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45651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流沉淀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设施,具体涉及一种导流沉淀池。
【背景技术】
[000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是国家积极倡导的生态无污染污水处理技术,也是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方向。它是一种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模拟类似自然沼泽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利用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协同作用,通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000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污水效果稳定、建设费用低(一般为生物处理的1/3-1/4,甚至1/5)、能耗省、运行和维护成本极低、操作简便、抗冲击负荷性能好,不仅适合于生活污水的处理,对一些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矿山酸性污水等也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既能净化污水,还能作为景观美化环境,具有较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0004]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预处理流程,后部分是湿地模块工艺。沉淀池,是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中预处理工艺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工作能效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预处理流程的出水效果和整个污水处理工程的水质达标。
[0005]传统强化沉淀池的功能效果的方法,一般就是添加专用设备或者扩大池体容积,这样问题是可以解决,但是存在增加项目投资、增加工程占地面积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通过改变水体流向、增加水体流径而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的导流沉淀池。它在不增加成本、不增加占地面积的前提下,延长水体停留时间,使水体中的悬浮颗粒物充分有效的沉淀。
[000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它包括池体,分别位于所述的池体壁上左右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池体内设置有多个减缓水流速度的导流板,所述的出水口设置有过滤网。
[0008]优选的,多个所述的导流板的一端与池体壁相连接,另一端与池体壁形成供水流流出的开口,相邻的导流板与池体壁形成的开口为上下错开分布。
[0009]优选的,多个所述的导流板相连接,并与池体壁连接形成闭合区域,所述的导流板上开有单个或多个供水流流通的过滤孔。
[0010]优选的,两个所述的导流板相互垂直连接且与池体壁连接形成矩形的闭合区域,单个或两个导流板上开有过滤孔,出水口位于矩形的闭合区域内的池体壁上。
[0011]优选的,所述的矩形的闭合区域内设置有两个导流板相互垂直连接且与池体壁连接形成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上的单个或两个导流板上开有过滤孔,出水口位于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内的池体壁上。
[0012]优选的,所述的导流板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相互垂直连接,位于竖直方向上的导流板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一端与池体壁相连接且相邻的两个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与池体壁的连接方向相反,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的另一端通过位于水平方向的导流板与相邻的竖直方向的导流板相连接。
[0013]优选的,位于水平方向的导流板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过滤孔。
[0014]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如下:
[0015]1、通过改变水体流向、增加水体流径而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无需加大沉淀池的容积,节省土地资源。
[0016]2、节约成本。相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来说,增加成本几乎微乎其微。因为可以直接使用砖砌体结构,所以只需要在做项目基础的同时,按照一种导流沉淀池的设计要求一并砌砖完成,除了砖块水泥,不需要增加其它任何材料,更省去了导流器等等之类的沉淀池专用辅助设备。
[0017]3、在出水口设置有过滤网,能对污水中的絮状漂浮物予以有效的截留,进而丰富了去污功能,提高了出水质量。
[0018]4、结构多样,可根据污水处理工艺需要灵活选择。
[0019]5、运行成本低廉。既无动力也不用设备更无需专门技术人员维护保养,只需要定期(根据运营实际情况来定,一般是半年或一年)派一个普通农民工进行一次检查,如需要,则用一两个小时进行人工清污除渣。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图3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4]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6为图5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0026]图中,1、进水口,2、出水口,3、池体,4、导流板,5、过滤孔,6、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情况,但它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仅做举例而已。同时通过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0028]实施例一,参见图1和图2。一种导流沉淀池,它包括池体3,分别位于池体3壁上左右两侧的进水口 1和出水口 2,池体3内设置有多个减缓水流速度的导流板4,出水口 2设置有过滤网6。多个导流板4的一端与池体3壁相连接,另一端与池体3壁形成供水流流出的开口,相邻的导流板4与池体3壁形成的开口为上下错开分布。水流路径由直线变曲线,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
[0029]图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水流方向,水体从进水口 1流入,依次流经导流板4与池体3壁形成的开口,经过出水口 2设置的过滤网6的过滤,对污水中的絮状漂浮物予以有效的截留,再从出水口 2流出。水体通过曲线的水流路径,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沉淀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导流板4的数量。
[0030]实施例二,参见图3和图4。一种导流沉淀池,其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多个导流板4相连接,并与池体3壁连接形成闭合区域,导流板4上开有单个或多个供水流流通的过滤孔5。其中,两个导流板4相互垂直连接且与池体3壁连接形成矩形的闭合区域,单个或两个导流板4上开有过滤孔5,矩形的闭合区域内设置有两个导流板4相互垂直连接且与池体3壁连接形成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上的单个或两个导流板4上开有过滤孔5,出水口 2位于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内的池体3壁上。
[0031]图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水流方向,水体从进水口 1流入,依次通过导流板4上的过滤孔5,最后经过出水口 2设置的过滤网6的过滤,再从出水口 2流出。水体通过过滤孔5,减缓了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沉淀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矩形闭合区域的数量。
[0032]实施例三,参见图5和图6。一种导流沉淀池,其与实施例二的不同之处在于,导流板4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相互垂直连接,位于竖直方向上的导流板4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4 一端与池体3壁相连接且相邻的两个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4与池体3壁的连接方向相反,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4的另一端通过位于水平方向的导流板4与相邻的竖直方向的导流板4相连接。水平方向的导流板4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过滤孔5。
[0033]图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为水流方向,水体从进水口 1流入,依次通过导流板4上的过滤孔5,最后经过出水口 2设置的过滤网6的过滤,再从出水口 2流出。水体通过过滤孔5在闭合区域内来回折返,减缓了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沉淀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需要增加闭合区域的数量。此外,闭合区域的形状可以为L型、倒L型、矩形等组合。
[0034]本实用新型中的导流板4可以直接使用砖砌体结构,只需要在做项目基础的同时,按照导流沉淀池的设计要求用砖块水泥一并砌砖完成。
[0035]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池体3内增加水滤网,对污水中的絮状漂浮物进一步予以有效的截留,丰富去污功能,提高了出水质量。
【主权项】
1.一种导流沉淀池,它包括池体,分别位于所述的池体壁上左右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池体内设置有多个减缓水流速度的导流板,所述的出水口设置有过滤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导流板的一端与池体壁相连接,另一端与池体壁形成供水流流出的开口,相邻的导流板与池体壁形成的开口为上下错开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导流板相连接,并与池体壁连接形成闭合区域,所述的导流板上开有单个或多个供水流流通的过滤孔。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的导流板相互垂直连接且与池体壁连接形成矩形的闭合区域,单个或两个导流板上开有过滤孔,出水口位于矩形的闭合区域内的池体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矩形的闭合区域内设置有两个导流板相互垂直连接且与池体壁连接形成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上的单个或两个导流板上开有过滤孔,出水口位于第二个矩形的闭合区域内的池体壁上。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板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相互垂直连接,位于竖直方向上的导流板相互平行间隔设置,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一端与池体壁相连接且相邻的两个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与池体壁的连接方向相反,位于竖直方向的导流板的另一端通过位于水平方向的导流板与相邻的竖直方向的导流板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导流沉淀池,其特征在于位于水平方向的导流板上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过滤孔。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流沉淀池,它包括池体,分别位于所述的池体壁上左右两侧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其特征在于池体内设置有多个减缓水流速度的导流板,所述的出水口设置有过滤网。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水体流向、增加水体流径而减缓水流速度、延长水体停留时间,从而提高沉淀效果。它解决了传统强化沉淀池的功能效果中存在的增加项目投资、增加工程占地面积等问题,具有节约成本、不改变占地面积,结构多变等优点。
【IPC分类】B01D36/04
【公开号】CN205055613
【申请号】CN201520638425
【发明人】叶升平
【申请人】叶升平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8月2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