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666451发布日期:2020-10-28 12:15阅读:83来源:国知局
冷凝回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料回收,尤其是涉及一种冷凝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气。废气不能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因为其中有毒物质及粉尘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使自然环境恶化;而且废气中还含有可再利用的成分,直接排放就不能够再利用其中的可再利用的成分,对原料的最终转化率不利。若直接对废气气体进行分离回收,所需的吸附材料较多,成本高,且回收纯度不高、处理效率低。

针对该问题,目前多采用冷凝法使废气气体冷凝成液体,对液体进行回收再作后续的处理。但大多冷凝法只经过一次冷凝处理,冷凝不充分,废气中还有不少可利用的成分没有转换为液体并被收集起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废料冷凝回收系统,能够对废气气体进行两次液化处理,使废气中更多的气体能够转变为液体,充分回收废气中的可再利用成分。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冷凝回收系统,应用于废气的回收,包括:第一回收罐,所述第一回收罐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第一管道与第二管道,所述第二壳体位于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且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之间形成用于供第一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流道,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存放所述废气的第一腔体,所述第一管道、所述第二管道均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第一冷却介质入口与第一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第一冷却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第一流道,进入所述第一流道的第一冷却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离开所述第一流道;第二回收罐,所述第二回收罐包括第三壳体,第三管道与第四管道,所述第三壳体的内部具有用于存放所述废气的第二腔体,所述第三管道与所述第四管道均与所述第二腔体连通;第五管道,所述第五管道分别与所述第一腔体、所述第二腔体连通,所述第五管道设有泵,所述泵用于将所述废气从所述第一腔体转移至所述第二腔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能够使废气在第一回收罐内被冷却而发生液化、在第二回收罐内因压力增加导致气体液化,即令气体在整个系统内发生两次液化,对废气中的可再利用成分回收充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一管道设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管道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第三管道设有第三阀门,所述第四管道设有第四阀门,所述第五管道设有第五阀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二回收罐还包括第四壳体;所述第四壳体位于所述第三壳体的外部,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之间形成用于供第二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流道,所述第四壳体上设有第二冷却介质入口与第二冷却介质出口,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进入所述第二流道,进入所述第二流道的所述第二冷却介质能够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离开所述第二流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入口设有第一介质进入阀,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入口设有第二介质进入阀,所述第一冷却介质出口设有第一介质排出阀,所述第二冷却介质出口设有第二介质排出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一管道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罐的上部,所述第三管道位于所述第二回收罐的上部,所述第五管道与所述第一腔体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第一腔体的上部,所述第五管道与所述第二腔体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第二腔体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二管道位于所述第一回收罐的底部,所述第四管道位于所述第二回收罐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三回收罐,所述第三回收罐包括第五壳体,所述第五壳体内部具有用于存放所述废气的第三腔体,所述第三腔体与所述第三管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五壳体上设有第六管道,所述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三腔体连通,所述第六管道与所述第三腔体的连通位置位于所述第三腔体的上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所述第六管道上设有第六阀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第三实施例提供的冷凝回收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某一特征被称为“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它可以直接设置、固定、连接在另一个特征上,也可以间接地设置、固定、连接、安装在另一个特征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如果涉及到“若干”,其含义是一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多个”,其含义是两个以上,如果涉及到“大于”、“小于”、“超过”,均应理解为不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以上”、“以下”、“以内”,均应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涉及到“第一”、“第二”,应当理解为用于区分技术特征,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的冷凝回收系统。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回收系统包括第一回收罐101,第二回收罐119以及第五管道114。

第一回收罐101包括第一壳体102,第二壳体103,第一壳体102与第二壳体103之间形成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一流道104,第二壳体103内部具有用于存放所述废气的第一腔体113;第一回收罐101还包括第一管道105,第二管道111,第一冷却介质入口107,第一冷却介质出口109;第一管道105设置有第一阀门106,第二管道111设置有第二阀门112,第一冷却介质入口107设置有第一介质进入阀108,第一冷却介质出口109设置有第一介质排出阀110;第二管道111位于第一回收罐101的底部,第一管道105位于第一回收罐101的上部。

第二回收罐119包括第三壳体116,第三管道118以及第四管道120,第三壳体116内部具有用于存放所述废气的第二腔体117,第四管道120设置有第三阀门121,第三管道118设有第四阀门122,第三管道118位于第二回收罐119的上部,第四管道120位于第二回收罐119的底部。

第五管道114与第一回收罐的第一腔体113、第二回收罐的第二腔体117分别连通,第五管道114上设有第五阀门115以及泵123。

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回收系统进行废气回收时,打开第一阀门106,废气气体先从第一管道105流入第一回收罐101的第一腔体113中,向第一腔体113内通入一定量的废气后关闭第一阀门106,并使第二阀门112和第五阀门115保持关闭状态,使废气暂时停留在第一腔体113中。打开第一介质进入阀108,可以使冷却介质从第一冷却介质入口107中进入第一流道104内。第一冷却介质进入第一流道104后,可保持第一介质进入阀108和第一介质排出阀110关闭,使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04内停留,废气通过热传导将热量传递给第一冷却介质,第一冷却介质对第一腔体11内的废气进行冷却;或者同时打开第一介质进入阀108和第一介质排出阀110,使第一冷却介质不断地从第一介质进入阀108进入第一流道104和从第一介质排出阀110离开第一流道104,对流换热的换热效率一般比热传导的换热效率高,因此第一冷却介质在第一流道104内不断流动时,能吸收的废气的热量更多,冷却效果更好。此外,亦可根据待处理气体的成分的物理性质,调整使用的冷却介质的种类、温度,以达到合适的冷却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后,废气的热量传递给冷却介质,废气温度降低,废气中的某些气体组分温度低于该组分的露点温度后,该气体组分会冷凝成液体,并因重力作用汇聚在第一腔体113的底部,此时可以打开第二阀门112,液体可因重力作用沿第二管道111内从第一腔体113流出,流出的液体可用预先设置好的容器或装置收集起来。

废气在第一回收罐101中进行了第一次冷却后,仍有部分气体呈气态,没有冷凝为液体。使第一阀门106和第二阀门112保持关闭状态,然后打开第五管道114上的第五阀门115,并开启泵123,停留在第一腔体113内的气体在泵123的作用下被抽取至第二回收罐119的第二腔体117中;泵在输送气体时亦对气体做功,使其压力增加;在泵将气体输送至第二回收罐的过程中,需使第三阀门121、第四阀门122保持关闭状态,随着气体不断从第一腔体113流向第二腔体117内,第二腔体117内的气体压力逐渐增加,气体因为压力的升高,体积被压缩,部分气体液化;液体因重力作用汇聚在第二腔体117的底部,此时可以打开第三阀门121,液体可因重力作用沿第四管道120从第二腔体117流出,流出的液体同样可用预先设置好的容器或装置收集起来。剩余的在第二腔体117内没有被液化的气体可从第三管道118排出。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管道111设置在第一回收罐101的底部,第四管道120设置在第二回收罐119的底部,便于液体流出;考虑到气体密度较低,在密闭容器内一般会停留在容器的上方,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道105设置在第一回收罐101的上部,第三管道118设置在第二回收罐119的上部,第五管道114与第一腔体113、第二腔体117的连通位置分别位于第一回收罐101的上部和第二回收罐119的上部,这样设置有利于气体的流动和转移。

第二实施例: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回收系统,第二回收罐119还包括第四壳体206,第二冷却介质入口204以及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02;所述第四壳体206与第三壳体116之间形成供冷却介质流动的第二流道201。第二冷却介质可从第二冷却介质入口204进入第二流道201,从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02流出第二流道201;第二冷却介质入口204设有第二介质进入阀205,第二冷却介质出口202设有第二介质排出阀203,第二介质进入阀205控制第二冷却介质入口204的开启和关闭,第二介质排出阀203控制第二冷却介质出口的开启和关闭,从而实现对第二冷却介质进出第二流道201的控制;在第二流道201内的第二冷却介质可以对第二腔体117内的气体进行冷却,通过降温使气体液化,与第一实施例中靠压力增加使气体液化的手段相比,对气体的冷凝效率更高。

本实施例中,第二冷却介质与进第一冷却介质在种类、使用时的温度等方面可以不同,具体可根据需要回收的气体组分的物理性质作出调整。

第三实施例:

参照图3,本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的技术特征包括:本实施例的冷凝回收系统还包括第三回收罐301,第三回收罐301包括第五壳体302,第五壳体302内部具有用于存放所述废气的第三腔体303,所述第三腔体303与所述第三管道118连通,所述第三回收罐301还设有第六管道304,第六管道304与第三腔体303连通且连通位置位于第三腔体的上部,便于气体排出;第六管道304处还设有第六阀门305,以控制气体是否从第三腔体303中排出。第三回收罐作用是作为剩余气体的缓存罐,避免废气直接排放对环境造成破坏。气体在第一回收罐101和第二回收罐119经过冷凝后,不可避免地仍有未被冷凝的气体;这些气体通过第三管道118从第二回收罐119流向第三回收罐301后并在第三回收罐301内暂时存放(气体存放时需关闭第六阀门305以及第四阀门122),等待后续的处理。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此外,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