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裹分拣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68082发布日期:2018-10-16 17:5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快递分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物流自动化分拣设备行业,具体的说是一种包裹分拣设备在快递包裹处理中的应用,尤其适用于对国际快递包裹的处理。



背景技术:

现今快递物流行业中对重量轻、体积小的快递包裹的处理量迅速增加,许多快递企业开始使用自动化设备来处理此类货物,以提高货物的处理量和包裹称重分拣的作业效率。

现今快递物流行业中对国际快递包裹的重量要求比较严格,在包裹进行分拣的时候,需要先对包裹的重量进行精确称重,然后对称重后的包裹进行重新贴标,最后对包裹进行分拣。目前,虽然有部分快递物流设备配备了称重装置,但普遍称重精度不高,不能达到对国际包裹在分拣前进行精确称重的技术要求,同时国际包裹称重后进行分拣处理的效率不高。而且,目前快递物流设备的功能比较单一,只能分别进行包裹的称重、贴标以及分拣处理,导致快递物流行业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下的问题。

目前快递物流行业对国际快递包裹先进行称重再进行分拣处理的方法的弊端是:一方面,为了对包裹进行精确称重,需要增长包裹停留在称重设备上的时间,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称重结果;另一方面,包裹长时间停留在称重设备上必然会降低包裹的分拣效率。

对于如何能够对国际包裹即能够进行精确称重、提高包裹的称重精度,同时又能够提高包裹的分拣处理效率的技术问题,目前业内也在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裹分拣设备,该包裹分拣设备即能够提高包裹在线称重的精度,同时又能够提高包裹分拣处理的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包裹分拣设备,其中,包括称重装置、上件输送装置和分拣装置,所述称重装置包括多个操作台,操作台上设置有称重模块,多个所述操作台的出口与所述上件输送装置连接,所述上件输送装置的出口与所述分拣装置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称重模块还包括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位于称重模块的中间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称重模块还包括多个称重传感器,多个所述称重传感器分别位于称重模块的中间位置和四角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台上还设置有第一拨板,所述第一拨板用以将包裹推送至所述上件输送装置。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操作台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在所述称重装置内错开安装并设置在所述上件输送装置的一侧或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件输送装置包括第一光电检测设备,所述第一光电检测设备与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包裹的排列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分拣装置包括分拣输送装置和分拣袋,所述分拣装置的一侧或者两侧设置有分拣口,所述分拣输送装置上设置有第二拨板,所述第二拨板与电机连接,用以将包裹推入分拣口。

进一步的,所述分拣输送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光电检测设备,所述第二光电检测设备分别与电机和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包裹在所述分拣输送装置上的位置,以及控制电机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分拣口底端设置有入袋传感器,所述入袋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分拣袋内包裹的数量。

进一步的,根据上述的任一种包裹分拣设备,在所述称重装置和所述上件输送装置之间还设置有贴标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实现在提高包裹在线称重的精度的同时又提高包裹分拣处理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包括称重装置、上件输送装置和分拣装置,称重装置包括多个操作台,操作台上设置有称重模块,多个操作台的出口与上件输送装置连接,上件输送装置的出口与分拣装置连接,通过这样的一体化设计,将包裹在线称重功能和分拣处理功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以使包裹在操作台上停留较长的时间,进行精确称重,提高了包裹在线称重的精度;另一面多个操作台同时工作,以控制合流的方式处理多个操作台上的包裹,同时提高了包裹分拣处理的效率,实现了快递物流设备功能的一体化,使快递物流设备可以连贯的进行在线称重和分拣处理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对快递包裹的处理精度和效率。

2、在线称重精度可达到包裹重量的千分之三。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通过在操作台内设置称重模块,并在称重模块的中间位置和四角位置分别设置称重传感器这样的设计,一方面避免了普通称重设备中由于称重传感器位置的偏移导致的称重误差;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示例的称重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相连,称重传感器将所称包裹的重量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器,由中央处理器对重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包裹重量基数和误差范围,并进行误差补偿计算。

同时,配合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使包裹在操作台上停留较长时间,进行精确称重,提高包裹重量的在线称重精度。

3、包裹处理效率提升。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通过控制合流的方式,即设置多个操作台同时工作,将包裹重量数据实时动态传输给中央处理器,使上件输送装置上的包裹流量达到最大化。

同时,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通过在上件传输装置上设置第一光电检测设备,检测包裹在上件传输装置上的排列位置并将数据实时动态反馈给中央处理器,以便中央处理器进行逻辑运算并控制第一拨板将多个操作台上的包裹传输到上件输送装置上,防止包裹错误的排列,进一步保证上件输送装置上的包裹流量达到最大化。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还通过在分拣装置上设置有第二光电检测设备,检测包裹在分拣装置上的位置,并通过中央处理器控制电机,使第二拨板提前做好分拣准备,驱动第二拨板将包裹推入相应分拣口,使分拣操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本实施例中包裹分拣设备的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即可以使包裹在操作台上停留较长时间以确保称重精度,又可以同时处理多个操作台上的包裹,使包裹流量达到最大化,而且可以提高包裹处理效率。

4、可实现自动在线贴标功能,成功率可达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通过在贴标装置设置扫描器、打印机、贴标机和第三光电检测设备,可实现自动在线贴标功能。扫描器扫描包裹条码后,打印机自动打印包裹标签,帖标机通过空压吸力把标签定位,然后将标签下压至包裹上,完成包裹的自动在线贴标操作。同时,因为各种包裹的表面高低不同、凹凸不平,本实用新型示例的包裹分拣设备采用第三光电检测设备检测包裹的高度,并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器,由中央处理器向帖标机自动反馈标签下压行程,以避免压破包裹,同时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贴标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包裹分拣设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包裹分拣设备中操作台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包裹分拣设备中称重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出的包裹分拣设备中分拣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称重装置,2贴标装置,3上件输送装置,4分拣装置,11操作台,12称重模块,13第一拨板,41分拣输送装置,42第二拨板,43分拣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包裹分拣设备,包括称重装置1、上件输送装置3和分拣装置4,其中,称重装置1包括多个操作台11,操作台上设置有称重模块12,多个操作台11的出口与上件输送装置3连接,上件输送装置的出口与分拣装置4连接。

称重模块12还包括多个称重传感器,多个称重传感器分别位于称重模块的中间位置和四角位置,用以称量包裹重量,同时避免了普通称重设备中由于称重传感器位置的偏移导致的称重误差。

操作台11上还设置有第一拨板13,第一拨板13用以将包裹推送至上件输送装置3。

多个操作台11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在称重装置1内错开安装并设置在上件输送装置3的两侧。操作台将称量的包裹重量数据实时传输给中央处理器。由中央处理器对包裹重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包裹重量基数和误差范围,并进行误差补偿计算,最终得到包裹的精确重量。

上件输送装置3包括第一光电检测设备,第一光电检测设备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检测包裹在上件传输装置上的排列位置并将数据实时动态反馈给中央处理器,以便中央处理器进行逻辑运算并控制第一拨板将多个操作台上的包裹传输到上件输送装置上,防止包裹错误的排列,进一步保证上件输送装置上的包裹流量达到最大化。

上件输送装置3的上端面与分拣装置4的输送面平齐,上件输送装置4将包裹传递到分拣装置4上。

上件输送装置3和分拣装置4为皮带装置。

分拣装置4包括分拣输送装置41和分拣袋,分拣装置两侧设置有分拣口43,分拣输送装置41上设置有第二拨板42,第二拨板42与电机连接,用以将包裹推入分拣口。

分拣输送装置41上设置有第二光电检测设备,第二光电检测设备分别与电机和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包裹在分拣输送装置41上的位置,以及控制电机动作。

分拣口43底端设置有入袋传感器,所述入袋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分拣袋内包裹的数量。

分拣口43下方设置有分拣袋,分拣袋用以盛放分拣包裹。

称重装置1和上件输送装置3之间还设置有贴标装置2,贴标装置包括扫描器、打印机、贴标机和第三光电检测设备。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以人工上件为例,结合一个工作过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本实施例的包裹分拣设备,设置有一个称重设备1、七个贴标装置2、一个上件输送装置3和一个分拣装置4,其中,称重装置1包括七个操作台11,其中六个操作台11分成两组按照斜对称方式布置在上件输送装置3两侧,一个操作台11安布置在上件输送装置3前端,每一个操作台11上由一位工作人员操作。每个操作台11后端都连接有一个贴标装置2,贴标装置2的出口与上件输送装置3连接,上件输送装置3的出口与分拣装置4连接。

当使用本实施例中的包裹分拣设备时,首先由工作人员将包裹放置在操作台11上进行称重,操作台11内设置有称重模块12,称重模块12内设置有多个称重传感器,操作台与中央处理器相连,多个称重传感器将所称重量传输到中央处理器,由中央处理器对所称重量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包裹重量基数和误差范围,并进行误差补偿计算。最终得到包裹的精确重量。称重精度可达到包裹重量的千分之三,即当包裹真实重量为5KG时,称重精度为±15g。

包裹在称重模块12上称重的同时,由工作人员手工扫描包裹上的条码,扫描结果通过扫描器自动传送到中央处理器。然后由中央处理器控制打印机,自动打印包裹的标签。标签打印好后,帖标机通过空压吸力把标签定位,然后通过帖标机的上下摆动的机械结构将标签下压至包裹上,完成包裹的贴标工作。同时,因为各种包裹的表面高低不同、凹凸不平,可以通过第三光电检测设备检测包裹的高度,并将监测数据传输到中央处理器,由中央处理器向帖标机自动反馈标签下压时的行程,避免包裹被压破。

七个操作台11的出口错开连接在上件输送装置3两侧。同时,七个操作台11与中央处理器连接,当七个操作台11同时工作时,每个操作台11上包裹重量的数据实时动态传输给中央处理器,由中央处理器按照包裹重量对包裹进行排序。之后,中央处理器驱动操作台11上的第一拨板13将包裹推送至上件输送设备3,以确保上件输送装置3上包裹的流量可以达到最大化,从而保障本实施例中包裹分拣设备的工作效率。

同时,上件输送装置3上设置有第一光电检测设备,第一光电检测设备与中央处理器连接,检测包裹在上件传输装置3上的排列位置并将数据实时动态反馈给中央处理器,以便中央处理器进行逻辑运算并控制第一拨板13将七个操作台11上的包裹传输到上件输送装置3上,防止包裹错误的排列,进一步保证上件输送装置3上的包裹流量达到最大化。

上件输送装置3为皮带装置,出口与分拣装置4连接。上件输送装置3的上端面与分拣装置4的输送面平齐,将包裹传递到分拣装置4上。

分拣装置包括分拣输送装置41和分拣袋,其中分拣输送装置41为皮带装置,分拣输送装置41的两侧设置有分拣口43,分拣输送装置41上设置有第二拨板42,第二拨板42与电机连接。

分拣输送装置41上设置有第二光电检测设备,第二光电检测设备分别与电机和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包裹在分拣输送装置41上的位置。当第二光电检测设备检测到包裹位置之后,通过中央处理器控制电机,使第二拨板42提前做好分拣准备,并驱动第二拨板42向左或向右移动,将包裹推入相应的分拣口43,使分拣操作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提高本实施例中包裹分拣设备的工作效率。

分拣口43下方设置有分拣袋,用以盛放有拨板推入分拣口的包裹。同时,分拣口43底端设置有入袋传感器,入袋传感器与中央处理器连接,用以检测分拣袋内包裹的数量。当入袋感应器检测到分拣袋中包裹满袋时,通过中央处理器提示工作人员进行收包操作。

除去实施例一所述的结构形式外,上件输送装置3或分拣装置4还可以设为其他形式的传动装置,可支撑包裹,并驱动包裹向输送方向移动即可,比如:可设置为滚筒装置或滚珠装置。滚筒装置和滚珠装置都可以方便地实现拨板的安装、移动以及实现在拨板在输送方向上位置的固定。

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