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干式灭火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5357发布日期:2019-09-17 23:36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焦炭干式灭火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将在焦炭炉中对煤进行干馏而生成的红热焦炭向焦炭冷却塔搬运而进行冷却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



背景技术:

在焦炭干式灭火(cdq)设备中,在焦炭炉的炭化室对煤进行干馏而生成的红热焦炭从焦炭炉的窑口被压出,被搭载于在沿着焦炭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上行驶的台车上的搬运料罐接收。

接收到红热焦炭的搬运料罐搭载于台车,移动至提升塔而被吊起至比焦炭冷却塔高的位置。被吊起的搬运料罐移动到焦炭冷却塔的上方,搬运料罐内的红热焦炭被向焦炭冷却塔装入。装入于焦炭冷却塔的红热焦炭由循环气体冷却,其显热作为蒸气被回收。

如上所述,接收了红热焦炭的搬运料罐搭载于台车而被搬运至提升塔,但是作为其搬运方法,已知有例如专利文献1的背景技术一栏记载的移车台方式。移车台方式是将提升塔设置在从焦炭炉稍分离的部位,并设有用于使搭载有搬运料罐的台车移动至提升塔的横动设备,伴有向从沿着焦炭炉设置的灭火车轨道分离的方向的水平方向的移动的方式。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0225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移车台方式的情况下,使搬运料罐向从灭火车轨道分离的方向移动,因此在搬运料罐的吊起时与其他的机器类的干涉不会成为问题。而且,也不需要将冷却塔设置于灭火车轨道的紧附近,能够提高冷却塔的设置位置等cdq设备整体的布局的自由度。

另一方面,在移车台方式的情况下,将搬运料罐从横拉后进行吊起,因此从将红热焦炭自焦炭炉放入搬运料罐内开始直至将搬运料罐搬运到冷却塔的上方而将红热焦炭装入至冷却塔为止所需的时间(搬运料罐的搬运时间)变长,由此存在从搬运料罐向冷却塔装入红热焦炭的周期时间(装入周期时间)变长的问题。

cdq设备的必要处理量根据成为处理对象的焦炭炉的生产量来决定。具体而言,考虑实际操作时间,根据每单位时间必须处理的焦炭炉的窑的个数和焦炭炉的每一个窑的排出焦炭量来决定。

当每单位时间必须处理的窑的个数可知时,虽然装入周期时间决定,但是在想要增大冷却塔的处理容量的情况下,每单位操作时间必须装入的次数增加,产生缩短装入周期时间的需要(制约)的情况成为制约条件。特别是在cdq设备整体的布局上需要采用移车台方式(追加横动设备)的情况下,搬运料罐的搬运时间变长,因此冷却塔的大型化更加困难。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采用移车台方式并缩短装入周期时间,且也能够实现处理量大的设备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1)本发明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对于从在焦炭取出侧铺设有炉前轨道的焦炭炉取出的红热焦炭进行灭火及冷却,并进行废热回收,其特征在于,具备:

单独的冷却塔,在所述焦炭炉的所述焦炭取出侧设置于从所述炉前轨道分离的位置;

第一炉前台车及第二炉前台车,载置子台车而在所述炉前轨道上行驶,该子台车载放有接收所述红热焦炭的料罐;

第一提升塔,设置于与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相邻的第一提升位置,并具备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导轨;

第一提升机,具备第一提升装置及第一行驶台车,所述第一提升装置构成为能够将所述料罐沿着所述第一提升塔的所述导轨提升至比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的顶部高的位置,所述第一行驶台车在将提升后的所述料罐悬吊的状态下向设定在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的所述顶部的正上方的装入位置移动;

第一移车台,具备铺设在所述炉前轨道与所述第一提升位置之间的第一移车台轨道,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交接位置处在与所述炉前轨道上的所述第一炉前台车或所述第二炉前台车之间交接载放有所述料罐的所述子台车,并且在所述第一交接位置与所述第一提升位置之间使载放有所述料罐的所述子台车在所述第一移车台轨道上往复移动;

第二提升塔,在隔着所述单独的冷却塔而与所述第一提升位置相反的一侧设置于与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相邻的第二提升位置,并具备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导轨;

第二提升机,具备第二提升装置及第二行驶台车,所述第二提升装置构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提升机独立地将所述料罐沿着所述第二提升塔的所述导轨提升至比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的所述顶部高的位置,所述第二行驶台车在将提升后的所述料罐悬吊的状态下向设定在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的所述顶部的正上方的装入位置移动;

第二移车台,具备铺设在所述炉前轨道与所述第二提升位置之间的第二移车台轨道,构成为能够在第二交接位置处在与所述炉前轨道上的所述第一炉前台车或所述第二炉前台车之间交接载放有所述料罐的所述子台车,并且在所述第二交接位置与所述第二提升位置之间使载放有所述料罐的所述子台车在所述第二移车台轨道上往复移动;及

顶部行驶轨道,用于使所述第一行驶台车及所述第二行驶台车行驶至设定在所述单独的冷却塔的所述顶部的正上方的所述装入位置,且仅架设在所述第一提升塔的顶部与所述第二提升塔的顶部之间,

所述焦炭干式灭火设备构成为,在通常操作时,将从所述第一提升塔提升的所述料罐内的所述红热焦炭和从所述第二提升塔提升的所述料罐内的所述红热焦炭全部装入至所述单独的冷却塔,并且,

所述焦炭干式灭火设备构成为,在产生了使所述第一提升塔侧和所述第二提升塔侧中的任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停止的需要时,能够通过从利用所述第一提升塔侧和所述第二提升塔侧中的另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搬运的所述料罐对于所述单独的冷却塔装入所述红热焦炭而进行操作。

(2)另外,在上述(1)记载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机及所述第二提升机分别为缆车式提升机。

(3)另外,在上述(1)或(2)记载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位置、所述单独的冷却塔、所述第二提升位置在俯视图中与所述炉前轨道平行地排列。

(4)另外,在上述(1)~(3)中任一项记载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接位置与所述第二交接位置之间的间隔设定为,所述第一炉前台车及所述第二炉前台车在分别停止于所述第一交接位置及所述第二交接位置的状态下相互不干涉。

(5)另外,在上述(4)记载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炉前台车及所述第二炉前台车分别是被连结的两辆车辆且各车辆构成为能够载置所述子台车,

所述第一交接位置与所述第二交接位置之间的间隔设定为处于连结状态的所述车辆的中央间的间隔的3倍以上。

(6)另外,在上述(1)~(5)中任一项记载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独的冷却塔具有160t/h以上的处理能力。

(7)另外,在上述(1)~(6)中任一项记载的结构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机及所述第二提升机具有在吊起所述料罐时对料罐进行保持的悬吊金属件,该悬吊金属件具备将所述料罐的上方覆盖的顶棚部、从该顶棚部向下方延伸出地设置且保持所述料罐的一对臂部、及设置于所述顶棚部的滑轮,以在俯视图中连结所述一对臂部的方向与滑轮的旋转轴的轴向正交的方式配置。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构成为在通常操作时将从第一提升塔提升的料罐内的红热焦炭和从所述第二提升塔提升的料罐内的红热焦炭全部装入至单独的冷却塔,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可采用移车台方式并缩短装入周期时间且处理量大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而且,构成为能够在需要使第一提升塔侧和第二提升塔侧中的任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停止时,通过从利用第一提升塔侧和第二提升塔侧中的另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搬运的料罐对于单独的冷却塔装入红热焦炭而进行操作,因此即使在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或进行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的检修的情况下等,虽然装入频度下降但是使用另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能够继续操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中的除了冷却塔之外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在图2所示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中使用的第一炉前台车及料罐的说明图。

图4是将悬吊于在图2所示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中使用的第一悬吊金属件的料罐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其1)。

图5是说明在图2所示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中使用的第一悬吊金属件中的第一动滑轮和臂部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6是将图2所示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的第一提升塔和第二提升塔的包含顶部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放大图(其2)。

图7是说明定滑轮的配置的说明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的第一交接位置与第二交接位置的间隔的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的装入周期时间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1,参照附图进行说明。焦炭干式灭火设备1是对于从在焦炭取出侧铺设有炉前轨道3的焦炭炉5取出的红热焦炭进行灭火及冷却并进行废热回收的结构,如图1、图2所示,具备单独的冷却塔7、对接收红热焦炭的料罐9进行搬运的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第一提升塔15、第一提升机17、第一移车台19、第二提升塔21、第二提升机23、第二移车台25、及顶部行驶轨道27,能够从由第一提升塔15提升的料罐9和由第二提升塔21提升的料罐9对于单独的冷却塔7交替地装入红热焦炭。

以下,详细说明各结构。

<冷却塔>

单独的冷却塔7在焦炭炉5的焦炭取出侧设置于远离炉前轨道3的位置。

冷却塔7构成为从上部连续地装入红热焦炭,利用从下部吹入的循环气体对装入了的红热焦炭进行冷却,将热回收后的焦炭从底部连续地排出。由冷却塔7回收的热量被与冷却塔7相邻设置的锅炉29(参照图1)以蒸气的形式回收。

在料罐搬运系统中适用了移车台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中,为了增大处理量而设置多个冷却塔时,附设的锅炉等的附带设备的个数也增加,这些附带设备的保养所需的时间也变长。在本发明中,处理量的增大不是由多个冷却塔进行而是能够由具备单独的冷却塔的结构实现,因此能够抑制与处理量的增大相伴的保养时间的增大。

冷却塔7的处理能力没有特别限定,但是通过使用处理能力高(每单位时间的处理量大)的冷却塔,能够由单独的冷却塔处理从以往如果不具备多个冷却塔则无法处理完的生产量大的焦炭炉取出的红热焦炭。本发明在这样的处理能力高的冷却塔中适用移车台方式的料罐搬运系统的情况下具有特别大的效果,因此冷却塔7优选具有160t/h以上的处理能力。

<第一炉前台车及第二炉前台车>

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是载置载放有接收红热焦炭的料罐9的子台车31而在炉前轨道3上行驶的结构。

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分别具备连结了的两辆车辆33,各车辆33能够载置子台车31,由机车35牵引而在炉前轨道3上行驶。不过,本发明的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没有限定为两辆连结的结构。

在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载置的子台车31载置于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而被搬运,并在第一移车台19的第一移车台轨道37及第二移车台的第二移车台轨道39上行驶。

载置于子台车31的料罐9的下部开口的两端部成为吊起料罐时的支承部61,如图3所示,在吊起时由后述的悬吊金属件47的臂部59(参照图4)支承。

<第一提升塔>

第一提升塔15设置于与冷却塔7相邻的第一提升位置p1,并具备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导轨41。

在第一提升塔15的塔顶部安装有后述的第一提升机17的第一定滑轮53a及第二提升机23的第二定滑轮79b。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第一提升塔15除了塔顶部和导轨41以外省略图示。

<第一提升机>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提升机17是日本专利第3233044号记载那样的缆车式提升机,具备:第一提升装置43,构成为能够将料罐9沿着第一提升塔15的导轨41提升至比冷却塔7的顶部高的位置;及自行式的第一行驶台车45,在将提升后的料罐9悬吊的状态下在顶部行驶轨道27上行驶而向在冷却塔7的顶部的正上方设定的装入位置移动。

第一提升装置43构成为具备:把持料罐9的第一悬吊金属件47;在第一悬吊金属件47的上部安装的第一动滑轮49;在第一提升塔15的下部附近设置的第一提升驱动装置51;在第一提升塔15的塔顶部安装的第一定滑轮53a;在第二提升塔21的塔顶部安装的第一定滑轮53b;在第一行驶台车45的上部安装的第一定滑轮53c;及卷绕于各滑轮而利用第一提升驱动装置51进行卷取或放出的第一钢丝绳55。

如图4所示,第一悬吊金属件47具备位于料罐9的上方的顶棚部57、及从顶棚部57向下方延伸出地设置而保持料罐9的一对臂部59,在臂部59的下端部设有通过对料罐9的支承部61进行支承而保持料罐9的钩部63(参照图5)。

如上所述,在顶棚部57安装有一对第一动滑轮49,但如图4、图5所示,成为第一动滑轮49的旋转轴的轴向与将一对臂部59连结的方向在俯视图中正交的配置。

进行这样的配置的理由如以下所述。

如图2所示,与炉前轨道3平行地设置顶部行驶轨道27,使第一行驶台车45与炉前轨道3平行地行驶,因此需要使各滑轮的旋转轴的轴向成为与炉前轨道3正交的方向。

另一方面,第一移车台轨道37与炉前轨道3正交设置,需要使料罐沿着该第一移车台轨道37移动而滑入于在2根导轨41之间配置的第一悬吊金属件47的一对臂部59之间,因此2根导轨41以跨于第一移车台轨道37的方式配置,臂部59也成为与导轨41相同的配置。

因此,成为第一动滑轮49的旋转轴的方向与将一对臂部59连结的方向正交的配置。

臂部59和第一动滑轮49的配置使用上述那样的第一悬吊金属件47,由此如图2所示,设置与炉前轨道3平行且向冷却塔7的两侧延伸出的顶部行驶轨道27,使用第一提升机17将由第一移车台19搬运的料罐9提升至第一提升塔15的顶部,能够利用第一行驶台车45搬运至冷却塔7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料罐9的载荷经由臂部59向第一悬吊金属件47的顶棚部57传递,从第一动滑轮49传递吊起方向的载荷,因此如果设为上述那样的配置,则顶棚部57的载荷支承点大致偏离90°。因此,与第一动滑轮49的旋转轴的方向和将一对臂部59连结的方向平行的情况相比,即与在各臂部59的上方配置第一动滑轮49的情况相比,作用于悬吊金属件47的顶棚部57的载荷增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通过在顶棚部57沿着与第一动滑轮49的旋转轴的方向正交的方向设置多个肋构件65而提高刚性。

<第一移车台>

第一移车台19具备铺设在炉前轨道3与第一提升位置p1之间的第一移车台轨道37,且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交接位置p2(参照图1、图2)处,在与炉前轨道3上的第一炉前台车11或第二炉前台车13之间交接载放有料罐9的子台车31,并且在第一交接位置p2与第一提升位置p1之间使载放有料罐9的子台车31在第一移车台轨道37上进行往复移动。

如图1、图2所示,第一交接位置p2是炉前轨道3上的第一炉前台车11或第二炉前台车13在与第一移车台19之间交接子台车31的位置。

另外,第一提升位置p1是第一移车台轨道37上的导轨41的下部位置,是能够配置成可吊起料罐9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移车台19具有能够与子台车31连结的牵引台车67作为用于使子台车31往复移动的机构,通过利用钢丝绳(未图示)拉拽牵引台车67而利用牵引台车67对子台车31进行牵引而使其移动。

不过,在子台车31为自行式的情况下,第一移车台19不需要用于使子台车31行驶的机构。

<第二提升塔>

第二提升塔21在隔着冷却塔7而与第一提升位置p1相反的一侧设置于与单独的冷却塔7相邻的第二提升位置p3,并具备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导轨41。

在第二提升塔21的塔顶部安装有第二提升机23的第二定滑轮79a及第一提升机17的第二定滑轮79b。

<第二提升机>

第二提升机23与第一提升机17同样地由缆车式提升机构成,具备:第二提升装置69,构成为能够与第一提升机17独立地将料罐9沿着第二提升塔21的导轨41提升至比冷却塔7的顶部高的位置;及第二行驶台车71,在将提升后的料罐9悬吊的状态下在顶部行驶轨道27上行驶而向在单独的冷却塔7的顶部的正上方设定的装入位置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第二提升塔23除了塔顶部和导轨41以外省略图示。

第二提升装置69构成为具备:把持料罐9的第二悬吊金属件73;在第二悬吊金属件73的上部安装的第二动滑轮77;在第二提升塔21的下部附近设置的第二提升驱动装置75;在第二提升塔21的塔顶部安装的第二定滑轮79a;在第一提升塔15的塔顶部安装的第二定滑轮79b;在第二行驶台车71的上部安装的第二定滑轮79c;卷绕于各滑轮而利用第二提升驱动装置75进行卷取或放出的第二钢丝绳81。第二悬吊金属件73与第一悬吊金属件47同样地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第一提升装置43侧的第一钢丝绳55与第二提升装置69侧的第二钢丝绳81干涉而将各滑轮的配置在滑轮的旋转轴方向上错开配置。具体而言,如图6、图7所示,扩宽第一提升装置43侧的滑轮的间隔,缩窄第二提升装置69侧的滑轮的间隔。因此,即使作为2台的提升机而一起使用缆车式提升机,也能够将各个钢丝绳避免相互干涉地配置。

<第二移车台>

第二移车台25是与第一移车台19相同的结构,具备铺设在炉前轨道3与第二提升位置p3之间的第二移车台轨道39,能够构成为在第二交接位置p4处在与炉前轨道3上的第一炉前台车11或第二炉前台车13之间交接载放有料罐9的子台车31,并且在第二交接位置p4与第二提升位置p3之间使载放有料罐9的子台车31在第二移车台轨道39上往复移动。

<第一交接位置和第二交接位置的配置>

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将能载置料罐9的两辆车辆33连结。第一交接位置p2与第二交接位置p4之间的间隔与牵引的车辆数目或车辆的形状无关,而设定成,即便在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在相互最接近的状态下同时分别停止于第一交接位置p2及第二交接位置p4的情况下,两者也不会干涉。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是如图8所示,第一交接位置p2与第二交接位置p4之间的间隔l2(更准确来说,停车于第一交接位置p2的车辆33的中央与停车于第二交接位置p4的车辆33的中央之间的间隔l2)设定为处于连结状态的车辆33的中央间的间隔l1的3倍以上,即l2≥3l1。

通过这样设定,如图8所示,即便在第一炉前台车11及第二炉前台车13同时分别停止于第一交接位置p2及第二交接位置p4的状态下,且在第一炉前台车11的车辆33与第二炉前台车13的车辆33最接近的情况下,两者也不会干涉。

通过这样设定第一交接位置p2与第二交接位置p4之间的间隔,能够使第一炉前台车11和第二炉前台车13同时分别停止于第一交接位置p2和第二交接位置p4。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一炉前台车11中包含的两辆车辆都自由地配置于第一交接位置p2,并将第二炉前台车12中包含的两辆车辆都自由地配置于第二交接位置p4。由此,搬运的自由度升高,能够有助于装入周期时间的缩短的实现。

<顶部行驶轨道>

顶部行驶轨道27用于使第一行驶台车45及第二行驶台车71向在冷却塔7的顶部的正上方设定的装入位置行驶且仅架设于第一提升塔15的顶部与第二提升塔21的顶部之间。

<各装置整体的配置>

本实施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1如图1所示,第一提升位置p1、单独的冷却塔7及第二提升位置p3在俯视图中与炉前轨道3平行地排成一列,成为2台行驶台车向相对的方向行驶的配置。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能够将2个移车台轨道的全长抑制成最小限度。而且,在将第一提升机及第二提升机分别设为缆车式提升机的情况下,即使将提升驱动装置设置在地上也能够避免与其他的设备的干涉。

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1的动作,以装入周期时间为中心进行说明。

当利用在第一炉前台车11的子台车31搭载的料罐9接收红热焦炭时,第一炉前台车11在炉前轨道3上行驶而向第一交接位置p2移动。在第一交接位置p2处,搭载有料罐9的子台车31向第一移车台轨道37侧移动,在第一移车台轨道37上移动至第一提升位置p1。在第一提升位置p1处利用第一悬吊金属件47保持料罐9而沿着导轨41吊起至比冷却塔7高的预定位置。当料罐9被吊起至预定位置时,第一行驶台车45在炉顶行驶轨道上行驶而移动至在冷却塔7的正上方设定的红热焦炭的装入位置,在该装入位置处将料罐9内的红热焦炭向冷却塔7装入。

将红热焦炭装入至冷却塔7而变空的料罐9在与上述相反的路径中移动而搭载于第一炉前台车11,接收新出窑的红热焦炭,进而重复在上述的路径中移动而向冷却塔7装入红热焦炭的情况。

当利用在第二炉前台车13的子台车31搭载的料罐9接收红热焦炭时,第二炉前台车13在炉前轨道3上行驶而向第二交接位置p4移动。在第二交接位置p4处,搭载有料罐9的子台车31向第二移车台轨道39侧移动,在第二移车台轨道39上移动至第二提升位置p3。在第二提升位置p3处,利用第二悬吊金属件73保持料罐9而沿着导轨41吊起至比冷却塔7高的预定位置。当料罐9被吊起至预定位置时,第二行驶台车71在炉顶行驶轨道上行驶而移动至在冷却塔7的正上方设定的红热焦炭的装入位置,在该装入位置处将料罐9内的红热焦炭向冷却塔7装入。

将红热焦炭装入至冷却塔7而变空的料罐9在与上述相反的路径中移动而搭载于第二炉前台车13,接收新出窑的红热焦炭,进而重复在上述的路径中移动而向冷却塔7装入红热焦炭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1中,构成为,在通常操作时,将从第一提升塔15提升的料罐9内的红热焦炭和从第二提升塔21提升的料罐9内的红热焦炭全部向单独的冷却塔7装入。因此,能够从由第一提升塔15提升的料罐9和由第二提升塔21提升的料罐9交替地装入红热焦炭。当交替地装入时,与图9(a)的提升塔为一个的情况相比,即使追加横动设备,如图9(b)所示,也能够将装入周期时间最大减少约一半。由此,能够适用处理量大的焦炭干式灭火设备1。

另外,构成为,在需要使第一提升塔15侧和第二提升塔21侧中的任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停止时,能够通过从由第一提升塔15侧和第二提升塔21侧中的另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搬运的料罐对单独的冷却塔装入红热焦炭而进行操作,因此即使在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产生故障的情况或进行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的检修的情况下等,虽然装入频度下降但是能够使用另一侧的料罐搬运系统继续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提升塔15侧的料罐搬运系统中包含第一移车台19、第一提升机17及第一行驶台车45,在第二提升塔21侧的料罐搬运系统中包含第二移车台25、第二提升机23及第二行驶台车7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将料罐9吊起于提升塔15、21的上部的提升机17、23,使用缆车式提升机,由此不用将构成第一提升装置43、第二提升装置69的第一提升驱动装置51、第二提升驱动装置75设置在提升塔15、21的上部,例如能够设置于在地上设置的固定地板上,因此与炉顶起重机方式相比,在提升塔15、21的上部配置的第一行驶台车45或第二行驶台车71能够大幅轻量化。因而,即使将行驶台车45、71在顶部行驶轨道27设置2台也不会成为过大的重量且不会导致设备费用的过大的增加,能够实现从双方向对单独的冷却塔7装入红热焦炭的设备。

不过,本发明的第一提升装置43、第二提升装置69没有限定为缆车式提升机,也可以是设置于第一行驶台车45及第二行驶台车71的炉顶起重机。

以上,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的结构。本发明的范围基于附加的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而确定,在该范围内实施了构成要素的省略或变形、改良的结构的全部包含于本发明。

标号说明

1焦炭干式灭火设备

3炉前轨道

5焦炭炉

7冷却塔

9料罐

11第一炉前台车

13第二炉前台车

15第一提升塔

17第一提升机

19第一移车台

21第二提升塔

23第二提升机

25第二移车台

27顶部行驶轨道

29锅炉

31子台车

33车辆

35机车

37第一移车台轨道

39第二移车台轨道

41导轨

43第一提升装置

45第一行驶台车

47第一悬吊金属件

49第一动滑轮

51第一提升驱动装置

53a、b、c第一定滑轮

55第一钢丝绳

57顶棚部

59臂部

61支承部

63钩部

65肋构件

67牵引台车

69第二提升装置

71第二行驶台车

73第二悬吊金属件

75第二提升驱动装置

77第二动滑轮

79a、b、c第二定滑轮

81第二钢丝绳

p1第一提升位置

p2第一交接位置

p3第二提升位置

p4第二交接位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