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56042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包括进气道(扩压器),点火装置,燃烧室和推进喷管,其特征在于:推进喷管由外壳(2)内管(4)组成,外壳(2)与内管(4)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室(C),内管(4)的A段设有空气入孔,航空器飞行时迎面气流在通过进气道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经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进行等压燃烧,生成的高温燃气在内管(4)中膨胀加速后排,产生推力;保留其冲压发动机原有的优点的同时,起到节能增效作用。
【专利说明】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一种冲压喷气式发动机。

【背景技术】
[0002]导弹、航天用冲压喷气式发动机(简称冲压发动机)是一种构造非常简单、可以发出很大推力、适用于高空高速飞行的空气喷气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是一种利用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使空气提高静压的一种空气喷气发动机。它通常由进气道(又称扩压器)、燃烧室、推进喷管三部组成。冲压发动机没有压气机(也就不需要燃气涡轮),所以又称为不带压气机的空气喷气发动机。冲压发动机主要是利用高速迎面气流进入发动机后减速使空气增压的航空发动机。通常由进气道(又称扩压器)、燃烧室和喷管组成。航空器飞行时迎面气流在通过进气道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经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进行等压燃烧,生成的高温燃气在喷管中膨胀加速后排,产生推力。冲压发动机具有构造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推重比大、速度快、效率高、故障少、寿命长、易维修等诸多优点。
[0003]经中国公开专利检索,没发现与本专利申请相同的方案。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
[0005]本发明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包括进气道(扩压器),点火装置,燃烧室和推进喷管,其特征在于:推进喷管由外壳(2)内管(4)组成,外壳(2)与内管(4)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室(C),内管(4)的A段设有空气入孔,航空器飞行时迎面气流在通过进气道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经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进行等压燃烧,生成的高温燃气在内管(4)中膨胀加速后排,产生推力;由于空气室(C)的存在,使内管(4)起到保温,对外壳(2)起到隔热作用,从而起到节能增效作用。环流圆形后封头(5)结构,可有利于部分热空气移动到达A段空气入孔进入燃烧室和新冷空气沿外壳内壁移动补充空气,而使隔热保温空气流得以形成。
[0006]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是:保留其冲压发动机原有的优点的同时,起到节能增效作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7]图1—本发明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示意图
[0008]图中:进气道(1),外壳(2),点火装置(3),内管(4),环流圆形后封头(5),A段,B段。

【具体实施方式】
: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进气道(1),外壳(2),点火装置(3),内管(4),环流圆形后封头(5),A段,B段。等所有零部件,均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制造或购买获得;其组装可采用现有技术组装完成。
[0011 ] 本发明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包括进气道(扩压器),点火装置,燃烧室和推进喷管,其特征在于:推进喷管由外壳(2)内管(4)组成,外壳(2)与内管(4)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室(C),内管(4)的A段设有空气入孔,航空器飞行时迎面气流在通过进气道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经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进行等压燃烧,生成的高温燃气在内管(4)中膨胀加速后排,产生推力;由于空气室(C)的存在,使内管(4)起到保温,对外壳(2)起到隔热作用,从而起到节能增效作用。环流圆形后封头(5)结构,可有利于部分热空气移动到达A段空气入孔进入燃烧室和新冷空气沿外壳内壁移动补充空气,而使隔热保温空气流得以形成。
[0012]本发明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保留其冲压发动机原有的优点的同时,起到节能增效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包括进气道(扩压器),点火装置,燃烧室和推进喷管,其特征在于:推进喷管由外壳(2)内管(4)组成,外壳(2)与内管(4)之间形成一个空气室(C),内管(4)的A段设有空气入孔,航空器飞行时迎面气流在通过进气道的过程中将动能转变为压力能,经压缩后的空气进入燃烧室与燃料混合进行等压燃烧,生成的高温燃气在内管(4)中膨胀加速后排,产生推力;由于空气室(C)的存在,使内管(4)起到保温,对外壳(2)起到隔热作用,从而起到节能增效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流隔热保温航天冲压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与内管(4)之间,设有环流圆形后封头(5)结构,有利于部分热空气移动到达A段空气入孔进入燃烧室和新冷空气沿外壳内壁移动补充空气,而使隔热保温空气流得以形成。
【文档编号】F02K7/10GK104234869SQ201410299883
【公开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27日
【发明者】张健, 吴润秀, 王晶, 张雅静, 李安平, 廖煜明, 杨毅, 黄景诚 申请人:吴润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