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鱼糜精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6727发布日期:2020-12-11 15:24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鱼糜精滤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鱼糜精滤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鱼肉采肉方式,均为人工去皮去骨,通过割、削、剔的形式采取鱼身上的鱼肉,通过这种方式采取的鱼肉,会含有少量较细的鱼刺,鱼刺鱼肉分离不干净。为了避免这种鱼刺会伤人,商家常常会将这些采取出来的鱼肉进行二次加工,即用大中小三种绞肉机孔板依次对鱼肉进行绞碎,这样即使有鱼刺也是被绞碎成细小颗粒状,制作出来的鱼糜制品就会有颗粒感,安全系数大大降低。通过手工采取鱼肉,虽然能将鱼肉采取的非常干净,但是这种技术很难被复制,鱼本身较滑,不同鱼类的鱼刺千差万别,生产前期会占据较大的时间成本,不适用于规模型商业加工。这种方式也不适用于其他鱼类如泥鳅、虾、蟹等水产肉类提取。并且鱼肉采集后鱼肉内还混有部分小骨刺、鳞片等小的杂质,此杂质很难人工区分。

本实用新型即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研究提出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鱼糜精滤机。

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糜精滤机,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中间固定有主动辊,所述主动辊两端均通过支撑轴固定在机架上并与机架转动连接,其中一根所述支撑轴上还固定有从动齿轮,所述主动辊上方的机架上还固定有采肉滚筒,所述采肉滚筒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采肉滚筒上均匀分布有采肉孔,所述采肉滚筒闭合端固定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上与前述从动齿轮对应位置固定有与从动齿轮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所述固定轴末端与电机输出端相连,所述采肉滚筒上方的机架上固定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上固定有固定杆穿过并与固定杆转动连接的从动辊,所述从动辊通过采肉输送带与前述主动辊连接,所述采肉输送带固定在前述采肉滚筒的下方,所述从动辊与采肉滚筒之间的机架上还固定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设置在采肉输送带上方,所述主动辊与采肉滚筒之间的机架上还固定有上刮板,所述上刮板末端与采肉滚筒外端面接触,所述主动辊下方的机架上还固定有下刮板,所述下刮板末端与采肉输送带端面接触,所述机架上还固定有精滤筒,所述精滤筒一端与前述采肉滚筒套接,所述采肉滚筒开口端设置在精滤筒内部并与精滤筒滚动连接,所述精滤筒上固定有大量的精滤孔,所述精滤筒为锥形结构,所述机架上还固定有伸入精滤筒及采肉滚筒内部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由固定在机架上的精滤电机驱动转动,所述采肉滚筒内部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螺旋输送叶,所述精滤筒内部的旋转轴上固定有螺旋挤压叶。电机驱动采肉滚筒转动,由于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互啮合,滚筒转动时,主动辊带动采肉输送带一起转动,将大块的鱼肉从进料斗滑入到采肉输送带上,鱼肉随采肉输送带一起向着采肉滚筒移动,鱼肉经过采肉滚筒时,采肉滚筒与采肉输送带相互挤压,鱼肉通过采肉孔进入到采肉滚筒内部,鱼刺及鱼皮留在采肉输送带上随采肉输送带移动,在采肉输送带末端掉落到机架下方的收集箱中,混有小骨刺及鱼鳞的鱼肉进入到采肉滚筒内部后,精滤电机驱动旋转轴转动,采肉滚筒内部的螺旋输送叶随旋转轴转动,螺旋输送叶转动时推动鱼肉靠近精滤筒移动,鱼肉进入到精滤筒内部后随螺旋挤压叶向前移动,由于精滤筒为锥形结构,鱼肉向前输送时,精滤筒内部空间越来越小,由于精滤筒上设有大量精滤孔,鱼肉向前移动时,相互挤压,较软及容易切割分离的鱼肉被精滤筒挤压后通过精滤孔排出后被精滤筒下方的鱼肉收集箱收集,无法通过精滤孔的鱼骨及鱼鳞通过精滤筒末端的开口排出精滤筒,可以有效将鱼肉中的鱼鳞及细小的鱼骨与鱼糜分离,并且通过设置上刮板与采肉滚筒外端面接触,可以有效避免鱼骨随采肉滚筒转动无法与采肉滚筒分离的现象发生,通过设置下刮板与采肉输送带端面接触,可以有效防止鱼骨随采肉输送带转动无法与采肉输送带分离的现象发生。

优选的,所述固定轴末端固定有从动轮,所述电机输出端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上与前述从动轮对应位置固定有主动轮,所述主动轮通过同步带连接前述从动轮。

优选的,所述采肉输送带两端的主动辊上均对称固定有定位板。采肉输送带设置在两块定位板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采肉输送带滑动,保证采肉效率。

优选的,所述采肉输送带两端的固定杆上还对称固定有限位板。采肉输送带设置在两块限位板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采肉输送带滑动,保证采肉效率。

优选的,所述电机通过减速机固定连接转轴。

优选的,所述精滤电机通过减速机连接旋转轴。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1.通过本装置可以自动将鱼肉与鱼骨分离。

2.将采集好的混有鱼骨及鱼鳞的鱼肉排入到精滤筒内,鱼肉从精滤筒上细小的精滤孔排出,无法通过精滤孔的鱼骨及鱼鳞通过精滤筒末端的开口排出精滤筒,可以有效将鱼肉中的鱼鳞及细小的鱼骨与鱼糜分离。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处剖视图;

图6为图3中b-b处剖视图;

图中:1、机架;2、主动辊;3、支撑轴;4、定位板;5、从动齿轮;6、采肉滚筒;7、主动齿轮;8、进料斗;9、从动轮;10、电机;11、主动轮;12、同步带;13、固定杆;14、从动辊;15、采肉输送带;16、上刮板;17、下刮板;18、采肉孔;19、限位板;20、精滤筒;21、精滤孔;22、旋转轴;23、精滤电机;24、螺旋输送叶;25、螺旋挤压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鱼糜精滤机,包括机架1,机架1中间固定有主动辊2,主动辊2两端均通过支撑轴3固定在机架1上并与机架1转动连接,其中一根所述支撑轴3上还固定有从动齿轮5,主动辊2上方的机架1上还固定有采肉滚筒6,采肉滚筒6与机架1转动连接,采肉滚筒6上均匀分布有采肉孔18,采肉滚筒6闭合端固定有固定轴,固定轴上与从动齿轮5对应位置固定有与从动齿轮5相互啮合的主动齿轮7,固定轴末端与电机10输出端相连,采肉滚筒6上方的机架1上固定有固定杆13,固定杆13上固定有固定杆13穿过并与固定杆13转动连接的从动辊14,从动辊14通过采肉输送带15与主动辊2连接,采肉输送带15固定在采肉滚筒6的下方,从动辊14与采肉滚筒6之间的机架1上还固定有进料斗8,进料斗8设置在采肉输送带15上方,主动辊2与采肉滚筒6之间的机架1上还固定有上刮板16,上刮板16末端与采肉滚筒6外端面接触,主动辊2下方的机架1上还固定有下刮板17,下刮板17末端与采肉输送带15端面接触,机架1上还固定有精滤筒20,精滤筒20一端与采肉滚筒6套接,采肉滚筒6开口端设置在精滤筒20内部并与精滤筒20滚动连接,精滤筒20上固定有大量的精滤孔21,精滤筒20为锥形结构,机架1上还固定有伸入精滤筒20及采肉滚筒6内部的旋转轴22,旋转轴22由固定在机架1上的精滤电机23驱动转动,采肉滚筒6内部的旋转轴22上固定有螺旋输送叶24,精滤筒20内部的旋转轴22上固定有螺旋挤压叶25。电机10驱动采肉滚筒6转动,由于主动齿轮7与从动齿轮5相互啮合,滚筒转动时,主动辊2带动采肉输送带15一起转动,将大块的鱼肉从进料斗8滑入到采肉输送带15上,鱼肉随采肉输送带15一起向着采肉滚筒6移动,鱼肉经过采肉滚筒6时,采肉滚筒6与采肉输送带15相互挤压,鱼肉通过采肉孔18进入到采肉滚筒6内部,鱼刺及鱼皮留在采肉输送带15上随采肉输送带15移动,在采肉输送带15末端掉落到机架1下方的收集箱中,混有小骨刺及鱼鳞的鱼肉进入到采肉滚筒6内部后,精滤电机23驱动旋转轴22转动,采肉滚筒6内部的螺旋输送叶24随旋转轴22转动,螺旋输送叶24转动时推动鱼肉靠近精滤筒20移动,鱼肉进入到精滤筒20内部后随螺旋挤压叶25向前移动,由于精滤筒20为锥形结构,鱼肉向前输送时,精滤筒20内部空间越来越小,由于精滤筒20上设有大量精滤孔21,鱼肉向前移动时,相互挤压,较软及容易切割分离的鱼肉被精滤筒20挤压后通过精滤孔21排出后被精滤筒20下方的鱼肉收集箱收集,无法通过精滤孔21的鱼骨及鱼鳞通过精滤筒20末端的开口排出精滤筒20,可以有效将鱼肉中的鱼鳞及细小的鱼骨与鱼糜分离,并且通过设置上刮板16与采肉滚筒6外端面接触,可以有效避免鱼骨随采肉滚筒6转动无法与采肉滚筒6分离的现象发生,通过设置下刮板17与采肉输送带15端面接触,可以有效防止鱼骨随采肉输送带15转动无法与采肉输送带15分离的现象发生。

其中,固定轴末端固定有从动轮9,电机10输出端固定有转轴,转轴上与前述从动轮9对应位置固定有主动轮11,主动轮11通过同步带12连接前述从动轮9。

其中,采肉输送带15两端的主动辊2上均对称固定有定位板4。采肉输送带15设置在两块定位板4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采肉输送带15滑动,保证采肉效率。

其中,采肉输送带15两端的固定杆13上还对称固定有限位板19。采肉输送带15设置在两块限位板19之间,可以有效防止采肉输送带15滑动,保证采肉效率。

其中,电机10通过减速机固定连接转轴。

其中,精滤电机23通过减速机连接旋转轴22。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