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49228发布日期:2020-09-01 16:41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渗透产水周期提高及节水领域。具体为涉及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



背景技术:

反渗透技术具有脱盐率高,占地面积小,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工业水处理及回用,饮用水等领域。但实际工程应用中,膜污堵及结垢是限制反渗透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海水淡化和工业废水处理过程,反渗透结垢及污堵表现尤为严重。而反渗透膜一旦出现结垢或污堵,就会造成产水水质及水量下降,进而会大大降低产水周期及回收率。而严重结垢或污堵的反渗透只能通过化学清洗进行恢复,这又会造成大量的化学清洗废液及二次污染物的产生。因此开发一种简便、有效、稳定、环保的手段或方法来抑制或减缓反渗透结垢及污堵,已经成为反渗透技术领域的重要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包括反渗透膜壳23,反渗透膜壳23包括上壳体6和下壳体16,上壳体6是在上板体3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9,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28,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30,反渗透进水管24和反渗透浓水管25在上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一空腔30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26;下壳体16是在下板体37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凹槽32,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33;

所述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32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31;第一出水管34和第二出水管35在下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二空腔31相贯通;还包括原水箱1,所述原水箱1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阀门2、供水泵(3)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4、第一压力传感器5、反渗透膜壳23的反渗透进水管24连接;反渗透浓水管25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三阀门8,第一流量计11连接后,再与浓盐水箱21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另一路管道与第四阀门9连接后再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的出水口连接;第二阀门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第五阀门10,连接后与第一流量计1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出水管34依次连接第六阀门17、第二流量计19后与产水箱20连接;第二出水管35依次连接第七阀门18与第二流量计19的进水口连接;导电涂层28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连接后再与直流电源13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5、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一流量计11、第二流量计19分别通过导线与参数显示器22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实现进水及回水位置在线转换。极大的提高了装置的可操作性。

2、本实用新型在常规反渗透基础上增加了低压直流电压,其外接电源为直流电源(13),其电压范围为:10v—24v。可以通过电场效应大大减缓膜表面的离子结晶及沉积。

3、本实用新型可以两侧交替改变进出水方向,大大延长了制水周期及产水量,整体提高了回收率。

4、本实用新型降低了清洗频率,减少了清洗废液的产生,提高了环保效益。

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高了膜组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反渗透膜壳的上壳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反渗透膜壳的下壳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装置中上壳体和下壳体组合成反渗透膜壳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见图1,包括反渗透膜壳23,见图4,反渗透膜壳23包括上壳体6和下壳体16见图2,图3,上壳体6是在上板体36的下表面设置有向上的凹槽29,向上的凹槽顶壁下表面设置有导电涂层28,在导电涂层的下方设置有反渗透膜27,反渗透膜和导电涂层之间为第一空腔30,反渗透进水管24和反渗透浓水管25在上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一空腔30相贯通,在近向上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凸起26;下壳体16是在下板体37的上表面设置有向下的凹槽32,在近向下的凹槽处设置有向下的圈状凹槽33;所述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活动连接,使反渗透膜下表面与向下的凹槽32底部的上表面之间构成了第二空腔31;第一出水管34和第二出水管35在下板体内相对的位置设置并与第二空腔31相贯通;还包括原水箱1,所述原水箱1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一阀门2、供水泵(3)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管道分两路,一路与第二阀门4、第一压力传感器5、反渗透膜壳23的反渗透进水管24连接;反渗透浓水管25通过管道依次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三阀门8,第一流量计11连接后,再与浓盐水箱21连接;连接供水泵3的出水口的另一路管道与第四阀门9连接后再与第二压力传感器7的出水口连接;第二阀门4的出水口通过管道与第五阀门10,连接后与第一流量计11的进水口连接;第一出水管34依次连接第六阀门17、第二流量计19后与产水箱20连接;第二出水管35依次连接第七阀门18与第二流量计19的进水口连接;导电涂层28两端分别通过导线与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连接后再与直流电源13连接;第一压力传感器5、第二压力传感器7,第一流量计11、第二流量计19分别通过导线与参数显示器22连接。

圈状凸起26和圈状凹槽33的圈优选圆圈或矩形圈,当圈状凸起26插入圈状凹槽33时,上壳体和下壳体合在一起,组成反渗透膜壳。

本实用新型原水箱1,第一阀门2,供水泵3,第二阀门4用于调节装置运行进水压力;

第一压力传感器5,用于监视装置进水压力;

上壳体6,第二压力传感器7,主要用于监视浓水出水压力;

第三阀门8,用于调节装置运行浓水压力;

第四阀门9,第五阀门10用于进水位置调换;

第一流量计11,用于监视浓水流量;

导电涂层28,用于为装置施加电场;

直流电源13,用于为装置提供直流电源;

第一电源开关14、第二电源开关15,用于切换电流进入位置,且切换过程中两个开关只能有一个开启;

下壳体16,第六阀门17、第七阀门18,用于产水位置调换。

第二流量计19,用于产水流量监视。

导电涂层两侧均有导线连接。可以实现电流双向进入。

下壳体16两侧分布的第一出水管34、第二出水管35,可以实现水流双向流出。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抑制反渗透结垢及污堵的除盐水装置操作步骤如下:

反渗透启动阶段:打开第一阀门2,使原水箱1中原水进入供水泵3,开启第二阀门4,第三阀门8,第七阀门18。关闭第四阀门9,第五阀门10,第六阀门17。启动供水泵3,启动反渗透膜壳23,调节第二阀门4,将反渗透膜进水压力控制在0.8-0.85mpa。

装置供电阶段:第二流量计19及第一流量计11稳定后,将第一电源开关14开启,第二电源开关15关闭,启动直流电源13,初始电压设定在10v—12v。

电压调整阶段: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第一传感器5显示压力会升高及第二流量计19会出现降低,此时依照初始运行压力及产水量来调节电压,按照进水压力每升高4%-5%或产水水量降低5%-8%时,运行电压提高4v—4.5v的比例进行调节电压。

方向转换阶段:当直流电源电压达到24v时,关闭直流电源13,关闭第一电源开关14,开启第二电源开关15;关闭供水泵3;开启第四阀门9,第五阀门10,第六阀门17;关闭第二阀门4,第三阀门8,第七阀门18。再启动供水泵3。实现反渗透膜壳进出水方向对调。启动直流电源13,实现直流电流进入反渗透装置位置对调。

电压再调整阶段:方向对调完成后,进水压力会有逐渐降低或产水量逐渐回升现象,按照进水压力每降低4%-5%或产水水量升高5%-8%时,运行电压降低4v—4.5v的比例进行调节电压。

本实用新型利用水流的反向冲洗效果实现了对污堵膜组件的反向清洗,减少了有机物在膜表面的附着。同时利用直流电源对膜表面施加了电场,抑制了离子在膜表面的沉积及浓差极化层的产生。极大的减缓了膜污染的产生速度。提高了设备使用效率。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