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09660发布日期:2021-05-11 15:03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水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性质发生变化,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水体功能遭到破坏。近年来,我国环保部门在水源保护方面作了大量的防治和治理工作,但是,由于污染源数量的庞大以及现有条件的制约,全国水源污染仍呈恶化趋势,目前,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由此可见,虽然近年来我国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不少江河湖泊的水质仍在逐渐变差。在我国淡水资源本来就十分紧缺的前提下,未受污染的淡水水源越来越少。也就是说,我国自来水厂不得不面临着使用更多水质不符合要求的受污染原水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在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为了使池内的微生物正常活动,在池内底部设有曝气装置。

但目前由于污水储泥池较大,用曝气搅拌方法使泥浆混合,气源为压空,管道只有一球阀控制气量,但一直不断持续曝气,造成压空浪费,持续曝气使泥浆絮体破碎,降低了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通过在储泥池底部设置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输气管道连接,所述输气管道连接储气罐,并且在所述输气管道上设置气动阀,所述气动阀连接有时间控制器,通过所述时间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动阀的开启或关闭,使得所述曝气装置定时曝气一定时间。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包括:

储泥池,所述储泥池包括池体,曝气装置和搅拌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管道和多个曝气头,所述多个曝气头分布在所述曝气管路上;

输气管道,所述输气管道的一端连接所述曝气装置,所述输气管道上设置有气动阀;

时间控制器,所述时间控制器连接所述气动阀,所述时间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动阀;

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输气管道的另一端;

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所述储气罐。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泥池还包括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置在所述池体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泥池还包括气压表和泄气阀,所述气压表和所述泄气阀设置在所述池体的顶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道连接所述输气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曝气管道设置在所述储泥池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泥池内设置有污泥阻挡滤网。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泥阻挡滤网设置在所述储泥池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污泥阻挡滤网位于所述曝气装置的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转轴和搅拌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电机连接所述搅拌转轴,所述搅拌杆连接所述搅拌转轴。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出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通过在所述储泥池底部设置曝气装置,并且所述储泥池内还设置有搅拌装置,通过曝气搅拌使得泥浆混合,并且还设置有输气管道,所述输气管道一端连接所述曝气装置,另一端连接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还连接有空气压缩机,通过空气压缩机压缩空气,并将空气输送到曝气装置对所述储泥池进行曝气作用,并且在所述输气管道上设置气动阀,所述气动阀连接有时间控制器,通过所述时间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动阀的开启或关闭,对所述储泥池定时进行曝气工作,避免了持续不断曝气使得泥浆絮体破碎,提高了处理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污水污泥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00-处理系统;10-储泥池;11-池体;12-进料口;13-气压表;14-泄气阀;15-搅拌装置;16-曝气装置;17-污泥阻挡滤网;151-搅拌电机;152-搅拌转轴;153-搅拌杆;161-曝气管道;162-曝气头;20-输气管道;30-储气罐;40-空气压缩机;50-气动阀;60-时间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构想,遂图式中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中有关的组件而非按照实际实施时的组件数目、形状及尺寸绘制,其实际实施时各组件的型态、数量及比例可为一种随意的改变,且其组件布局型态也可能更为复杂。

在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为了使池内的微生物正常活动,在池内底部设有曝气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储泥池底部设置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与输气管道连接,所述输气管道连接储气罐,并且在所述输气管道上设置气动阀,所述气动阀连接有时间控制器,通过所述时间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动阀的开启或关闭,使得所述曝气装置定时曝气。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系统100包括储泥池10,所述储泥池10包括池体11,进料口12,气压表13和泄气阀14。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料口12设置在所述池体11的顶部,所述气压表13设置在所述池体11的顶部,用于测量所述池体11内的气压,所述泄气阀14设置在所述池体11的顶部,用于调节所述池体11内的气压,当所述池体11内的气压过高时,打开所述泄气阀14,排出所述池体11内的气体,降低所述池体11内的气压,保证所述储泥池10的安全性。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泥池10还包括一搅拌装置15,所述搅拌装置15包括搅拌电机151,搅拌转轴152和多个搅拌杆15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电机151设置在所述储泥池10的顶部,所述搅拌电机151通过焊接固定连接在所述储泥池10的顶部,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搅拌电机151还可例如通过紧固螺栓固定连接在所述储泥池的顶部。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搅拌转轴152连接在所述搅拌电机151的输出转轴上,通过所述搅拌电机151的输出转轴带动所述搅拌转轴152的选择,所述多个搅拌杆153固定连接在所述搅拌转轴152上,通过所述搅拌装置15搅拌,使得储泥池10内泥浆混合。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泥池10还包括一曝气装置16,所述曝气装置16包括曝气管道161和多个曝气头162,所述多个曝气头162分布连接在所述曝气管道161上,曝气工作时,气体通过所述曝气管道161从多个曝气头162中喷出进行曝气。

如图1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泥池10内还设置有一污泥阻挡滤网17,所述污泥阻挡滤网17设置在所述储泥池10的底部,所述污泥阻挡滤网17位于所述曝气装置16和搅拌装置15之间,所述污泥阻挡滤网17位于所述曝气装置16的上方,用于阻挡污泥,防止污泥堵塞所述曝气头162。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处理系统100还包括输气管道20,储气罐30和空气压缩机40,所述输气管道20的一端连接所述曝气装置16,另一端连接所述储气罐30,所述储气罐30还连接有空气压缩机40,所述空气压缩机40压缩空气,将压缩空气存储到所述储气罐30中,所述压缩空气经过输气管道20输送到所述曝气装置16中,经过所述曝气管道161从所述曝气头162中喷出,进行曝气工作。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管路20上还设置有气动阀50和时间控制器60,通过所述气动阀50的开启或关闭控制曝气装置16曝气工作的开始或停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气动阀50连接时间控制器60,所述时间控制器60控制所述气动阀50定时开启或关闭,从而控制曝气装置16的工作时间。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时间控制器60设置为每隔60秒控制所述气动阀50开启一次,每次开始时间持续10秒,所述气动阀50开启10秒后所述时间控制器60控制所述气动阀50关闭,停止曝气工作,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时间控制器60例如设置为每隔40秒控制所述气动阀50开启一次,每次开始时间持续20秒,避免了持续曝气使得泥浆絮体破碎,提高了污泥污水处理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水污泥处理系统,通过在所述储泥池内设置搅拌装置,搅拌装置对所述储泥池内的泥浆搅拌,使其混合,通过在所述储泥池内设置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包括曝气管道和多个曝气喷头,所述曝气装置对所述储泥池进行曝气工作,并且还设置有空气压缩机,储气罐和输气管道,所述空气压缩机连接所述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连接所述输气管道,所述输气管道连接所述曝气装置的曝气管道,使得压缩空气经过输气管道和曝气管道从所述曝气头喷出,进行曝气工作,并且在所述输气管道上设置有气动阀,所述气动阀连接时间控制器,所述时间控制器通过控制所述气动阀的开启或关闭来控制曝气装置曝气工作的开始和结束,通过所述时间控制器控制所述气动阀定时开启和关闭,使得曝气装置进行定时曝气,避免了一直持续不断曝气使得所述储泥池内泥浆絮体破碎,从而提高了污泥污水的处理效果。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