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释剂生产用高效混合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90750发布日期:2022-09-21 03:03阅读:71来源:国知局
稀释剂生产用高效混合搅拌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稀释剂生产技术领域,特指一种稀释剂生产用高效混合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2.稀释剂广泛应用涂料、油墨、颜料、胶粘剂等化工产品;现有的稀释剂生产是通过搅拌装置将多种原料进行搅拌混合,使之成为一种混合物或适宜稠度,传统活性稀释剂搅拌装置是再将多种原料注入装置内,直至装置内的液体至一定液位后再进行搅拌,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14764993u的一种活性稀释剂调配搅拌装置,但是这类搅拌装置的搅拌效率并不高,需要长时间搅拌才能确保稀释剂的均匀,从而拉长了稀释剂的生产周期。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且效率高混合均匀的稀释剂生产用搅拌装置。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稀释剂生产用高效混合搅拌装置,包括带搅拌腔室的装置本体,扣合在装置本体上的上盖,在装置本体的底部设置有搅拌电机,搅拌电机的电机轴固定有延伸入搅拌室内的搅拌轴,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桨叶,还包括:
5.进料混合室,进料混合室形成在上盖的下端的中部,且在进料混合室的底部设置有卸料口,在上盖上端设置有与进料混合室连通的进料口;进料混合室由金属材料的罩壳结构固定在上盖下端形成;
6.混合电机,混合电机设置在上盖上端的中部,
7.混合轴,混合轴固定设置在混合电机的电机轴上,且穿过上盖并延伸入进料混合室内。
8.混合桨叶,混合桨叶设置在混合轴位与进料混合室内的位置上。
9.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进料混合室用与对进入搅拌腔室内的混合物起承接作用,再通过混合电机及混合桨叶对进入的混合物进行预搅拌,从而实现边搅拌边进料,确保进入搅拌腔室内溶液的均匀度,从而能节省搅拌轴的搅拌时间,进而缩短生产周期。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
11.增厚内层,增厚内层设置在搅拌腔室内,且从搅拌腔室的中上部延伸至搅拌腔室的底部,并在增厚内层上设置流通道。增厚内层由金属材料通过焊接固定在搅拌腔室内。
1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在增厚内层上设置流通道,从而能确保搅拌腔室内的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的循环,通过搅拌桨叶及搅拌轴旋转形成使溶液流动,为溶液进入流通道及循环提供了动力。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流通道包括
14.中部流通道,中部流通的两端分别连通增厚内层的上端及中部,
15.下部流通道,下部流通道的两端分别连筒增厚内层的上端与底部。且中部流通道及下部流通道呈交替分布。
1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部流通道的设置能确保搅拌腔室内上层溶液与中层溶液的循环,下部流通道的设置能确保搅拌腔室内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的循环,从而确保搅拌的均匀度。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增厚内层的上端设置有斜面切削部,斜面切削部由装置本体内壁向装置本体中部方向倾斜,中部流通道及下部流通道的上端均从斜面切削部上穿出。而搅拌腔室内的溶液最好淹没斜面切削部。
1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设置斜面切削部能使中部流通道及下部流通道得进端的端口面积增大,从而确保溶液的进入及溶液的进入流量。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增厚内层下端设置有向搅拌腔室底部中间延伸的弧形延伸部,下部流通道从弧形延伸部上穿入。
20.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弧形延伸部,且下部流通道从弧形延伸部,从而确保上层溶液能流向搅拌腔室底部的中部,从而确保混合的效果。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中部流通道与下部流通道的截面均呈圆形,且从上至下通道直径递减。
22.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部流通道与下部流通道的通道直径从上至下递减,从而能使进入提高流出通道溶液的流速。
2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进料混合室上端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下料口,在进料混合室内设置壁上设置有上限液位传感器,并在卸料口上设置有卸料电磁阀。上限液位传感器感应的高度大于下料口的设置高度。
24.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常态下卸料电磁阀为关闭装置,流入进料混合室内的混合物从下料口流入搅拌腔室内,从而能使得溶液能在混合腔室内暂时停留搅拌,从而确保良好的混合效果;而当液位传感器感应到液位过高时才开启卸料电磁阀,以防止进料的流速过高而导致进料混合室内的溶液累积过多的情况出现。
2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在上盖上端设置有若干进料混合室连通的进料口,进料口按圆周圆周均匀分布,且在进料口上设置有进料电磁阀。进料电磁阀选用流量可控的阀门,从而能确保不同比重的原材料能更均匀得进入进料混合室。
26.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设置多个进料口,没一个进料口连接一种原料的进料管,从而能在原料不混合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进行预搅拌,从而进一步确保生产的效率。
2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混合桨叶呈螺旋状,包括第一螺旋桨叶及第二螺旋桨叶,第一螺旋桨叶的直径大于第二螺旋桨叶的直径。第一螺旋桨叶及第二螺旋桨叶均为螺旋杆状结构,且第二螺旋桨叶位于第一螺旋桨叶的内侧。
28.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通过双螺旋桨叶的设置能确保混合腔室内的混合效果,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混合的效率。
29.搅拌装置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和控制电路等;装置中的电磁阀及电机均由控制器编程控制,而液位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液位信息通过传输线传送至控制器。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1.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部件名称:1-装置本体、2-上盖、3-进料混合室、4
‑ꢀ
卸料口、5-混合电机、6-混合轴、8-增厚内层、9-中部流通道、10-下部流通道、 11-斜面切削部、12-弧形延伸部、13-下料口、14-上限液位传感器、15-进料电磁阀、16-第一螺旋桨叶、17-第二螺旋桨叶。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
33.实施例一
34.一种稀释剂生产用高效混合搅拌装置,包括带搅拌腔室的装置本体1,扣合在装置本体1上的上盖2,在装置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搅拌电机,搅拌电机的电机轴固定有延伸入搅拌室内的搅拌轴,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桨叶,还包括:
35.进料混合室3,进料混合室3形成在上盖2的下端的中部,且在进料混合室 3的底部设置有卸料口4,在上盖2上端设置有与进料混合室3连通的进料口;进料混合室3由金属材料的罩壳结构固定在上盖2下端形成。
36.混合电机5,混合电机5设置在上盖2上端的中部,
37.混合轴6,混合轴6固定设置在混合电机5的电机轴上,且穿过上盖2并延伸入进料混合室3内。
38.混合桨叶,混合桨叶设置在混合轴6位与进料混合室3内的位置上。
39.通过进料混合室3用与对进入搅拌腔室内的混合物起承接作用,再通过混合电机5及混合桨叶对进入的混合物进行预搅拌,从而实现边搅拌边进料,确保进入搅拌腔室内溶液的均匀度,从而能节省搅拌轴的搅拌时间,进而缩短生产周期。
40.实施例二
4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还包括
42.增厚内层8,增厚内层8设置在搅拌腔室内,且从搅拌腔室的中上部延伸至搅拌腔室的底部,并在增厚内层8上设置流通道。增厚内层8由金属材料通过焊接固定在搅拌腔室内。
43.通过在增厚内层8上设置流通道,从而能确保搅拌腔室内的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的循环,通过搅拌桨叶及搅拌轴旋转形成使溶液流动,为溶液进入流通道及循环提供了动力。
44.实施例三
45.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流通道包括
46.中部流通道9,中部流通的两端分别连通增厚内层8的上端及中部,
47.下部流通道10,下部流通道10的两端分别连筒增厚内层8的上端与底部。且中部流通道9及下部流通道10呈交替分布。
48.通过中部流通道9的设置能确保搅拌腔室内上层溶液与中层溶液的循环,下部流通道10的设置能确保搅拌腔室内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的循环,从而确保搅拌的均匀度。
49.实施例四
50.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增厚内层8的上端设置有斜面切削部11,斜面切削部11由装置本体1内壁向装置本体1中部方向倾斜,中部流通道9及下部流通道10的上端均从斜面切削部11上穿出。而搅拌腔室内的溶液最好淹没斜面切削部11。
51.通过设置斜面切削部11能使中部流通道9及下部流通道10得进端的端口面积增大,从而确保溶液的进入及溶液的进入流量。
52.实施例五
53.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增厚内层8下端设置有向搅拌腔室底部中间延伸的弧形延伸部12,下部流通道10从弧形延伸部12上穿入。
54.通过设置弧形延伸部12,且下部流通道10从弧形延伸部12,从而确保上层溶液能流向搅拌腔室底部的中部,从而确保混合的效果。
55.实施例六
56.在实施例五的基础上进一步:中部流通道9与下部流通道10的截面均呈圆形,且从上至下通道直径递减。
57.通过中部流通道9与下部流通道10的通道直径从上至下递减,从而能使进入提高流出通道溶液的流速。
58.实施例七
59.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进一步:在进料混合室3上端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下料口13,在进料混合室3内设置壁上设置有上限液位传感器14,并在卸料口 4上设置有卸料电磁阀。上限液位传感器14感应的高度大于下料口13的设置高度。
60.通过常态下卸料电磁阀为关闭装置,流入进料混合室3内的混合物从下料口13流入搅拌腔室内,从而能使得溶液能在混合腔室内暂时停留搅拌,从而确保良好的混合效果;而当液位传感器感应到液位过高时才开启卸料电磁阀,以防止进料的流速过高而导致进料混合室3内的溶液累积过多的情况出现。
61.实施例八
62.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上盖2上端设置有若干进料混合室3连通的进料口,进料口按圆周圆周均匀分布,且在进料口上设置有进料电磁阀15。进料电磁阀15选用流量可控的阀门,从而能确保不同比重的原材料能更均匀得进入进料混合室3。
63.通过设置多个进料口,没一个进料口连接一种原料的进料管,从而能在原料不混合的情况下也能很好的进行预搅拌,从而进一步确保生产的效率。
64.实施例九
65.在实施例八的基础上进一步:混合桨叶呈螺旋状,包括第一螺旋桨叶16及第二螺旋桨叶17,第一螺旋桨叶16的直径大于第二螺旋桨叶17的直径。第一螺旋桨叶16及第二螺旋桨叶17均为螺旋杆状结构,且第二螺旋桨叶17位于第一螺旋桨叶16的内侧。
66.通过双螺旋桨叶的设置能确保混合腔室内的混合效果,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混合的效率。
67.搅拌装置还包括外设的控制柜,控制柜内设置有控制器和控制电路等;装置中的电磁阀及电机均由控制器编程控制,而液位传感器将感应到的液位信息通过传输线传送至控制器。
68.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