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9430发布日期:2019-04-20 03:50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新型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卧式螺旋卸料离心机的螺旋卸料转子,具体的涉及一种新型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结构。



背景技术:

卧式螺旋卸料离心脱水机是一种常用的离心脱水设备,它采用离心过滤原理,将物料在高速旋转的筛篮中分离出其所含的水分,形成离心液,脱水产品再通过差速原理被螺旋卸料转子从筛篮上强制卸掉。借助差速器,螺旋卸料转子与筛篮同向旋转但保持恒定的转速差。当物料进入螺旋卸料转子和筛篮之间的空腔时,脱水后的大颗粒被螺旋卸料转子上的螺旋叶片刮下并从锥形筛篮的小端推至大端,形成最终的脱水产品。

由于脱水产品是被螺旋卸料转子强制从筛篮卸掉的特点,使得螺旋卸料转子与物料直接接触并发生摩擦和位移,会造成螺旋卸料转子的磨损,达到一定程度就不能满足正常的工艺使用效果,为此必须更换。由于卧式螺旋卸料离心脱水机水平放置的特点,使得螺旋卸料转子与传动轴之间的配合过松,极易造成转子与传动轴发生位移,若配合过紧又会造成拆卸和更换困难。

传统的卧式螺旋卸料离心脱水机的螺旋卸料转子与传动轴采用平键联接,为了传递运动和转矩,要求螺旋卸料转子与传动轴之间的配合要相对紧密,这样又会带来螺旋卸料转子的拆卸及更换的困难。因此卧式螺旋卸料离心机的螺旋卸料转子与传动轴配合的结构形式设计就成了目前需改进的重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与传动轴之间的配合过松,极易造成转子与传动轴发生位移,若配合过紧又会造成拆卸和更换困难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结构

简单,操作方便,便于拆卸和安装的新型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结构。

实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结构,包括锥套总成、内、外锥套,所述的螺旋卸料转子为锥套式结构,螺旋卸料转子通过连接件与锥套总成的外锥套相连,螺旋卸料转子的内锥套通过连接件安装在差速器输出传动轴上,通过调整连接件来控制螺旋卸料转子与传动轴的轴向固定并传递运动和转矩。

作为优选:

所述的连接件选用螺栓,所述的螺栓是连接螺栓和调整螺栓。

所述的内锥套设置在螺旋卸料转子与差速器轴输出轴的联接部位,内锥套通过调整螺栓安装在差速器输出传动轴上。

螺旋卸料转子通过连接螺栓与锥套总成的外锥套相连。

所述的内锥套上有缺口。

所述的调整螺栓位于内、外锥套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拆装方便的锥套式联接结构来传递运动和转矩,结构简单、设计新颖,解决了螺旋卸料转子更换时不易拆卸的难题。螺旋卸料转子通过连接螺栓与锥套总成的外锥套相连,内锥套通过调整螺栓安装在差速器传动轴上。这种螺旋卸料转子与差速器传动轴的配合方式,正常工作时保证螺旋卸料转子与差速器传动轴紧密配合,既能有效的保证正常工作时螺旋卸料转子与差速器传动轴的轴向固定并传递运动和转矩,又能解决检修时螺旋卸料转子的方便拆装与更换问题,从根本上提高了卧式螺旋卸料离心机日常维护效率,大大降低了维修工人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外锥套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调整螺栓1,连接螺栓2,内锥套3,差速器输出轴4,外锥套5,螺旋卸料转子6,内锥套缺口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新型离心机螺旋卸料转子结构,具体结构件图1-图3,螺旋卸料转子6为锥套式结构,该结构的连接件选用调整螺栓1和连接螺栓2。具体的:螺旋卸料转子6通过连接螺栓2与锥套总成的外锥套5相连,螺旋卸料转子6的内锥套3上设有缺口7,内锥套3通过调整螺栓1安装在差速器输出轴4上。调整螺栓1位于内、外锥套3、5之间,通过调整调整螺栓1来控制螺旋卸料转子6与差速器传动轴4的轴向固定并传递运动和转矩。

螺旋卸料转子6作为离心机的关键耗损部件,采用锥套式结构,由于内外锥套之间的特有的锥面结构设计,通过拧紧内、外锥套3、5间的调整螺栓1,来加大内、外锥套3、5间的摩擦力,使内、外锥套3、5紧密配合成为一体,同时挤压内锥套3的缺口7,使得内锥套3内径收缩而抱紧差速器传动轴4,实现螺旋卸料转子6与差速器传动轴4轴向固定并传递运动和转矩。松开调整螺栓1后内锥套缺口7打开,内锥套3与差速器传动轴4脱开,方便螺旋卸料转子6拆卸。

螺旋卸料转子6是离心机的核心部件,连续工作数月后,会达到它的使用寿命,必须更换,否则会影响离心机的工艺效果。螺旋卸料转子6采用锥套式联接结构,便于更换时的拆卸和安装,大大降低日常维护的劳动强度。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HSC螺旋卸料转子。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其中各部件的结构、连接方式等都是可以有所变化的,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等同变换和改进,均不应排除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