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机油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830223发布日期:2020-08-11 21:58阅读:474来源:国知局
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机油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过滤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机油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废机油是指机油在使用中混入了水分、灰尘、其他杂油以及机器磨损产生的金属粉末等杂质,导致颜色变黑,粘度增大。机油在柴油发电机组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机油质量的好坏也大大影响着柴油发电机组性能的好坏,而在柴油发电机组组装和调试过程中会产生废机油,这些废机油对人体和对环境都会产生危害,为了减小危害,实现废机油的再次利用,也能为企业节约成本。

废机油要再生,就要使用沉降、蒸馏、酸洗、碱洗、过滤等方法除去机油里的杂质,经过提纯,添加新的添加剂,可以成为再生机油重返市场,性能不变。废机油对于润滑油要求不高的部位依然能够起到润滑的效果,比如我们自行车的链条,挖掘机、装载机等一些设备的驾驶室锁等一些机械的金属铰口都可以涂抹废机油来起到润滑、减摩、防锈的效果。由于柴油发电机组装厂中有多种型号的机器运行都需要润滑,但是在利用废机油进行润滑前需要除去废机油中颗粒杂质,避免对机械造成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机油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机油过滤装置,包括具有移动功能的储油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油箱上侧开口处的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出油口下侧设置有第二过滤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下侧设置有用于抽取过滤机油的输油组件;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具有缓冲作用的第一导油槽,第一导油槽进料口与所述储油箱上侧开口配合,所述第一导油槽出料口连接有具有吸附作用的第二导油槽,所述第二导油槽出料口连接有具有分流结构的过滤网;

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过滤网下侧且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所述储油箱中的过滤储油槽,所述过滤储油槽下侧端面处设置有方便更换滤芯的过滤板和支撑所述过滤板的导向槽,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储油槽槽边配合的密封圈,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与所述滤芯配合的过滤通孔,所述过滤储油槽上边缘设置有防倒流的折边。

所述过滤网的分流结构为中间凸起且边沿部分向上翘而形成一个环形的分流槽。

所述过滤板上设置有与密封圈配合的密封槽,所述过滤板的宽度大于所述过滤储油槽下侧平面外边缘的宽度,所述过滤板上与密封槽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当所述定位块与所述储油箱接触时,所述密封圈完全密封所述过滤储油槽与所述过滤板接触处。

所述滤芯包括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第一过滤层和第二过滤层粘连成一个整体,所述过滤通孔的边沿设置有与所述滤芯相配合的安装台阶,当所述滤芯安装在所述过滤通孔时,所述滤芯厚度不超过所述过滤板的厚度且所述滤芯的任意表面不凸出所述过滤板的任意表面。

所述输油组件包括提供抽油动力的输油泵、一端连接输油泵输出端的输油管以及控制输油管输油的阀门。

所述储油箱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容纳输油管的凹面空间。

所述输油泵的抽油口向下设置且与储油箱底面的距离为3cm-5cm。

所述导向槽上与所述过滤储油槽相对一端穿过所述储油箱的外壁。

所述第一导油槽的槽壁倾斜角度为30°~40°,所述第二导油槽的槽壁倾斜角度为50°~60°,所述第二导油槽的槽壁设置有磁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可以实现将废弃机油过滤成可利用机油,完成了废弃机油再次利用,减小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同时也节约了成本。

2)本装置从废弃机油到可利用机油的转变经过三层的过滤,可以完全除去废弃机油中的固体杂质,第二导油槽上设置有吸附作用的磁铁,可以除去废机油中的铁屑;有分流结构的过滤网可以除去颗粒较大的杂质;滤芯可以除去较小颗粒的杂质。

3)过滤网设置成中间凸起且边沿部分向上翘而形成一个环形的分流槽的形式,将以前从中间过滤变成从边缘过滤,增大了过滤的面积,增加了过滤的速度,同时,第一次过滤后的机油在滤芯上不再是从中间向其他各个方向进行流动,而是从分流槽对应的形状向中间和向外流动,达到更好的过滤效率。

4)滤芯设置成方便更换的形式,解决以前难以更换滤芯的问题,频繁更换滤芯,得到过滤后的机油质量就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过滤装置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2为过滤装置的侧视图;

图3为第一过滤组件俯视示意图;

图4为第二过滤组件俯视示意图;

图5为过滤板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图

图中,1-储油箱,2-第一导油槽,3-第二导油槽,4-过滤网,5-滤芯,6-过滤板,7-过滤储油槽,8-折边,9-连接杆,10-输油泵,11-输油管,12-阀门,13-凹面空间,14-定位块,15-第一过滤层,16-第二过滤层,17-安装台阶,18-导向槽,19-密封圈,20-密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柴油发电机组的废机油过滤装置,包括具有移动功能的储油箱1,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储油箱1上侧开口处的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出油口下侧设置有第二过滤组件,位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下侧设置有用于抽取过滤机油的输油组件。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具有缓冲作用的第一导油槽2,第一导油槽2进料口与所述储油箱1上侧开口配合,所述第一导油槽2出料口连接有具有吸附作用的第二导油槽3,所述第二导油槽3出料口连接有具有分流结构的过滤网4。第一过滤组件中连接储油箱1与过滤网4之间闭合的部分为导油槽,导油槽的形状为漏斗状,其连接口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还可以是其他多边形,其导油槽分为第一导油槽2和第二导油槽3,第一导油槽2所处的坡度平缓,可以降低废机油向下流的速度,第二导油槽3的坡度大于第一导油槽2的坡度,第二导油槽3上设置有吸附作用的磁铁,可以除去废机油中的铁屑,在废机油流动时可以减少杂质,并且第二导油槽3是活动式的,可以将其取下更换。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油槽2的槽壁倾斜角度为30°~40°,所述第二导油槽3的槽壁倾斜角度为50°~60°,其倾斜角都是槽壁与水平面的夹角,由于废机油的中含有杂质,液体粘稠,在角度较小的第一导油槽2上流动的速度较慢,起到缓冲作用;在角度较大的第二导油槽3上流动的速度较块,方便快速除去杂质中的铁屑。

优选的,所述过滤网4中间凸起且边沿部分向上翘而形成一个环形的分流槽。当废机油到达过滤网4上时,废机油首先是在分流槽中流动并先填满分流槽,废机油越添加越多时,废机油再继续向四边及待分流结构的部位流动,废机油在过滤网4中过滤也是先从分流槽开始,逐步扩散到向外围和中间进行过滤,通过过滤网4可以除去体积较大的杂质。过滤网4设置成中间凸起且边沿部分向上翘而形成一个环形的分流槽的形式,将以前从中间过滤变成从边缘过滤,增大了过滤的面积,增加了过滤的速度,同时,第一次过滤后的机油在滤芯上不再是从中间向其他各个方向进行流动,而是从分流槽对应的形状向中间和向外流动,达到更好的过滤效率。

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位于所述过滤网4下侧且通过连接杆9固定在所述储油箱1中的过滤储油槽7,所述过滤储油槽7下侧端面处设置有可更换滤芯5的过滤板6和支撑所述过滤板6的导向槽18,所述过滤板6上设置有与所述过滤储油槽7槽边配合的密封圈19,所述过滤板6上设置有与所述滤芯5配合的过滤通孔,所述过滤储油槽7上边缘设置有防倒流的折边8。

优选的,所述过滤板6上设置有与密封圈19配合的密封槽20,所述过滤板6的宽度大于所述过滤储油槽7下侧平面外边缘的宽度,所述过滤板6位于过滤储油槽7所在一端的尺寸大于所述过滤储油槽7下侧平面外边缘的尺寸,所述过滤板6上与密封槽20相对的一端设置有定位块14,当所述定位块14与所述储油箱1接触时,所述密封圈19处于完全密封所述过滤储油槽7与所述过滤板6接触处。通过密封圈20将过滤板6与过滤储油槽7接触处密封起来,防止未完成过滤的废机油直接流入到储油箱1中。定位块14的作用是限制过滤板6的安装位置,防止密封圈错过接触的位置而未起到作用。

优选的,所述导向槽18上与所述过滤储油槽7相对一端穿过所述储油箱1的外壁,可方便过滤板6拆下与安装,不会耗时耗力。

优选的,所述滤芯5包括第一过滤层15和第二过滤层16,第一过滤层15和第二过滤层16粘连成一个整体,所述过滤通孔的边沿设置有与所述滤芯(5)相配合的安装台阶17,当所述滤芯5安装在所述过滤通孔时,所述滤芯5厚度不超过所述过滤板6的厚度且所述滤芯5的任意表面不凸出所述过滤板6的任意表面。第一过滤层15为离子交换树脂,第二过滤层16为多孔陶瓷层,经过两层不同材质的过滤层进行过滤,可以完全除去废机油中的固体杂质。阶梯台的设置可以方便滤芯5的拆卸和安装。

优选的,所述输油组件包括提供抽油动力的输油泵10、输送机油的且一端连接输油泵输出端的输油管11以及控制输油管11的阀门12,所述储油箱1的外侧设置有用于容纳输油管11的凹面空间13,所述输油泵10的抽油口方向向下设置且与储油箱1底平面的距离为3cm-5cm。由于废机油长时间在储油箱1底部发生化学反应或者出现沉淀,不能直接用于润滑,所以抽油口距底面要设置一定的距离。

优选的,为了方便移动储油箱1,所以在储油箱1的底部对称设置有滚轮,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