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793233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丘陵坡地使用的节水灌溉设备,尤其是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广大丘陵地区地下水资源贫乏,坡耕地面积大,田高水低,故干旱成为了制约丘陵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如何充分利用季节性降雨的丰富水资源,解决丘陵地区田高水低与坡耕地的干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 101933449 A公开了一种用于丘陵坡地的集雨节灌系统,解决了丘陵区降雨较丰富、但由于时空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季节性干旱问题,并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但是,由于丘陵地带雨季的地表径流泥沙含量大,故在收集地表径流进行灌溉时,常常会出现泥沙堵塞灌溉管路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常使用沉淀池对灌溉用水进行泥沙过滤,但是这种方式所需的过滤时间较长。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水中泥沙过滤的效率。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包括蓄水池,蓄水池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蓄水池的中部设置有隔板,隔板的高度低于蓄水池的高度,隔板将蓄水池分为进水侧和出水侧,进水侧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水管,第一过滤水管的侧壁连接有第二过滤水管,第二过滤水管连接至出水侧,第二过滤水管内设置有过滤网,第一过滤水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三过滤水管,第三过滤水管的出口位于进水侧内,第三过滤水管与第二过滤水管相互连通,过滤网位于第三过滤水管的外侧,第三过滤水管和隔板分别位于第一过滤水管的两侧,在第二过滤水管和第三过滤水管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水泵,进水侧的内侧壁设置有金属丝网层,第一过滤水管、第二过滤水管和第三过滤水管的管径之比为6:3:2。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进水侧的底面设置有若干组对称倾斜设置的挡板,挡板与底面的夹角为55°。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水管上设置有U形管,U形管的底部设置有球形空腔。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首先将整个蓄水池分为两个部分,进水侧用作过滤沉淀,出水侧进行灌溉储水。收集来的含有泥沙的水进入进水侧后,在进水侧进行初步的沉淀,与此同时水流不断流入第一过滤水管,在第一过滤水管内,一部分水流流入第二过滤水管,并经过过滤网的过滤流入出水侧,另一部分水流流入第三过滤水管反向向上流动,对过滤网处过滤出的泥沙进行冲洗,并最终回流入进水侧。出水侧的水位随着第二过滤水管的进水不断增加,并最终越过隔板回流至进水侧。第一过滤水管处形成的向下流动的水流,以及第三过滤水管和隔板处形成的回流水流融合在一起,在进水侧形成了一个旋转流动的水流流动趋势,这种流动的趋势使得进水侧内的泥沙随着旋转逐渐向外侧聚集并最终被金属丝网层收集。这可以对进水侧水中的泥沙进行不间断的过滤,使得进水侧的泥沙含量保持相对稳定,避免泥沙含量过高后对沉淀过滤和过滤网过滤的效果的影响。第三过滤水管的反向水流流动还可以对过滤网表面进行实时清理,保证其过滤效果和出水量。三个过滤水管的优选内径可以保证过滤网清洗和进水侧旋转水流同时形成较好的效果。进水侧底面的挡板可以减少沉淀下来的泥沙被二次扬起,挡板优选的倾斜角度可以减少由于设置挡板而造成的泥沙不易直接进入挡板下方进行沉淀问题。水流流过U形管时,在底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切向速度分量,这使得水中残留的泥沙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汇集在球形空腔内,形成对灌溉用水的再次过滤。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0010]图中:1、蓄水池;2、进水管;3、出水管;4、隔板;5、进水侧;6、出水侧;7、第一过滤水管;8、第二过滤水管;9、过滤网;10、第三过滤水管;11、水泵;12、金属丝网层;13、挡板;14、U形管;15、球形空腔;16、旁路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1]本实用新型中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粘贴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0012]参看附图1,本具体实施例包括蓄水池1,蓄水池I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3,所述蓄水池I的中部设置有隔板4,隔板4的高度低于蓄水池I的高度,隔板4将蓄水池I分为进水侧5和出水侧6,进水侧5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水管7,第一过滤水管7的侧壁连接有第二过滤水管8,第二过滤水管8连接至出水侧6,第二过滤水管8内设置有过滤网9,第一过滤水管7的末端连接有第三过滤水管10,第三过滤水管10的出口位于进水侧5内,第三过滤水管10与第二过滤水管8相互连通,过滤网9位于第三过滤水管10的外侧,第三过滤水管10和隔板4分别位于第一过滤水管7的两侧,在第二过滤水管8和第三过滤水管10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水泵11,进水侧5的内侧壁设置有金属丝网层12,第一过滤水管7、第二过滤水管8和第三过滤水管10的管径之比为6:3:2。本实施例首先将整个蓄水池I分为两个部分,进水侧5用作过滤沉淀,出水侧6进行灌溉储水。收集来的含有泥沙的水进入进水侧5后,在进水侧5进行初步的沉淀,与此同时水流不断流入第一过滤水管7,在第一过滤水管7内,一部分水流流入第二过滤水管8,并经过过滤网9的过滤流入出水侦牝另一部分水流流入第三过滤水管10反向向上流动,对过滤网9处过滤出的泥沙进行冲洗,并最终回流入进水侧5。出水侧6的水位随着第二过滤水管8的进水不断增加,并最终越过隔板4回流至进水侧5。第一过滤水管7处形成的向下流动的水流,以及第三过滤水管10和隔板4处形成的回流水流融合在一起,在进水侧5形成了一个旋转流动的水流流动趋势,这种流动的趋势使得进水侧内的泥沙随着旋转逐渐向外侧聚集并最终被金属丝网层12收集。这可以对进水侧5水中的泥沙进行不间断的过滤,使得进水侧5的泥沙含量保持相对稳定,避免泥沙含量过高后对沉淀过滤和过滤网过滤的效果的影响。第三过滤水管10的反向水流流动还可以对过滤网9表面进行实时清理,保证其过滤效果和出水量。三个过滤水管的优选内径可以保证过滤网9清洗和进水侧5旋转水流同时形成较好的效果。进水侧5的底面设置有若干组对称倾斜设置的挡板13,挡板13与底面的夹角为55°。进水侧5底面的挡板13可以减少沉淀下来的泥沙被二次扬起,挡板13优选的倾斜角度可以减少由于设置挡板13而造成的泥沙不易直接进入挡板13下方进行沉淀问题。出水管3上设置有U形管14,U形管14的底部设置有球形空腔15。水流流过U形管14时,在底部会形成一个较大的切向速度分量,这使得水中残留的泥沙可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渐汇集在球形空腔15内,形成对灌溉用水的再次过滤。
[0013]另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了第二过滤水管8的水流反向逆流入第三过滤水管10的问题,必须加大位于第三过滤水管10内的水泵的功率才能进行抑制,这就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系装置的造价。在第二过滤水管8和第三过滤水管10之间设置旁路管16,利用第二过滤水管8内部的水压对这种逆流现象进行了抑制,降低了对水泵功率的要求,降低了成本。
[0014]本实用新型是在【背景技术】引用的专利文献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整个灌溉系统的结构在上述专利文献中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公开,在此不再详述。
[0015]上述描述仅作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技术方案提出,不作为对其技术方案本身的单一限制条件。
【主权项】
1.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包括蓄水池(1),蓄水池(I)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2)和出水管(3),其特征在于:所述蓄水池(I)的中部设置有隔板(4),隔板(4)的高度低于蓄水池⑴的高度,隔板⑷将蓄水池⑴分为进水侧(5)和出水侧(6),进水侧(5)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水管(7),第一过滤水管(7)的侧壁连接有第二过滤水管(8),第二过滤水管⑶连接至出水侧(6),第二过滤水管⑶内设置有过滤网(9),第一过滤水管(7)的末端连接有第三过滤水管(10),第三过滤水管(10)的出口位于进水侧(5)内,第三过滤水管(10)与第二过滤水管(8)相互连通,过滤网(9)位于第三过滤水管(10)的外侧,第三过滤水管(10)和隔板(4)分别位于第一过滤水管(7)的两侧,在第二过滤水管⑶和第三过滤水管(10)内分别设置有一个水泵(11),进水侧(5)的内侧壁设置有金属丝网层(12),第一过滤水管(7)、第二过滤水管(8)和第三过滤水管(10)的管径之比为6:3: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侧(5)的底面设置有若干组对称倾斜设置的挡板(13),挡板(13)与底面的夹角为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管(3)上设置有U形管(14),U形管(14)的底部设置有球形空腔(1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集雨节灌系统的泥沙过滤装置,包括蓄水池,蓄水池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蓄水池的中部设置有隔板,隔板将蓄水池分为进水侧和出水侧,进水侧内部设置有第一过滤水管,第一过滤水管的侧壁连接有第二过滤水管,第二过滤水管连接至出水侧,第二过滤水管内设置有过滤网,第一过滤水管的末端连接有第三过滤水管,第三过滤水管的出口位于进水侧内,第三过滤水管与第二过滤水管相互连通,过滤网位于第三过滤水管的外侧,第三过滤水管和隔板分别位于第一过滤水管的两侧,进水侧的内侧壁设置有金属丝网层。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高了水中泥沙过滤的效率。
【IPC分类】A01G25-00, E03B3-02, B01D36-04
【公开号】CN204502574
【申请号】CN201520122510
【发明人】王玉涛
【申请人】河北润农节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