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69681发布日期:2021-01-29 23:21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度传感器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恒温槽特别适用于需要维持低温、常温条件下工作的化学、生物、物理实验室,是医药卫生、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冶金工业、大专院校、科研、遗传工程、高分子工程等实验室的必备设备,而在温度传感器检测设备中恒温槽也是占据重要地位的,可是恒温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液体挥发,传感器带液等因素,液位可能出现低于运行要求的现象,实际使用中,需要人工定期检查液位状态并进行补液,操作繁琐,可靠性差,对于多个恒温槽一体的试验装置,如果长期同时运行,需要一种自动补液装置,为此我们设计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解决了现有的不足之处,恒温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由于液体挥发,传感器带液等因素,液位可能出现低于运行要求的现象,实际使用中,需要人工定期检查液位状态并进行补液,操作繁琐,可靠性差,对于多个恒温槽一体的试验装置,如果长期同时运行,需要一种自动补液装置。
[0004]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包括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第三恒温槽以及储液箱,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从左到右依次放置,所述储液箱安装在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后方,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与储液箱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
[0005]
所述自动补液结构,包括:第一恒温槽进液管、第二恒温槽进液管、第三恒温槽进液管、一进三出电磁阀、齿轮泵、抽液管以及输送管;
[0006]
所述齿轮泵安装在储液箱上方,所述齿轮泵一端通过抽液管与储液箱内部连接,所述齿轮泵另一端通过输送管与一进三出电磁阀连接,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左端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与第一恒温槽连通,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下端通过第二恒温槽进液管与第二恒温槽连接,所述一进三出电磁阀右端通过第三恒温槽进液管与第三恒温槽连通。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均设有一层加热层。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上端设有上限液位传感器。
[0009]
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下端设有下限液位传感器。
[0010]
优选的,所述第一恒温槽、第二恒温槽以及第三恒温槽内部后端均开设有溢流口,
所述溢流口通过倾斜箱与储液箱连通。
[0011]
优选的,所述储液箱左侧外壁上设有控制器。
[0012]
有益效果
[0013]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案设计一种新型恒温槽自动补液设备,将几个温度段的高精度恒温槽使用一套储液补液系统,自动进行补液,设计上下液位传感器,可以对恒温槽内的液位进行测量,设计溢流口和倾斜箱可以将溢流出的液体进入到补液箱,不浪费,达到一种循环效果,设计自动补液结构,采用一进三出电磁阀,实现一套系统对三个恒温槽进行分时补液,不用人为的进行补液,大大的时间,且操作更加简单,可以自动完成多个恒温槽的液位检测与自动补液,提高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运行可靠性。
附图说明
[0014]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内部结构主视机构示意图。
[0015]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正常状态下的左视机构示意图。
[0016]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的正常状态下的主视机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第一恒温槽;2-第二恒温槽;3-第三恒温槽;4-储液箱;5-第一恒温槽进液管;6-第二恒温槽进液管;7-第三恒温槽进液管;8-一进三出电磁阀;9-齿轮泵;10-抽液管;11-输送管;12-加热层;13-上限液位传感器;14-下限液位传感器;15-溢流口;16-倾斜箱;17-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9]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恒温槽自动循环补液设备,包括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第三恒温槽3以及储液箱4,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从左到右依次放置,储液箱4安装在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后方,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与储液箱4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
[0020]
需要说明的是,首先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编码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分别是用于进行不同温度端的检测的地方,储液箱4用于进行储存液体,进行存放的地方,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与储液箱4之间设有自动补液结构,自动补液结构用于进行自动补液,不在需要人为盯着,提高了工作人员的
效率。
[0021]
自动补液结构,包括: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一进三出电磁阀8、齿轮泵9、抽液管10以及输送管11;
[0022]
齿轮泵9安装在储液箱4上方,齿轮泵9一端通过抽液管10与储液箱4内部连接,齿轮泵9另一端通过输送管11与一进三出电磁阀8连接,一进三出电磁阀8左端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与第一恒温槽1连通,一进三出电磁阀8下端通过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与第二恒温槽2连接,一进三出电磁阀8右端通过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与第三恒温槽3连通;
[0023]
需要说明的是,齿轮泵9用于进行抽取液体,通过抽液管10可以抽取储液箱4内部的液体,然后通过输送管11进行输送,一进三出电磁阀8用于进行控制输送的管道,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以及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分别用于连通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的作用,具体流程为,在使用时,接通外置电源,工作人员通过安装在其上的与之相匹配的编辑有控制程序的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控制操作,操作完毕后,进行待机,开始工作时,工作人员,通过控制器17启动,当设备运行时,当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内的某个下限液位传感器14检测到液位不足时,会发出信号给给控制器17,控制器17会控制齿轮泵9通过抽液管10抽取储液箱4内部的液体,然后通过输送管11进行输送,然后通过控制器17控制一进三出电磁阀8进行控制,对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或者第三恒温槽3通过第一恒温槽进液管5、第二恒温槽进液管6或第三恒温槽进液管7进行补液处理,当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或者第三恒温槽3内的上限液位传感器13检测到上限时,会发出信号给控制器17,控制器17会控制齿轮泵9停止和一进三出电磁阀8关闭,完成全部流程。
[0024]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的,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内部均设有一层加热层12,加热层12用于进行加热的作用。
[0025]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的,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内部上端设有上限液位传感器13,上限液位传感器13用于检测液体的上限并发出信号。
[0026]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的,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内部下端设有下限液位传感器14,下限液位传感器14用于进行检测液体的下限并发出信号。
[0027]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的,第一恒温槽1、第二恒温槽2以及第三恒温槽3内部后端均开设有溢流口15,溢流口15通过倾斜箱16与储液箱4连通,通过溢流口15可以在再热时进行加热溢出,通过倾斜箱16可以进行排出,并将排出去的液体输送到补液箱4放置浪费。
[0028]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的,储液箱4左侧外壁上设有控制器17,控制器17用于进行控制。
[002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0]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