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87678发布日期:2020-07-31 22:03阅读:4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属于环保水处理净化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逐步落实,工业企业对其污水处理系统的投资建设逐步加强。由于我们国家人均可用水量相对较低,工业用水使用成本是在逐年升高的,污水排放要求也在不断完善及严格化,国家对出水悬浮物的要求越来越严,gb3544-2008标准制浆造纸废水排放标准要求ss≤30mg/l,普通沉淀池处理后的废水悬浮物出水一般在30~50mg/l之间,出水悬浮物指标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要求。一方面,普通沉淀池为提高出水质量要求,使其表面负荷设计值较低,一般在0.4~0.6吨水/平米/天,普通沉淀池虽然采用斜板或斜管作为填料,但是由于采用静压排泥方式,在处理较大水量时(水量2000m3/d以上时),采用多泥斗排泥方式,使得各个泥斗进泥量分布不匀,每个泥斗的排泥量无法精确控制,连续长期运行容易造成泥斗排泥不匀,有的泥斗会严重积泥,造成污泥上浮,使出水悬浮物变化较大,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要求。例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6295636u一种斜板斜管沉淀池,包括沉淀容器、斜板斜管体、溢流堰,斜板斜管体设置于沉淀容器内,溢流堰设置于斜板斜管体的上方,沉淀容器设有进水口;进水口为敞开式,位于容器底部,水垂直于斜板斜管体向上流;所述溢流堰周边设有蓄水池,蓄水池连接出水口;所述溢流堰包括主壁体、高度可调壁体,高度可调壁体通过高度调节机构连接主壁体,主壁体的顶部与高度可调壁体的顶部设有柔性连接;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控制器、调节电机、调节轨道,控制器连接调节电机、液位传感器。但是该沉淀池就存在上述问题。另一方面,一般的方形沉淀池由于单侧直墙承受压力大,占地面积广,导致方型沉淀池的建设工期较长,同时成本造价较高,不利于废水处理沉淀池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所述的沉淀池主体设置有机械排泥装置,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包括位于沉淀池主体底部的刮泥器和通过传动轴连接的电机;沉淀池主体中位于刮泥器上方的部分还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的支撑架上设置有填料;所述的沉淀池主体侧壁上设置有出水槽,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上方设置有排水槽并且与出水槽连接,所述的出水槽设置有出水口;所述的沉淀池主体还包括进水装置,所述的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所述的进水管通过中心筒与泥水分离装置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中,位于电机的下方还设置有减速箱。用于保持电机的稳定性。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填料为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填料的倾角为45~78°,填料的垂直高度为200~1800mm。填料的材料可以选自聚丙烯、聚氯乙烯或玻璃钢等。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出水槽设置在沉淀池主体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泥水分离装置与刮泥器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00~30000mm。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沉淀池主体底部设置有集泥槽。用于存储刮泥器收集的污泥。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集泥槽设置有排泥管。用于将污泥排出。根据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的排水槽由单根排水槽管道或两根及两根以上的排水槽管道组成,进一步优选由4~10根排水槽管道组成。根据本实用新型,使用上述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进行废水处理时,泥水经进水管进入中心筒,经中心筒分配至泥水分离装置,在泥水分离装置中由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完成泥水分离后,通过排水槽将清水汇集到出水槽后经出水口排出,分离出的污泥下落到沉淀池主体底部,通过刮泥器将污泥收集至集泥槽中,最后通过排泥管将污泥排出。在使用上述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进行废水处理时,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可达0.8~3.5吨水/平米/天,出水悬浮物可以达到5~25mg/l。本实用新型未详尽说明的,均按本领域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水处理沉淀池的基础上经重新设计后,采用了中心进水周边出水的方式,并且将整个沉淀池分成了进水区、分离区、整流区和排泥区,在分离区设置许多密集的斜管或斜板,经过斜板或斜管分离出的污泥由于重力作用经过整流区下落到排泥区后通过机械排泥装置排出池外,而分离出清水由斜板或斜管的上部经出水槽收集后由集水槽排出池外。本实用新型结合了辐流式沉淀池与斜板或斜管沉淀池的优点,使水中悬浮杂质在斜板或斜管中进行沉淀,水沿斜板或斜管上升流动,分离出的污泥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板或斜管向下滑至排泥区,减少了池底积泥及排泥管道的淤积,可以提高沉淀效率50~60%,并且将系统出水的水中悬浮物降低至5~25mg/l。2、本实用新型整体采用了圆形结构为环形受力,解决了方形沉淀池由于单侧直墙承受压力,沉淀池建设造价较高的问题,同时较普通的平流或幅流沉淀池可以节省1/2~5/6的占地面积,大大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3、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可以将落入排泥区的污泥经排泥装置可以实现连续均匀排出,不会造成污泥堆积,保证系统连续稳定运行,将现有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0.4~0.6吨水/平米/天提高至0.8~3.5吨水/平米/天,解决了现有沉淀池只适应于小型水处理的问题,使其能够大规模的进行废水处理,同时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能力强,运行稳定等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出水装置布置简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刮泥机和集泥槽结构示意图。其中:1、电机,2、减速箱,3、传动轴,4、填料,5、支撑架,6、刮泥器,7、集泥槽,8、中心筒,9、出水口,10、出水槽,11、排水槽,12、进水管,13、沉淀池主体,14、排泥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此。实施例中所用设备为中心驱动刮泥机。实施例1一种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主体13,所述的沉淀池主体13设置有机械排泥装置,所述的机械排泥装置包括位于沉淀池主体13底部的刮泥器6和通过传动轴3连接的电机1,位于电机1的下方还设置有减速箱2;沉淀池主体13中位于刮泥器6上方的部分还设置有泥水分离装置,泥水分离装置与刮泥器6之间的垂直距离为10000mm;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包括支撑架5,所述的支撑架5上设置有填料4;所述的沉淀池主体13侧壁上设置有出水槽10,所述的泥水分离装置上方设置有排水槽11并且与出水槽10连接,所述的出水槽10设置有出水口9;所述的出水槽10设置在沉淀池主体13的内侧壁或外侧壁上;所述的排水槽11由8根排水槽管道组成。所述的沉淀池主体13还包括进水装置,所述的进水装置包括进水管12,所述的进水管12通过中心筒8与泥水分离装置连接。所述的填料4为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所述填料4的倾角为55°,填料4的垂直高度为800mm。填料的材料为聚氯乙烯。所述的沉淀池主体13底部设置有集泥槽7。用于存储刮泥器6收集的污泥;所述的集泥槽7设置有排泥管14。用于将污泥排出。使用上述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进行废水处理时,泥水经进水管12进入中心筒8,经中心筒8分配至泥水分离装置,在泥水分离装置中由填料4完成泥水分离后,通过排水槽11将清水汇集到出水槽10后经出水口9排出,分离出的污泥下落到沉淀池主体13底部,通过刮泥器6将污泥收集至集泥槽7中,最后通过排泥管14将污泥排出在使用上述带有机械排泥装置的沉淀池进行废水处理时,沉淀池的表面负荷设计值可达3吨水/平米/天,出水悬浮物可以达到30mg/l。实施例2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泥水分离装置中填料4为斜管,材料为聚丙烯,倾角设置为75°,填料4的垂直高度为1500mm。实施例3如实施例1所述,不同的是:泥水分离装置中填料4为斜管,材料为玻璃钢,倾角设置为60°,填料4的垂直高度为200mm。对比例1一种普通带有填料的沉淀池,一般为方形,泥水经一侧或两侧进入填料分离区底部,废水经填料分离后,经出水槽收集进入集水槽,通过出水口排出系统,由沉淀区沉淀的污泥进入多个积泥坑收集,然后由积泥斗排出沉淀池。由于此形沉淀池中设有多个积泥斗,由于泥斗进泥量分布不匀,而每个泥斗的排泥量无法精确控制,连续长期运行容易造成泥斗排泥不匀,有的泥斗会严重积泥,造成污泥上浮,使出水悬浮物变化较大,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对比例2一种带有排泥装置的沉淀池,采用平流式沉淀池,泥水经一侧或两侧通过布水装置进入沉淀区,经填料分离区后,分离后的水由出水槽收集进入集水槽经排水口排出。沉淀出的污泥经刮泥机收集到集泥斗排出系统,此形沉淀池采用方形设计,方形沉淀池由于单侧直墙承受压力,沉淀池建设造价较高,无法满足圆形沉淀池改造要求。对比例3一种普通沉淀池,泥水由进水管经中心岛布水进入到沉淀池,在沉淀池停留一定时间后,经沉淀池周边出水堰溢流进入出水槽中经出水口排出,污泥经刮泥机收集后由底部集泥斗排出,由于溢水没有经过填料强化分离,出水悬浮物较高,无法满足排放标准要求,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沉淀池后端增加设置砂滤系统或其他装置,以满足排放标准要求。而此工艺处理效果差,流程长,管理难度大,出水无法满足国家标准要求。试验例对实施例1和对比例1~3中处理废水的方法分别进行效果试验。待处理的废水为生化处理后经高级氧化反应后进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废水经高级氧化加药反应后废水中悬浮物浓度为600mg/l,分别按照实施例1及对比例1~3的方法进行试验,试验数据详见表1。表1项目实施例1对比例1对比例2对比例3处理前进水悬浮物mg/l600600600600处理后出水悬浮物mg/l12352650由表1可知,对比例1的出水悬浮物仅为12mg/l,而对比例1-3的出水悬浮物均在25mg/l以上,说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沉淀池可以提高废水处理的沉淀效率,并且极大的降低了出水悬浮物的浓度,使其达到国家的排放标准。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