之间设置第一滤板,所述第一滤板上方设置海绵层,所述海绵层上方设置除雾器,所述除雾器上方设置干燥层;所述外壳的顶壁上设置出气口;

所述第一滤板的下方设置若干喷头;

所述处理腔的下端经出液管与储液池连通,所述出液管上设置出液泵;所述储液池连接供液泵,所述供液泵连接供液管,所述供液管连接第一支管和第二支管;所述第一支管引至所述处理腔内的海绵层处,所述第一支管上设置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支管引至所述处理腔内并与各所述喷头连接,所述第二支管上设置第二控制阀。

进一步地,所述喷头包括若干内喷头和若干外喷头;若干所述内喷头环绕在所述搅拌主轴的外周,所述内喷头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过气缝隙;若干所述外喷头环绕在若干所述内喷头的外周,所述外喷头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转动盘。

进一步地,所述内喷头设置在所述电机腔的下方;所述外喷头设置在所述处理腔的内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盘的上表面为锥形面,所述搅拌主轴与所述锥形面的顶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处理腔与所述出液泵之间的出液管上设置过滤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口处设置第二滤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滤板、海绵层、除雾器和干燥层均为环形结构,环绕在所述电机腔的外周。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口和第二滤板均为环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设置加热丝,可对碱液进行加热,保证合适的反应温度;加热丝分布在第一加热柱、第二加热柱、加热底腔和加热侧腔内,使得内部温度更加均匀。各布气管和搅拌杆分布在第一加热环、第二加热环和加热侧腔间的间隔处,使得布气和搅拌更加均匀。与碱液反应后的气体向上再由喷头喷淋的碱液进行处理,提高反应效率。海绵层存储碱液,最后再对气体进行反应处理。三个阶段的碱液处理提高反应的完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处理腔底部俯视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外壳;2、处理腔;3、加热底腔;4、加热侧腔;5、第一加热柱;6、第二加热柱;7、加热丝;8、第一布气管;9、第二布气管;10、第三布气管;11、布气孔;12、进气管;13、电机腔;14、搅拌电机;15、搅拌主轴;16、转动盘;17、过气缝隙;18、第一搅拌杆;19、第二搅拌杆;20、第三搅拌杆;21、搅拌桨;22、第一滤板;23、海绵层;24、除雾器;25、干燥层;26、出气口;27、第二滤板;28、内喷头;29、外喷头;30、出液管;31、储液池;32、出液泵;33、供液泵;34、供液管;35、第一支管;36、第二支管;37、第一控制阀;38、第二控制阀;39、锥形面;40、过滤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大气污染处理装置,包括外壳1,所述外壳1内部为处理腔2,这里的处理腔2为圆柱形。所述处理腔2的底壁设置有加热底腔3,所述处理腔2的侧壁的下部设置有加热侧腔4,所述加热侧腔4环绕所述处理腔一周。所述加热底腔3上方设置有若干竖直的第一加热柱5和第二加热柱6,这里共设置四根第一加热柱5和八根第二加热柱6。若干所述第一加热柱5排列成第一加热环,若干所述第二加热柱6排列成第二加热环,所述第二加热环环绕在所述第一加热环的外周。所述加热底腔3、加热侧腔4、第一加热柱5和第二加热柱6的内部均设置有加热丝7,加热丝7可接外部供电设备进行加热。

所述加热底腔3上方设置有第一布气管8、第二布气管9和第三布气管10,这里,第一布气管8、第二布气管9和第三布气管10均为环状。所述第一布气管8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环的内部,所述第二布气管9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环与第二加热环之间,所述第三布气管10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环与加热侧腔4之间。所述第一布气管8、第二布气管9和第三布气管10上均设有布气孔11。所述第一布气管8、第二布气管9和第三布气管10均与进气管12连通,所述进气管12引至所述外壳1的外部,进气管12用于通入污染气体。

所述处理腔2的上端设置电机腔13,所述电机腔13内设置搅拌电机14。所述搅拌电机14连接搅拌主轴15,所述搅拌主轴15向下伸出所述电机腔13并连接转动盘16,所述转动盘16与所述处理腔2的侧壁之间留有过气缝隙17。所述转动盘16的下方连接第一搅拌杆18、第二搅拌杆19及第三搅拌杆20;所述第一搅拌杆18伸入所述第一加热环内侧,所述第二搅拌杆19伸入所述第一加热环与第二加热环之间,所述第三搅拌杆20伸入所述第二加热环与加热侧腔4之间。所述第一搅拌杆18、第二搅拌杆19及第三搅拌杆20上均设有搅拌桨21。

所述电机腔13与所述处理腔2的侧壁之间设置第一滤板22,所述第一滤板22上方设置海绵层23,所述海绵层23上方设置除雾器24,所述除雾器24上方设置干燥层2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滤板22、海绵层23、除雾器24和干燥层25均为环形结构,环绕在所述电机腔13的外周。所述外壳1的顶壁上设置出气口26。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26处设置第二滤板27,所述出气口26和第二滤板27均为环形结构。第二滤板27既可以对气体进行过滤处理,又可以对处理腔2内部部件进行保护。

所述第一滤板22的下方设置若干喷头。本实施例中,所述喷头包括若干内喷头28和若干外喷头29。所述内喷头28设置在所述电机腔13的下方;若干所述内喷头28环绕在所述搅拌主轴15的外周,所述内喷头28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过气缝隙17。所述外喷头29设置在所述处理腔2的内壁上;若干所述外喷头29环绕在若干所述内喷头28的外周,所述外喷头29的出水方向朝向所述转动盘16。内喷头28与外喷头29交叉喷淋,提高碱液与污染气体的接触面积,提高处理效果。

所述处理腔2的下端经出液管30与储液池31连通,所述出液管30上设置出液泵32。所述储液池31连接供液泵33,所述供液泵33连接供液管34,所述供液管34连接第一支管35和第二支管36。所述第一支管35引至所述处理腔2内的海绵层23处,所述第一支管35上设置第一控制阀37。所述第二支管36引至所述处理腔2内并与各所述喷头连接,所述第二支管36上设置第二控制阀38。则供液泵33可通过第一支管35向海绵层23供液,通过第二支管36向各喷头供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转动盘16的上表面为锥形面39,所述搅拌主轴15与所述锥形面39的顶端连接。锥形面39便于喷头喷淋的碱液向过气缝隙17处汇聚,从而进入到处理腔2的下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腔2与所述出液泵32之间的出液管30上设置过滤装置40,过滤装置40对从处理腔2排出的碱液进行过滤,然后过滤后的碱液进入储液池31进行循环。在储液池31处,需要检测碱液的浓度情况,根据需要补充药剂。

本实施例工作时,处理腔2底部存储碱液。污染的大气由进气管12通入,然后经第一布气管8、第二布气管9和第三布气管10均匀送入处理腔2底部的碱液内与碱液进行反应。搅拌电机14工作,带动搅拌主轴15和转动盘16转动,第一搅拌杆18、第二搅拌杆19及第三搅拌杆20随之转动,使得碱液与气体混合更加均匀;同时,加热丝7为碱液加热,提高反应效率。经过初步反应后的气体向上经过过气缝隙17向上运行,内喷头28和外喷头29喷洒碱液,对上行的气体进行二次喷淋反应。然后,气体再经过第一滤板22到达海绵层23,海绵层23中吸附碱液,当气体经过海绵层23时第三次与碱液进行反应,保证了反应的完全性。然后,气体向上经过除雾器24出去大部分水分,然后再向上经过干燥层25干燥,最后气体再从出气口26的第二滤板27处排出。在这个过程中,出液泵32将处理腔2内的碱液排至储液池31内,在储液池31内对碱液进行补充药剂。储液池31内的碱液在供液泵33的作用下经第一支管35供给海绵层23,经第二支管36供给各喷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