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243014发布日期:2021-03-12 13:18阅读:1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



背景技术:

沉砂装置是采用物理法将砂粒从污水中沉淀分离出米的一个预处理单元,其作用是从污水中分离出相对密度大于1.5且粒径为0.2以上的颗粒物质。沉砂装置一般设在提升设备和处理设施之前,以保护水泵和管道免受磨损,防止后续构筑物的堵塞和污泥处理构筑物容积的缩小。现有的沉砂装置一般分为静置式沉砂和旋转离心式沉砂。

公开号为cn208927691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该装置利用污水的动能给搅拌器驱动提供动力,实现离心沉沙,然后将砂石排出,但是由于离心力较弱,仍旧会有较多轻质的细砂会随着水流流走,对砂石的分离效果不佳,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包括处理箱,处理箱的一侧固定连接进水管,所述处理箱内固定连接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将处理箱内分隔成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一级分离室、二级分离室以及三级分离室,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的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排水口和第二排水口,进水管的一端延伸至一级分离室内并固定连接喷出头,一级分离室内设有沉降除砂机构,二级分离室内设有旋转除砂机构,三级分离室内设有排出机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沉降除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隔板和处理箱之间的沉降板,沉降板的顶部波形设置,沉降板上开设有多个沉降孔,处理箱内的底端固定连接斜台,斜台贯穿第一隔板且位于一级分离室和二级分离室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喷出头的上方设有两个第一挡板,第一挡板倾斜设置,第一挡板的一端与处理箱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挡板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侧板,侧板与第一隔板之间设有沉降通道,第一挡板与处理箱的连接处开设有通水口,两个第一挡板之间的侧板上开设有沉砂口。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旋转除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之间的聚集座,处理箱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搅拌杆,搅拌杆的外侧固定连接多个搅拌桨,第一排水口与搅拌杆之间设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与处理箱内的顶部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斜台与聚集座之间固定连接挡罩,斜台上方的第一隔板上以及挡罩上均贯穿设有开口,聚集座的顶部为漏斗状,聚集座上开设有分离通道,聚集座和挡罩内设有间歇排放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间歇排放装置包括设置于分离通道内的第二阻隔板和挡罩上开口内的第二阻隔板,聚集座内设有内腔,第一阻隔板的顶端固定连接升降杆,升降杆位于内腔内部,升降杆的侧边转动连接连杆,连杆远离升降杆的一端与第二阻隔板转动连接,升降杆的顶端与内腔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复位弹簧,内腔内固定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驱动齿轮,升降杆的一侧固定设有与驱动齿轮相啮合的侧齿,驱动齿轮为非全齿齿轮。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阻隔板靠近升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导杆,导杆的外部套设并滑动连接导座,导座与聚集座固定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出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隔板和处理箱内侧壁之间的分隔座,分隔座上方的处理箱侧边固定连接第一排水管,分隔座的下方设有排渣装置,排渣装置连接第二排水管。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排渣装置包括固定筒,固定筒的两端分别与处理箱、第二隔板固定连接,固定筒内同轴设有中转柱,中转柱的外侧固定连接多个过滤网板,第二排水管的一端与固定筒内的下部相连通,且第二排水管的端部固定连接滤布。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之处:本发明通过设置沉降除砂机构能够将粗砂进行直接自然沉降,通过设置旋转除砂机构能够以旋转的方式实现轻砂的聚集,然后通过间歇排放装置实现粗砂与轻砂的间歇排放,对污水中的砂石采用分级分离的技术手段,分离效果明显,除砂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中间歇排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中排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处理箱;2、进水管;3、喷出头;4、第一隔板;5、第二隔板;6、第一挡板;7、通水口;8、侧板;9、沉降通道;10、沉降板;11、沉降孔;12、斜台;13、第一排水口;14、第二挡板;15、第一驱动电机;16、搅拌杆;17、搅拌桨;18、聚集座;19、分离通道;20、间歇排放装置;21、挡罩;22、分隔座;23、第二排水口;24、第一排水管;25、第一阻隔板;26、升降杆;27、复位弹簧;28、驱动齿轮;29、第二阻隔板;30、连杆;31、导杆;32、导座;33、排渣装置;34、旋钮;35、固定筒;36、中转柱;37、过滤网板;38、第二排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砂装置,包括处理箱1,处理箱1的一侧固定连接进水管2,所述处理箱1内固定连接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将处理箱1内分隔成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一级分离室、二级分离室以及三级分离室,第一隔板4与第二隔板5的顶部分别开设有第一排水口13和第二排水口23,进水管2的一端延伸至一级分离室内并固定连接喷出头3,一级分离室内设有沉降除砂机构,二级分离室内设有旋转除砂机构,三级分离室内设有排出机构。

所述沉降除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隔板4和处理箱1之间的沉降板10,沉降板10的顶部波形设置,沉降板10上开设有多个沉降孔11,处理箱1内的底端固定连接斜台12,斜台12贯穿第一隔板4且位于一级分离室和二级分离室内。

所述旋转除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隔板4和第二隔板5之间的聚集座18,处理箱1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驱动电机15,第一驱动电机15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搅拌杆16,搅拌杆16的外侧固定连接多个搅拌桨17,第一排水口13与搅拌杆16之间设有第二挡板14,第二挡板14与处理箱1内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斜台12与聚集座18之间固定连接挡罩21,斜台12上方的第一隔板4上以及挡罩21上均贯穿设有开口,聚集座18的顶部为漏斗状,聚集座18上开设有分离通道19,聚集座18和挡罩21内设有间歇排放装置20。

所述间歇排放装置20包括设置于分离通道19内的第二阻隔板29和挡罩21上开口内的第二阻隔板29,聚集座18内设有内腔,第一阻隔板25的顶端固定连接升降杆26,升降杆26位于内腔内部,升降杆26的侧边转动连接连杆30,连杆30远离升降杆26的一端与第二阻隔板29转动连接,升降杆26的顶端与内腔的顶部之间固定连接复位弹簧27,内腔内固定连接第二驱动电机,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驱动齿轮28,升降杆26的一侧固定设有与驱动齿轮28相啮合的侧齿,驱动齿轮28为非全齿齿轮。

所述第二阻隔板29靠近升降杆26的一端固定连接导杆31,导杆31的外部套设并滑动连接导座32,导座32与聚集座18固定连接。

所述排出机构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隔板5和处理箱1内侧壁之间的分隔座22,分隔座22上方的处理箱1侧边固定连接第一排水管24,分隔座22的下方设有排渣装置33,排渣装置33连接第二排水管38。

所述排渣装置33包括固定筒35,固定筒35的两端分别与处理箱1、第二隔板5固定连接,固定筒35内同轴设有中转柱36,中转柱36的外侧固定连接多个过滤网板37,第二排水管38的一端与固定筒35内的下部相连通,且第二排水管38的端部固定连接滤布。

实施例2

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的其它内容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喷出头3的上方设有两个第一挡板6,第一挡板6倾斜设置,第一挡板6的一端与处理箱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挡板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侧板8,侧板8与第一隔板4之间设有沉降通道9,第一挡板6与处理箱1的连接处开设有通水口7,两个第一挡板6之间的侧板8上开设有沉砂口。

本发明在实施过程中,污水从进水管2中进入处理箱1内部的一级分离室内,污水喷出时被第一挡板6进行阻挡,减缓其动能,然后污水中的砂石下落并穿过沉降孔11进入沉降板10的下方,污水从通水口7上溢释放,污水中含有的剩余少量砂石顺着第一挡板6从沉降通道9再次下落,实现二次除砂,二次除砂后的污水从第一排水口23进入二级分离室内,启动第一驱动电机15带动搅拌桨17转动实现搅拌,搅拌桨17在转动时在二级分离室内使砂石集中在聚集座的中央,然后启动第二驱动电机带动驱动齿轮28转动,驱动齿轮28间歇性的与升降杆26啮合,在复位弹簧27的作用下,升降杆26做上下往复运动,升降杆26在上下移动时,一方面拉动第二阻隔板29做水平往复运动,另一方面带动第一阻隔板25做上下往复运动,在第二驱动电机带动驱动齿28轮转一圈时,可实现短时快速的砂石排放。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