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76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发动机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是涉及一种可变气门配 气机构。
背景技术
由于汽油机节气门的存在,使得发动机存在着较大的泵气损失,特别在部 分负荷时,这种损失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因此出现许多取消 节气门来控制汽油机负荷的方法,全可变配气机构可根据发动机负荷、转速来 改变气门升程。为发动机瞬时工况提供最佳的进气量,充分发挥发动机性能。 目前,国际上己有少数汽车厂商实现了这种气门升程全可变的技术。随着先进
发动机技术的发展,3—5年以后新一代发动机将取代目前较先进的发动机,而 这种气门升程全可变的技术必定会成为未来发动机的标准配置。但目前的全可 变配气机构多采用增加一级摇臂的机构来对升程实现全可变,这样的机构运动 复杂,增加了整个机构的运动件数量,同时也增加了发动机的摩擦。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气门 配气机构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减少泵气损失,可实现快速响应 的全可变配气机构,发动机整体体积无明显改变的可变气门配气机构。
为解决以上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为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包括一级摇臂,二级摇臂,液压挺柱, 气门,所述的可变气门配气机构还包括控制摇臂,旋转臂,弹簧,所述的一级 摇臂本体设置为倒V型结构,所述的旋转臂与一级摇臂连接,所述的弹簧安装
在一级摇臂和旋转臂之间,所述的控制摇臂与一级摇臂连接。
所述的控制摇臂包括控制摇臂轴颈轴,控制摇臂旋转轴,所述的控制摇臂 设置为U字型结构,U字型底部位置为控制摇臂旋转轴,所述的控制摇臂轴颈轴与控制摇臂的u字型的两摇臂端部连接。
所述的控制摇臂的两个控制摇臂轴颈轴均与控制摇臂侧面成垂直角度。
所述的控制摇臂通过ECU控制。
所述的一级摇臂的倒V型结构由一级摇臂本体面和一级摇臂侧面组成,所 述的一级摇臂端部通过连接孔与控制摇臂轴颈轴连接。
所述的旋转臂设置为板状结构,所述的旋转臂通过设置在其端部的旋转臂 轴与一级摇臂的倒V型结构的V型结构底部位置连接。
所述的弹簧设置在一级摇臂与旋转臂组成的倒V型的一级摇臂本体面与旋 转臂的面贴合。
所述的二级摇臂中部安装二级摇臂滚轮,二级摇臂滚轮与由一级摇臂与旋 转臂组成的倒V型的一级摇臂与旋转臂的面贴合。
所述的二级摇臂一端与气门接触;所述的二级摇臂的另一端与液压挺柱接触。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其所带来的有益效果主要包括
1、 实现气门升程完全可变,发动机性能显著提高;
2、 排放、油耗明显低于同排量的发动机;
3、 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合理,发动机整体体积无明显改变;
4、 取消节气门,避免发动机泵气损失。


下面对本说明书中各幅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2是本发明实例的全可变配气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3是本发明处于高升程位置时的位置结构示意图4是本发明的控制摇臂的结构示意图5是本发明的旋转臂的结构示意图6是本发明的一级摇臂的结构示意5图7是本发明处于低升程位置时的结构主视图中标记为1、控制摇臂;2、 一级摇臂;3、旋转臂;4、弹簧;5、 二级 摇臂;6、液压挺柱;7、气门;8、控制摇臂旋转轴;9、控制摇臂轴颈轴;10、 旋转臂轴;11、 二级摇臂滚轮;12、 一级摇臂本体面;13、控制摇臂侧面;14、 摇臂端部;15、 一级摇臂侧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所涉及
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 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发明为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包括一级摇臂2, 二级摇臂 5,液压挺柱6,气门7,所述的可变气门配气机构还包括控制摇臂l,旋转臂3, 弹簧4,所述的一级摇臂2本体设置为倒V型结构,所述的旋转臂3与一级摇臂 2连接,所述的弹簧4安装在一级摇臂2和旋转臂3之间,所述的控制摇臂1与 一级摇臂2连接。
所述的控制摇臂1包括控制摇臂轴颈轴8,控制摇臂旋转轴9,所述的控制 摇臂1设置为U字型结构,U字型底部位置为控制摇臂旋转轴9,所述的控制摇 臂轴颈轴8与控制摇臂1的U字型的两摇臂端部14连接。
所述的控制摇臂1的两个控制摇臂轴颈轴8均与控制摇臂侧面13成垂直角
度。 .
所述的控制摇臂1通过ECU控制。
所述的一级摇臂2)的倒V型结构由一级摇臂本体面12和一级摇臂侧面15 组成,所述的一级摇臂2端部通过连接孔与控制摇臂轴颈轴9连接。
所述的旋转臂3设置为板状结构,所述的旋转臂3通过设置在其端部的旋 转臂轴10与一级摇臂2的倒V型结构的V型结构底部位置连接。
所述的弹簧4设置在一级摇臂2与旋转臂3组成的倒V型的一级摇臂本体 面12与旋转臂3的面贴合。所述的二级摇臂5中部安装二级摇臂滚轮11, 二级摇臂滚轮11与由一级摇 臂2与旋转臂3组成的倒V型的一级摇臂2与旋转臂3的面贴合。
所述的二级摇臂5 —端与气门7接触;所述的二级摇臂5的另一端与液压 挺柱6接触。
本发明的配气机构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摇臂1绕旋转轴8旋转而改变弹簧 4的形变量,从而在打开气门的时候一级摇臂2所传递的凸轮轴升程不同,而改 变气门升程。
当本发明的配气机构位于低升程位置时,如图8所示,此时在基圆位置时弹 簧4的形变量很小,在凸轮驱动一级摇臂2时, 一级摇臂2在凸轮的作用下绕 控制摇臂轴颈轴9顺时针转动,同时旋转臂3在二级摇臂5的作用下绕旋转臂 轴10逆时针旋转,压縮弹簧4,当弹簧4被压縮到极限位置时,二级摇臂5将 在一级摇臂2和旋转臂3的共同作用下运动,从而开启气门,即凸轮在驱动气 门开启的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升程是用来压縮弹簧4。
当机构位于高升程位置时,如图3,此时控制摇臂1已经相对于旋转轴8旋 转了一定角度,因此,在基圆位置时弹簧4已有较大的形变量,当凸轮驱动一 级摇臂2时,弹簧4无法被进一步压縮而与一级摇臂2共同作用二级摇臂5开 启气门。
本发明的配气机构的特征在于利用控制摇臂的旋转来改变弹簧的形变量。 该全可变配气机构的主要执行机构均位于气门锁夹之上,避免了对整个气
门运动机构造成影响。
通过弹簧形变量控制气门开度,使其气门升程在0.7—10mm范围内完全可
变,取消了节气门,避免了泵气损失。
机构分为两级摇臂,通过一级摇臂和旋转臂的共同作用来驱动二级摇臂。 一种可绕轴线旋转的控制摇臂,其特征在于将旋转轴线与一级摇臂连接,
通过旋转来对一级摇臂进行控制。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的实现并不
7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 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 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包括一级摇臂(2),二级摇臂(5),液压挺柱(6),气门(7),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变气门配气机构还包括控制摇臂(1),旋转臂(3),弹簧(4),所述的一级摇臂(2)本体设置为倒V型结构,所述的旋转臂(3)与一级摇臂(2)连接,所述的弹簧(4)安装在一级摇臂(2)和旋转臂(3)之间,所述的控制摇臂(1)与一级摇臂(2)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 制摇臂(1)包括控制摇臂轴5S轴(8),控制摇臂旋转轴(9),所述的控制摇臂(l) 设置为U字型结构,U字型底部位置为控制摇臂旋转轴(9),所述的控制摇臂轴 颈轴(8)与控制摇臂(1)的U字型的两摇臂端部(14)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控制摇臂(l)的两个控制摇臂轴颈轴(8)均与控制摇臂侧面(13)成垂直角 度。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控制摇臂(l)通过ECU控制。
5、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 级摇臂(2)的倒V型结构由一级摇臂本体面(12)和一级摇臂侧面(15)组成, 所述的一级摇臂(2)端部通过连接孔与控制摇臂轴颈轴(9)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 转臂(3)设置为板状结构,所述的旋转臂(3)通过设置在其端部的旋转臂轴(10)与一级摇臂(2)的倒V型结构的V型结构底部位置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 簧(4)设置在一级摇臂(2)与旋转臂(3)组成的倒V型的一级摇臂本体面(12) 与旋转臂(3)的面贴合。.
8、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 级摇臂(5)中部安装二级摇臂滚轮(11), 二级摇臂滚轮(U)与由一级摇臂(2)与旋转臂(3)组成的倒V型的一级摇臂(2)与旋转臂(3)的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二 级摇臂(5) —端与气门(7)接触;所述的二级摇臂(5)的另一端与液压挺柱(6)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发动机领域的可变气门配气机构,所述的可变气门配气机构包括一级摇臂(2),二级摇臂(5),液压挺柱(6),气门(7),可变气门配气机构还包括控制摇臂(1),旋转臂(3),弹簧(4),一级摇臂(2)本体设置为倒V型结构,所述的旋转臂(3)与一级摇臂(2)连接,弹簧(4)安装在一级摇臂(2)和旋转臂(3)之间,控制摇臂(1)与一级摇臂(2)连接。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实现气门升程完全可变,发动机性能显著提高;2.排放、油耗明显低于同排量的发动机;3.结构简单、紧凑,设计合理,发动机整体体积无明显改变;4.取消节气门,避免发动机泵气损失。
文档编号F01L13/00GK101457677SQ200810246249
公开日2009年6月17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31日
发明者张志福, 航 朱, 王建军 申请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