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958653阅读:6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轧制油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冷轧行业对极薄板(厚度0.12-0.18mm)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冷轧薄板的表面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冷轧装备和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目前冷轧薄板的生产高速化,规模化。这就对轧制油的润滑性,清净性,退火清净性,稳定性等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市面上的冷轧极薄板轧制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天然动植物酯为基础油的轧制油,该产品具有良好的润滑性,但是清净性差。无法实现不经过脱脂处理实现光亮退火的要求。适用于高负荷,高速状态下的轧制,润滑较好,问题是清净性差,轧机系统容易出现大量沉积物,污染环境,影响外观和工作效率。退火清净性差,无法得到表面质量优异的成品板。另一类是以矿物油为基础油的轧制油,该产品具有极好的清净性,可以不经脱脂处理直接退火,退火后板面干净,无污染物,但是缺点是润滑性较差,不能满足高压,高速条件下的轧制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提高润滑性、退火清净性以及清净性且可以降低成本的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及其制备方法。

为此,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其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

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合成酯77%-80%;表面活性剂复配物5%-7%;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2%-3%;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10.5%-12.5%;金属减活剂1%;防锈剂0.5%。

进一步地,上述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合成酯78.5%;表面活性剂复配物6.5%;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2.5%;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11%;金属减活剂1%;防锈剂0.5%。

进一步地,上述合成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63.6%、油酸11.6%、椰子油酸13.52%和二聚酸11.24%。

进一步地,上述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4%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2%-4%;

进一步地,上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型号为np-4、np-6或np-10,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型号为t-5、t-10、t-15、c-5、c-10或c-15。

进一步地,上述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1%-3%和路博润360-p,0.5%-1%。

进一步地,上述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硫化脂肪酸酯4%-6%、十八烯基亚磷酸酯4%-6%和硫化烯烃2%-3%。

进一步地,上述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3%-0.8%和巴斯夫l57,0.3%-0.8%。

进一步地,上述防锈剂包括环己胺0.25%-0.75%,二环己胺0.25%-0.75,异丙醇按0.25%-0.75,二甘醇胺0.25%-0.75。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的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50-70℃温度条件下,搅拌至少2小时。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及其制备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适用于高速,高压轧制条件下,具有极好的润滑性;

2)能满足不经脱脂直接退火的要求,具有极好的退火清净性;

3)保证使用过程中轧机系统的清净,具有优异的清净性;

4)自合成酯技术,成本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实施例一:

添加合成酯75%;表面活性剂复配物4%;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4%;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15%;金属减活剂1.25%;防锈剂0.75%。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50℃温度条件下,搅拌3小时。

其中:

合成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63.6%、油酸11.6%、椰子油酸13.52%和二聚酸11.24%。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4,2%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5,2%,

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2%和路博润360-p,2%。

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d.o.gmd16(硫化脂肪酸酯),6%、dover1351(十八烯基亚磷酸酯),3%和莱恩2540(硫化烯烃),6%。

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25%和巴斯夫l57,1%。

防锈剂为有机胺或二甘醇胺,含量为0.75%

实施例二:

添加合成酯82%;表面活性剂复配物8%;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1.5%;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7.5%;金属减活剂0.75%;防锈剂0.25%。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70℃温度条件下,搅拌2小时。

其中:

合成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63.6%、油酸11.6%、椰子油酸13.52%和二聚酸11.24%。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6,4%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10,4%,

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1%和路博润360-p,0.5%。

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d.o.gmd16,3%、dover1351,3%和莱恩2540,1.5%。

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25%和巴斯夫l57,0.5%。

防锈剂为二甘醇胺0.25%。

实施例三:

添加合成酯77%;表面活性剂复配物7%;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2%;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12.5%;金属减活剂1%;防锈剂0.5%。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60℃温度条件下,搅拌2小时。

其中:

合成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63.6%、油酸11.6%、椰子油酸13.52%和二聚酸11.24%。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4,4%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10,3%。

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1%和路博润360-p,1%。

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d.o.gmd16,5%、dover1351,5%和莱恩2540,2.5%。

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5%和巴斯夫l57,0.5%。

防锈剂为二环己胺0.5%。

实施例四:

添加合成酯80%;表面活性剂复配物5%;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3%;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10.5%;金属减活剂1%;防锈剂0.5%。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60℃温度条件下,搅拌2小时。

其中:

合成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63.6%、油酸11.6%、椰子油酸13.52%和二聚酸11.24%。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6,3%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t-5,2%。

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1.5%和路博润360-p,1.5%。

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d.o.gmd16,5%、dover1351,5%和莱恩2540,0.5%。

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5%和巴斯夫l57,0.5%。

防锈剂为二环己胺0.5%。

实施例五:

添加合成酯78.5%;表面活性剂复配物6.5%;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2.5%;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11%;金属减活剂1%;防锈剂0.5%。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60℃温度条件下,搅拌2小时。

其中:

合成酯包括三羟甲基丙烷63.6%、油酸11.6%、椰子油酸13.52%和二聚酸11.24%。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4%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10,2.5%。

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1.5%和路博润360-p,1%。

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d.o.gmd16,5%、dover1351,5%和莱恩2540,1%。

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5%和巴斯夫l57,0.5%。

防锈剂为二甘醇胺0.5%.

天然酯84.5%;表面活性剂复配物6%;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2%;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6%;金属减活剂1%;防锈剂0.5%。

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根据上述配比,准备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的制备材料;

2)将制备材料混合与60℃温度条件下,搅拌2小时。

其中:

外购合成酯禾大2044,30.5%,棕榈油50%。

表面活性剂复配物包括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6,3%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np-10,3%。

磷化物抗磨剂复配物包括t306磷酸三甲酯2%。

硫化物极压减摩剂复配物包括d.o.gmd16,5%和莱恩2540,1%。

金属减活剂包括巴斯夫l135,0.5%和巴斯夫l57,0.5%。

防锈剂为二甘醇胺0.5%.

本实施例1-5与对比例的实验数据对比如下表所示:

根据上述对比,可以看出,实施例1至5相较于对比例(现有技术)在润滑性、退火清净性以及清净性这些指标上皆获得了提高。同时,在成本上得到了控制和降低。

因而,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冷轧极薄板的轧制油及其制备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适用于高速,高压轧制条件下,具有极好的润滑性;

2)能满足不经脱脂直接退火的要求,具有极好的退火清净性;

3)保证使用过程中轧机系统的清净,具有优异的清净性;

4)自合成酯技术,成本优势。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