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输油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29288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输油泵。



背景技术:

汽车常用机械驱动膜片式汽油泵,由凸轮轴上的偏心轮驱动,将汽油从汽油箱中吸出,经油管和汽油滤清器,然后泵入化油器。现有发动机输油泵的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油管堵塞,影响输油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输油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发动机输油泵,包括顺序设置的手油泵、电动泵和集尘过滤器,所述电动泵包括中空泵体、第一止回阀回位弹簧、第二止回阀回位弹簧、进油止回阀、出油止回阀、第一螺塞、顶杆、活塞、第二螺塞、活塞回位弹簧、挺杆体、滚轮销、导块、滚轮和卡簧,所述中空泵体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手油泵通过所述第一止回阀回位弹簧和所述进油止回阀连接所述中空泵体的进油口,所述第一螺塞通过所述第二止回阀回位弹簧和所述出油止回阀连接所述中空泵体的出油口,所述第二螺塞、所述活塞回位弹簧、所述活塞、所述顶杆依次连接后伸入所述中空泵体内,所述滚轮通过所述卡簧、所述滚轮销设于所述挺杆体上,所述导块设于所述挺杆体上,所述挺杆体设于所述中空泵体内的所述顶杆的另一端,所述集尘过滤器包括滤芯、弹簧、滤芯筒和滤芯筒固定夹,所述滤芯通过所述弹簧设于所述滤芯筒内,所述滤芯与所述中空泵体内部连通,所述滤芯筒通过螺钉螺母设于所述滤芯筒固定夹上,所述手油泵与所述第一止回阀回位弹簧之间、所述第一螺塞与所述第二止回阀回位弹簧之间、所述第二螺塞与所述活塞之间、所述顶杆与所述挺杆体之间、以及所述滤芯和所述中空泵体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上述发动机输油泵,其中,所述滤芯筒固定夹的截面为“凵”形。

上述发动机输油泵,其中,所述中空泵体上设有孔板。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结构设计合理,提高了输油效率,利于节能环保,同时排气气体可以达到欧Ⅳ、欧Ⅴ排放标准。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输油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考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输油泵包括顺序设置的手油泵1、电动泵和集尘过滤器,电动泵包括中空泵体2、第一止回阀回位弹簧3、第二止回阀回位弹簧4、进油止回阀5、出油止回阀6、第一螺塞7、顶杆8、活塞9、第二螺塞10、活塞回位弹簧11、挺杆体12、滚轮销13、导块14、滚轮15和卡簧16,中空泵体2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手油泵1通过第一止回阀回位弹簧3和进油止回阀5连接中空泵体2的进油口,第一螺塞7通过第二止回阀回位弹簧4和出油止回阀6连接中空泵体2的出油口,第二螺塞10、活塞回位弹簧11、活塞9、顶杆8依次连接后伸入中空泵体2内,滚轮15通过卡簧16、滚轮销13设于挺杆体12上,导块14设于挺杆体12上,挺杆体12设于中空泵体2内的顶杆8的另一端,集尘过滤器包括滤芯17、弹簧18、滤芯筒19和滤芯筒固定夹20,滤芯17通过弹簧18设于滤芯筒19内,滤芯17与中空泵体2内部连通,滤芯筒19通过螺钉螺母21;22设于滤芯筒固定夹20上,手油泵1与第一止回阀回位弹簧3之间、第一螺塞7与第二止回阀回位弹簧4之间、第二螺塞10与活塞9之间、顶杆8与挺杆体12之间、以及滤芯17和中空泵体2之间均设有密封圈0。本技术方案中,滤芯筒固定夹20的截面为“凵”形,中空泵体2上设有孔板23。

当顶杆8与活塞9下移时,在泵的上油腔产生真空度,吸开进油止回阀5,燃油流进上油腔,与此同时下油腔的油通过油道被排出,输至外部喷油泵;当顶杆8与活塞9上移时,进油止回阀关闭,而进油止回阀被打开,上腔的油被排出。与此同时,下腔将上腔排出的油吸进。所以在外部喷油泵凸轮轴上的偏心轮作旋转运动时,通过顶杆8和活塞9的往返运动,使燃油不断排出;但当排出油压作用在活塞9下腔面上的力达到限值时,活塞9处于平衡状态,活塞9不再受顶杆8的作用,这时输油泵则停止供油。

从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

结构设计合理,提高了输油效率,利于节能环保,同时排气气体可以达到欧Ⅳ、欧Ⅴ排放标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其只是作为范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出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